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病理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病理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6
    2022/12
    儿童和青少年乳腺发育及病变
    青春期前男孩和女孩的乳腺都主要由输乳管组成,输乳管有一些分支,还可见一些呈现未发育状态的小叶结构,但没有腺泡发育,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青春期。青春期女性主要在雌激素影响下,乳腺导管变长、分支、上皮发育增厚,雌激素相对优势还引起导管周围结缔组织的密度增加,间质脂肪组织开始沉积,这是乳房增大、隆起的主要原因。在随后的月经周期,血液循环中雌、孕激素交替有序改变,促进小叶腺泡和结缔组织的生长。男性青春期乳腺由纤维脂肪组织和导管组成,导管内衬覆矮立方上皮细胞。许多发生于成人的乳腺疾病也可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包括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男性乳腺发育症也可见于青春期的男孩。       青春期偶尔发生的一侧或双侧的乳腺快速增大。我们应该仔细询问临床病史、进行详尽地体格检查,尤其是对于单侧增大者,应防止误诊为肿瘤,并因此错误地将正在发育的乳腺切除。幼年性乳腺肥大的组织学特征类似于男性乳腺发育症,表现为丰富的结缔组织和导管增生,常伴上皮增生,小叶结构少或无。乳房缩小成形术(缩乳术)是常用的治疗措施。治疗后如果复发则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甚至需要进行乳房切除重建手术。如果乳腺肥大发生在青春期早期,复发更常见。
  • 26
    2022/12
    浅谈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 BPH )是前列腺的两个基本病变,这两种病变占所有前列腺疾病的90%以上。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三个主要原因,癌症的早期发现以及对癌前病变更好的认识为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90%以上的前列腺恶性上皮性肿瘤是普通的腺泡型癌,另外大约10%的前列腺癌与经典的组织学不同,被看作是特殊类型癌。 通常,前列腺病变的形态学诊断相对简单,尤其是区分良恶性病变。然而,在某些前列腺良性增生和正常的前列腺组织解剖结构表现为小腺体结构时,不论腺体伴有或不伴有细胞的非典型性,如果忽略了形态学上的细微差别,容易把这些小腺体误诊为恶性病变。绝大多数与癌相似的良性病变与前列腺癌发生年龄相同。这些病变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多数是在临床诊断为 BPH 患者的前列腺切除标本中遇到,或者是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中见到,这些腺体不同程度体现了激素的影响以及腺体的萎缩。 与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分类相同,前列腺的良性病变可以分成上皮性和间质性病变。上皮性病变包括普通型 BPH 、基底细胞增生( basal cell hyperplasia , BCH )、透明细胞筛状增生( clear cell cribriform hyperplasia , CCCH )、萎缩和萎缩后增生( postatrophic hyperplasia , PAH )、硬化性腺病( sclerosing adenosis , SA )、中肾管残件增生、精阜黏膜腺体增生( verumontanum mucosal gland hyperplasia , VMGH )以及肾源性腺瘤( nephrogenic adenoma , NA )。 前列腺最常见的间质性病变是前列腺间质增生;少见病变包括平滑肌瘤、非典型性间质增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也称为奇异性或合胞体性平滑肌瘤)、叶状型非典型增生、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以及假肉瘤性纤维黏液样肿瘤。前列腺间质肉瘤以及其他类型肉瘤发生在成年人相对少见;横纹肌肉瘤是儿童前列腺最常见的肿瘤。 虽然已经描述了两个公认的前列腺癌前病变:即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形成(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IN)(同义词:导管内异型增生、原发性非典型增生、大腺泡异型增生以及腺泡﹣导管异型增生)和非典型性腺瘤性增生( 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 , AAH )(同义词:腺病、小腺体增生),但是后者还没有被证实是癌前病变。首先, PIN 以细胞学非典型性为特征,结构得以保存;其次, PIN 具有结构非典型性,其特征是新腺泡( neoacinar ,即小腺体)增生,没有明显的细胞学非典型性。 图示: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形成( PIN )。 PIN 腺体结构复杂,以上皮增生和细胞核复层为特征。受累的腺体由增厚的细胞层组成,明显不同于正常或萎缩的腺体。
