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输血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输血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12
    2024/11
    献血真的会使人变胖吗?
    随着无偿献血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伸出援手,给需要的人们传递着爱心。也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人们其实是会担心献血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良的反应。虽然专家已经表明适量献血对于人体来说是安全的,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但总有身边人感叹,我知道献血不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反应,可是献血以后不到半年我都涨了10斤了,献血真的是最有效的催胖手段了。难道,献血真的会使人体重增加变成月半人群吗?请让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 首先,小编直接给出结论,献血跟变胖毫无关系!我们正常人群一次无偿献血总量在200-400毫升之间,只占据了总血量的很少一部分,除了循环血液之外,肝脏、脾脏等器官平时也会储藏一定量的血液。当我们献血的时候,肝脏及脾脏储存的血液会立刻动员,将血液立即补充,保证血液循环量。与此同时,由于机体感受到一定量的血液丢失后,骨髓会立刻加紧造血,产生新鲜的血液。血红蛋白的寿命是120天,也就表明120天左右身体的血液会更替一次,而适当的献血则有助于增强造血能力,促进新陈代谢。 至于为什么会有献血使人变胖的感觉呢?其实,影响人体变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饮食,激素等等,而体重的增减主要是由于摄入量与消耗量的差值影响。当摄入量过多的时候,体重自然会增加,反之亦然。那为什么人们总感觉献血之后会变胖呢?可能是因为献血之后,人们担心献血伤身,会通过进补等方式弥补丢失的营养,再加上献血后短期内活动量会减少,缺乏锻炼,形成摄入量远高于消耗量的情况,这些多余的热量只能转化成脂肪存在机体堆积,这才是献血后变胖的本质。 献血后只需要正常饮食,保持合理正常的饮食结构,摄入均匀,即可满足造血功能的需求,切记不可盲目进补,给机体造成额外负担,造成体重增加,血糖、血脂的改变,反正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 12
    2024/11
    Teg在骨科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rography,TEG)是一种监测全血凝血状态的方法,它能够动态分析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整个过程,提供包括血栓的发展、稳定和溶解的全部信息。TEG在骨科和其他临床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指导术中输血、围手术期用药、凝血疾病的诊断、抗凝机制的研究、抗凝药物的疗效评价等方面。 TEG的主要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α)、最大振幅(MA)、MA后30分钟血凝块减少速率(LY30)和综合凝血指数(CI)。这些参数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比如是否存在低凝、高凝或纤溶亢进的情况,并据此指导临床治疗。 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相比,血栓弹力图(TEG)具有以下区别和优势: 动态全程监测:TEG能够动态监测凝血和纤溶的整个过程,包括血凝块的形成、发展、稳定性和溶解,而传统凝血检测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等只能反映凝血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孤立的终点监测。 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TEG对于低凝或高凝状态的监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全面地观察血液从开始凝固到血凝块形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相互作用,更接近人体的真实生理状态。 快速提供信息:TEG操作简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报告结果,这对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诊断和治疗决策尤为重要。 指导临床治疗:TEG的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成分输血和相关药物使用,如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评估,以及在创伤、手术、病理产科、严重感染等情况下监测和指导凝血功能异常的防治。 评估纤溶状态:TEG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纤溶信息,有助于识别纤溶亢进状态,而传统的纤溶指标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试验耗时且花费高。 监测抗凝药物效果:TEG可以用来评估肝素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效果,预测出血和血栓风险,指导治疗。 根据TEG(血栓弹力图)的特点,具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评估:通过TEG检测术前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术前的抗凝或促凝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TEG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如低凝、高凝或纤溶亢进,并根据TEG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成分输血:TEG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决定何时进行成分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量。