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1
    2024/03
    改善失眠的非药物方法
          失眠的发生与每一天的日常密切相关,健康的睡眠卫生习惯,能使我们更好地防治睡眠相关问题,做到事半功倍。生活细节藏着大大学问,了解掌握这些,人人都是自我睡眠的治疗师。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息:养成规律的“生物钟”,睡眠是有节律的,稳定的生物节律会让你养成按时想睡觉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规律。控制在床时间,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睡眠,太长在床时间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眠,无论夜间睡眠是否满意,都要按时起床,并慎重对待白天补眠。       2.饮食:保持清淡规律饮食,晚餐过饱、宵夜、进食油腻容易加重胃肠负担胃食管反流,不利于睡眠,睡前过多饮水,难免夜间尿意中断睡眠。睡前可以适当的喝点热牛奶,有助于睡眠。       3.运动:保持规律适量运动者,可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睡眠,睡前可行舒缓的拉伸、按摩、放松肌肉活动,但不宜在睡前3小时之内安排剧烈运动。       4.烟酒茶咖啡:吸烟明确有害健康,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会干扰睡眠。避免饮酒,尤其是睡前饮酒,不利于后半夜睡眠及深度睡眠。减少所有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食品(咖啡、茶、可乐、巧克力),尤其是下午或晚上时段,这些会导致入睡困难,浅睡或睡眠片段化。       5.睡眠环境:营造舒适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内不出现电子产品,没有光线和噪音刺激干扰,湿度温度适宜,过热或过冷的睡眠环境可能会干扰睡眠。       6.精神心理状态:睡前安排固定时间来规划第二天的事情,不要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及焦虑等不良情绪上床。不要把睡眠当做负担,没能快速入睡就不断看表,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沮丧,愤怒和忧虑。睡不着,没关系,打开灯,离开卧室,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困了再回来上床睡觉。       小结一下,平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做到这些,离高质量睡眠也就不远啦。
  • 31
    2024/03
    关于安眠药的“困扰”
          备受失眠困扰的人,常常会向医生提出这样一连串的灵魂拷问:失眠是不是非得吃安眠药?安眠药有没有副作用,吃了会不会变傻?吃了是不是就依赖上了?哪种安眠药最强效?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通常会这么考虑:如果确实已经达到失眠的诊断标准,药物治疗是可以选择的,甚至是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能起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轻度失眠,往往通过睡眠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来解决。中、重度失眠,是需要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如果不吃药,有些失眠可能会转变成慢性失眠,进而对身体产生更多的伤害,甚至诱发疾病。       没必要把吃安眠药视为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首要需要考虑的是能保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目前很多研究都提示失眠会加重痴呆发生发展。部分安眠药,如苯二氮卓类(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在长期大剂量使用情况下,可能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尽管如此,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是不会让人变傻的,并且大部分的药物并没有明显副作用。       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小剂量服用不会产生依赖性,大多数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可以很好的帮助睡眠,改善不良情绪,并不需要长期服用,部分患者产生依赖的直接原因是不规律服药、不遵医嘱服药导致的。 没有绝对的最强效安眠药,具体的药物选择,需要结合个人具体的失眠症状、持续的时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共患病等情况,综合分析后的选择。根据失眠的原因不同,程度不同以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制定的治疗方案存有很大的区别。
  • 31
    2024/03
    失眠及其危害
          大家身边人有没有常说自己睡不好的家人、朋友?他们往往很轻易的就给自己带上了“失眠”的帽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失眠?失眠有哪些危害呢?       医学上,失眠是指影响日间功能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及早醒。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综合评估一下是否存在失眠症。       第一、有失眠的症状:入睡困难,以老年人超过30分钟,青年人超过20分钟无法入睡为参;睡眠维持困难,是指睡着后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者总的觉醒时间超过40分钟;早醒,比平时正常的起床时间提前半小时以上醒来。       第二、出现失眠的症状达到一定时间,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       第三、失眠影响了日常生活质量,常表现为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社会及职业功能受损。       短期的失眠可能会使人白天困倦、精神不振、情绪失调,对于驾车、操作机器、高空作业的人来说可能有致命的风险。长期的失眠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       有失眠困扰的人,如果不正规就医,可能会出现饮酒过量、酗酒、过度使用安眠药等不良行为。另外,失眠的体验可能导致个体对失眠的过度关注,以及主观上对失眠后果的担心忧虑,继发更多问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失眠持续存在。
