•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病理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病理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17
    2021/09
    远离海鲜和啤酒,依然会得痛风?这些事情,你可能经常做
     什么是痛风? 说痛风之前,不得不提尿酸。 尿酸是食物中嘌呤和体内自行产生嘌呤的代谢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内1/3的尿酸会被肠道降解,剩下的2/3经由肾脏以尿液的形式被排除体外。但当人体生成尿酸过多或排出尿酸能力下降,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就会超过正常范围,医学上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长期以往,尿酸有可能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骨骼、软组织和肾脏中,导致急性或慢性病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痛风了。 但并非所有高尿酸血症都会发展成痛风,也有高尿酸患者终身痛风不发作。 痛风的症状包括急性炎症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病、痛风石沉积、尿酸肾结石以及慢性肾病,严重者可能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发作最直接的感受是关节出现红肿、发热和难以忍受的疼痛,有人说刀割、针刺、烈火灼烧的痛苦都远远不如它。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痛风? 痛风多发于30——40岁的中年男性,女性患痛风的比例仅占5%左右,且大多数在绝经之后,这是由于雌性激素能帮助尿酸代谢。   但是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痛风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痛风是种会遗传的疾病,此外,以下人群也容易得: 1.体重超重; 2.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 3.长期使用维生素B12、胰岛素、青霉素、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抗痨药、环孢菌素A等药物; 4.关节有过外伤、烧伤、外科手术的经历; 5.饮食无度、酗酒和爱吃高嘌呤食物。 不想痛风发作 远离海鲜和啤酒还不够 如果你是痛风高危人群或者已经是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   § 控制饮食 海鲜、内脏等食物嘌呤含量较高,食用后会直接影响尿酸水平、诱发痛风,痛风在古代又被称为“富贵病”、“帝王病”。因此日常高嘌呤的食物都要尽量避免,中嘌呤的食物少吃,以低嘌呤食物为主,多吃蔬菜少吃饭。 另外,酒类也是痛风患者的禁忌之一,特别是啤酒和烈性酒。 有研究显示,吃樱桃、低脂乳制品、植物蛋白(豆类及豆制品)、补充维生素C可以降低痛风的风险。 § 经常锻炼 经常锻炼如步行、慢跑30分钟,一周五天。这样不仅能降低血尿酸水平,还能帮助控制体重(超重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做太剧烈的运动,反而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 补充水分 每天饮水在2000毫升以上,这样可以帮助尿酸排出。但是不能用饮料(包括果汁)代替水,尤其是要避免喝含有大量糖分的饮料,它们会大大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 调节室温 温度过高的话,痛风患者容易出太多汗,导致尿液减少无法排出尿酸;但温度过低也不利于尿酸溶解,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所以室温保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不要贪凉或者热衷于排汗。 治疗痛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激素等等,根据痛风的严重程度和个人情况的不同,它们用法用量也不相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你是痛风的潜在患者或者被痛风折磨已久,赶紧联系医生咨询吧。    
  • 18
    2021/08
    可以人为决定生男生女吗?胎儿性别竟是这样发育的
