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病理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病理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13
    2025/05
    病理诊断的"速冻"艺术
    一、什么是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又称冷冻切片,是一种通过快速冷冻组织样本并在低温条件下切片的技术。与传统的石蜡切片需要数天不同,冰冻切片能在10-20分钟内完成制片,适用于术中快速病理诊断。 1. 快速冷冻:使用液氮或低温冷冻剂(如OCT化合物)使组织在短时间内凝固,减少冰晶形成,避免细胞结构破坏。 2. 低温切片:在恒冷切片机(Cryostat,通常设定在-20℃至-30℃)中切割组织,保持样本硬度,确保切片完整。 3. 快速染色:采用HE(苏木精-伊红)染色或特殊染色法,使细胞核和细胞质清晰可见,便于病理医生观察。 二、冰冻切片的操作流程 冰冻切片的制备过程高度依赖经验和技术,主要步骤如下: 1. 样本取材 外科医生将新鲜组织送至病理科,病理技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位(如肿瘤边缘或可疑病变区),避免坏死或出血区域。 2. 组织冷冻 直接冷冻法:小样本可直接放入恒冷切片机的冷冻台。 OCT包埋法:较大或易碎的组织需用OCT(Optimal Cutting Temperature)胶包埋,以提供支撑。 液氮速冻:某些特殊研究(如酶活性检测)需用液氮(-196℃)急速冷冻,减少冰晶损伤。 3. 切片 将冷冻的组织块固定在切片机上,调整厚度(通常4-10微米),用防卷板平整切出薄片,贴附于玻片。 4. 固定与染色 切片经甲醇或乙醇固定后,进行快速HE染色: 苏木精(Hematoxylin)染细胞核(蓝色) 伊红(Eosin)染细胞质(粉红色) 5. 封片与阅片 滴加树脂封固剂,盖上盖玻片,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诊断。 三、冰冻切片的应用场景 1. 术中快速病理诊断 肿瘤良恶性判断:如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决定是否扩大切除范围。 手术切缘评估:确保肿瘤完全切除(如肺癌、胃肠道肿瘤)。 淋巴结转移检测:在恶性肿瘤手术中确认淋巴结是否受累。 2. 科研与教学 免疫组化(IHC):某些抗原在石蜡切片中可能被破坏,冰冻切片能更好保留蛋白质结构。 分子生物学研究: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PCR等需新鲜组织的研究。 四、冰冻切片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速度快:从取样到出结果仅需15-30分钟,适用于术中决策。 保留生物活性:适合酶学、免疫组化等研究。 无需脱蜡:避免石蜡切片繁琐的脱水、透明步骤。 局限性 组织形态略差:冰晶可能造成细胞空泡化,影响细节观察。 不易长期保存:石蜡切片可存档数十年,而冰冻切片通常仅短期保存。 技术要求高:切片厚度、染色质量依赖操作者经验。 冰冻切片是病理学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快速、灵活的特点使其在临床和科研中不可或缺。冰冻切片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31
    2025/03
    放大放大再放大!肺部病原菌(曲霉菌)的样子竟然是…
    探秘曲霉菌:隐藏在身边的微生物 曲霉,是发酵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菌种,已被利用的近60种。2000年前,我国就用来制酱。其广泛分布在谷物、空气、土壤和各种有机物品上。主要作用是酿酒,制醋等。 曲霉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2%左右,散布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在有利的条件下菌丝本身也可伸长增殖。菌丝形成隔壁即可产生两个独立的细胞。此外称做子囊孢子的有性孢子也具有增殖的能力。可引起以肺为主的多个脏器的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在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可见呈Y字型分歧的有隔壁的菌丝。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无数肉眼难以察觉的微生物,曲霉菌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它微小,却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了解曲霉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其带来的潜在危害。 曲霉菌属于真菌家族,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它们偏好温暖、潮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如腐烂的植物、潮湿的土壤、室内的角落等。其形态独特,菌丝细长且有分隔,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分生孢子梗,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上生出许多小梗,小梗上串生着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如同微小的“种子”,随风飘散,寻找适宜的生长环境。 对于健康人而言,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抵御曲霉菌的侵袭。然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曲霉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引发感染。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有艾滋病、白血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接受器官移植后服用抗排异药物的人,都属于曲霉菌感染的高危群体。此外,长期处于曲霉菌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通风不良的潮湿仓库、老旧建筑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曲霉菌感染可累及多个部位,导致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症状。在肺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迅速进展,危及生命;曲霉球型肺曲霉菌病则常以反复咯血为主要表现。鼻窦也是易受侵犯的部位,患者会有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甚至鼻腔异味等不适,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鼻窦骨质破坏。皮肤曲霉菌感染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溃疡等病变,伴有瘙痒或疼痛。