  • 26
    2022/12
    阴道的炎症性病变
    阴道的炎症性病变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常称为“阴道炎”,疾病较为常见,且各类炎症的症状不一。“阴道炎”作为一般性术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感染,可为真菌、寄生虫或细菌感染。阴道炎为临床医学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为患者就诊妇科最常见的原因。阴道炎的主要类型:阴道毛滴虫性感染 、念珠菌性阴道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 1.细菌性阴道病是最常见的阴道炎,大约占所有病例的 50%。兼性厌氧菌群过度生长为最常见的病因。本病最常发生于阴道pH值不再呈酸性时,例如存有精液或缺乏乳酸杆菌时。阴道加德纳菌为较小的Gram染色不一的杆菌,为多数生育年龄女性病例,至少是一部分患者发病的病因。 研究表明,阴道加德纳菌、人支原体以及厌氧菌混合出现而无乳酸杆菌存在的自然概率接近75,提示这些病原体为细菌性阴道病的致病核心,并有协同作用。最重要的诊断性表现为鳞状细胞被球杆菌覆盖。 2.生育年龄妇女阴道炎最常见的病因为阴道毛滴虫,阴道毛滴虫为有鞭毛的卵圆形原虫。新鲜毛滴虫湿片镜检为活动的生物体,伴有数个鞭毛;干燥固定后为较小的嗜酸性盾形病原体,胞质界限及细胞核轮廓不清。念珠菌感染一般为白色念珠菌,有阴道排液的女性中检出比例较高。可见特征性的干酪样分泌物,通过培养以及宫颈阴道涂片染色可以证实菌体存在。毛滴虫及念珠菌感染的活检标本一般正常,因为病原体一般不侵犯黏膜,也不会引起炎症反应。毛滴虫病及念珠菌病可能非常难于治疗,尤其是男性伴侣未能进行同步治疗时。通过性交引起再度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3.放线菌样病原体可见于少数使用不含铜的宫内节育器女性的宫颈阴道涂片中,尽管这种所见偶尔可能伴有生殖道真正的炎症病变,但是绝大多数病例的病原体属于共生性,因而它的存在并无临床意义。 4.老年性阴道炎是指“萎缩性阴道炎”,发生于绝经期以后,病理学改变表现为上皮细胞缺少雌激素的刺激导致上皮变薄,全部由副基底细胞组成。与雌激素作用良好的年轻女性的较厚的阴道上皮相比,老年妇女的上皮抵抗感染的能力显著减低。可能出现绝经后出血,雌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阴道炎的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从而备受关注。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不同,感染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有些炎症没有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容易反复复发,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患者应正确认识“阴道炎”这类疾病并且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
  • 30
    2022/11
    肺组织隐球菌病感染
    肺脏里常见的真菌感染有隐球菌、肺曲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球孢子菌等。这些真菌部分在 HE 常规切片是可以识别的。进一步的识别还要结合特殊染色,如六胺银染色(Grocott’s Gomori methenamine silver,GMS)染色、过碘酸盐希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PAS)、Fontana-Masson(FM)染色、黏液卡红染色(mucicarmine)等 主要介绍下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us),它是由孢子菌属酵母菌样真菌-新型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性疾病,可感染健康的个体,病变主要是肺部,但多数是发生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且常表现为播散性隐球菌病,特别是霍奇金淋巴瘤、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如强的松)患者、肺结节病、糖尿病患者以及 AIDS 和其他被破坏了细胞免疫的个体。 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但常发生在 30~50岁,大约 1/3 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患者常表现为慢性咳嗽、低度发热、胸膜性或非胸膜性胸痛、咳黏液痰、身体不适和体重减轻。胸部X线表现为肺和间质浸润改变,可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肺段和小叶实变,可发生空洞变(10%~15%发生率),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水少见。