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病理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病理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4
    2023/08
    甲状腺癌
          90后知名女歌手冯提莫自曝患甲状腺癌,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有很多网友表示如此年轻就患癌,其实甲状腺癌越来越盯上年轻人。那我们如何发现甲状腺癌呢? 甲状腺癌典型症状有: 1.颈部肿块       甲状腺癌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通常是偶然发现颈部甲状腺有质硬而高低不平的肿块。肿块会逐渐增大,随吞咽上下活动。 2.局部疼痛       甲状腺癌晚期肿块多不能移动,伴随局部疼痛,常可压迫气管、食管,使气管、食管移位。 3.声音嘶哑       肿瘤局部侵犯严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而引起霍纳综合征;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等症状,侵袭颈部淋巴结,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在2022年全国数据中,甲状腺癌已在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甲状腺癌发病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甲状腺癌实际上病因学因素较多,多认为与基因、遗传、电离辐射、碘摄入、雌激素等因素有关。 1.基因与遗传:       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癌基因相关,包括癌基因的过度表达、突变等改变。 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甲状腺癌存在家族性遗传表现。 2.电离辐射:       大量射线辐射是诱发甲状腺癌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时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及放射性尘埃接触史、成人既往有放射线治疗史会引起甲状腺癌发病显著增加。辐射常诱发双侧甲状腺肿瘤发生,潜伏期多为10~15年。 3.碘摄入:       缺碘或高碘有可能和甲状腺癌发生有关 4.雌激素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以女性居多,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雌激素在甲状腺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5.同时要注意有些因素可能诱发甲状腺癌:       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营养又不均衡,抽烟、饮酒、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是工作压力过大、不良的情绪,都可能损害身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甲状腺癌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 那应该如何预防甲状腺癌呢?       1.避免过量辐射:特别是儿童、青少年。       2.合理搭配饮食:瓜果蔬菜肉类均衡摄取。       3.适量运动:运动可调节体内激素分泌水平,预防与激素相关的癌症。           4.调整情绪:研究发现,敏感、猜疑、爱生气、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情绪很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导致体内各项生理功能失调而引发癌症。       5. 避免酗酒,防止暴饮暴食,合理作息保持充足睡眠.       5. 定期体检筛查肿瘤: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有长期致癌因素接触史、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长期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       温馨提醒:近几年甲状腺癌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也要引起重视,定期进行甲状腺彩超筛查!
  • 24
