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病理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病理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17
    2022/11
    传染性软疣
    临床特点: 由软疣病毒引起的自限性表皮丘疹病。 好发于儿童面部、躯干和四肢,通过皮肤接触或媒介间接传播。发生在年轻人生殖器及其周围皮肤的感染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传染也可发生在摔跤手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以及通过公用装备及游泳设施等传播。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发病率升高。有皮损者更容易广泛和持久。 本病潜伏期2-7周。 单发损害扁平、光亮、有珍珠光泽、坚硬、有脐窝,为半球形,中央可挤出乳酪状的白色物质,一般直径5mm也可更大。皮损常多发,尤其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常多发,或发生较大的皮损。 有瘙痒、疼痛、触疼感。 有少部分患者软疣丘疹周围可发生湿疹样皮炎,丘疹本身也可继发感染或者疖。单个皮损科持续2个月或更长时间,甚至数年。部分个体,软疣愈合后可遗留点状瘢痕。 组织学特征: 传染性软疣的细胞内水肿、网状变形和水泡形成。最明显的特诊是小叶状、内生性生长的结节,结节边界清楚。角质细胞内有较大的包涵体,包涵体压迫核仁,使细胞核挤到一侧,病变一般不到真皮内。如果病毒和包涵体进入到真皮,可导致真皮炎症性病变。 有些传染性软疣皮损中可出现骨质化生,还可与表皮样那种、色素痣、皮脂腺瘤、纤维瘤等并存。 治疗 部分患者能自愈。 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治疗痊愈。 1药物治疗 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辅助治疗作用。 如果将脐窝中的乳白色物质挤出,需要用碘酊进行消毒。 也可用三氯醋酸、水杨酸或冰醋酸涂抹皮损处。 2手术治疗 疣体夹除,在无菌条件下夹破软疣挤出乳白色物,再用碘酊涂抹。 疣体切除术,皮肤带疣体完整切除,复发性小,但给皮肤留下的创面较大。 3物理疗法 冷冻治疗,用液氮对皮损处进行冷冻治疗,每个3-4周重复一次。 用激光烧烁治疗皮损处。 使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后,注意个人卫生,并且对局部皮损护理得当,都可以痊愈。
  • 17
    2022/11
    疣状癌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是一种增生性鳞状上皮病变,一般认为它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类型其特征为:外生性疣,临床及肉眼观有宽的基底;非常高分化的组织学图像和缓慢渐进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性膨胀性和破坏性的局灶生长,没有转移。疣状癌是鳞状细胞癌的变异型。 最初是作为口腔的病变报道的,口腔是其最好发的部位;疣状癌也可以发生在喉,这是第二位最常见的部位;也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如肛门会阴区和肢体。它是一种有争议的病变,根据我们的观点,此病变仍未完全被认识。 喉部疣状癌是罕见的,占所有喉部恶性肿瘤的1%~3%。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较多见于男性。声带是最常见的部位。临床上可见一基底较宽向表面生长的病变,呈乳头状,角化明显,灰白色,外生性生长和疣状外观(因此被称为“疣状”)。如不进行治疗,病变可以蔓延得相当广泛,可以向深部组织膨胀生长,推压周围组织,形成界线清楚的侵袭性病灶,最终可以穿透其下的组织,如肌肉、软骨和骨。 组织学检查:病变是由棘层鳞状上皮增生构成的,一般情况下形成厚的乳头状皱襞,表面覆有角化物,病变可以突入其下的组织,形成一鳞茎状叶状结构,基底较宽、界线清楚。鳞状上皮是高分化的,只有轻度的异型性(核分裂像、增大的核和核仁),仅限于基底层。致密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特征性的紧紧环绕在病变的基部。角化可以深深地凹入邻近的上皮皱襞之间,产生角囊肿。单个细胞或小串状或丛状分布的细胞在间质内形成锯齿状浸润,不是经典的“纯”疣状癌的表现。 根据小片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图像作出疣状癌的诊断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人们都了解的,对一个高分化、无间变并缺乏明显组织浸润的标本,很难作出癌的诊断。外科医生与病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提请注意宽阔的基底和向外生长的病变性质,并提供一个最令人满意的活检标本,即可以了解病变扩展的深度和邻近未受累粘膜上皮的范围。 