进展性肺隐球菌病,较常见是由肺经血行播散到脑膜,其他器官受累相对较少,但可经肺原发病灶播散到皮肤、骨、关节、淋巴结、肾、前列腺、脾、肝和其他内脏。 大体表现为受累肺脏切面可见实性灰黄、棕黄色团块状实变区域,可单个或多发,切面呈黏液样或胶样改变。在播散性感染的肺脏重量较重,有实变区域。有些病人可以呈现肺门淋巴结肿大,肉眼呈灰黄色。隐球菌可同时累及肺脏及肺门淋巴结。 在光镜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隐球菌组织学改变常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反应。由大量的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以慢性炎症纤维化为背景构成的肉芽肿。有时还可以见到非特异性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以及机化性肺炎的改变。在苏木素-伊红(HE)常规染色切片中,隐球菌体周围形成透明的空隙,这是由于菌体厚层膜收缩而形成的人为改变。菌体若在多核巨细胞内,菌体周围的透明区就更为明显、六胺银及 PAS 均阳性,六胺银染色菌体呈黑色,黏液卡红染色隐球菌菌体外膜被染成鲜红色。 隐球菌有一层含黏多糖的厚膜,故黏液卡红染色时,菌体外膜被染成鲜红色,而在其他真菌无黏多糖膜,因此黏液卡红染色对隐球菌具有特征性诊断意义。播散性隐球菌病常不形成肉芽肿,真菌充满在肺泡腔内以及分布在肺间质和毛细血管内。
  • 17
    2022/11
    垂体癌
    定义 垂体癌是被限制在腺垂体细胞的恶性肿瘤,显示脑脊髓和/或全身的转移。 病因学 垂体癌的病因学是不清楚的。垂体癌没有确切易感的遗传学变化。仍有待进一步确定的是垂体癌是自始发生的,或是从腺瘤通过遗传方式转变而来。在垂体癌的发生中没有涉及癌基因或辐射病的证据。 好发部位 原发性垂体癌起源于腺垂体细胞或原先的腺瘤,他们最初均发生在垂体前叶。生长速度各异,许多是迅速生长的侵袭性肿瘤,并扩展到邻近组织,也可以侵犯脑组织。转移发生在颅脊柱的间隙或扩展到全身其他部位,包括肝、肺和淋巴结。 临床表现 癌的诊断是根据已经证实的转移性瘤灶。最初的临床表现与垂体腺瘤相似。垂体癌与许多临床综合征相伴随,罕见的高分化促性腺激素肿瘤已经报道有恶性行为 。
  • 17
    2022/11
    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学研究
    一、           定义 一种来源于骨骼肌的恶性肿瘤 二、           流行病学特点 约有40%的横纹肌肉瘤发生在头颈部,20%发生在鼻腔、鼻窦和鼻 咽。多发与儿童,主要为胚胎型,腺泡型者多见于成人,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少见。鼻咽比鼻腔、鼻道更易受累。成人横纹肌肉瘤多见于筛窦,其次是上颌窦和鼻咽。 三、           临床特点 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困难、鼻出血、面部肿胀、视力障碍和短期鼻窦炎。肿瘤有时呈巨大息肉样,有时突出鼻孔呈胶冻状。CT和MRI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和边界。胚胎型的边界不清、肉样、苍白到棕灰色。梭形细胞型的肿瘤较硬、纤维性和棕灰色至黄色,切面编织状。葡萄状型总有一个葡萄样或者息肉样的外观。腺泡型为肉样、坚硬、灰白到棕黄色。肿瘤常扩散到邻近的部位包括颅底、颞骨和眼眶。约有40%的病例可转移到淋巴结、骨和肺,很少转移到骨髓、软组织、肝脏和脑。肿瘤的分期参考国际横纹肌肉瘤分期标准。GroupI包括局部病变;GroupI包括残余病变或局部扩散;GroupⅢ包括不完全切除或者活检伴随有巨大的残余病变;GroupIV包括转移早期。多数成人的横纹肌肉瘤属于 GroupⅢ或CroupIV。 四、           组织病理学 胚胎型的瘤细胞多为染色质丰富的圆形或梭形细胞。较大的横纹肌母细胞,胞质嗜酸性,容易辨认,但是其内交叉条纹不明显。黏液样基质常见。梭形细胞型以梭形细胞呈束状或席纹状排列为特征,容易被认为是良性病变。葡萄状肉瘤呈息肉样,黏膜下可见一个黏膜下细胞密集带,一个含有黏液样基质的细胞疏松带和一个深染的细胞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有一个典型的纤维间隔。将一些小圆细胞分割,纤维相互连接,之间组织松散。小圆细胞核染色质较浓,有分散的嗜酸性粒细胞质,常见多核巨细胞。实体型呈片状生长,缺乏间隔。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看到由单一的透明细胞组成的肿瘤。腺泡状和胚胎型的混合型模式也可以见到。核分裂相易见。有时在局部可见多形性的表现。治疗后,细胞的分化程度往往提高,出现明显的嗜酸性胞质2644。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在鼻腔鼻窦罕见。 胚胎型的需和间质具有不典型性的息肉和其他肉瘤相鉴别。 五、           预后 预后和病人年龄、组织学分型及肿瘤临床分组有关。各型的年轻患者都比老年患者预后好5年生存率为44%~69%,临床Group I的病人则为90%。成年人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小于10%。胚胎型比腺泡状的预后较好。葡萄状和梭形细胞型的比胚胎型的预后好。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伴有 PAX7/FKHR 的比伴有 PAX3/FKHR的预后好。