  • 29
    2023/12
    头痛很常见,有些头痛不一般
          1月8号上午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急诊,120送来了一个19岁男孩小谭,是在校大学生,此时已经神志模糊,据陪同送来的辅导员反应,男孩在学校打太极拳时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肢体抽搐、倒地、口吐白沫,持续约10分钟,平时也没听说这个学生有什么疾病和用药,目前联系上在外地的家长,已经在赶来武汉的路上。       急诊立即完善了的头CT,提示其左侧颞叶片状低密度病灶,临近脑沟内密度增高,脑电图也呈现异常征象。初步诊断:症状性癫痫、颅内异常信号原因待查,紧急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当天晚上小谭爸爸赶来了,是位基层医生,诉小谭既往没有什么特殊病史,只是1周前跟他联系,说有些头痛,爸爸问诊后,建议先用点布洛芬对症治疗看看,哪曾想发展到这么严重。住院期间,监测到小谭有些发热,进一步完善了颅脑磁共振、腰椎穿刺等相关检查,提示感染诱发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脑水肿、脑组织损伤,这些正是导致小谭多日头痛,随之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癫痫发作的元凶,若不做有针对性的诊治,可能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害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好在经过积极抗凝、抗感染、抗癫痫、减轻脑水肿等治疗,小谭恢复得不错,目前已经返校,定期神经内科门诊复诊,状况良好。       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瘀滞的因素容易诱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比如大量出汗补液不足脱水休克、头面部的感染(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齿槽感染、脑膜炎)、头外伤、手术后、女性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存在上述状况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密切关注是否有头痛、意识改变、视觉改变、运动感觉异常、癫痫发作等异常征象,尽早排查相关问题并积极处置。       另外,头痛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多数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于首次发生的头痛,症状持续且程度剧烈,常规止痛药物控制不佳,特别是合并恶心呕吐、意识改变、抽搐等情况时,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
  • 29
    2023/12
    头痛很常见,有些头痛不一般
          1月8号上午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急诊,120送来了一个19岁男孩小谭,是在校大学生,此时已经神志模糊,据陪同送来的辅导员反应,男孩在学校打太极拳时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肢体抽搐、倒地、口吐白沫,持续约10分钟,平时也没听说这个学生有什么疾病和用药,目前联系上在外地的家长,已经在赶来武汉的路上。       急诊立即完善了的头CT,提示其左侧颞叶片状低密度病灶,临近脑沟内密度增高,脑电图也呈现异常征象。初步诊断:症状性癫痫、颅内异常信号原因待查,紧急收入神经内科病房。       当天晚上小谭爸爸赶来了,是位基层医生,诉小谭既往没有什么特殊病史,只是1周前跟他联系,说有些头痛,爸爸问诊后,建议先用点布洛芬对症治疗看看,哪曾想发展到这么严重。住院期间,监测到小谭有些发热,进一步完善了颅脑磁共振、腰椎穿刺等相关检查,提示感染诱发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脑水肿、脑组织损伤,这些正是导致小谭多日头痛,随之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癫痫发作的元凶,若不做有针对性的诊治,可能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害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好在经过积极抗凝、抗感染、抗癫痫、减轻脑水肿等治疗,小谭恢复得不错,目前已经返校,定期神经内科门诊复诊,状况良好。       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瘀滞的因素容易诱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比如大量出汗补液不足脱水休克、头面部的感染(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齿槽感染、脑膜炎)、头外伤、手术后、女性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存在上述状况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密切关注是否有头痛、意识改变、视觉改变、运动感觉异常、癫痫发作等异常征象,尽早排查相关问题并积极处置。       另外,头痛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症状,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多数不是大问题,但是对于首次发生的头痛,症状持续且程度剧烈,常规止痛药物控制不佳,特别是合并恶心呕吐、意识改变、抽搐等情况时,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
  • 29
    2023/12
    规律运动的好处,不止一点点