      对于准妈妈、准爸爸们来说,在盼望着肚子里的宝宝健康生长的同时,一定在好奇自己的宝宝是男宝还是女宝?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宝宝的性别?可以自己选择生男生女吗? 今天就来带大家揭秘胎儿的性别是怎么发育形成的?胎儿在腹中是如何发育出性别的呢?我们又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宝宝的性别呢? 胎儿性别是怎样形成的? 胎儿性别由X、Y性染色体决定。真正的男女之别,在卵子和精子结合的一刹那就注定了。卵子和精子仅拥有一半的染色体。受精后会重新组合成一个拥有23对染色体的新个体,其中,X、Y性染色体决定了宝宝性别的发育。 生物课上有学过,女性只有XX染色体,男性有XY染色体,所以携带Y染色体的男性,才是决定宝宝性别的关键。古代生不出儿子不停纳妾的男性,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了。 所以,宝宝的性别是由那个钻进卵子的精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是如何发育出性别的呢? 这就要看性腺(卵巢或睾丸),生殖管道(输卵管、子宫或者输精管等等)的发育过程了。 在宝宝发育到5~6周的时候,首先形成原始生殖腺。这时候的原始生殖腺既可以向卵巢方向发育,又可以向睾丸方向发育。在宝宝长到第8周时,如果携带有Y染色体,在Y染色体上的睾丸决定因子作用下,性腺就向睾丸即男性的方向发育了;若没有Y染色体,就向卵巢的方向发育了,成为女宝宝。   何时能知道宝宝的性别? 我们肉眼能识别的性别差异是外生殖器。    男宝宝和女宝宝初显差别最早在12周;到16周时,才能通过外生殖器确定胎儿的性别。然而,如若是想通过无创方法了解宝宝的性别,可能还要略晚一些。约20周以后,才能通过超声等无创性措施才可初步判断宝宝的性别。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伴随性染色体遗传的疾病如色盲等等,可能需要通过性别鉴定来减少疾病的发生,未必需要等到20周以后,可以早期通过科学技术来实现。 常用的如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绒毛组织、羊水的检测等等,但是多数技术是有创伤的,可能影响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一般不推荐使用。   可以人为决定生男生女吗? 关于影响生男生女的因素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酸碱体质影响孩子的性别。在碱性环境中,含“Y”染色体的精子比较活跃,容易优先受精,形成男宝宝,因此有人认为多吃碱性食物可增加生男宝宝的概率。 同样道理,有人认为用碱性溶液如苏打水冲洗阴道,通过改变阴道酸碱度也有利于生男宝宝。当然,这也已经被辟谣了。不冲洗出阴道炎已经万幸了。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说法,如从事消耗能量较高的工作或运动的男性,肌肉及体液中积累的酸性代谢物质过多,可影响含“Y”染色体精子的活力,从而降低生男宝宝的概率,等等。 关于生男生女的说法很多,基本都围绕着酸性和碱性环境的变化。虽说确有科学证据表明,“Y”染色体在碱性环境下更容易存活,但其差别非常微弱,想通过这点操控孩子性别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有自动调节体内酸碱平衡的能力。 从女性健康角度来说,正常阴道菌群会维持酸性环境,以此来抑制病原体生长,称为阴道自净作用。随意改变阴道的酸碱性,会导致女性患上阴道炎等疾病,甚至影响受孕。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目前人们在孕前、孕早期和孕中期通过活检胚胎上的部分细胞、取绒毛细胞或从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等,经特殊技术处理后,可以识别染色体类型,以此来鉴定胎儿性别。 但是这些技术仅仅适用于携带遗传疾病的人,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严令禁止非治疗目的的性别选择。 研发这些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人们生男生女的意愿,而是为优生考虑。由于某些疾病,   如血友病及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男孩发病率高。 鉴于这些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可以通过种植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在妊娠前选择女性胚胎移植到子宫内,以此期望获得女性婴儿而减少这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也就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胚胎性别进行准确判断。 现实生活中,生男生女的概率虽不是绝对的一比一,但大体均等,这是自然的规律。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而人为干预婴儿性别决定,既违反了法律,也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我们应当谨记,对宝宝的性别我们无法选择,也不必选择,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 21
    2021/06
    感染HPV的人那么多,会宫颈病变吗?怎么治疗?