  • 17
    2022/11
    传染性软疣
    临床特点: 由软疣病毒引起的自限性表皮丘疹病。 好发于儿童面部、躯干和四肢,通过皮肤接触或媒介间接传播。发生在年轻人生殖器及其周围皮肤的感染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传染也可发生在摔跤手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以及通过公用装备及游泳设施等传播。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发病率升高。有皮损者更容易广泛和持久。 本病潜伏期2-7周。 单发损害扁平、光亮、有珍珠光泽、坚硬、有脐窝,为半球形,中央可挤出乳酪状的白色物质,一般直径5mm也可更大。皮损常多发,尤其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常多发,或发生较大的皮损。 有瘙痒、疼痛、触疼感。 有少部分患者软疣丘疹周围可发生湿疹样皮炎,丘疹本身也可继发感染或者疖。单个皮损科持续2个月或更长时间,甚至数年。部分个体,软疣愈合后可遗留点状瘢痕。 组织学特征: 传染性软疣的细胞内水肿、网状变形和水泡形成。最明显的特诊是小叶状、内生性生长的结节,结节边界清楚。角质细胞内有较大的包涵体,包涵体压迫核仁,使细胞核挤到一侧,病变一般不到真皮内。如果病毒和包涵体进入到真皮,可导致真皮炎症性病变。 有些传染性软疣皮损中可出现骨质化生,还可与表皮样那种、色素痣、皮脂腺瘤、纤维瘤等并存。 治疗 部分患者能自愈。 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治疗痊愈。 1药物治疗 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辅助治疗作用。 如果将脐窝中的乳白色物质挤出,需要用碘酊进行消毒。 也可用三氯醋酸、水杨酸或冰醋酸涂抹皮损处。 2手术治疗 疣体夹除,在无菌条件下夹破软疣挤出乳白色物,再用碘酊涂抹。 疣体切除术,皮肤带疣体完整切除,复发性小,但给皮肤留下的创面较大。 3物理疗法 冷冻治疗,用液氮对皮损处进行冷冻治疗,每个3-4周重复一次。 用激光烧烁治疗皮损处。 使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后,注意个人卫生,并且对局部皮损护理得当,都可以痊愈。
  • 17
    2022/11
    疣状癌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是一种增生性鳞状上皮病变,一般认为它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类型其特征为:外生性疣,临床及肉眼观有宽的基底;非常高分化的组织学图像和缓慢渐进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性膨胀性和破坏性的局灶生长,没有转移。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变异型。 最初是作为口腔的病变报道的,口腔是其最好发的部位;疣状癌也可以发生在喉,这是第二位最常见的部位;也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如肛门会阴区和肢体。它是一种有争议的病变,根据我们的观点,此病变仍未完全被认识。 喉部疣状癌是罕见的,占所有喉部恶性肿瘤的1%~3%。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较多见于男性。声带是最常见的部位。临床上可见一基底较宽向表面生长的病变,呈乳头状,角化明显,灰白色,外生性生长和疣状外观(因此被称为“疣状”)。如不进行治疗,病变可以蔓延得相当广泛,可以向深部组织膨胀生长,推压周围组织,形成界线清楚的侵袭性病灶,最终可以穿透其下的组织,如肌肉、软骨和骨。 组织学检查:病变是由棘层鳞状上皮增生构成的,一般情况下形成厚的乳头状皱襞,表面覆有角化物,病变可以突入其下的组织,形成一鳞茎状叶状结构,基底较宽、界线清楚。鳞状上皮是高分化的,只有轻度的异型性(核分裂像、增大的核和核仁),仅限于基底层。致密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特征性的紧紧环绕在病变的基部。角化可以深深地凹入邻近的上皮皱襞之间,产生角囊肿。单个细胞或小串状或丛状分布的细胞在间质内形成锯齿状浸润,不是经典的“纯”疣状癌的表现。 根据小片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图像作出疣状癌的诊断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人们都了解的,对一个高分化、无间变并缺乏明显组织浸润的标本,很难作出癌的诊断。外科医生与病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提请注意宽阔的基底和向外生长的病变性质,并提供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活检标本,即可以了解病变扩展的深度和邻近未受累粘膜上皮的范围。 已经很明显,疣状癌并非总是“纯”的病变,有些病例可查见典型的鳞状细胞癌的浸润病灶,而病变的其他部分则为典型的疣状癌。