例如,如果TEG显示血小板功能低下,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低,则可能需要输注血浆。 评估抗凝药物效果: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TEG可以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 术后管理:术后继续使用TEG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预防和早期发现术后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个性化治疗:根据TEG结果,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凝、促凝、抗纤溶治疗等。 TEG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全面、动态的凝血功能评估工具,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 12
    2024/11
    一文读懂贫血的原因及防治
    贫血,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经常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困扰。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贫血的发生呢?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了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造成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一、造血原料的不足 造血原料是指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代谢所必需的物质。例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微量元素(铁、锌、铜等。这些都是生成红细胞的重要物质,如果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其中最容易缺乏物质有铁、叶酸、维生素B12。 1.摄入不足 婴幼儿需铁量比较大,应该及时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丰富的辅食。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偏食容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哺乳,对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高铁的食物。会造成铁摄入相对不足。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问题的出现。 叶酸属于维生素B族,在新鲜水果、肉类、蔬菜中含量较多。食物中的叶酸经过烹煮,可损失50%-90%,如果食物烹调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会破坏大量叶酸。其次是偏食,缺失富含叶酸的蔬菜和肉类的食物。还有部分人群如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妇女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也会造成叶酸的缺乏。 正常人每日需要维生素B12的含量为1ug,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肾、肉、鱼蛋及乳类制品。完全素食者会因摄入减少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 叶酸和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则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2.吸收障碍 铁、叶酸、维生素B12这些造血必需的原料的吸收和利用与胃、十二指肠及空肠等部位密切相关。因此各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腹泻、炎症、胃大部切除术后、以及一些药物(二甲双胍、甲氨蝶呤、对氨基水杨酸等)、寄生虫感染,都易影响这些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造成造血原料的缺乏,从而引发贫血。 二、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骨髓是红细胞生成的场所,如果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红细胞生成减少,必然会导致贫血,常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病毒感染(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部分药物(磺胺类药物、杀虫剂、氯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射线等,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贫血包括遗传性球性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红细胞的自身缺陷或异常等,使红细胞发生溶血,存活时间缩短,从而引发贫血的症状。 四、慢性疾病导致的贫血 一些慢性疾病,比如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不足。而肿瘤或某些病毒感染会诱导机体产生较多造血负调控因子。均会导致慢性贫血的发生。 五、失血过多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贫血,如消化道溃疡反复出血、遭遇创伤大量失血、手术、月经量过多、长期便血、免疫性溶血、大面积烧伤等都会引起贫血。 