    提到HPV感染、宫颈病变、甚至宫颈癌,是不是很害怕?确实,大多数女性一生中曾感染过HPV,有一小部分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会发展成宫颈癌。 那么感染了HPV怎么治疗?能阻止癌症的发生吗?如果不幸患癌还能生育吗?选出了几个热门的问题,为你答疑解惑 1、感染了HPV怎么办? 尽量做联合筛查,也就是TCT/LCT+HPV检测,必要时还要行阴道镜检查,医生会将可疑的病变部位做活检,以了解组织器官是否有组织学上的损伤,然后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如果只是HPV感染,没有宫颈病变,可以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定期复查。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高危型HPV感染(HPV16、18、31、33、45、52、58等),要及时就医,以排除是否有宫颈病变。 如果是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0%~60%的患者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可自行转归,仅10%的患者进展为癌前病变。所以,应该半年随访一次。如果说,持续两年不消退,那么就要按照医生的建议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案。 如果是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又称癌前病变,临床处理原则很统一,首选宫颈锥切术。切除的病变组织,也会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 2、癌前病变或者宫颈癌都有哪些症状? 其实一部分癌前病变、宫颈癌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如果出现了接触性出血(同房出血、妇科检查时出血)、长期的月经失调、阴道排液、白带异常(水样白带、血性白带等)、腹痛等情况,都要及时就医。 3、感染了HPV,会不会影响怀孕? HPV本身它不会影响妊娠,但是造成宫颈病变以后会影响妊娠的,甚至在妊娠期间病变会加重。如果只是HPV阳性,宫颈没有其他的病变和症状,是可以备孕的。如果同时发现了宫颈高级别病变,做了锥切手术,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半年以后宫颈组织基本可以复原,在没有进一步病变的情况下开始备孕更加安全,妊娠期也要加强随访。 4、得了宫颈癌,还能做妈妈吗? 分期为IA1、IA2和IB1期的宫颈鳞癌、腺癌、或腺鳞癌患者,经评估符合标准后,是可以考虑保留生育能力的。 5、宫颈癌术后,怎么办?如何随访? 宫颈癌手术后的随访复查是非常重要的,术后2~3年内最好是每3个月复查一次;术后4~5年,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5年以上每年复查一次,中间如果出现了任何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诊。具体的检查项目,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主要有妇科查体、TCT/L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有些患者还需要肿瘤标志物筛查、影像学检查。另外,有些患者,根据手术后的情况,经医生评估,可能还需要进行放疗,也不必排斥,这是为了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 30
    2021/05
    临床最常见的“甲减”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检测手段的提高,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呈增长迅猛态势。相对于甲亢,人们对甲减的了解似乎少之又少。 甲减是怎么一回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简称“甲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包括T3、T4)合成、分泌不足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种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 甲减其病理特征是黏多糖等在组织和皮肤中堆积,严重者表现为“黏液性水肿”。其主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损伤(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破坏(如手术、放射碘治疗),此外在碘缺乏地区比碘供应适宜地区发病率明显增多,女性较男性多见。 甲减危害何其多? 甲减如果没得到良好的控制,可以危害到全身的各个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萎靡嗜睡、精神抑郁、智力下降及痴呆。 2.心血管系统:心跳过缓、心音低弱、全心扩大、常伴有心包积液,此谓“甲减性心脏病”。 3.消化系统:食欲减退、便秘、腹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4.生殖系统:男性可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不举、睾丸萎缩及不育;女性可有月经不调、经血过多、闭经及不孕。 5.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血和尿皮质醇降低。 6.肌肉与关节系统:肌肉无力、疼痛,关节僵硬、不灵活,骨质代谢缓慢、骨形成与吸收均减少。 此外,对于发生于不同年龄段的甲减,其主要危害各不相同: 7.发生于胎儿及婴幼儿期的甲减:主要影响孩子的智力及生长发育,导致患儿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症”; 8.发生于幼年期的甲减:同样会影响孩子体格及智力发育,只是程度相对较轻而已,此类患儿无论身高、出牙、学步、学说话起始时间均比同龄儿童要晚; 9.发生于青春期的甲减:会导致青春期发育延迟,生长停滞,导致身高偏矮、性发育障碍,严重者由于发育不成熟而导致不孕不育; 10.发生于孕妇的甲减:可导致后代智力和生长发育异常,增加孩子出生缺陷的发生机会,还会显著增加孕妇流产、早产、胎盘早剥、围产期胎儿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1.