这种“杂交”的或复合性的疣状鳞状细胞癌在口腔和喉部均已被注意到。这种发现的临床意义至今仍未阐明;在疣状癌的标本中,仍然应当寻找这种病灶并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 围绕这一有趣的病变发生的争议之一,是放射引起的疣状癌向间变性转化,形成侵袭性恶性肿瘤的倾向。尽管这种现象仅被某些观察者报道,但在接受这种看法的时候,我们对其价值必须持谨慎态度,因为上述提到的更常见的鳞状细胞癌的区域有可能在活检时被漏掉。直到一个偶然的引起兴趣的病例,可能使其联想到这样一个罕见的现象。 疣状癌一般与良性上皮增生相鉴别,可以通过增生的程度结合病变伸入其下组织的范围来确定。疣状增生是一种发生在口腔的病变145,类似疣状癌但不扩展到邻近粘膜上皮层平面以下的病变。Batsakis等认为它是疣状癌的早期形式。与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鉴别已在前面阐述。被称为“喉寻常疣”的病变只有非常罕见的报告,它们比经典的疣状癌有一更明显的颗粒层和更狭窄的乳头状分支,有凹空细胞的改变。乳头状瘤病毒的证据,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喉的疣中发现。般的鳞状细胞癌可以通过其更明显的异型性和浸润的特性予以区别,但必须注意上述提到的“杂交”或复合的病变。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认为疣状癌具有某些但不完全具备一般恶性肿瘤的所有特点(显示进行性的局灶性生长和扩展到其下组织,但缺乏明显的核异型性和转移潜能,几乎没有例外)。有些作者坚持认为,用“癌”这个术语是用词不当,应当改称为“疣状棘皮症”(verrucous acanthosis)。大多数人认为,也许把疣状癌看作是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谱系中的一员更合适,它介于良性增生和一般的转移性癌之间。
  • 01
    2022/11
    急性胆囊炎
    大多数(约占90%~95%)急性胆囊炎均会伴有胆囊结石,没有结石的病人可能与败血症、严重外伤、伤寒病或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有关。HIV感染的患者中常常能见到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的胆囊炎。另外,化学性胆囊炎往往可见于心脏手术、骨髓移植及肝动脉化疗后的患者。一般认为,胆石性胆道梗阻可导致胆囊上皮释放磷脂酶及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均可以使卵磷脂水解而释放出溶血卵磷脂。而溶血卵磷脂对上皮细胞则具有非常强的毒性作用。浓缩的胆汁中的高胆固醇含量也会对上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而细菌感染则是继发于胆道梗阻的结果。临床上,急性胆囊炎以右上腹痛为主,有的有胆绞痛或轻度黄疸,部分病例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手术中可以见到胆囊表面充血并有纤维素性物质渗出。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呈紫红色。胆囊壁增厚。有细菌继发感染者可见有胆囊积脓。腔内常有数量不等的结石,有时胆囊内容物中可有大量胆固醇结晶。    多数急性胆囊炎的炎症消退后,胆囊壁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化。黏膜通过再生修复。但胆囊的浓缩功能均受到一定的损害。胆囊可萎缩,管壁可出现钙化。
  • 21
    2022/10
    病理学中骨组织的脱钙
    在病理科日常工作中,医务工作人员平时会遇到许多含钙量很高的组织,最常见的就是骨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质地非常硬,组织中含有的钙盐,使用常规方法制作切片通常不能得到良好的切片,在病理切片前,必须先除去组织里的钙盐,使组织软化,之后才能进行常规切片。其中骨组织钙的含量是最多的,所以骨组织病理切片时脱钙是制作切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需要进行免疫组化的骨组织。 怎样才能使骨组织既充分脱钙,又保护骨组织的抗原不受破坏呢?这就需要我们把骨组织先固定,然后再脱钙,或者采用既有脱钙作用又有固定作用的试剂处理骨组织,然后再进行常规制片。 常见的脱钙方法主要有单纯酸类脱钙法、混合酸类脱钙法以及有机螯合剂法。所使用的酸性化学物质主要有甲酸、硝酸、盐酸等,其中硝酸和甲酸使用的是最多的。
  • 22
    2022/09
    子宫内膜异位症