造成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里不能一一列举。那怎样才能判断有没有贫血呢?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蛋白质,其浓度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成年人的判断标准如下: (1)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90-120g/L; (2)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60~90g/L; (3)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30~59g/L; (4)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30g/L。 贫血的判断主要基于血红蛋白的浓度,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标准也不相同。如果存在贫血,应通过血液学的检查和专业医生的评估,来确诊并判断原因。 六、如何预防和治疗贫血呢? 1.合理饮食不偏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乳类、蛋类等 2.积极治疗原发病:由原发疾病引起的贫血,应积极的治疗原发病。 3.药物治疗:对于明确病因的贫血,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4.输血治疗: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输血治疗。 5.定期检查:定期的体检,关注身体健康,及时发现问题。 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贫血的原因和预防,对于维护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 27
    2024/09
    熊猫血孕妇了解输血小知识,让孕期少走弯路
    门诊遇到怀孕建卡时查出来是熊猫血,来输血科咨询的孕妈妈。有的熊猫血孕妈妈是第一次查出自己是熊猫血,对熊猫血了解很少来咨询;有的熊猫血的孕妈妈来咨询可能发生的新生儿溶血病;有的熊猫血孕妈妈很紧张,咨询如果分娩时大出血,而熊猫血血源紧缺造成抢救困难该怎么办?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好好科普讲解一下熊猫血的相关知识,让熊猫血的孕妈妈安心放心。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熊猫血? 截至目前世界上被认可的人类血型系统共有45种,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为最主要的两种。Rh血型系统中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抗原D的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称为 Rh阴性,这类人在我国人群中的占比很少,约为0.4%,因像熊猫一样珍贵、稀有而被人熟知,俗称“熊猫血”。 其次熊猫血的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注意什么? 1,孕期完善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 一方面确定自己的血型是否是真的熊猫血,熊猫血确实有真假。亚洲型DEL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性熊猫血。常规的RhD血型检测方法检测不出,结果显示为阴性,但实际上是Rh阳性,需要去血液中心通过吸收放散实验及特异的基因检查来确认。 另一方面产检要筛查抗D抗体,熊猫血的孕妇,如果既往怀过胎儿,那么可能会出现抗D抗体,第二次怀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新生儿溶血病。孕期需至少进行三次抗D抗体筛查(第一次:在孕12周前,第二次:孕26-28周,第三次:近36-37周),若抗D抗体筛查阳性要做效价和抗D浓度,评估胎儿情况,并且去有新生儿科的医院生产,便于宝宝出生后,一旦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若抗D抗体筛查阴性不用做效价,但建议在相应的孕期打抗D免疫球蛋白。 2,查看爸爸的血型 知道爸爸的血型,预判胎儿可能的血型,做相应的处理。如果孕妇及爸爸都是Rh阴性,则只用关注ABO溶血。如果孕妇是Rh阴性,爸爸是Rh阳性,怀的胎儿是Rh阳性血型,宝宝除了ABO溶血还有可能会Rh溶血,胎儿是Rh阳性血型可能会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产生lgG类抗D抗体,该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溶血,导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流产和死胎,宝宝出生后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一胎时几率是比较低的,但二胎出现Rh溶血的几率就比一胎大很多。 3,孕晚期提前备血 住院待产时与输血科密切联系,应至少提前3~7天向输血科申请备血,由于Rh阴性血并不是医院输血科常规备血,输血科需向血液中心预约。若血液中心正好有相应血型的Rh阴性血供应,输血科取回血液后进行配血实验,若配血成功,血液为该孕妈预留;若无相合血液,则需要按疑难配血流程前往中心血站再配血;若血液中心无相应血型的Rh阴性血,需要联系血液中心解冻冰冻去甘油Rh阴性红细胞。也可以提前自体备血,孕期采集Rh阴性孕妇自己的血并储存,分娩时进行回输。 最后,熊猫血会遗传吗? 熊猫血有一定的遗传几率,但是这种遗传为隐性遗传、概率很小。熊猫血的遗传不仅受父母遗传的影响,也受祖父母或者更上一代遗传的影响。如果双亲当中都携带这种基因并且同时遗传给孩子,孩子就会是熊猫血。如果双亲中有一人为熊猫血,那么孩子为熊猫血的概率也会增大;如果父母都不是熊猫血,而所生的孩子为熊猫血,那么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更上一代的人曾经有这种血型。 相信了解了这些输血小知识,熊猫血的孕妈妈就不会慌张了,只需要定期体检,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情,开开心心的迎接小生命的降临。
  • 27
    2024/09
    血液中的冷沉淀,你认识它吗?