在某些情况下,曲霉菌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引发播散性曲霉菌病,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极差。 诊断曲霉菌感染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微生物学检查通过对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液、脑脊液、皮肤组织等标本进行涂片、培养,观察是否存在曲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CT、鼻窦 CT 等,可发现肺部或鼻窦的特征性病变,如肺部的结节影、空洞、晕征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曲霉菌的菌丝结构,从而确诊。 一旦确诊曲霉菌感染,治疗往往较为复杂且棘手。抗真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有伏立康唑、两性霉素 B 及其脂质体等,治疗疗程通常较长,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肺部曲霉球经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咯血,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灶,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预防曲霉菌感染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洁室内卫生,尤其是潮湿易滋生霉菌的角落,如卫生间、厨房、地下室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尽量避免前往霉菌污染严重的区域,如旧仓库、建筑工地等;在医院等场所,加强病房的通风换气和消毒措施,防止曲霉菌在医疗环境中传播。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曲霉菌感染的关键环节。 曲霉菌虽然是一种微小的微生物,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了解其特性、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 20
    2025/02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2
    无影灯下,手术台上,紧张的手术正在进行中……肿瘤正在切除,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肿瘤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良性,那么只需要完整切除肿瘤,周围正常处理就可以关闭切口;但如果是恶性,那么就意味着可能需要扩大切除并进行区域淋巴结的清扫等更多处理方案。随着主刀医生手起刀落,肿瘤被取出来装进一个袋子里,并送往病理科去做一个特殊的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 什么是术中冰冻?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是在手术过程中,临床医生切取局部少量或全部病变组织,即刻送往病理科制作冷冻切片。术中冷冻病理的流程大致包括预约、登记、取材、冰冻切片、染色、镜检6个步骤。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性质后迅速做出的病理诊断,一般要求30分钟内做出诊断(疑难病例除外)。 术中冰冻有什么作用? 1.帮助临床医生确定肿瘤的性质,以便术中更改手术方式等。 2.判断肿瘤切缘或断端是否还有残留。 3.了解恶性肿瘤扩散情况(肿瘤是否浸润邻近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 常规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报告从接收标本开始起往往需要3-5个工作日,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报告从接收标本开始起一般仅需要30min。既然术中冰冻的时间这么短,能不能所有的标本都做冰冻病理诊断? 答案是不可以,术中冰冻虽然快速及时,但其也有不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不适用范围有哪些? 1.疑为恶性淋巴瘤。 2.过小的标本(组织长径≤0.2厘米者)。 3.术前易于进行常规活检者(如胃癌、肠癌等可通过内镜活检进行术前诊断)。 4.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 5.需要依据核分裂象计数判断良、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如子宫平滑肌肉瘤)。 6.主要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而不能依据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的肿瘤(如甲状腺滤泡癌等)。 7.已知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的局限性 1.冰冻切片质量问题:冰冻切片组织未经固定、脱水、透明等处理步骤,所以冰冻切片的质量一般不如石蜡切片。 2.冰冻检查时标本受取样范围和数量的影响:冰冻取样由于时间紧迫,不能大范围取材,有可能未取到代表性病变。 3.疑难病例和交界性病例诊断困难:疑难病例和交界性病例有时在石蜡切片诊断中都非常困难,需要加做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来辅助诊断,此类病例在冰冻切片上诊断就更加困难。
  • 19
    2025/02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切除局部少量或全部病变组织,即刻送往病理科制作冷冻切片,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性质后迅速做出病理诊断。 常规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报告从接收标本开始起往往需要3-5个工作日,而不同于常规石蜡切片报告,因术中冰冻切片不需要进行石蜡切片的脱水、透明等处理步骤,用时短,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报告从接收标本开始起一般仅需要30min。 哪些患者需要做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1.确定病变(如判断甲状腺包块、双乳结节等病变)的性质,因为良、恶性的不同病检报告结果将直接关乎到患者下一步的手术治疗方案。 2.确定手术切缘是否足够。手术中确定切除肿瘤的边缘是否有残留的肿瘤组织非常重要。 3..辨认组织:如先天性巨结肠需证实在手术切缘的肠壁是否有肌间神经节细胞存在,如果切缘仍无神经节细胞,则需进一步切除一段肠管,直到查到肌间神经节细胞时为止。 4.确定有无淋巴结转移癌,有些肿瘤病例,在手术切除肿瘤时同时送检局部淋巴结,确定有无转移,以决定手术方案。如乳腺癌术中送检前哨淋巴结,根据有无转移决定是否做腋窝淋巴结清扫。
  • 19
    2025/02
    为什么需要做免疫组化检测?