发生于成人的甲减:临床最多见(占90%~95%),主要临床表现为低代谢症候群,如体重增加、疲乏、怕冷、记忆力减退、嗜睡、贫血、精神抑郁、便秘、皮肤干燥、浮肿、月经不调等等。 甲减如何分类? 按照发病年龄分为:①呆小病(起病于胎儿或新生儿);②幼年型甲减(起病于青春期发育前儿童);③成年型甲减(起病于成年)。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①原发性甲减,占全部甲减的95%以上,常见病因包括自身免疫、甲状腺手术和甲亢放射性碘治疗;②中枢性甲减,常见于垂体外照射、垂体大腺瘤、颅咽管瘤及产后大出血等造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或者促甲状腺激素(TSH)产生和分泌减少;③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指甲状腺激素在外周组织发挥作用缺陷。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①亚临床甲减;②临床甲减;③黏液性水肿性昏迷。 甲减如何诊断? 临床上诊断甲减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是确诊甲减的重要依据。 1.甲减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症状有易疲劳、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嗜睡、精神抑郁、便秘、月经不调、肌肉痉挛等。 典型体征有表情淡漠、目光呆滞、颜面虚肿苍白、声音嘶哑、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等。“黏液性水肿”是甲减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① 血清TSH增高,FT4减低,考虑“原发性甲减”。进一步寻找甲减的病因。如果TPOAb阳性,可考虑甲减的病因为自身免疫甲状腺炎。 ② 血清TSH减低或者正常,TT4、FT4减低,考虑“中枢性甲减”,做TRH刺激试验证实,进一步寻找垂体和下丘脑的病变。
  • 07
    2021/03
    喝?不喝?高血压饮酒一点点应该没事吧...
    ”酒到底能不能喝”这个问题是否一直困扰着您?每当节假日来临,各种大小聚会也会接踵而来,碍于面子你不得不去应酬一番。当各种酒杯向你举来,你是否会有这样的尴尬,明明自己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却不知该如何拒绝。喝还是不喝?心里真是没底。 心脑血管病在我国死亡原因中排首位,而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高血压。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有意义的。但在日常生活中,限酒到何程度?不同种酒类之前有何区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饮酒的坏处: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过量饮酒、吸烟、嗜盐等生活方式可增加我国居民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过量饮酒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无论男女,常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或偶尔饮酒者;饮酒量越多, 高血压患病率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过度饮酒的早期干预有望降低血压水平,降低心血管不良后果的风险。 学者Angela M Wood于2018年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研究结果表明:饮酒的最低死亡风险为每周100g左右或低于100g;与每周饮用≤100g的人相比,那些每周饮用100-200g、200 -350g、>350g的人在40岁时的预期寿命分别缩短6个月、1-2岁和4 - 5年。没有饮酒习惯,也不喜欢喝酒的朋友,可以就保持这个状态,至于嗜饮的朋友,就尽量少喝些,做到“适量饮酒”。 我国饮酒程度分级:暴饮是指每次饮酒超过60 ~ 75 g;重度饮酒是男性每天摄入 >60 g,女性每天摄入 >40 g;中度饮酒是男性每天摄入 20 ~60 g,女性每天摄入10 ~40 g;轻度饮酒是男性每天摄入 <20 g,女性每天摄入 <10 g。 饮酒的好处: 不少研究又都指出“适量饮酒有利于健康”,尤其是心血管健康。 由于乙醇在男女体内的分布、首关消除效应及体形的差异,女性受到乙醇毒性作用的剂量约为男性的50%。但适量饮酒对女性的心血管益处与男性相似,且适量饮酒对中老年人心脏的保护作用更强。在对87526例34 ~59岁女护士的健康研究中发现,与非饮酒者相比, 适量饮酒者发生冠心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低。 而在众多研究中,红葡萄酒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最强,Le Roy博士表示,喝红酒和体重指数BMI以及血液中的乳糜微粒水平低都有关。 另外,喝红酒对肠道微生物有益,能够降低血脂和肥胖风险。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里一定要喝酒的话,红酒是最好的选择。这可能是因为红酒中含有各种维生素都是人体所需要的,葡萄酒中的酚类化合物和低聚元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可防止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对人体的损伤,这些损伤是导致某些退行性疾病的因素之一。因此,定期饮用适量的葡萄酒可使人体处于舒适、快乐的状态,具有抗衰老、长寿的作用,但是喝红酒频率不能太高,比如说一周两次为宜。 适度少量的饮酒能够愉悦人们的身心,但长期饮酒及过量饮酒会对人的肝肾、心脑等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肝硬化、脑萎缩、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如果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话,那必然会“明日愁来明日愁”!  
