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9
    2019/09
    脑血管病与老年人慢性便秘
    老年人便秘不可轻视,在脑血管意外时,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以导致死亡,过度用力排便时腹压增高,造成血压升高,动脉血管中既往形成的斑块会因血压的升高破裂形成血栓,诱发和加重脑血管疾病,因此便秘如同定时炸弹的引线,本身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更是格外要小心应对慢性便秘。 一.什么是老年人慢性便秘?  老年人慢性便秘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和(或)排便困难,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其中至少近3个月有症状,且至少四分之一的排便情况符合下列2项或2项以上:排便费力感、干球粪或硬粪、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甚至需手法辅助排便,且每周排便少于3次。 二.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如何应对慢性便秘?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1.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和水分摄入 是防治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基础: (1)多食膳食纤维,如麦麸、糙米、豆芽菜、魔芋、山芋、芋头等。 (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食量过少、过精,其会导致肠蠕动减少,对直肠壁所产生的压力过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而形成便秘。还需要多食一些蔬菜水果,尤其是润肠通便的食品,如:酸奶、蜂蜜等。 (3)进食要有规律,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4)多饮水,每天的饮水量以1 500--1 700 ml为宜,每次50~100 ml,推荐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 2.合理运动 包括散步、拳操等形式不限,以安全(不跌倒)、不感觉劳累为原则,对卧床患者,即便是坐起、站立或能在床边走动,对排便都是有益的。对于因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家人可给其做腹部按摩,由右上腹向左下腹轻轻推按,以促进其肠道蠕动。 3.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 结肠活动在晨醒、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慢性便秘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七大类,分别是渗透性泻药(包括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欧车前、甲基纤维素)、刺激性泻药(番泻叶)、软化剂、促动力药、促分泌药、微生态制剂。其中,渗透性泻药及容积性泻药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应作为老年人慢性便秘治疗过程中的一线用药。  乳果糖作为一种益生元,有助于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除少数患者因腹泻、胃肠胀气等不良反应需调整药物剂量外,一般可长期服用,特别适用于合并有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便秘患者。    刺激性泻药,包括果导片、菎麻油、大黄等,以其起效快、效果好受到广泛的使用,但长期应用会影响肠道水电解质平衡和维生素吸收,可引起不可逆的肠肌间神经丛损害,甚至导致大肠肌无力、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蒽醌类药物,包括番泻叶、大黄等刺激性泻药,长期服用还可导致结肠黑变病(严重者是结肠癌前病变的一种,增加患结肠肿瘤的风险)。  患有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在慢性便秘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早治疗、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 29
    2019/09
    肌电图检查相关基础知识
        肌电图学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电活动的科学。其价值在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神经病变的定位、损害程度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经常有人会问,我需要做肌电图吗?肌电图怎么做?痛苦吗? 肌电图包括哪些内容呢? 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时限及波幅测定,针级肌电图判断神经元损伤或肌肉损伤。 哪些疾病需要做肌电图: 运动神经元病(脊髓前脚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人”) 周围神经病(包括神经根病,神经丛,单神经,多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临床多表现为感觉障碍,慢性运动障碍等,最常见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长期腕部劳损导致腕管综合征,外伤导致臂丛损伤,颈椎腰椎疾病导致神经根或丛的损伤等。。 周围神经免疫疾病(脱髓鞘疾病的相关辅助检查) 神经接头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完善重频电刺激) 肌肉疾病(如常见的皮肌炎等) 肌电图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前一天尽量洗澡,穿宽松的衣服,充分暴露所需检查的部位,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检查后24小时内尽量不洗澡。 有以下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安装电复律装置或起搏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皮肤疾病等。  神经外伤患者外伤后2周再测定,重症肌无力患者需在停药18-24小时后再检测。肌病患者肌酶需在肌电图测定前检查。  整个过程可能会有触电感,针刺疼痛感,一般都可忍受(婴儿及老年人都可完成)。整个过程时间较长,平均在0.5h-2h左右,所以需提前安排好时间,提前预约。 哪里可以完善肌电图检查? 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时间安排:每周三9:00-16:00。 地点:门诊二楼心电图室旁边,肌电图室。 预约地址:门诊三楼神经内科普通门诊(10号诊室),邓医生,门诊电话:65399441.。