    “听说过水里有沉淀,饮料里有沉淀,还没听过血液中也有沉淀呢,还是冷沉淀!”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听到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很少听到“冷沉淀”这个词,也许只有一些特殊的患者对冷沉淀才有一定的了解。其实,此“冷沉淀”非彼“沉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血液中的“冷沉淀”。 一、什么是冷沉淀? 冷沉淀并非大家认为的在人体血液中自然形成的沉淀物,而是将新鲜冰冻血浆置2~4℃融化后离心分离出来的不溶的白色絮状沉淀,是血浆的冷不溶物,富含纤维蛋白原、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XⅢ等,因此其全称为冷沉淀凝血因子。 二、冷沉淀的作用 冷沉淀的作用是由它的成分所决定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促进凝血,也有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等功效。 三、冷沉淀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1.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对严重创伤、烧伤、白血病和肝功能衰竭等所致的纤维蛋白原缺乏,输注冷沉淀可明显改善预后。 2.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缺乏症,如DIC以及患有严重肝病、尿毒症的患者,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vWD)等:由于冷沉淀中含有较丰富的FⅧ和vWF,可以针对性的治疗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vWD)。 3、纤维结合蛋白含量降低的患者,如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皮肤溃疡和其他重症疾病引起的纤维结合蛋白减低患者。 4、冷沉淀中含有纤维粘连蛋白(Fn),术后输注可使伤口愈合快且很平整。 四、输注冷沉淀的注意事项 1、融化后的冷沉淀应在4小时内尽快输注,不可再重新冻存。 2、冷沉淀也是一种血液制品,与输注红细胞等血液制品应该注意的不良反应以及输血相关传染病发生的风险是一样的。 3、冷沉淀制剂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蛋白,在大剂量输注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过高而发生血栓栓塞,应给予警惕。  
  • 14
    2024/08
    成分输血的顺序,别傻傻分不清楚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位患者需要输注多种血制品,看着琳琅满目的血制品,红的、黄的,大袋的,小袋的,有红细胞类、血浆类、冷沉淀类及血小板类,那么应当遵循怎样的输注顺序呢?输血速度又有什么原则呢? 血制品一旦离开正确的储存条件,即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为保证血制品的质量和患者的输血安全,通常情况下,推荐先输血小板,再输冷沉淀,然后是血浆,最后是输注红细胞类。 血制品成分 输血开始时间 输血结束 血浆类 离开冰箱30分钟内 每袋30分钟 血小板类 立即 每袋30分钟 冷沉淀类 尽快输注 每袋15分钟 红细胞类 离开冰箱30分钟内 每袋4小时内        血小板功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并且血小板的保存条件是22±2℃震荡保存,临床科室通常没有专业的保存箱,因此收到血小板后应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立即为患者输注。 冷沉淀主要是用于补充纤维蛋白原或Ⅷ因子,可以在室温下保存,但是也要尽快输注。 血浆和红细胞离开输血科的保存条件后,按失活快慢来说,应当先输血浆再输红细胞,但是有些情况下,如患者大量失血时,应根据患者的需求情况确定输注的先后顺序。 那么再让我们来看看输注速度吧: 输血速度 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h内完成输注,不应再进行保存 血小板在最初15min应以2-5ml/min输注,15min后以300ml/h或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进行输注。 冷沉淀的输注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进行输注。 血浆在最初15min应以2-5ml/min输注,15min后以300ml/h或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进行输注。 全血或红细胞应在最初15min以2-5ml/min输注,15min后以240ml/h的速度进行输注。 急性失血需快速输血时,可采用加压输注、大口径输血器等,速度可达10-25ml/S,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年老体弱、婴幼儿或心肺功能障碍者,以及循环超负荷高危受血者,输血速度宜慢,可将流速调至1ml/Kg/h。 所以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血速度。相信大家以后再不会分不清输注顺序和速度啦!
  • 30
    2024/09
    献血真的会使人变胖吗?