已经很明显,疣状癌并非总是“纯”的病变,有些病例可查见典型的鳞状细胞癌的浸润病灶,而病变的其他部分则为典型的疣状癌。这种“杂交”的或复合性的疣状鳞状细胞癌在口腔和喉部均已被注意到。这种发现的临床意义至今仍未阐明;在疣状癌的标本中,仍然应当寻找这种病灶并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 围绕这一有趣的病变发生的争议之一,是放射引起的疣状癌向间变性转化,形成侵袭性恶性肿瘤的倾向。尽管这种现象仅被某些观察者报道,但在接受这种看法的时候,我们对其价值必须持谨慎态度,因为上述提到的更常见的鳞状细胞癌的区域有可能在活检时被漏掉。直到一个偶然的引起兴趣的病例,可能使其联想到这样一个罕见的现象。 疣状癌一般与良性上皮增生相鉴别,可以通过增生的程度结合病变伸入其下组织的范围来确定。疣状增生是一种发生在口腔的病变145,类似疣状癌但不扩展到邻近粘膜上皮层平面以下的病变。Batsakis等认为它是疣状癌的早期形式。与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鉴别已在前面阐述。被称为“喉寻常疣”的病变只有非常罕见的报告,它们比经典的疣状癌有一更明显的颗粒层和更狭窄的乳头状分支,有凹空细胞的改变。乳头状瘤病毒的证据,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喉的疣中发现。般的鳞状细胞癌可以通过其更明显的异型性和浸润的特性予以区别,但必须注意上述提到的“杂交”或复合的病变。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认为疣状癌具有某些但不完全具备一般恶性肿瘤的所有特点(显示进行性的局灶性生长和扩展到其下组织,但缺乏明显的核异型性和转移潜能,几乎没有例外)。有些作者坚持认为,用“癌”这个术语是用词不当,应当改称为“疣状棘皮症”(verrucous acanthosis)。大多数人认为,也许把疣状癌看作是粘膜上皮增生性病变谱系中的一员更合适,它介于良性增生和一般的转移性癌之间。
  • 01
    2022/11
    急性胆囊炎
    大多数(约占90%~95%)急性胆囊炎均会伴有胆囊结石,没有结石的病人可能与败血症、严重外伤、伤寒病或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有关。HIV感染的患者中常常能见到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的胆囊炎。另外,化学性胆囊炎往往可见于心脏手术、骨髓移植及肝动脉化疗后的患者。一般认为,胆石性胆道梗阻可导致胆囊上皮释放磷脂酶及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均可以使卵磷脂水解而释放出溶血卵磷脂。而溶血卵磷脂对上皮细胞则具有非常强的毒性作用。浓缩的胆汁中的高胆固醇含量也会对上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而细菌感染则是继发于胆道梗阻的结果。临床上,急性胆囊炎以右上腹痛为主,有的有胆绞痛或轻度黄疸,部分病例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手术中可以见到胆囊表面充血并有纤维素性物质渗出。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呈紫红色。胆囊壁增厚。有细菌继发感染者可见有胆囊积脓。腔内常有数量不等的结石,有时胆囊内容物中可有大量胆固醇结晶。    多数急性胆囊炎的炎症消退后,胆囊壁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化。黏膜通过再生修复。但胆囊的浓缩功能均受到一定的损害。胆囊可萎缩,管壁可出现钙化。
  • 21
    2022/10
    病理学中骨组织的脱钙
    在病理科日常工作中,医务工作人员平时会遇到许多含钙量很高的组织,最常见的就是骨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质地非常硬,组织中含有的钙盐,使用常规方法制作切片通常不能得到良好的切片,在病理切片前,必须先除去组织里的钙盐,使组织软化,之后才能进行常规切片。其中骨组织钙的含量是最多的,所以骨组织病理切片时脱钙是制作切片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需要进行免疫组化的骨组织。 怎样才能使骨组织既充分脱钙,又保护骨组织的抗原不受破坏呢?这就需要我们把骨组织先固定,然后再脱钙,或者采用既有脱钙作用又有固定作用的试剂处理骨组织,然后再进行常规制片。 常见的脱钙方法主要有单纯酸类脱钙法、混合酸类脱钙法以及有机螯合剂法。所使用的酸性化学物质主要有甲酸、硝酸、盐酸等,其中硝酸和甲酸使用的是最多的。
  • 22
    2022/09
    子宫内膜异位症