    病理科经常会收到一些反馈: 临床医生: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过去病理科都是通过HE染色在显微镜下看一看就能诊断了,为什么现在动不动就要做免疫组化,少则几项,多则十几项,费用从几百到几千元,是不是不做免疫组化就不能下诊断了?” 患者: “临床医生说取个活检标本做个病理检查就能诊断出结果了,为什么病理科还让再缴费做免疫组化检查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聊一聊免疫组化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患者需要做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有什么作用? 一、什么是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上利用抗体检测抗原并将其可视化的技术。利用抗体的高度选择性结合来确定组织中特定抗原的位置,通过做免疫组化可以确定组织中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蛋白质,并能够了解该蛋白质在组织中的位置和相对数量。这对于研究疾病的诊断、病理生理学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为什么有的患者需要做免疫组化? “病理乃医学之本”,病理诊断是绝大部分疾病临床诊疗的“金标准”,尤其对肿瘤疾病的诊断,更是一封“判决书”。一般情况下,对于常见的肿瘤类型,病理医生可以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完成病理诊断。但是,许多肿瘤类型在组织学上非常相似,而它们的治疗和预后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并且一种肿瘤可能有很多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可能在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反应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此类肿瘤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病理医生仅靠HE染色切片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技术来进一步排除相似的病变,来明确疾病的类型。 三、免疫组化有什么作用? 从上世纪50年代免疫组化技术的建立以来,不断改良、创新、发展,如今,免疫组化技术也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及质量控制阶段,上百种的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抗体的发现和应用,使我们对肿瘤细胞的认识与诊断有了更加客观性的依据。那么,免疫组化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 1、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肿瘤组织形态千变万化,免疫组化可以给细胞做特殊标记,明确肿瘤细胞的分型、分类。例如,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肿瘤组织中TTF-1、Napsin A、CK5/6和p63(p40)蛋白是否表达可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和鳞癌。 2、确定肿瘤分期 肿瘤分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与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密切相关。这些在常规组织切片中有时很难判断,而免疫组化染色后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病变诊断的重复性较差,不同病理医生对于CIN2级病变的诊断一致性仅为43%,在病理活检中见到这类病变可以加做p16、Ki67免疫组化染色来明确高级别病变还是低级别病变。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明确患者是否应该进行锥切手术还是密切随访。 3、细胞属性的判定 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从而判定细胞的属性,确定肿瘤的来源。如角蛋白抗体(CK20)在胃肠道癌、胆管癌、胰腺癌中阳性,而在肺癌、乳腺癌、肾癌中阴性。 4、确定来源不明的肿瘤转移灶的原发部位 转移灶与原发灶通常具有共同的抗原表达性,利用多种标记物对来源不明的转移灶进行标记,进而推断转移来源。 5、对“未分化”恶性肿瘤进行分类 未分化恶性肿瘤在HE切片上由于肿瘤的“未分化”而缺少肿瘤细胞的起源特征,因此难以分类。这类肿瘤通常需要用一组抗体才能明确诊断。 6、进一步分类不同器官与组织形态学重叠的肿瘤 由于形态学交叉重叠的特征,仅凭组织学基础对肿瘤进行分类很困难。例如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在形态上鉴别困难,治疗上也完全不同,但用免疫组化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胃肠道间质瘤表达CD117和DOG1,而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一般不表达。 7、及时准确地发现微小转移灶 在常规组织切片中,辨别单个或几个转移性肿瘤细胞比较困难,究竟是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还是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很难下定论,病理医生需要做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8、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伴随诊断 一些生物标记物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确定疾病治疗方案,如 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能够确认患者能否在内分泌治疗中获益以及预测预后,阳性应考虑内分泌治疗,阴性提示肿瘤更具有侵袭性,对内分泌治疗相对不敏感。而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则能够确认患者是否适合HER2靶向治疗及预测预后,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进行靶向治疗。同时HER2阳性也提示肿瘤呈侵袭性生长,预后差。
  • 06
    2025/02