    随着无偿献血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伸出援手,给需要的人们传递着爱心。也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人们其实是会担心献血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良的反应。虽然专家已经表明适量献血对于人体来说是安全的,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但总有身边人感叹,我知道献血不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反应,可是献血以后不到半年我都涨了10斤了,献血真的是最有效的催胖手段了。难道,献血真的会使人体重增加变成月半人群吗?请让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 首先,小编直接给出结论,献血跟变胖毫无关系!我们正常人群一次无偿献血总量在200-400毫升之间,只占据了总血量的很少一部分,除了循环血液之外,肝脏、脾脏等器官平时也会储藏一定量的血液。当我们献血的时候,肝脏及脾脏储存的血液会立刻动员,将血液立即补充,保证血液循环量。与此同时,由于机体感受到一定量的血液丢失后,骨髓会立刻加紧造血,产生新鲜的血液。血红蛋白的寿命是120天,也就表明120天左右身体的血液会更替一次,而适当的献血则有助于增强造血能力,促进新陈代谢。 至于为什么会有献血使人变胖的感觉呢?其实,影响人体变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饮食,激素等等,而体重的增减主要是由于摄入量与消耗量的差值影响。当摄入量过多的时候,体重自然会增加,反之亦然。那为什么人们总感觉献血之后会变胖呢?可能是因为献血之后,人们担心献血伤身,会通过进补等方式弥补丢失的营养,再加上献血后短期内活动量会减少,缺乏锻炼,形成摄入量远高于消耗量的情况,这些多余的热量只能转化成脂肪存在机体堆积,这才是献血后变胖的本质。 献血后只需要正常饮食,保持合理正常的饮食结构,摄入均匀,即可满足造血功能的需求,切记不可盲目进补,给机体造成额外负担,造成体重增加,血糖、血脂的改变,反正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 14
    2024/08
    用自己的血,拯救自己的命--自体输血
    输血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段,在急性大失血、复合型外伤等手术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血液知识越来越了解,人们开始担心输注异体血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比如感染血液相关传染病及生免疫反应等等,那除了常规输注异体血之外,我们还能有其它的方法来解决用血紧张及用血安全的问题吗?当然有,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自体输血”啦! 一、什么是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过保存和处理后,当患者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治疗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进行血液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自己的血液回输给自己可以杜绝严重的免疫性疾病和如乙肝,丙肝,艾滋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自己给自己,绝对安全。 二、自体输血主要分为哪几类? 自体输血主要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性自体输血以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大多数择期手术的病人可以考虑自体存贮式输血。简单来说就是在手术前3天至一周的时间以内,抽出一定量的血压预存,待到手术时备用。通俗在讲,例如我打算下周做个择期手术的话,这周我可以先给自己备点血,等到下周开始做手术时,如果有需要就直接将自己备好的血输还给自己,是不是很简单方便呀。国外自体贮存时的输血方式已经非常普遍,它能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缓解血液紧张,解决特殊群体的输血问题。在我国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也越来越多地开展了技术。 第二种方式为稀释式自体输血,它是指在术前采集患者一定量的全血,同时输注晶胶体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在手术中或者术后再将采集的血液回输给患者,达到提升血红蛋白的目的。它与储存式的最大区别在于采血的时间点不一样,稀释式的采血时间点更靠近手术。 最后一种方式为回收式自体输血,它是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在手术过程中,收集患者手术时的失血,通过专用的血液回收装置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这种情况可以应用在骨科、普外科、产科等手术科室,针对的是急性复合伤的患者,当患者自己来不及给自己预先储存血液,且自身条件能否符合自体回收的要求,为了尽量减少患者的异体输血,减少风险,可以及时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三、自体输血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自体输血血液来源在患者本身,可以避免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及梅毒等,同时可以避免同种异体输血的一些严重反应,毕竟自己的血液跟自身最适配。其次,自体输血患者择期手术时间可以自己掌控,可以环境血液紧张的矛盾状态。最后,自己的血液给自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自体输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 预计有大量出血的急诊及择期手术,根据情况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自体回收的方式,最大化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其实,自体输血适应范围广,全身状况良好,准备择期手术且预计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均可考虑,没有年龄和体重的限制,包括无并发症的孕妇亦可以应用。在采血前后给予维生素C、叶酸、铁剂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对症治疗也能有效提高机体造血能力,有利于身体恢复。
  • 14
    2024/08
    输血小知识,你了解多少?