    2023/08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易感人群和发病部位:       主要发生生殖器疱疹,发生部位:口腔、眼部、唇部、阴茎、阴唇、阴道、宫颈、肛周和肛门直肠部;手指受累者多为疱疹性甲沟炎,多见于牙科工作者。 病毒分型及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有两个亚型HSV -1和HSV-2,这两个亚型的基因组之间有同源性,大概有50%的基因组序列相同。人类是H S V-1和H S V-2的自然宿主,也是病毒的储备库。       HSV-1常常导致唇部疱疹;HSV-2往往导致90%生殖器疱疹。HSV-1导致生殖器疱疹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趋势。欧洲HSV-1导致生殖器疱疹超过HSV-2,这种趋势可能归于口交。 感染途径:       HSV-1和HSV-2均可以通过黏膜表面或者暴露于污染分泌物而损伤皮肤传染。 病程:       初发感染是指血清阴性或对异种疱疹病毒种类有血清抗体——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或者其他不适症状。90%的原发性HSV-1和75%原发性HSV-2感染患者没有症状,但是疱疹病毒感染持续终身。       在最初的接种部位,三到五天没有明显皮损,皮损发生部位随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所有损害都是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小水泡。水泡很快破溃表现为黄灰色班片或者是溃疡。       皮肤群体性水泡可出现在红斑基础上,然后发展为集群新的脓疱,破溃后,形成带痂皮的溃疡。损伤通常有疼痛或刺痛或瘙痒。损害的分布比最初接种部位广泛。病毒沿着感觉神经分布,偶尔通过同一神经的不同分支分布,导致远离最初接种部位的损害发生。       初发皮损的扩散只发生于神经及神经节,随后病毒返回到上皮。然后损害可向外周延伸,累及邻近皮肤或粘膜。       初发感染持续15天左右,然后上皮损害可完全恢复,但病毒持续存在,即在相应的感觉神经节潜伏。 复发性的单纯疱疹病毒皮损通常没有出自感染严重,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皮损可能被日光、发热、月经、怀孕、HPV感染、精神压力及局部损伤诱发。       口面部疱疹复发率为16%-45%;生殖器疱疹复发率为50%-65%。病毒感染可反复发作,但是发生的频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往往腰部以上为HSV-1感染,腰部以下为HSV-2感染。        如果在变应性疾病(比如艾滋病)或器官移植患者身上发生的HSV原发感染可导致导致广泛分布的水疱,称为Kaposi水痘样疹(疱疹样湿疹)。这些损害可以是脓疱、溃疡及结痂。 疱疹病毒感染也可伴发其他皮肤疾病:       先天性疱疹病毒感染非常少见,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37周出现TORCH综合征的一部分表现。先天性HSV感染的损害可能是广泛的大疱。系统症状可以很重,可出现发热及脱水。此病有时可重红皮病及渗出导致的体液丢失等临床表现。病毒感染婴儿的死亡率大约为57%。新生儿感染通常表现不太严重。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能伴发毛囊角化病、落叶型为相对轻微的口咽炎,不容易诊断。 治疗:发现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 26
    2023/06
    治疗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t-NEPC)
          治疗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 (t-NEPC)(病理医生更多称为小细胞癌)因为其独特的临床和生物学上的表现,2022年第五版WHO(世界卫生组织)泌尿男生殖肿瘤分类将其正式更新,并在此次更新中被列为单独的章节。       现在对其定义是:雄激素剥夺治疗后表现出的完全神经内分泌分化或部分神经内分泌分化。一般原发较罕见,转移之后较常见,在mCRPC阶段有10.5%-17% 的患者会出现t-NEPC。小细胞癌的诊断是否需要免疫组化这个问题对病理医生很重要,他们中很多都认为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的阳性是诊断小细胞癌必须的一个证据。而 WHO 第五版则不建议常规使用免疫组化检测突触素和嗜铬蛋白这两种标记物,因为几乎所有前列腺癌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分化,尽管通常来说这种分化很少。此外,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具有治疗或预后的作用。小细胞癌的诊断应该是用HNE染色去做形态学的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显示 p53 免疫染色,约一半显示下TF1 阳性,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 通常丢失。其预后较差,在一项研究中显示初始治疗后的中位 0S 为 53.5个月,在另一项对 123 例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的研究中,诊断为t-NEPC 后的中位生存期仅为7个月。