    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基本介绍   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其病毒颗粒由蛋白衣壳和核心单拷贝的病毒基因组DNA构成,无包膜,能选择性感染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   病毒分型   • 低危型:如HPV6、11型等,通常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一般不会恶变。   • 高危型:包括HPV16、18、31等型别,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   传播途径   • 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在有性生活的人群中,HPV感染很常见。   • 母婴传播:母亲感染HPV,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传给新生儿。   • 间接接触:通过接触HPV污染的物品,如毛巾、衣物、马桶座圈等也可能感染。   感染表现   • 皮肤表现:低危型HPV可引起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表现为皮肤表面的良性赘生物。高危型HPV可能引发皮肤癌前病变,如鲍温样丘疹病等。   • 黏膜表现:在生殖器、肛门等部位,低危型HPV可导致尖锐湿疣,常为多发性鳞状上皮增生性丘疹或斑块。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宫颈,可能出现宫颈上皮内病变,严重时发展为宫颈癌。   检测方法   • HPV DNA检测:通过采集宫颈、阴道等部位细胞,检测是否存在HPV病毒DNA及型别。   • 细胞学检查:如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查看细胞形态有无异常,辅助判断是否感染HPV及病变情况。   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HPV疫苗有二价、四价、九价等,可预防多种HPV型别感染,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   •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 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保持生殖器清洁,定期对生活用品消毒。
  • 17
    2025/01
    探秘曲霉菌:隐藏在身边的微生物
    放大放大再放大!肺部病原菌(曲霉菌)的样子竟然是… 探秘曲霉菌:隐藏在身边的微生物 曲霉,是发酵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菌种,已被利用的近60种。2000年前,我国就用来制酱。其广泛分布在谷物、空气、土壤和各种有机物品上。主要作用是酿酒,制醋等。 曲霉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2%左右,散布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在有利的条件下菌丝本身也可伸长增殖。菌丝形成隔壁即可产生两个独立的细胞。此外称做子囊孢子的有性孢子也具有增殖的能力。可引起以肺为主的多个脏器的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在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可见呈Y字型分歧的有隔壁的菌丝。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无数肉眼难以察觉的微生物,曲霉菌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它微小,却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了解曲霉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其带来的潜在危害。 曲霉菌属于真菌家族,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它们偏好温暖、潮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如腐烂的植物、潮湿的土壤、室内的角落等。其形态独特,菌丝细长且有分隔,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分生孢子梗,顶部膨大形成顶囊,顶囊上生出许多小梗,小梗上串生着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如同微小的“种子”,随风飘散,寻找适宜的生长环境。 对于健康人而言,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抵御曲霉菌的侵袭。然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曲霉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引发感染。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有艾滋病、白血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以及接受器官移植后服用抗排异药物的人,都属于曲霉菌感染的高危群体。此外,长期处于曲霉菌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通风不良的潮湿仓库、老旧建筑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曲霉菌感染可累及多个部位,导致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症状。在肺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较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迅速进展,危及生命;曲霉球型肺曲霉菌病则常以反复咯血为主要表现。鼻窦也是易受侵犯的部位,患者会有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甚至鼻腔异味等不适,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鼻窦骨质破坏。皮肤曲霉菌感染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溃疡等病变,伴有瘙痒或疼痛。在某些情况下,曲霉菌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引发播散性曲霉菌病,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极差。 诊断曲霉菌感染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微生物学检查通过对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液、脑脊液、皮肤组织等标本进行涂片、培养,观察是否存在曲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CT、鼻窦 CT 等,可发现肺部或鼻窦的特征性病变,如肺部的结节影、空洞、晕征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则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曲霉菌的菌丝结构,从而确诊。 一旦确诊曲霉菌感染,治疗往往较为复杂且棘手。抗真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有伏立康唑、两性霉素 B 及其脂质体等,治疗疗程通常较长,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肺部曲霉球经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咯血,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灶,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预防曲霉菌感染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洁室内卫生,尤其是潮湿易滋生霉菌的角落,如卫生间、厨房、地下室等。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尽量避免前往霉菌污染严重的区域,如旧仓库、建筑工地等;在医院等场所,加强病房的通风换气和消毒措施,防止曲霉菌在医疗环境中传播。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曲霉菌感染的关键环节。 曲霉菌虽然是一种微小的微生物,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了解其特性、感染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我们能够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 11