  • 28
    2021/02
    让病理工作成为人生最靓丽的底色
    病理是个生僻的医学名词,这些年才比较多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说话都比较小心,显得要低调很多。比起其他的医学学科,病理是个越学越难的专业,越是到了高年资,见的病例多了,越觉得诊断“坑多”。都说病理是“Doctor’s doctor”,要走在临床的前面;都说病理是“golden standard”,无形中给病理医生极大的精神压力,而现在治疗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吝啬标本的数量,更是增加了诊断的难度。现在病理诊断过程比以往更需要临床的参与,病理医生也不能只仅靠切片来做出诊断。病理是诊断学的最后一环,我们的最终诊断能够解释临床、影像等症状和体征,能够被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印证才是正确的。这是个很高的目标,我们也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放弃,是从未想过的,既然走上了这条路,那就势必坚持再坚持。 作为病理医师需要做到“胆大心细,知己知彼”。做一个诊断可能决定了一个病人的命运,需要“胆大”,从种类繁多的疾病谱中找到合适的诊断名词,需要“心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该收收该放放,就是“知己”;了解疾病、了解临床需求,才是“知彼”。病理的知识涵盖人体从头到脚,实在太多,需要随时添加相关书籍进行学习,查漏补缺。与病理同行经验共享,也是一个获得新知识与经验累积的方法。
  • 06
    2020/12
    为啥冬天手脚易冰凉
    为啥人的手脚易冰凉,尤其是女神们,要知道身体的热量来源于以下几种渠道: 1.血液循环 2.细胞发热 3.肌肉抖动 一. 热量来源之血液循环: 心脏就如同给身体供暖的锅炉房,通过血管这个暖气管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处。但是, 手脚是血液循环的末端,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会耗散,使手脚部位常出现供热不足的问题,导致冰凉。      二. 热量来源之细胞发热: 人体要保持体温恒定,热受体细胞和冷受体细胞是体温调节系统的重要前哨 。当身体感到寒冷时冷受体细胞就开始工作了,这时它会给体表的毛细血管下达关闭指令使血液通过的道路变窄,迫使大部分血液流向心脏肾脏等核心器官,所以手脚最容易冷飕飕的。      三. 热量来源之肌肉抖动: 肌肉是产热大户,当我们感到寒冷时,会不由自主的抖动,那是肌肉在高频收缩紧急产热。 女性肌肉比例低,更容易产热不足。 如何过个温暖的冬天,保暖是整个冬天都应做到的事儿 1、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 一年四季都应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天冷时还应通过饮食祛寒。   2、护好身体6个部位(头部、颈部、后背、肚脐、膝关节、双脚) 防寒是保护关节、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措施。   3、借助外部温度——睡前泡泡脚 坚持泡脚是缓解手足冰凉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体御寒能力。   4、非常非常有用的——运动!运动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都是保暖的好办法。 上面的办法可能是“治标”,它能“治本” 运动可以改善外周血液循环,而且在同等条件下,比吃东西产生热量更快。并且,当你坚持长期运动,获得了肌肉,加快了新陈代谢。抗寒能力是biubiubiubiu直线上升的。    
  • 26
    2020/11
    人乳头瘤病毒
       一.  人乳头瘤病毒(HPV)概述  1.HPV属于微小病毒:嗜上皮性病毒,由双链DNA分子的病毒   颗粒及包裹其外的衣壳蛋白组成。       2. 在空气中可存活10小时以上。       3.  庞大家族:目前有100种以上HPV亚型,约35种亚型与生殖道感染有关。       4. 大约20种亚型与宫颈癌相关,高危型HPV病毒亚型有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53 , 66 , 67 , 73。       5.低危型HPV病毒亚型有:6,11,40,42,43,44,54 , 55 , 57。       二. HPV致病性  1.低危型HPV常引起生殖道湿疣等良性病变。       2.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CINⅡ、CINⅢ的发生相关,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必要条件 。  3. 28%的持续感染者,在2年内发展为CIN1;70%的持续感染者4年内发展为CIN2。  