    定义: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育龄期是内异症的高发年龄,其中76%在25-45岁之间,与内异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的特点相符合。 病理学表现: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内膜间质、纤维素及出血等成分。无色素型早期异位病灶一般可见到典型的内膜组织,但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后,这些组织结构可被破坏而难以发现,出现临床表现极典型而组织学特征极少的不一致现象,约占24%的出血来自间质内血管,镜下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内异症。 症状: 1、下腹痛和痛经:疼痛是内异症的主要症状,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2、不孕:内异症患者不孕率高达40%。 3、性交不适: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局部粘连使子宫后倾固定者。 4、月经异常:15%-30%患者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 5、其他特殊症状:盆腔外任何部位有异位内膜种植生长时,均可在局部出现周期性疼痛、出血和肿块,并出现相应症状。 诊断: 1、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形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 2、血清CA125测定:血清CA125水平可能增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但变化范围很大,临床上多用于重度内异症和疑有深部异位病灶者。 3、腹腔镜检查: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除了阴道或其他部位的直视可见的病变之外,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内异症的标准方法。 治疗: 根本目的是“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 1、期待治疗:仅适用于轻度内异症患者,采用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疼痛,可给予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2、药物治疗:包括抑制疼痛的对症治疗、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内膜萎缩、阻断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刺激和出血周期为目的的性激素治疗,适用于有慢性盆腔痛、经期疼痛症状明显、有生育要求及无卵巢囊肿形成者。 3、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局部病变加剧或生育功能未恢复者,较大的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者。腹腔镜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法。 4、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手术治疗前予以3-6个月的药物治疗,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
  • 05
    2022/09
    肺非典型腺瘤
    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Pulmonary 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的同义词(或曾用名)有:非典型肺泡增生、非典型细支气管肺泡增生、非典型肺泡细胞增生或非典型肺泡上皮增生。它的好发部位:通常位于肺边缘,贴近胸膜处。与原位腺癌较难鉴别,诊断要点有以下几点: 1.局灶的(常常<0.5cm)肺泡II型上皮或Clara细胞轻-中度异型增生; 2.可能存在不明显的假乳头结构; 3.异型细胞沿肺泡壁,有时沿呼吸性细支气管壁排列; 4.在基底膜与细胞间常有空隙,细胞形态包括圆形、立方形、矮柱形、圆或所谓“peg”细胞等,核圆形或卵圆形; 5.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常见,核分裂像罕见; 6.细胞密度和异型性在非典型腺瘤内常具异质性。 与之主要需要鉴别的疾病主为以下两种: 1.反应性肺泡细胞增生:通常有炎症和或纤维化背景,并且反应性肺泡增生常较弥漫。 2.原位腺癌: 其主要诊断要点为 1.占肺原位腺癌绝大多数,为局限性肿瘤,常>0.5cm,最大径≤3cm; 2.肿瘤细胞严格沿原有的肺泡壁生长(贴壁生长); 3.无乳头、微乳头及肺泡内肿瘤细胞; 4.无间质、血管、胸膜浸润,无通过气道扩展现象,无肿瘤坏死; 5.由II型肺泡上皮或Clara细胞组成,II型肺泡上皮与Clara细胞形态上无明显不同,形态上不建议将两者区分细胞无异型或异型轻微; 7.肺泡隔增宽、硬化常见; 8.最大径>3cm的原位腺癌应分类为贴壁为主型腺癌,疑为原位腺癌; 细胞密度较高、细胞拥挤,细胞密度及形态较一致,邻近肺泡细胞常突然转化为更低级别的细胞。通常位于肺边缘。 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表达TTF-1、 Napsin A.