    2024/12
    阑尾炎病理特征
    阑尾炎指阑尾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炎症,伴随着腹部疼痛的症状。阑尾炎可发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但高发人群主要在20-30岁年龄层之间。 阑尾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腹痛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阑尾的解剖形态:是一条细长而弯曲的盲管,位于腹部的右下方,附着于盲肠内侧壁。阑尾在人体内的具体功能尚不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它与免疫功能有一定关联。临床表现为发热、特征性的转移性右下腹痛(最先表现为右下腹痛,逐渐发展为上腹痛,且肚脐周围也出现疼痛。部分患者出现疼痛的时间在两三个小时内,甚至有些患者的疼痛会持续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呕吐及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升高等。 根据病程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阑尾炎又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慢性经过。慢性阑尾炎也可急性发作。 取材时阑尾的大体表现常有以下几种特征:1.阑尾外观无明显充血水肿及炎性渗出物; 2.多数阑尾腔内可见粪石或积粪; 3.部分阑尾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镜下观: 1.阑尾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纤维化; 2.阑尾各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3.黏膜下层常有较多脂肪组织,管腔可闭塞呈闭塞性阑尾炎; 4.阑尾近端堵塞,可引起阑尾积脓、阑尾积气和黏液囊肿。
  • 29
    2024/11
    “肠”话短说
    肠道是我们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人体90%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都集中在肠道;同时,肠道也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肠道是我们的能量站,补给站,是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肠道有1亿的肠道神经细胞,形成独立的网络系统,相当于人体的第二大脑;不仅如此,肠道还有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让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肠道 肠道指的是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长约5-7米。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是吸收消化的主要场所,可分泌肠液促进吸收;大肠包括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除体外。 肠镜发现息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临床症状 其实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隆起性病变的总称,通俗的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肠息肉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较少,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脱出、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等全身症状。 为什么会长息肉 肠道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是肠道息肉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家族性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家庭成员发生肠道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是诊断了家族性息肉病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另外,曾经有过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结直肠息肉发生率也会升高。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肠道息肉的发生率也有一定影响,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肠道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发现息肉怎么办 很多患者做完肠镜后报告发现息肉,息肉会被内镜医生处理后送往医院病理科进行取材、制片和诊断,确定息肉的具体性质。对于结直肠微小息肉一般采用冷切除方法,对于较大的息肉或者出现出血、疼痛等症状的病灶,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切除、腹腔镜手术等。 什么样的息肉容易癌变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息肉按照病理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少儿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又叫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绒毛状腺瘤其次,管状腺瘤癌变率最低。 如何预防肠道息肉形成 饮食:每天1500ml以上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拒绝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和甜食; 生活方式:保持适当的运动,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 定期复查:由于大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定期肠镜检查对于早期肠道病变的筛查至关重要,但对于有肠息肉病史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尤其是术前数目较多,息肉较大,腺瘤性息肉的患者,肠镜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肠道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
  • 21
    2024/11
    HPV与宫颈癌