    输血作为一种诊疗手段,必要时能挽救患者生命。但是我们对于输血又了解多少?今天为大家介绍几个输血的小知识。 一、输血的基本知识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每种成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参与凝血功能,而血浆则含有多种凝血因子。 血型的分类:血型主要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的分类基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了解血型对于确保输血安全至关重要,因为血型不符可能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 二、输血前的准备 完善检查:病人需进行血常规检查,由医师根据化验结果确定是否给予输血。此外,还需进行血型、肝功能、乙肝五项、血液传染病三项等检查,并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了解风险:医生会在输血前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病情,以及输血的必要性及相关风险。在征得病人和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才能够进行输血。 病人准备:病人需先测量体温,体温合格后才可准备输血。同时,病人可以在输血前上洗手间,以免输血过程中不方便。在输血过程中,病人应放松心情,避免过于紧张。 三、输血过程 核对信息:输血时应到患者床前核对病案号、患者姓名、血型等,确保受血者本人无误后再进行输血操作。 血液处理:血液临输注前再从冷藏箱内取出,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输血操作: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病人床边三查七对后,方能输血。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血后处理:输血后要将血袋保存,随时备查。随时观察输血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处理,并做好记录。 四、输血后的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输血后,病人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保持局部清洁:输血后会在体表留有针孔,病人需要保持此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防止感染。 注意饮食:在恢复期间,病人需要注意饮食,三餐定时定量,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吃刺激性食物,适量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监测生命体征:输完血后需要留院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呼叫医生。 定期复查:输完血以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 以上是关于输血小知识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25
    2024/06
    可以自己给自己输血吗?
    输血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段,在急性大失血、复合型外伤等手术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血液知识越来越了解,人们开始担心输注异体血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比如感染血液相关传染病及生免疫反应等等,那除了常规输注异体血之外,我们还能有其它的方法来解决用血紧张及用血安全的问题吗?当然有,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自体输血”啦! 一、什么是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过保存和处理后,当患者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治疗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进行血液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自己的血液回输给自己可以杜绝严重的免疫性疾病和如乙肝,丙肝,艾滋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自己给自己,绝对安全。 二、自体输血主要分为哪几类? 自体输血主要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性自体输血以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大多数择期手术的病人可以考虑自体存贮式输血。简单来说就是在手术前3天至一周的时间以内,抽出一定量的血压预存,待到手术时备用。通俗在讲,例如我打算下周做个择期手术的话,这周我可以先给自己备点血,等到下周开始做手术时,如果有需要就直接将自己备好的血输还给自己,是不是很简单方便呀。国外自体贮存时的输血方式已经非常普遍,它能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缓解血液紧张,解决特殊群体的输血问题。在我国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也越来越多地开展了技术。 第二种方式为稀释式自体输血,它是指在术前采集患者一定量的全血,同时输注晶胶体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在手术中或者术后再将采集的血液回输给患者,达到提升血红蛋白的目的。它与储存式的最大区别在于采血的时间点不一样,稀释式的采血时间点更靠近手术。 最后一种方式为回收式自体输血,它是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在手术过程中,收集患者手术时的失血,通过专用的血液回收装置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这种情况可以应用在骨科、普外科、产科等手术科室,针对的是急性复合伤的患者,当患者自己来不及给自己预先储存血液,且自身条件能否符合自体回收的要求,为了尽量减少患者的异体输血,减少风险,可以及时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血救自己。 三、自体输血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自体输血血液来源在患者本身,可以避免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及梅毒等,同时可以避免同种异体输血的一些严重反应,毕竟自己的血液跟自身最适配。其次,自体输血患者择期手术时间可以自己掌控,可以环境血液紧张的矛盾状态。最后,自己的血液给自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自体输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 预计有大量出血的急诊及择期手术,根据情况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自体回收的方式,最大化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其实,自体输血适应范围广,全身状况良好,准备择期手术且预计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均可考虑,没有年龄和体重的限制,包括无并发症的孕妇亦可以应用。在采血前后给予维生素C、叶酸、铁剂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对症治疗也能有效提高机体造血能力,有利于身体恢复。