  • 05
    2022/09
    跖疣
    跖疣是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良性上皮增生。病毒检测可以检出HP V 1,H P 6065 66感染。深部疣由HPV1和HPV63引起,大的跖疣由HPV66引起。HP V60所致的跖疣,可以见到黑色素沉着。 跖疣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成人也可发生。 跖疣最常发生在足底、手掌、甲周都可以受累。。主要好发于足部用力点最大的部位,可能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或运动相关的反复微损伤。不保留正常足部指纹线,常常多发,可有疼痛,传统上分为浅表疣和深部疣。 跖疣皮肤局部可以是轻微的隆起,边界清楚,表现为一圈角化过度的皮肤包绕的角质栓,跖疣可以呈结节状或者是有色素沉着,也可以成囊状。呈囊状的,具有表皮样囊肿的特点。儿童跖疣可以在数月内消退,但成人的跖疣持续时间比较长。慢性跖疣偶尔可以发生癌变。 跖疣病理上表现主要是呈完全内生性生长的模式。表皮增生有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或乳头瘤样增生,上皮层内有挖空细胞,团块状的透明角质颗粒。深部跖疣上皮脚内生性增生被覆增厚的角蛋白和嗜酸性包涵体。退行期的跖疣改变可以和寻常有相同,浅表血管栓塞、坏死混合炎性细胞浸润。 跖疣治疗,表浅跖疣用冷冻或激光治疗。深部跖疣或顽固跖疣,每晚泡脚后剪去老皮,口服维A20mg每晚,交替涂抹他扎罗汀乳膏或咪喹莫特乳膏。
  • 05
    2022/09
    零细胞腺瘤
    定义: 零细胞腺瘤没有激素免疫活性,也没有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或超微结构的特殊腺垂体细胞分化的标记1157。对仅有少数散在激素免疫反应细胞的肿瘤分类仍有很大的争论。 一、好发年龄与部位: 1、年龄: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平均为60年龄段,罕见于40年龄以下,多发于男性。 2、部位:几乎所有的零细胞腺瘤均起源于腺垂体。即便是异位发生的,这些肿瘤也是因体积太大而难以确定其原发部位。 二、诊断步骤:测量血中垂体前叶激素水平,也可采用适当的刺激实验,例如TRH,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胰岛素,生长释放因子等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来判定垂体功能的低下程度。 肿瘤的扩展和分期:瘤常显示海绵窦的侵犯和向鞍上区扩展,偶然可以达到下丘脑。向下生长可达鼻腔。大的腺瘤可累及周围结构并常常复发。 三、鉴别诊断:零细胞腺瘤、瘤细胞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物学、预后和免疫组织化学图像上看来是相同疾病类型的变种。其他临床上无功能腺瘤类型(静止生长激素腺瘤、静止泌乳激素腺瘤、静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或静止腺瘤亚型)应该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或电镜观察来鉴别,因为这些静止腺瘤有更迅速的生长率 四、组织病理学:光学显微镜观察,零细胞腺瘤通常是嫌色性,但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由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这些瘤细胞呈弥漫性或乳头状排列,常伴假菊形团形成。这些肿瘤不能被 PAS染色、铅苏木素或其他碱性染料都不着色。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 零细胞腺瘤呈垂体前叶激素及其转化因子免疫阴性1157。然而其中一些含有散在或成团的细胞呈一种或更多种垂体前叶激素免疫阳性,最常见的是β-FSH 和促性腺激素的a亚单位(a-SU)较少见的是B-LH1141,1932,2439。腺瘤常对a-SU或B- SU 中的一种呈免疫阳性,而不同时呈两种亚单位免疫阳性。用 Northern blot 方法或原位杂交法可证实这些激素的基因表达1976。 五、预后和预测因素 零细胞腺瘤是缓慢生长的肿瘤,在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是好的。肿瘤组织完全切除的患者经手术后平均5~6年的随访有6%~12%的放射影像学复发率5401302,然而这些肿瘤常在进展期才被发现,由于激素的静止状态,肿瘤已扩展到鞍上或鞍外,因此,当手术切除不完全时,容易复发,特别是伴有海绵窦侵犯的病例。Ki-67标记指topoisomeraseⅡa1890和VEGF134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附加的预后标记。
  • 05
    2022/09
    小肠先天性畸形