4. HPV16型在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中占主要地位,18型在宫颈腺状上皮细胞癌和腺鳞细胞癌中占主要地位,除此之外,我国HPV亚型中52和58 型检出率较高。        三.当前HPV筛查宫颈癌策略  1.宫颈癌的筛查应该从21岁以上的妇女开始,不要开始过早,以免在低危人群中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以及不必要的治疗。       2.21-29岁年龄段的妇女,应该每两年进行一次筛查。       3.目前推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细胞学(TCT)与HPV双筛查。30岁以上的妇女普查,两种检查均阴性,每3年复查1次;若HPV阳性,每1年复查1次。        四.子宫颈癌  1.是唯一病因明确(即HPV感染)的恶性肿瘤       2.是唯一可以通过HPV DNA检测来早期发现和预防的癌症       3. 是唯一可望通过免疫接种的方法来全面预防和根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 28
    2020/09
    科学祛痣
    皮肤上长痣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长一些痣。很多人往往对痣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的人根据痣长的部位,认为它是“福痣”、“凶痣”等;还有的人认为痣长在某些部位,影响美观如脸部,大家会选择激光祛痣、甚至随意用药物点痣。                                                                    如何正确科学认识痣呢?首先痣是怎么形成的:痣又叫色痣,痣细胞痣,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尤其是在青春期以后,身上的痣在逐渐增多。它是由于黑素细胞在由神经嵴到表皮的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造成黑素细胞在局部聚集而形成了痣。这些痣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病变,有极少数可能会转化成恶性。少数痣确实有可能会恶变成为恶性黑色素瘤。痣长在摩擦部位等容易受刺激的部位需要小心,比如手掌、脚掌、指缝间的色素痣恶变的可能性更大。             怎样区分普通痣和有恶变倾向的痣呢?通过下面5种方法可初步判断。 1.从直径大小判断:普通痣一般直径小于5毫米,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大多超过5毫米。  2.从对称性判断:通过目测,在痣中央将其一分为二,普通痣两边对称。恶性黑色素瘤形状不规则、不对称。               3.从颜色判断:普通痣颜色多为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色。恶性黑色素瘤常有多种颜色,如果几个月内颜色突然加深、变黑、变蓝或变淡,就应高度怀疑恶性黑色素瘤。      4.从边缘判断:普通痣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晰。恶性黑色素瘤边缘多参差不齐、呈锯齿样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5.从变化判断:普通痣常年不发生变化,无不适感觉。恶性黑色素瘤则常在短时期内增大,周围皮肤出现出血、溃疡、瘙痒、破溃之后很难愈合,有溃疡或结痂等表现。                                正确科学看待痣,祛痣需谨慎,一定要经过医生检查后,通过诊断分析,是否激光祛痣或药物点痣,是否需要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切片诊断明确性质。
  • 21
    2020/09
    轮状病毒感染五问答
    轮状病毒感染五问答 一、问:什么是轮状病毒?  答:轮状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能够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和呕吐,通常医生称之为“病毒性肠炎”。在儿童中,轮状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肠炎的常见原因。 儿童可能会在以下情况感染轮状病毒: 1.接触到感染的人或留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不洗手; 2.吃的食物或饮料含有病毒——被轮状病毒感染的人,在没洗手的情况下接触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发生此类情况。 3.成年人也可以感染轮状病毒,但在儿童中更常见。:  二、问:感染轮状病毒的症状是什么? 答:轮状病毒感染常见症状有: 1.呕吐; 2.腹泻(但粪便里没有血) 3.发热; 如果孩子发生呕吐或腹泻,身体会失去过多的水份,称为“脱水”,脱水症状可包括: 尿量减少(尿布不湿),或尿色暗黄色或棕色; 孩子哭时没有眼泪; 口干或嘴唇干裂; 眼窝凹陷; ‘囟门”凹陷(婴儿)——囟门是婴儿头骨之间的间隙。 