  • 27
    2019/05
    武汉市第三医院“健康家教” 努力将患者“挡”在手术室外
    争分夺秒挽救脑梗患者生命,深入社区宣讲防治中风知识,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长年为市民做科普,这一公益举动引来社会各界点赞。     作为湖北省首批卒中(中风)急救导航地图医院、首批通过认证的武汉市高级卒中中心,该院神内团队每天救死扶伤已经“压力山大”,却仍然坚持抽出时间与精力,义务做普通市民的“健康家教”,这一切源于医者的一份朴素情怀——把尽量多的人挡在手术室外,让尽量少的人面对生死考验。 在头发丝般粗细的血管里取出血栓     不久前的一天,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通道,市民黄先生追着推床,边哭边跑,他不知道母亲陈女士突发中风的后果会如何,但他知道人一旦瞳孔散了,希望就渺茫了…… “患者出现昏迷、左瞳孔散大、右半身偏瘫,高度疑似脑梗急性发作,入院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完善检查,送进介入手术室!”10分钟前,卒中中心团队在接到120第一时间发回的患者资料时,就做好了所有院内准备工作。     入院后,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刘建光和黄先生简单沟通发病情况后,快速评估判断陈女士是醒后卒中,且是致死性后循环卒中,很可能是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因发病时间不定,过了溶栓时机,因此提出“紧急采取动脉取栓”方案,一旦再次错过时机,患者生命将面临极大危险。     患者入院30分钟内,神经内科团队密切配合,迅速完成采血、术前准备、动脉穿刺,通过导管造影明确为基底动脉主干血管堵塞,并紧急进行支架取栓。1个小时紧张的手术过后,陈女士血栓被完整取出,血管开通,恢复正常脑血流,术后瞳孔立即恢复正常大小,在手术台上肢体活动恢复正常。 “在头发丝粗细的血管里取栓,太神奇了!”手术结束后,陈女士没过多久就康复出院了。她说,康复出院后,她最担心的就是第二次中风,让人惊喜的是,除了复查外,每个星期,都有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给她打电话,详细了解她的身体状况,并且随时在微信回复她的疑问,她感觉安心了不少。 一对一为出院患者提供用药与生活指导     “学会识别、处理中风外,最重要的还要知道怎么预防,防患于未然。”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主任何静介绍,除了给老百姓讲座科普、给社区基层医生培训外,他们还为千余名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并定期进行随访。     与陈女士一样,58岁的刘女士也是众多的随访患者之一。一年前,她因为中风,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做了手术。康复出院后,她每个月都能接到医生的电话,询问她的血压、血糖监测结果,而后依据结果告诉她是该上医院复查还是自我调整。有时医生还会当面告诉她该怎么运动、饮食,来预防中风复发。 刘建光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中风具有高复发率,一年的复发率高达20%。他们给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通过电话、微信群以及面对面的方式定期回访,给患者们提供用药、生活方式、运动方法等方面的及时指导,一方面是为了让从未中风的患者继续远离中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曾经中风过的患者再次复发。     “三甲医院的医生们定期回访,事无巨细都管,对我们来说就是吃了颗定心丸。”79岁的吴爹爹说,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中风是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医生能定期随访,及时答疑解惑、纠正错误,让他们更有信心预防应对疾病了。 不少主动要求安支架的患者遭到拒绝     除了为患者进行中风健康管理方面的教育,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还需要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手段方面的教育,纠正他们错误的治疗观念。比如,不少患者检查发现血管狭窄后,尽管身体状况相对稳定,但往往“求贵求快”,主动要求在血管里安装支架,以防患于未然。为了说服他们不滥用支架,医生们往往要费不少口舌。     “我当时几乎每个月都来一次,为的就是说服医生们给我安支架。”提及一年前的事情,82岁的李爹爹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老伴去世早,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居的他最怕的就是生病。 检查发现脑袋里有血管狭窄后,李爹爹一直忐忑不安,担心哪天狭窄的血管被堵引起中风,于是主动要求手术安支架。当刘建光劝他不要安支架时,他还以为医生是嫌老年人麻烦,为此很是不悦,此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找刘建光说情甚至施压。刘建光反复讲解不安支架的理由后,他才慢慢理解接受。如今一年过去了,在刘建光团队的定期随访监测下,李爹爹那根狭窄的血管一直很稳定。     像李爹爹这样的患者并不少,他们希望通过安支架“彻底解决问题”,但手术安支架本身是有风险的,且费用不菲。“如果狭窄血管斑块稳定,完全可以通过及时监测,保守治疗。”遇到这样的患者,刘建光和同事们往往会综合评估,通过通俗的方式给病人反复讲解,让他们接受最科学、性价比最高的治疗、预防方式。 “无论是安支架还是其它医疗行为,我们都会以实际病情为第一考虑因素,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接诊处理。”刘建光说,治病救人是个双向过程,医生提出建议后,也需要患者的接受与配合,因此,纠正患者错误的治疗观念与预防误区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耗费时间精力甚至损失收入,但在温暖患者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心安。