    一、小肠重复 极少见。常常累及一小段肠管,特别是回肠,偶尔也可累及整个空肠和回肠。重复的肠管呈球形或管状,可有它们自已的系膜,但多数是与正常肠系膜相连。重复肠有正常的黏膜、黏膜下层和内环肌,纵行肌常常不发育。可有胃腺异位并能继发感染或发生肿瘤。 二、胰腺异位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十二指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壶腹区。异位的胰腺导管和腺泡形成小结节位于黏膜下层或更深部,很少含有胰岛。异位的胰腺可发生胰腺炎和肿瘤。 三、胃黏膜异位 常常形成孤立的小结节或广基息肉,多见于十二指肠。异位黏膜为胃底胃体腺黏膜,含有壁细胞和主细胞,可发生增生和肿瘤。 三、憩室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临床上发生的多数憩室都是后天性的,通常合并了肠道吸收不良。 小肠最常见的先天性憩室为我们所熟悉的梅克尔憩室。梅克尔憩室常常位于回肠的肠系膜对侧,大约在回盲瓣上方1m处(婴儿大约在30cm处)。憩室长约2~8cm,憩室的直径一般会与它所在的肠道的直径相同。 从胚胎发生的过程来看,梅克尔憩室是卵黄肠导管近端的残留物,憩室的盲端游离,有时侯可能会有一条纤维索连接到脐部;有时侯憩室则会直接开口于肚脐,这时侯就被称为梅克尔瘘或者回肠脐瘘。如果卵黄肠导管的肠端闭锁,但是脐端开放则会形成卵黄窦,可以分泌出少量的黏液。在另一些情况下,卵黄肠导管的两端均是闭锁的,中段则扩张,最后由于所分泌的黏液的积聚而形成卵黄囊肿,也叫做肠囊瘤。偶尔从卵黄窦或囊肿可以发生腺癌,这是脐部极其罕见的腺癌来源之一,另外一些病变的发生可来自脐尿管残留物。梅克尔憩室通常会含有正常的肠壁四层,分别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多数为邻近小肠黏膜,也可以是十二指肠或者结肠的黏膜,黏膜内可有胃黏膜异位,所以可以发生消化性溃疡;也可以发生胰腺的异位。憩室有时还可以并发急性和慢性的憩室炎、套叠、黏液囊肿和各种良恶性肿瘤。黏液囊肿一旦破裂则可以导致腹膜假黏液瘤,种植到腹腔内各个脏器,很难切除干净,而且容易复发。 十二指肠憩室通常为单个发生,位于十二指肠的第二段,憩室的体积可以很大从而造成肠道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肠瘘、出血甚至穿孔。有的病人的憩室还可以突人到肠腔内形成息肉,但是多数还是会沿着胚胎腹胰和背胰融合线突入到胰腺中。 空肠憩室多数则会发生在上段空肠,位于空肠系膜缘,多发性,肠壁薄。有些是先天性的,多数病人是由于空肠肌层的缺陷而形成的后天性憩室。空肠憩室底部可以有异位的胰腺。憩室可以并发出血、穿孔、感染和气囊肿等。                   
  • 05
    2022/09
    病理学
    病理学是什么?医界先导W.Dsler教授曾说过“病理乃医学之本”。病理学主要是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细胞变化,必要时结合相关特殊染色做出疾病诊断,是临床医师确定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 一、病理标本送检须知: 1、送检者把经过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标本及已填写好的病理检查日请单同时送      到病理科。 2、送检者与病理科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病理科取诊断报告地点: 1、住院部的病理报告由专人送达相关科室。 2、胃镜、肠镜活检标本的报告请于三个工作日后(节假日除外)到胃镜室领取。 3、门诊及宫颈癌筛查的病理报告请送检者于三个工作日后自行到病理科收检室取。 二、病理科病理切片会诊:     在本院治疗的患者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之外,还接受来自其他医院的病理切片会诊 病理会诊必须带原单位的病理切片和病理报告,患者的姓名、病理号和切片号必须相符。 三、病理科检查项目 1.  常规病理检查:对手术离体标本及活检小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普通细胞学病理检查:对脱落细胞学(痰、胸水、腹水、脑脊液、支气管刷片等)、穿刺细胞学进行病理诊断。 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系统: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结合HPV检测分类系统制定治疗和随访方案。     4.  HPV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为宫颈癌筛查标准方案。 四、快速病理检查: 利用冰冻切片机及冰冻切片技术在30分钟内对肿瘤的良恶性和病变性质进行初步诊断。 五、免疫病理: 有50余种免疫组化检查项目,包括各种上皮性标记物、间叶性标记物、细胞增殖性标记物、癌基因蛋白等。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方法协助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 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检测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对预后及治疗的意义。 癌基因蛋白的临床应用。 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 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