三、问:什么时候需要联系医生或护士? 答: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状况请及时与医生护士联系: 1.有脱水症状; 2.腹泻或呕吐持续超过几天; 3.呕血,有血性腹泻,或有严重的腹部疼痛; 4.在几个小时内没有喝东西,或无法喝进去水; 5.儿童在6-8小时里没有小便,或年龄较小的婴幼儿4-6小时内尿布不湿; 6.小便比平时多; 四、问:感染轮状病毒后如何治疗? 答:大多数孩子不需要任何治疗,因为症状会自行好转。但重要的是要确保你的孩子喝足够的水,以预防脱水。当液体补充充足时,孩子的尿液看起来是淡黄色、比较清澈,或婴幼儿的尿布重量和以往一样。 为了预防脱水,你可以:给宝宝或孩子“口服补液盐”,这可以在药店买到。如果你的孩子发生呕吐,你可以试着每隔几分钟喂几小勺。口服补液盐比果汁更安全,因为果汁有时会使腹泻恶化。 如果你的孩子有严重的感染合并脱水,可能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 五、问:轮状病毒感染可以预防吗? 答:可以。医生建议所有的婴儿接种疫苗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疫苗是预防严重感染的治疗方法。轮状病毒疫苗主要有2种类型,根据需要接种的类型,注射2个或3个剂量的疫苗。 如果你的孩子感染了轮状病毒,为了预防传播,你需要: 1.在尿布后用肥皂水洗手; 2.不要在准备食物的地方更换尿布; 3.把尿布装在密封袋后再丢弃; 4.用酒精或加入漂白剂的水擦拭换尿布的区域。  
  • 18
    2019/11
    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流感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鼻涕、痰液在空气中传播。流感传染性强,发病快,症状重,在冬春季流行。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病人多表现为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咳嗽、流鼻涕则较轻。流感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危害极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注意事项: 1、平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15分钟。家用空调在每年使用前要清洗空气过滤网,确保换气清洁。 2、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纸巾捂住口鼻。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机会。 4、流感流行时,应尽量少去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戴口罩。    
  • 04
    2019/08
    HPV疫苗是否有必要打
    宫颈癌疫苗,又称为HPV疫苗,是疫苗的一种,可以防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医学界研究表明,99.7%的子宫颈癌都是由于HPV病毒导致的。 那么HPV感染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性生活传染;第二、其他的传染途径,比如间接的接触,坐便器、门把手、香皂、游泳池、浴盆,也有可能导致hpv病毒、hpv病毒的传播是多途径的,最主要的是性生活传播。 低危型别HPV包括HPV6、11、40、42、43、44、54、55、57常引起外生殖器良性湿疣和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CINI)。高危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型别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CINⅡ/Ⅲ)的发生相关,尤其是HPV16和18型。专家建议尽早打HPV疫苗,受益更大。 接种HPV疫苗注意事项 ①年龄在20-45岁女性 ②接种之前不能有hpv病毒感染 ③接种时不能有明显感冒发烧等上呼吸道感染 ④对于有严重实质器官疾病的女性,不能够进行接种,比如冠心病、慢性肾衰竭等。 接种了HPV疫苗,很多女性朋友认为不会发生宫颈癌了。 这种想法不完全对,接种了疫苗只能说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以后每3-5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或每5年进行一次细胞学检查联合高危型HPV检测,才能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上一页 12...789101112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