    定义: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育龄期是内异症的高发年龄,其中76%在25-45岁之间,与内异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的特点相符合。 病理学表现: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内膜间质、纤维素及出血等成分。无色素型早期异位病灶一般可见到典型的内膜组织,但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后,这些组织结构可被破坏而难以发现,出现临床表现极典型而组织学特征极少的不一致现象,约占24%的出血来自间质内血管,镜下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内异症。 症状: 1、下腹痛和痛经:疼痛是内异症的主要症状,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2、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 3、性交不适: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局部粘连使子宫后倾固定者。 4、月经异常:15%-30%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 5、其他特殊症状:盆腔外任何部位有异位内膜种植生长时,均可在局部出现周期性疼痛、出血和肿块,并出现相应症状。 诊断: 1、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形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 2、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能增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但变化范围很大,临床上多用于重度内异症和疑有深部异位病灶者。 3、腹腔镜检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除了阴道或其他部位的直视可见的病变之外,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内异症的标准方法。 治疗: 根本目的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 1、期待治疗:仅适用于轻度内异症患者,采用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疼痛,可给予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抑制疼痛的对症治疗、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内膜萎缩、阻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刺激和出血周期为目的的性激素治疗,适用于有慢性盆腔痛、经期疼痛症状明显、有生育要求及无卵巢囊肿形成者。 3、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较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者。腹腔镜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法。 4、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手术治疗前予以3-6个月的药物治疗,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
  • 05
    2022/09
    肺非典型腺瘤
    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Pulmonary 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的同义词(或曾用名)有:非典型肺泡增生、非典型细支气管肺泡增生、非典型肺泡细胞增生或非典型肺泡上皮增生。它的好发部位:通常位于肺边缘,贴近胸膜处。与原位腺癌较难鉴别,诊断要点有以下几点: 1.局灶的(常常<0.5cm)肺泡II型上皮或Clara细胞轻-中度异型增生; 2.可能存在不明显的假乳头结构; 3.异型细胞沿肺泡壁,有时沿呼吸性细支气管壁排列; 4.在基底膜与细胞间常有空隙,细胞形态包括圆形、立方形、矮柱形、圆或所谓“peg”细胞等,核圆形或卵圆形; 5.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常见,核分裂像罕见; 6.细胞密度和异型性在非典型腺瘤内常具异质性。 与之主要需要鉴别的疾病主为以下两种: 1.反应性肺泡细胞增生:通常有炎症和或纤维化背景,并且反应性肺泡增生常较弥漫。 2.原位腺癌: 其主要诊断要点为 1.占肺原位腺癌绝大多数,为局限性肿瘤,常>0.5cm,最大径≤3cm; 2.肿瘤细胞严格沿原有的肺泡壁生长(贴壁生长); 3.无乳头、微乳头及肺泡内肿瘤细胞; 4.无间质、血管、胸膜浸润,无通过气道扩展现象,无肿瘤坏死; 5.由II型肺泡上皮或Clara细胞组成,II型肺泡上皮与Clara细胞形态上无明显不同,形态上不建议将两者区分细胞无异型或异型轻微; 7.肺泡隔增宽、硬化常见; 8.最大径>3cm的原位腺癌应分类为贴壁为主型腺癌,疑为原位腺癌; 细胞密度较高、细胞拥挤,细胞密度及形态较一致,邻近肺泡细胞常突然转化为更低级别的细胞。通常位于肺边缘。 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表达TTF-1、 Napsin A.
上一页 1234567891011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