  • 01
    2022/09
    乳腺乳头状病变
    乳腺乳头状病变是一类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良性、非典型性或恶性乳腺疾病。这些病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指状突起或叶状结构,突起中央有一个纤维血管的轴心,并且表面被覆着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层可以存在也可以缺失。乳腺乳头状病变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乳头状瘤,乳头状瘤导管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裹性乳头状癌,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以及一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良恶性病变。这些病变相互之间的鉴别诊断是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一个难点。根据在乳腺导管系统内所发生的位置,乳头状病变可表现为单发中央型或多发外周型(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乳腺乳头状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区分该病变的良恶性。判断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于乳头结构中及其分布情况是正确诊断乳头状病变最有帮助的方法。肌上皮细胞在乳头结构中完全缺失可能表明该病变为恶性,但是个别病例除外,另外,肌上皮细胞在乳头结构中的存在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的可能。因此正确解读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和相关免疫组化染色对乳头状病变的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大多数乳腺影像学异常的妇女,均首先进行粗针穿刺活检,临床医生根据粗针穿刺的病理报告,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现在大多数医院仍采用术中冷冻切片,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手术方案。但是包括乳头状病变的许多乳腺疾病经常难以根据冷冻切片作出准确报告,而且冷冻切片可能破坏标本,导致病理医生最终不能作出正确或合理的诊断。如果影像学或大体组织检查怀疑乳头状病变,这种标本不应进行冷冻切片检查。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相对较多见的乳腺腺良性病变,根据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UPMC)Magee妇产科医院的调查显示:在18361例粗针活检的妇女中,643例发现有导管内乳头状瘤,其发生率为3.5%。乳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两大类。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为单发,又称为单发乳头状瘤。外周型乳头状瘤常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常为多发。乳腺导管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在乳腺导管内由乳腺腺体和间质形成的肿瘤。 常发生于乳晕下的主导管和输乳管内,所多发生于30~50岁的女性,临床经常表现为浆液性或者血性乳头溢液,大的病变可形成乳晕下可触及肿块。可在乳腺X线或者超声影像上显示为一个边界清晰的肿块或者一个单一的扩张的乳晕后导管。 外周型乳头状瘤常为多发性,表现为发生于多个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内和导管系统远端分支的乳头状增生。外周型患者较单发性中央型患者年轻。乳头状瘤发发生临床偶尔表现为乳头溢液,很少形成肿块,大多数情况下在显微镜下偶然被发现。但当有广泛的乳头状瘤留发生病变时,乳腺造影成像偶尔会见到结节性肿块或微钙化。 