          我们之前的科普文章《降血脂首先要做的不是用降脂药》中有提到,2021年美国心脏学会发表的科学声明强调:体育运动是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的一线治疗,具体解析是,对于轻度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体育运动是首选一线治疗。       运动不仅降血压、降血脂,规律的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减轻脑梗死发生时的严重程度,这些治疗的改善不仅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预防作用。 怎么运动才是最有效的呢?       按照2020年WHO推荐的成年人的运动标准: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       运动强度的准确划分需要依据分钟耗氧量计算,这里推荐一个按照最大心率估测运动强度的方法。首先,确定我们的最大心率,计算方法是220-年龄;然后运动时心率达到70%×最大心率,这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心率达到80%×最大心率,就属于高强度的运动。以40岁人为例,其运动的最大心率为180,运动心率在70%×最大心率即大约130为中等强度运动,大约150为高强度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言,半小时慢跑5公里的运动基本属于高强度的运动。如果你合并有膝关节损伤,可以选择游泳、椭圆机、自行车等运动。如果您因为脑梗死导致肢体运动受限或平衡障碍,可以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个人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总结一下,适当规律运动的标准就是,以个人能够耐受为准,尽可能的达到: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日常生活中,久坐也很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每天坐的时间超过4小时即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白天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坐卧,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建议每坐30分钟,站立轻度活动休息3分钟,将运动观念贯穿于日常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 29
    2023/12
    规律运动的好处,不止一点点
          我们之前的科普文章《降血脂首先要做的不是用降脂药》中有提到,2021年美国心脏学会发表的科学声明强调:体育运动是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的一线治疗,具体解析是,对于轻度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体育运动是首选一线治疗。       运动不仅降血压、降血脂,规律的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减轻脑梗死发生时的严重程度,这些治疗的改善不仅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预防作用。 怎么运动才是最有效的呢?       按照2020年WHO推荐的成年人的运动标准: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       运动强度的准确划分需要依据分钟耗氧量计算,这里推荐一个按照最大心率估测运动强度的方法。首先,确定我们的最大心率,计算方法是220-年龄;然后运动时心率达到70%×最大心率,这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时心率达到80%×最大心率,就属于高强度的运动。以40岁人为例,其运动的最大心率为180,运动心率在70%×最大心率即大约130为中等强度运动,大约150为高强度运动。对于一般人而言,半小时慢跑5公里的运动基本属于高强度的运动。如果你合并有膝关节损伤,可以选择游泳、椭圆机、自行车等运动。如果您因为脑梗死导致肢体运动受限或平衡障碍,可以在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个人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总结一下,适当规律运动的标准就是,以个人能够耐受为准,尽可能的达到: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日常生活中,久坐也很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每天坐的时间超过4小时即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白天的时候,不要长时间的坐卧,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建议每坐30分钟,站立轻度活动休息3分钟,将运动观念贯穿于日常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 29
    2023/12
    睡眠不足,免疫崩溃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的团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导致免疫系统崩溃,引发严重的病理生理后果,甚至诱发死亡!       实验将小鼠关在一个装有水的笼子里,水位大概8毫米深,刚刚到达小鼠脚踝的位置。当小鼠表现出“身体蜷缩”的打瞌睡样,就会因为鼻子接触到水而迅速被“淹”醒,让小鼠处于睡眠被剥夺的状态。在长达4天的熬夜之后,约有80%的小鼠死亡。对去世的小鼠进行全身病理分析显示,“熬夜”的打击是全身性、多系统的,多个器官组织受到了损伤,包括7/8的肝脏组织坏死伴随炎症细胞浸润、1/2的脾脏的髓质边界模糊、3/8的肺表现出急性损伤、1/4的肠道结构损伤以及1/8的肾脏出现了病变。进一步关于机制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睡眠剥夺的小鼠表现出器官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熬夜”通过诱发免疫系统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并最终死亡。       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日子越来越“卷”,“卷”到每天睡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最新公布的数据,一项针对中国职场青年的报告显示,超五成职场青年每天在12点之后才睡觉,甚至有13%的要熬到凌晨2点后。       晚上不睡,白天崩溃,崩溃的不仅是精神,还有免疫系统和身体的方方面面,熬夜伤身绝不是骇人听闻!早在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熬夜定义为2A类致癌物,熬夜还会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92%,增加海马体中抑制神经元活动,破坏记忆的巩固。       “睡眠不足,免疫崩溃”是有科学依据的!再高级的养生,不如好好睡觉,新的一年,对自己好一点,早点睡吧!