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医院要“授之以渔”     “把健康知识送到家门口与病床前,甘当市民的‘健康家教’,神经内科团队的行为体现了医者的仁心与责任心,医院也非常赞赏与支持。”武汉市第三医院院长黄晓东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救治工作,很重要一点就是“与时间赛跑”,神内团队多年坚持科普工作,就是希望患者一旦发病能“更早一点识别”“更快一点送医”,这样更多患者与他们家庭的命运将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黄晓东说,这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卫计委”变身为“卫健委”,体现了国家卫生健康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将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那么与之相应的是,医院与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也要发生转变,工作也要前移,不仅仅要看病治病,不仅仅要追求高精尖的手术,还要更多地承担起健康教育工作。     在维护市民健康问题上,黄晓东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介绍,该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校医院、养老院等20多家基层机构建立了医联体,以神经内科为代表的多个科室依托这一体系,根据不同基层机构与居民的需求,为他们“定制”专家、“定制”课程,提高市民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帮助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不生病或者少生病,即使生病了也具备第一时间正确应对与选择合适医疗机构的能力。     “作为一家市属公立三甲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一直非常重视公益性,非常强调社会责任。”黄晓东透露,该院考虑建立互联网医院,让更多老百姓可以享受权威专家提供的高质量健康科普和医学诊疗,“让公立医院的优秀医疗资源与武汉市民的健康需求,更加高效地互联互通互动起来。”
  • 27
    2019/05
    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扎根江城社区甘做“健康家教”
        出现头疼、身体不听使唤等症状,不少人习惯到床上躺一躺,希望不适感能够缓解。可万一遇到的是急性脑梗,这样睡上几个小时,往往就意味着把生命的希望睡没了。     针对屡屡发生的血泪教训,作为湖北省首批卒中(中风)急救导航地图医院、首批通过认证的武汉市高级卒中中心,多年来,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深入社区担当“健康家教”,为广大居民宣讲预防中风的科普知识,教他们及时捕捉脑卒中发作前的蛛丝马迹。     八旬爹爹中风后治疗及时死里逃生     近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住进一名特殊的病人吴爹爹。85岁的吴爹爹除高龄外,还有房颤、冠心病、高血压、下肢动脉支架植入等基础疾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华法林。     事发当天下午2时许,吴爹爹在家突发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右侧肢体偏瘫,家人立刻将他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卒中中心救治。“幸亏之前听过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的讲座,因此很快就意识到父亲是中风了。”吴爹爹的女儿说,拨打120后,家人又通过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与医联体上级单位武汉市第三医院取得联系,在父亲入院前便“预约”好专为卒中患者设立的绿色通道,“没走一点冤枉路”。     随后,兼任卒中小组组长的刘建光通过快速准确评估,认为吴爹爹虽然处于静脉溶栓的黄金4.5小时以内,但患者年龄大、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溶栓出血风险极高,且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较低,因此提出动脉取栓方案。     征得家属同意后,在入院20分钟内,卒中团队密切配合,迅速完成采血、术前准备。穿刺10分钟后,通过导管造影明确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血管堵塞,紧急进行支架取栓,经过2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吴爹爹血栓完整取出,血管完美开通,术后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我现在恢复得很好”,吴爹爹很庆幸,他和女儿都曾听过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的讲座,知道如何识别中风,也知道去哪里就医最快捷靠谱,这才在关键时刻死里逃生。     三甲团队家门口教老百姓识别脑梗     据了解,脑梗急性发作的抢救,最重要的是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挽救脑细胞。时间就是脑细胞,发病3-4.5小时内一般可静脉溶栓,发病6小时内可取栓。超过6小时,取栓风险增加,效果也更加难以预料。“并非每位中风患者都能像吴爹爹这般幸运。”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刘建光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我国在发病3小时内到达急诊科的中风患者只有21.5%,适 合 溶 栓 治 疗 者 仅12.6%,而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仅2.4%。目前很多患者卒中发生后不会识别,往往处理不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出现偏瘫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目睹了太多这样的遗憾,神经内科团队决定通过科普手段,让更多人学会识别中风,从而具备及时处理、就医的意识。     “一看一张脸,不对称,口角歪;二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零(聆)听语言,口齿不清,不明白。