  • 26
    2023/06
    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由于丰胸手术能够让胸部快速变大,达到丰满效果,所以一直都深受小胸女性的欢迎,但是丰胸也能给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危害,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指硅胶和(或)生理盐水填充的植入物后发生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由于此瘤的发生与建术或假体植入相关,故称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997年Keech报道了1例隆乳后发生了T细的淋巴瘤,提出隆乳性植入物与淋巴瘤相关,有特殊性组织学形态,2012年WHO乳腺肿瘤分类提出了与相关的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明确指出了隆乳可诱发淋巴瘤。       文献中患者年龄28~87岁,中位数47.5岁。从假体植入到淋巴瘤发生的间隔时间为1~29年,中位时间8年。无论植入硅胶还是生理盐水假体均可发生淋巴瘤,而发生淋巴瘤的患者中硅胶植入者多于盐水假体植入者。通常为单侧乳腺受累,临床上表现为假体周围液体聚集或植入物纤维包膜内的肿瘤。               进行假体植入的爱美女士要三思而后行哦。
  • 21
    2023/06
    淋巴瘤
          淋巴瘤也称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一类恶性肿瘤。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由于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故淋巴瘤也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发生的一类恶性肿瘤,发生肿瘤性增殖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等。实际上,某些类型淋 巴瘤患者在就诊时就有白血病征象,而在多数淋巴瘤的病程中出现外周血和骨髓累及的情况也常见。因此,在针对某一具体类型的淋巴组织肿瘤时,淋巴瘤和白血病的诊断术语所反映的仅仅是其病变的分布特征而已。       淋巴瘤在我国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4%。近年来淋巴组织肿瘤的发病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尽管各种类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变部位关系密切,但是几乎所有霍奇金淋巴瘤和大多数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会出现无痛性、 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的直径常大于2cm,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也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由于淋巴瘤是免疫细胞来源的,因此,该类肿瘤患者常会出现各种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如因防御性免疫的丧失而致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或因免疫耐受的崩愤而出现自身免疫反应等。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有发热,则是因其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所致。
  • 21
    2023/06
    鼻咽癌的病理学特点和组织学分型
          鼻咽癌与鼻腔、鼻窦癌在临床、病因及病理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发生在鼻咽部,比较隐蔽,故早期无症状。当患者就医时已扩散至鼻咽以外部位,其中最多见的是转移至颈上部淋巴结。仅 20%~30%有鼻咽部症状,20%~30%有咽鼓管阻塞所致的中耳症状,10%~15%有脑神经受损表现,以Ⅲ、V、Ⅵ、Ⅸ、X为多见。鼻咽癌好发部位是穹窿顶,其次是隐窝侧壁有的病例几乎看不到异常而仅靠随机活检才得以证实的。       鼻咽癌以东南亚多见,尤其是中国南方的男性。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是15~25岁二是60~69岁。目前发现的致病因素有遗传、环境和 EB 病毒。抗 EB病毒的IgG 抗体及 EB 病毒壳抗原的IgA 对诊断有帮助,只是前者有30%和后者有9%~18%的假阳性,值得注意。       