  • 29
    2023/12
    睡眠不足,免疫崩溃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的团队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导致免疫系统崩溃,引发严重的病理生理后果,甚至诱发死亡!       实验将小鼠关在一个装有水的笼子里,水位大概8毫米深,刚刚到达小鼠脚踝的位置。当小鼠表现出“身体蜷缩”的打瞌睡样,就会因为鼻子接触到水而迅速被“淹”醒,让小鼠处于睡眠被剥夺的状态。在长达4天的熬夜之后,约有80%的小鼠死亡。对去世的小鼠进行全身病理分析显示,“熬夜”的打击是全身性、多系统的,多个器官组织受到了损伤,包括7/8的肝脏组织坏死伴随炎症细胞浸润、1/2的脾脏的髓质边界模糊、3/8的肺表现出急性损伤、1/4的肠道结构损伤以及1/8的肾脏出现了病变。进一步关于机制的研究发现,长时间睡眠剥夺的小鼠表现出器官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熬夜”通过诱发免疫系统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并最终死亡。       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日子越来越“卷”,“卷”到每天睡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最新公布的数据,一项针对中国职场青年的报告显示,超五成职场青年每天在12点之后才睡觉,甚至有13%的要熬到凌晨2点后。       晚上不睡,白天崩溃,崩溃的不仅是精神,还有免疫系统和身体的方方面面,熬夜伤身绝不是骇人听闻!早在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熬夜定义为2A类致癌物,熬夜还会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92%,增加海马体中抑制神经元活动,破坏记忆的巩固。       “睡眠不足,免疫崩溃”是有科学依据的!再高级的养生,不如好好睡觉,新的一年,对自己好一点,早点睡吧!
  • 29
    2023/12
    帕金森病怎么治?是吃药还是手术?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也是一种运动障碍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7%,目前我国帕金森病人数已超过300万,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人左右,占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的50%。       近些年来随着帕金森病相关知识的科普,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建立该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科学观念,但有时候,信息越多反倒让人越无所适从。关于是吃药好还是手术好,说法都不完全一致,让帕友们很是困惑,到底该该如何选择呢?       然而,帕金森病治疗要注重综合、多学科、长期全程管理等原则,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特殊性,患者的共患病、既往史、过敏史、经济状况、生活工作需求等等都可能影响具体治疗方案的细节。 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诊断之后,就应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正规的治疗。一旦开始药物治疗,非特殊原因(如过敏、严重副作用)不宜轻易减药或停药。通过定期复查,由医生长期跟踪、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据此作出判断和调整。某种角度讲,帕金森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许多慢性病一样,其药物治疗往往需要持续终生。       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随着疾病发展,药物效果会减弱、有效时间缩短。患者逐渐出现服药后有效、药劲过后症状加重的波动。药物作用如果超过一定程度,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或肢体扭动。当发生这些状况时,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一种将带有触点的电极置入脑深部特定核团的手术方式。置入的电极与脉冲发生器相连,脉冲发生器可通过电极向脑内特定核团发送电刺激,以调节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的神经环路。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能减少服用药物以及减少因服药引起的副作用、有效提高夜间睡眠质量、避免因频繁服药导致的症状波动。       尽管手术能使症状有效缓解,但术后仍然是需要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药物和手术就像人的左右手,它们作用不尽相同,彼此互相协助。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了许多的治疗工具,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训练。使用好这些工具,可以使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到正规医院,寻求专科专病医生的专业建议是最明智的选择。
  • 29
    2023/12