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病变,以后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和其他不伴有非典型性的增生性病变类似,相对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两倍。大多数乳头状瘤在粗针穿刺活检中被偶然诊断。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如何处理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凸显导管内乳头状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对年龄较大、导管上皮增生活跃或有明确乳腺癌家族史患者,可以行预防性单纯乳房切除术;对于初诊穿刺活检正式为乳头状瘤但不伴有恶性记不典型性病变,以及影像学与组织学诊断相符、直径小于2mm者,可以保守治疗,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随访。
  • 01
    2022/09
    TERC基因在宫颈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宫颈癌在我国宫颈癌死亡率占总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占女性癌症的第二位发病年龄35~50岁,近几年国内外统计发现发病具有轻化趋势,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通常需要10-20年,存在较长的、可检测、可逆转的癌前病变期,可预防。 对宫颈癌高危人群进行早筛早诊,能有效预防宫颈癌,并提高治愈率及时发现癌前病变,通过有效干预措施可阻断宫颈癌发生发展,早期对宫颈病变进行恰当的诊治,其治愈率可达100%,TCT检测、HPV病毒检测进行宫颈癌早期筛查是目前常临床常用的方法。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及中国卫计委组织的临床研究显示:TERC基因的检测对宫颈癌早筛同样具有意义重大。什么是TERC基因呢?TERC基因: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 ,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编码端粒酶核心功能组分,端粒与端粒酶负责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端粒、端粒酶的功能失调将影响细胞周期的稳定性、细胞增殖、癌变、凋亡、衰老,TERC基因异常扩增,端粒酶异常,阻止端粒变短,阻止细胞凋亡、使细胞癌变,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级别的加深,TERC扩增阳性率升高,TERC基因检测能预示病变的进展,TERC扩增能特异而敏感的反映宫颈病变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加,TERC基因扩增的阳性率也随着增加。 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中也具有应用价值:辅助病理分级:在宫颈癌组织病理切片检测中,如果TERC基因扩增,则有90%的可能病理分级在CIN2以上;若无TERC基因的扩增,则有90%的可能病理分级在CIN1以下,TERC基因检测能够提示区分CIN 1级和CIN 2级,结合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测更准确区分低级或高级宫颈癌前病变 。 TERC基因检测目标人群: 1、HPV高危阳性患者 2、30岁以上妇女,通过TERC检测进行早期筛查 3、TCT检测结果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患者 TERC基因检测方法为快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检测样本同TCT取样方法:宫颈脱落细胞,无需重复取样至少5ml,取样时间为1月以内,日期越近,检测效果越佳 TERC基因取样的注意事项 1、取材应尽可能避开经期,取材前24小时不上药、不冲洗、不过性生活。 2、取材应在直接观察下进行,保证宫颈刷对所取部位有一定的压力,宫颈刷的放入颈管内,两边紧贴颈管的外口,以取得足够的细胞成份。 3、取样过程中宫颈出血明显时,应立即停止。否则会取到过多的血细胞,影响检测。 4、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短期内(小于三个月)重复取材,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 5、申请单填写应尽量完全,字迹工整,尽可能提供相关的临床信息。 TERC基因样本1个工作日内可完成快速FISH检测,最快隔日可发报告。
上一页 12...789101112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