光镜:早期,在活检组织中有时可发现鼻咽上皮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现象。鼻咽癌的生长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Regaud 型,即上皮性肿瘤细胞被淋巴细胞和纤维组织清楚分隔成巢或片块;另一种称为Schmincke型,即上皮性肿瘤细胞呈小巢或弥漫散布在炎细胞之间,不易识别,不仔细观察易漏诊。组织学上分为3类:       1.角化型鳞癌 亦名 WH01 型,仅占极少数。鳞状分化显著,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很少有腺样或棘细胞溶解型变化。       2.非角化型分化性癌亦名WH02型,癌细胞缺手三鳞状分化,但有一定的成熟性,细胞境界清楚,呈复层条索状、相互交错,无黏液及腺样分化,可有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3.非角化型未分化癌 亦名WH03 型,通常叫淋巴上皮癌。大多数间质见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有些病例无淋巴细胞。其特点是,癌细胞核呈空泡状,核膜光滑,有单个大的红核仁,常呈片块状,间质中除反应性淋巴细胞外,还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鼻咽癌转移在淋巴结中多呈弥漫分布,故易误为大细胞性淋巴瘤。当见到上皮样细胞反应及坏死时可误认为是结核。在鼻吧因活检中,在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仅有少许癌组织时,易将癌组织误为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这些都值得在病理诊断时注意。
  • 21
    2023/06
    克罗恩病
          1932 年克罗恩及其同事报道此病时作为只发生在末段回肠的一种炎症。以后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病理实践证明克罗恩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以及消化道外的部位如皮肤和关节,有时消化道病变不明显而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外。       好发部位为末端回肠和回盲部。Morson 等181分析消化道克罗恩病的分布:小肠 66%,大肠 17%,同时累及大小肠者 17%。北京协和医院资料:小肠 15%,大肠7.5%,同时累及回肠、回盲部区、大肠者 77.5% 。       克罗恩病的病因至今不明,曾研究过的发病因素有遗传、饮食和生活习惯、种族、环境、损伤、精神因子、生物因子(细菌、原虫、病毒、真菌等)和免疫缺陷等,但均未能充分证实。近期发现克罗恩病与16号染色体上 CARD15(NOD2)基因移码突变有关,最近发现与1号染色体 IL23R基因的某些变异相关。克罗恩病多见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北美和英国、法国、意大利等,非洲、中东、亚洲和南美少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有两个年龄高峰:20~40 岁和 60~70 岁。男女发病率相近。       克罗恩病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克罗恩病为非连续性节段性病变。克罗恩病肠的浆膜和肠系膜都有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常引起肠襻之间和与邻近脏器粘连,增厚的肠襻因粘连扭曲而形成“肿块”,特别是回盲部更常见,这种肿块常使临床和影像学误诊为肿瘤。
  • 06
    2023/06
    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aciniccellcarcinoma)是一种与腮腺腺泡细胞癌相似,呈腺泡细胞(浆液)分化的浸润性癌。 1.光镜      ①呈实性巢状、腺泡状,也可呈微腺/微囊(腔内常有嗜酸性分泌物)状构型②癌细胞通常具有丰富的双嗜性颗粒状胞质,也可为泡沫、空泡或透明状胞质。③间质常有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较多炎细胞浸润。 2.免疫组化       淀粉酶、溶菌酶和糜蛋白酶、EMA和S-100阳性。HER2 可阳性。GCD- P-15、ER 和PR 阴性。 3.电镜       胞质充满溶酶体样颗粒。 4.鉴别诊断     (1)微性病:腺型腺泡细胞癌有被覆单层上皮的小圆形腺体,在纤维间质或脂肪组呐浸润,和微腺性腺病类似。微腺性腺病上皮细胞胞质淡染/透明,淀粉酶、EMA 阴性,基旧性;而腺型腺泡细胞癌细胞胞质呈双嗜性颗粒状,淀粉酶、EMA 阳性,基膜阴性。      (2) 分泌性癌:最近有人基于腺泡细胞癌和分泌性癌临床预后类似,特别是两者都表达淀粉酶、溶菌酶和糜蛋白酶,所以认为两者为同一类型肿瘤。分泌性癌有更加明显的分泌现象。                                              (3)大汗腺癌:癌细胞具有嗜酸性颗粒状-泡沫状胞质,和腺泡细胞癌类似。大汗腺细胞多形性及异型性更明显,常呈顶浆分泌。GCDFP-15阳性,淀粉酶阴性。电镜下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和嗜锇酸性分泌颗粒。    (4)嗜酸细胞癌:癌细胞胞质为深嗜酸性颗粒状,易与腺泡细胞癌混淆。嗜酸细胞癌缺乏腺泡和小管状排列,线粒体抗体染色阳性,淀粉酶阴性。电镜下胞质内有弥散分布,大小较为均匀的线粒体,没有分泌颗粒。      (5) 富于糖原透明细胞癌:胞质透明,PAS染色阳性(淀粉酶消化后转阴),电镜下有电子致密颗粒。      (6) 神经内分泌癌:CgA 和 Syn 阳性,淀粉酶阴性。电镜下有神经内分泌颗粒。      (7) 其他浸润性癌:没有腺泡细胞癌典型组织细胞学特点,GCDFP-15、ER和PR阳性,淀粉酶阴性。      (8) 转移性腺泡细胞癌:两者从形态上区别困难,要排除转移性腺泡细胞癌(涎胰腺等)等后,才能诊断为乳腺原发腺泡细胞癌。胰腺腺泡细胞癌通常胰淀粉酶阳性。      (9) 转移性肾癌:片状排列,血管丰富,可查见原发灶,低分子量CK(如CK8/18) RCC(肾细胞癌抗原)、CD10通常阳性,低分子量CK(如CK5/6/14)通常阴性。 5.预后:预后相对比较好。
  • 06
    2023/06
    乳腺增生
          乳腺在内分泌激素,特别是雌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会有增生和复旧的改变。引起乳腺增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因素,乳腺增生有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乳腺增生的患者,其亲代和子代乳腺增生的发病几率会相对提高。       2、饮食因素,如平时喜好吃辛辣、刺激、油炸、烧烤、生冷以及喜好饮入含有酒精的饮品,其乳腺增生的发病几率相对提高。       3、环境因素,如平时易受到紫外线或者X线照射的人群,其乳腺增生的发病几率相对提高。       4、女性内分泌激素紊乱,由于女性内分泌激素紊乱以及性激素紊乱,均可造成乳腺腺体代谢以及增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乳腺疼痛、乳腺肿块等,也可能会出现乳头溢液、月经紊乱的现象。       1.乳房疼痛:一般一侧或两侧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不适,疼痛严重不可触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肿块为主,可向腋窝、胸部、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瘙痒,疼痛随着情绪与月经周期变化而波动。       2.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房,单个或多个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以片块状多见,肿块边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可超过3--4厘米。乳房肿块在月经前增大,月经来潮后缩小变软。       3.伴随症状:病人常感觉情绪不畅或心烦易怒,可兼见痛经,月经前后不定期等,少数患者乳头溢出棕色或淡黄色液体。 乳腺增生怎么治疗呢?       具体要根据乳腺增生的程度和病人的症状、临床表现进行选择。       对于单纯的影像学发现的乳腺增生,病人没有临床症状,可以选择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不要劳累,不要熬夜,保持心情乐观,定期进行超声的复查等。       如果病人有明显的周期性乳房疼痛,可以选择口服中药进行治疗,症状也能够逐渐改善。对于严重的乳腺增生,反复的发作没有好转,影响到病人日常的生活或者工作,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选择手术,将增生的腺体切除。       出现乳腺增生的患者,应注意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吃谷类,蔬菜及豆类等低脂高纤的饮食,避免含雌激素食物的摄入。好好休息,保持好的心情,并且定期复查。
  • 06
    2023/06
    Bowen样丘疹病