    一、HPV HPV又称人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主要引起人类皮肤、黏膜的增生性病变。HPV所致疾病因患者感染的类型不同、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疾病为皮肤疣、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皮肤疣包括扁平疣、跖疣、寻常疣等。皮肤疣中的HPV仅停留于局部皮肤和粘膜中,不会产生病毒血症,所以皮肤疣多属于自限性疾病。 HPV病毒有多种类型,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HPV病毒则常引起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这些类型的HPV病毒包括HPV6、11、40、42、43、44、54、61、70、72、81等。低危型HPV感染通常不会引起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但可能会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病变,如尖锐湿疣等。高危型HPV病毒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这些类型的HPV病毒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等。其中,HPV16和18是最常见的致癌类型,它们在全球宫颈癌病例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会引发宫颈上皮内病变,这些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逐渐发展加重,最终导致宫颈癌。 二、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长期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这些高危型别的HPV病毒可以在细胞内复制并引发基因突变,从而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从女性感染HPV病毒到确诊宫颈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HPV感染后会经历一个潜伏期,期间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宫颈上皮内病变,这些病变逐渐发展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宫颈癌。 三、宫颈癌 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尤其是HPV16和18型。此外,宫颈癌的发生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过早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吸烟、多孕多产等。 1.早期症状:宫颈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带增多,稀薄似水样或米泔水样,并伴有腥臭味。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即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 2.晚期症状:宫颈癌晚期,由于癌组织向周围扩散,可能压迫输尿管、膀胱、直肠等器官,导致尿频、尿急、尿痛、排便困难等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恶病质等全身症状。 3.检查与诊断: (1)HPV检查:通过检测宫颈细胞中的HPV DNA,判断是否存在HPV感染。 (2)阴道镜检查:观察宫颈阴道病变上皮血管及组织变化,协助发现宫颈鳞柱交界部位有无异型上皮变化。 (3)宫颈组织活检:取宫颈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宫颈癌最可靠的依据。 4.预防与治疗: (1)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接种HPV疫苗。女性在青春期前接种疫苗可降低罹患宫颈癌的风险。此外,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通过筛查,可以及早发现HPV感染和宫颈上皮内病变,从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宫颈癌的发生。 (2)治疗: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子宫颈锥切术或宫颈全切术来移除异常的细胞组织;放疗和化疗则可用于后期宫颈癌或有扩散迹象的患者。 综上所述,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通过了解宫颈癌的病因、症状、检查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HPV与宫颈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建议女性定期进行HPV筛查和宫颈癌筛查,并接种HPV疫苗以降低患病风险。同时,对于已经确诊的宫颈癌患者,应尽早接受规范的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 21
    2024/11
    谈HPV色变的当下,我们可以做……
    “医生,我感染了HPV怎么办?一定会得宫颈癌吗?”有不少感染了HPV的患者在拿到检查报告单的时候会向医生抛出这个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越来越多的女性患者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宫颈癌”、“HPV疫苗”、“情侣同居要检测HPV”等字眼也经常出现在某软件的热搜榜上,大家可以带着心中的疑惑继续阅读下去。 感染HPV可怕吗? 首先告诉大家,HPV感染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大多数女性在一生中都曾感染过HPV,但约90%的感染者会在HPV感染后两年内自动清除。只有不到10%的人会发生HPV持续性感染,经过10~20年的时间可能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或浸润性癌,并且从HPV持续性感染发展成低级别病变和高级别病变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因此,我们并不用担心感染HPV病毒后一定会导致癌前病变或者进一步发展成宫颈癌。但对于高危型HPV持续长时间感染者,一定要进行进一步阴道镜活检以确定病情。 感染了HPV怎么办? HPV感染是否需要治疗,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判断。如果患者体质良好,且不存在明显病变,可以暂时观察,能否通过免疫功能清除HPV。此时,可以尽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好心态,适量运动,以增强免疫力。然而,如果患者体质较差,出现器质性病变,如寻常疣、尖锐湿疣等,或者感染了高危型HPV,那么就需要尽快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是不是打过HPV疫苗就再也不会得宫颈癌了呢? 虽然注射HPV预防性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但不意味就再无患宫颈癌的风险。目前女性接种HPV疫苗后,依然需要按宫颈癌防治指南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而筛查的目的是尽早发现宫颈癌或癌前病变。早期发现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较晚期的宫颈癌更易处理,也更有可能治愈。因此,接种HPV预防性疫苗和宫颈癌早诊早治相结合才是最佳的宫颈癌预防模式。 哪些人应该进行宫颈癌筛查?应该如何做宫颈癌筛查呢? 年满18岁以上且有性生活的妇女每1-2年均应进行一次宫颈防癌检查,即使您现在没有性生活或已停止月经,仍然需要定期做宫颈防癌检查。HPV检测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是较为可靠、普遍的筛查方法。