  • 25
    2024/06
    分分钟教你看懂乙肝检测报告
    乙肝五项是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最常用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等五项。 乙肝五项检测通常被称为乙肝两对半检测,按顺序分别为第1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第2项乙肝表面抗体(HBsAb)、第3项乙肝e抗原(HBeAg)、第4项乙肝e抗体(HBeAb)及第5项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五项检测的结果通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常见的结果组合为: 1-5项全是阴性:无乙肝病毒感染,但体内也没有乙肝病毒抗体。不需要就医处理,建议打乙肝疫苗。 2项是阳性:无乙肝病毒感染,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抗体,见于曾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乙肝但已恢复者,均不需要就医处理,但若乙肝抗体浓度较低,可以考虑打乙肝疫苗进行强化。 1、3、5项是阳性:俗称“大三阳”,表示感染乙肝病毒且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需尽快就医处理。 1、4、5项是阳性:俗称“小三阳”,表示感染乙肝病毒但病毒复制降低或产生基因变异,传染性相对较弱,但基因变异者仍病情较重,需尽快就医进一步评估。 5项是阳性:既往感染过乙肝,已恢复但体内无抗体,或病毒变异,无法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需要就医进一步评估。 1、5项是阳性:俗称“小二阳”,感染乙肝,可能处于恢复期,需就医进一步检查。这种形式的表现临床意义与乙肝小三阳基本上是一致的,有时候小三阳和小二阳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2、5项是阳性:既往感染过乙肝,已恢复且体内有抗体,不需要就医处理。 4、5项是阳性:既往感染乙肝或急性感染恢复期,建议定期复查乙肝五项。 2、4、5项是阳性:乙肝急性感染恢复期,建议定期复查乙肝五项。 乙肝五项检测的结果,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可出现不同的结果,其临床意义如下:       分析乙肝病毒的传染性不仅要看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还要看乙肝DNA是否是阳性及复制水平的高低,才能确切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强弱。乙肝DNA是病毒的遗传基因,存在于病毒的核心部位。因此,公认的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主要是以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和乙肝DNA的阴转或定量的明显减少为指标。
  • 18
    2024/06
    乙肝检测结果怎么看?
    临床上常见的乙肝抽血化验单上,有的结果是阴性或者阳性,有的却是数值,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就要介绍常见的两种乙肝五项检测方法了。乙肝检测分为乙肝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它们在检测原理、结果解读和临床应用上有所不同。 乙肝定性实验主要是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免疫学方法来判断身体里到底有没有这些特定的标志物。 乙肝定性实验结果通常以“阳性”或“阴性”来表示。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阴性:表示未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通常与未感染或感染已恢复有关。 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表示乙肝疫苗接种成功,或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恢复,并具有免疫力。阴性:表示没有保护性抗体,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说明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传染性较强,常见于乙肝大三阳。阴性:表示病毒复制不活跃或传染性较低。 乙肝E抗体(HBeAb):阳性:与HBeAg呈相反状态,表示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但长期阳性也可能表示病毒变异。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可能仍然活跃。 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或现在正处于感染状态。但其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限,主要作为感染标志。阴性:表示未检测到乙肝核心抗体,通常与未感染或感染已恢复有关。 具体情况还要结合乙肝五项的结果综合考虑,比如大三阳: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相对静止,传染性较低。 在临床上乙肝定性实验主要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初步筛查和诊断。通过定性实验,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并进一步进行定量实验或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 乙肝定量实验是通过测量血清中特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浓度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和病毒复制的活跃性。这些方法能够精确测量血清中病毒标志物的含量,从而提供更准确的病情评估。相对于乙肝定性实验来说,就是在判断有没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有多少的问题。 乙肝定量实验的结果通常以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如HBsAg的浓度、HBsAb滴度等。这些数值的高低可以反映乙肝病毒感染的程度和病毒复制的活跃性。一般来说,数值越高,表示感染越严重或病毒复制越活跃。HBsAb滴度则可以判断保护性抗体的多少,是否需要补种乙肝疫苗。 乙肝定量实验在乙肝病毒感染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定量实验,医生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的变化。此外,定量实验还可以用于预测乙肝病毒感染的复发风险,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上一页 12345678910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