    定义:       Bowen样丘疹病是一种临床病理上分类的疾病,组织学特征非常类似挖空细胞,宫颈上皮内瘤变和Bowen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上,它与生殖器Bowen病差别较大,其不同之处在于年轻患者短期内有多发,小丘疹。本病预后不明确。很多患者没有进展的表现,但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发展为侵袭性肿瘤,并且偶尔可以转移。 本病通常与HPV-16、18有关,但有时HPV- 31一35、39、42、49和51-54也被检测到。虽然本病不常见,但少数病例可能与不同HPV亚型混合感染有关。 局部皮肤表现:       Bowen样丘疹病通常表现为多发性灰红色散在分布的丘疹,有的时候可呈苔藓样,皮损偶可融合成斑片,为肉色或者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界限清楚,有时候丘疹旁边呈鹅绒样、疣状。丘疹的平均直径4毫米,好发于阴茎、阴唇、会阴及肛周,也可发生在面部、颈部及手指这些生殖器以外的部位。患者可出现瘙痒、烧烁感或局部疼痛,病程长短和自身抵抗力有关。如果发生恶变,可出现疼痛持续、表面坏死、恶臭等。年轻、性活跃的成人好发,与好发于老年患者真正的Bowen病不同。生殖器Bowen病也常与HPV-16有关。生殖器Bowen病要与甲周Bowen样不典型增生有关。该疾病需要与寻常疣、扁平苔藓、银屑病、环形肉芽肿、色素性乳头状瘤以及脂溢性角化病等鉴别。 疾病预后:       自发性消退并不多见,由于Bowen样丘疹病罕见癌变,本病损害最好行保守处理,但是Bowen样丘疹病对治疗可能很不敏感,在免疫抑制的患者病程可能延长。Bowen样丘疹病与口腔疣和舌癌有关系。最近证实,HPV感染患者和Bowen样丘疹病患者可因缺乏T辅助细胞,而导致原发性的免疫缺陷,本病也可能发生在器官移植的受体患者。阴茎Bowen样丘疹病患者,配偶有宫颈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性增高。 疾病病理形态表现:       Bowen样丘疹病皮肤表现为环形的隆起、隆起的斑片或呈拱形,有角化过度及浅表上皮细胞的空泡化,这些角质形成细胞可以表现出细胞核染色深的异形鳞状上皮细胞,细胞多形性或者不同程度的角化不良。 治疗:       1.可以用电灼、冷冻、激光或物理治疗。       2.增强抵抗力,多运动,少吃辛辣食品,多进食蛋白质等。 预防措施:       1.卫生安全性生活,平时注意局部卫生,经常清洗。       2.定期进行女性宫颈涂片和HPV检测,男性分泌物做HPV检测,尤其是性伴侣有HPV检测的人群,该类人群为高危人群,需要密切检测HPV的情况。       3.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测,排除恶变可能。
  • 06
    2023/06
    纤维肉瘤主要病理学特征
    临床体征 1. 在受累骨的区域中常常出现肿块。 2. 肿物通常疼痛甚至可以触及。 临床症状 1. 如同恶性骨肿瘤一样,常出现疼痛和肿胀。 2. 症状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3.纤维肉瘤可“继发”于前期病变,如骨梗死或Paget 病,但最常见的前期病变是放疗。 大体病理 1. 病变组织硬韧,鱼肉样。 2. 可见黏液样质地,高级别肿瘤大体可见出血、糟脆和坏死。 3. 大多数肿瘤已穿透皮质。 镜下表现 1.低倍镜下,组织学观察为典型的梭形细胞肿瘤,排列呈“鱼骨样”生长方式。 2. 在其周围,病变生长呈侵蚀性方式,在先前存在的骨梁之间侵犯。 3. 低级别肿瘤可产生丰富的胶原,细胞成分相对少。 4. 高级别肿瘤更富于细胞,而胶原产生较少。 5. 高倍镜下,细胞学特征因肿瘤的级别而不同。低级别肿瘤显示均一的细胞学特征,具有深染、梭形的细胞核;高级别肿瘤显示明显的核多形性和丰富核分裂活性。 6. 罕见情况下,肿瘤可呈现明显的黏液样表现。 治疗 1.首选治疗:术前化疗,并可行带有广泛外科边界的保肢切除并进行重建。然而,为了达到切缘充分,可能需要进行截肢。类似于骨肉瘤应用的辅助性多药物化疗方案,可用于高级别肿瘤患者。 2.其他可选择的方案:放疗可用于不能手术的病变,肺转移者可行开胸手术。
  • 06
    2023/06
    滤泡性腺瘤
    好发部位       滤泡性腺瘤可发生在正常甲状腺和异位甲状腺(例如:卵巢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       小的滤泡性腺瘤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可由患者发现或被仔细的物理检查触摸到。腺瘤内自发性出血可引起急性疼痛和腺瘤体积增大。 诊断标准       滤泡腺瘤通常由超声检查发现。大多数滤泡性腺瘤是相对小的,而滤泡癌可能要大些。在放射性碘扫描滤泡性腺瘤一般是低功能的,而超声检查证实为单发性实性结节。用影像学检查这些病变边界清楚。用扫描检查少数腺瘤可为“热”结节并伴甲状腺功能亢进。 肿瘤扩散和分期       这种良性肿瘤在外科切除后很少复发或手术野种植。 组织病理学       典型的滤泡腺瘤是由厚薄不等的纤维包膜包裹。按定义,没有包膜和血管侵犯。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周围甲状腺组织不同。肿瘤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最常见的是滤泡性或梁状。肿瘤细胞立方形、柱状或多角形,含一致、深的、圆形的核,偶尔可见增大、深染的核。肿瘤的中央,由于接触固定液较晚,核可以膨胀、大而淡染,但不够乳头状癌诊断性核的标准。核分裂象是罕见的。通常仅见少量富于血管的间质,都是纤细的毛细血管,但这在常规的组织学切片常见不到。在包膜下区域可以见到局灶性淀粉样变。继发病变包括间质水肿、纤维化、透明变性、出血、钙化、软骨化生、囊性变和梗死形成。
上一页 1234567891011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