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这两种筛查方法: HPV检测 HPV分型检测可以确定是否携带有HPV病毒及分型,但是对于HPV检测阳性的病例,无法确定是否导致病变。HPV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包括我们妇产科医、生经常提到的16、18、51、52型,与癌及癌前病变相关,低危型如6、11、42、43等主要与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泌尿系统疣等有关。 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TCT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对宫颈的细胞学检测来发现宫颈细胞是否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医生可通过取样刷刷取宫颈外口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细胞,放入细胞保存液中,经过离心、制片、染色等步骤,就可以在镜下观察宫颈细胞有无异常变化。但仍然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所以患者需要定期地进行筛查。因为TCT和HPV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因此医生一般会同时进行这两项检查。 宫颈癌前病变是什么意思呢? 宫颈上皮细胞在持续性感染高危型HPV及其他致癌危险因素作用下发生不典型增生形成宫颈上皮内瘤变。大多数癌前病变都没有任何症状,直至发展为宫颈癌。根据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级)、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IN2级)和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级)。部分宫颈癌前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尤其是轻度病变。通过早期筛查可有效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如果发现有癌前病变应立即接受治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癌前病变的治疗相对简单而有效,而当癌前病变进展成为宫颈癌时,治疗难度增加且治疗效果较差。 发现宫颈癌或癌前病变应如何治疗? 根据宫颈癌前病变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CIN1级原则上不需要手术治疗,但这些患者需要临床密切观察随访,建议使用药械降低HPV病毒载量。CIN2/3级属于中度病变,临床上需要干预治疗,医生应根据临床分期、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除了接种HPV疫苗外还有其他预防的方法吗? 除了尽早接种HPV疫苗以及定期宫颈筛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来预防,以下是一些建议: 戒烟、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减少性伴侣数量、使用安全套、增强免疫力等。 最后,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女性,都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和宫颈癌说“NO”!
  • 21
    2024/11
    男性包块怎么办?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乳腺问题似乎是女性特有的烦恼,可事实上,这种烦恼男性同样拥有。其中乳腺包块是男同胞们最容易发生的乳腺问题,那么男性在发现自己乳腺有了包块的时候要怎么办呢,本文将带大家了解男性乳腺包块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与女性乳腺包块相同男性乳腺包块也有几种常见原因:1.正常的生理现象:部分男性乳腺区域可能存在结节或轻微增生,这些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伴随疼痛或者不适。2.内分泌失调:男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时,可能导致乳腺组织增生,形成包块。可能与某些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或疾病相关。3.乳腺炎:男性患乳腺炎的几率较低,一般单侧发生,但外伤、局部感染以及乳头内陷等因素也可能引发乳腺炎症,导致包块形成,伴有疼痛。4.乳腺纤维瘤:这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男性同样可能患病,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包块。5.乳腺癌:虽然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但并非不可能发生。乳腺癌包块通常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一般不伴疼痛。 男性发现乳腺包块后应及时就医。一旦发现乳腺有包块,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的乳腺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包块的特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相应病史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进一步接受专业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触摸来评估包块的质地、大小、边界及活动度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检测体内的激素水平,如果出现异常,可能是因为内分泌异常导致的包块。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等,帮助明确包块性质及内部结构。病理学检查:对于可疑的包块,需要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完整切除包块后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生理性包块或轻微乳腺增生,仅需定期观察,无需特殊治疗。针对内分泌失调、乳腺炎等引起的包块,医生会开具调节激素水平或消炎的药物。对于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需要切除的包块,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可能还需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男性乳腺包块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检查和科学治疗,大多数男性乳腺包块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及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预防乳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男性乳腺健康知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上一页 123456...1112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