    帕金森病怎么治?是吃药还是手术?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病,也是一种运动障碍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7%,目前我国帕金森病人数已超过300万,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人左右,占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的50%。       近些年来随着帕金森病相关知识的科普,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建立该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科学观念,但有时候,信息越多反倒让人越无所适从。关于是吃药好还是手术好,说法都不完全一致,让帕友们很是困惑,到底该该如何选择呢?       然而,帕金森病治疗要注重综合、多学科、长期全程管理等原则,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特殊性,患者的共患病、既往史、过敏史、经济状况、生活工作需求等等都可能影响具体治疗方案的细节。 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诊断之后,就应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正规的治疗。一旦开始药物治疗,非特殊原因(如过敏、严重副作用)不宜轻易减药或停药。通过定期复查,由医生长期跟踪、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据此作出判断和调整。某种角度讲,帕金森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许多慢性病一样,其药物治疗往往需要持续终生。       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随着疾病发展,药物效果会减弱、有效时间缩短。患者逐渐出现服药后有效、药劲过后症状加重的波动。药物作用如果超过一定程度,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或肢体扭动。当发生这些状况时,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一种将带有触点的电极置入脑深部特定核团的手术方式。置入的电极与脉冲发生器相连,脉冲发生器可通过电极向脑内特定核团发送电刺激,以调节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相关的神经环路。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能减少服用药物以及减少因服药引起的副作用、有效提高夜间睡眠质量、避免因频繁服药导致的症状波动。       尽管手术能使症状有效缓解,但术后仍然是需要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药物和手术就像人的左右手,它们作用不尽相同,彼此互相协助。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了许多的治疗工具,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训练。使用好这些工具,可以使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到正规医院,寻求专科专病医生的专业建议是最明智的选择。
  • 29
    2023/12
    脑血管病患者,戒烟真的很重要
          65岁的张先生,慢性病不多,但是常年吸烟,半年前因为头晕在我科就诊,颅脑磁共振及脑血管造影均提示其大脑的主干血管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还发现了肺多发结节,出院时医生不仅给了口服药长期治疗方案,并且再三叮嘱一定要戒烟。1周前张先生来复诊,家属反应烟一直没戒,此次复查发现脑血管病变更严重了,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同时左侧大脑中动脉也呈现严重局限性狭窄表现。       对于吸烟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您可能真的不知道吸烟对脑血管有多么的不好,吸烟是脑梗死、脑出血多种脑血管病的独立、强危险因素,吸烟使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近2倍,我们都知道吸烟还显著增加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在张先生身上这两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不仅脑血管多发狭窄闭塞,肺部还多发结节,无不跟吸烟相关。       吸烟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利,即使个人不吸烟,但是经常暴露于吸烟的环境中,也就是我们说的被动吸烟、“二手烟”,也会使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加45%。因此为了家人的健康,应该戒烟;为了自己的健康,也应该劝家人尽早戒烟。好消息是,戒烟的获益是十分显著的,停止吸烟即刻血氧指数就会有增高,即使既往长期吸烟,戒烟1年后脑血管病的风险降低约60%,戒烟5年后风险降至不吸烟者的水平。       吸烟是一种成瘾的行为,需要坚定的决心,您可以和家人共同确定一个戒烟日,比如说就从今天门诊就诊开始。对于难以戒烟者,建议至医院的“戒烟门诊”通过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学治疗帮助戒烟。
上一页 12...1011121314...171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