如果突发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应立即拨打120,送往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卒中中心。”几周前,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街第一卫生服务中心的科普讲座上,刘建光提醒,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以及长期抽烟的中老年患者,要牢记“中风120口诀”及脑卒中防治方法。     像这样的科普讲座,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首义两个院区的神经内科团队每个月至少会举办4场,都是医护人员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到各个社区开展。“对于我们神经内科医生来说,中风的就治成功率与发病时长密切相关,抢救前的一分一秒都非常宝贵。我们可以保证患者来院后及时介入救治,但是无法控制患者从发病到来院的时间。所以唯有多做科普,让更多市民知道如何识别、处理,才能从源头上抢时间。”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主任何静说,尽管这项工作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比起生命,这些都是值得的。     医护演情景剧让台下观众记得更牢     随着科普讲座数量的增加,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开始从科普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光谷院区神经内科护士长侯莉勤介绍,很多潜在的中风患者都是老年人,单纯的科普讲座后,他们往往很难记住,科普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为了让科普效果更好,医护人员尝试在讲座的同时,通过表演情景剧,让科普内容更加生动、好记。去年年底,他们在讲座后,第一次配上情景剧表演,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春天里百花鲜,我和孙女把手儿牵。孙女,跟奶奶合个影吧。”“好啊,咦!奶奶,照片里你的嘴巴怎么有点歪啊?”……3月19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保利花园社区里看到,医护人员打扮成婆孙二人,通过唱歌、跳舞、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呈现了中风的早期表现。现场,不少观众一改听讲座时的严肃,他们从座位上站起来“翘首以观”,一边笑着,一边拿起手机拍下视频。     70岁的徐乃平对楚天都市报记者说,老年人都怕中风,担心偏瘫在床给子女带来麻烦。她曾经听过不少科普讲座,看到情景剧还是第一次。这样的表演很好,既有趣还能学习健康知识,她一下就明白了如何识别中风的早期症状。“抢救中风患者,病人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和全力配合很重要。”侯莉勤说,下一步,他们打算创作出更多的科普类情景剧,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让更多人看到。     培训社区医护人员抢“第一时间”     除了给普通市民做科普,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团队还会利用闲暇时间,给医院托管的28家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我们给老百姓在讲座、情景剧中的科普内容,应对的都是最常见简单的症状。实际上,脑卒中症状复杂多样,无论是识别还是前期评估处理,都考验专业能力。”刘建光说,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少居民会就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社区医生作为全科医生,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专业识别、判断,迅速组织转运,同时提前通知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无论对于脑卒中患者还是后期进行介入治疗的医生,都意义重大。     3月14日,培训讲座结束后,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急诊科吴姓护士长就溶栓可能出现的出血风险,详细请教了刘建光。“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讲解内容很实用,都是最新的指南。”这是她和同事们对这次培训的总体印象。     作为湖北省首批卒中(中风)急救导航地图医院、首批通过认证的武汉市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授予的卒中中心,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组成的卒中就诊团队,可以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急诊动脉取栓等缺血性卒中所有的急救技术,已经成功抢救数百例危重卒中患者。“我们有能力应对复杂病情,但希望患者们别给我们机会。”刘建光打趣说,他和同事们已习惯24小时待命,为辖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但作为医生,他和同事们通过一系列科普,为的是患者们能尽量不来医院,实在要来医院,尽量能做到及早识别、科学就诊,以最好的状态接受医生的救治。
  • 12
    2019/04
    耳石症惹的祸-眩晕
    头晕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症状 有研究显示门诊就诊的18~65岁的患者中,4%的患者以头晕为主诉,其中3%形容为“严重影响能力”。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头晕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不同的研究中报道头晕在老年人的发病率可以达到20%~40%,甚至有报道老年人中头晕占61%,这个数字更加惊人。当天旋地转的感觉突然袭来,老百姓都会感到紧张,担心,甚至会有濒死的恐惧感,都会选择去看看“脑袋、心脏”有什么问题吗?殊不知,很多眩晕是因为耳石在作祟。 耳石就是我们说的“耳屎”吗? 当然不是,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耳石其实是内耳一个正常的结构,非常微小,但是功能很大,我们就是通过耳石感受汽车的加减速以及电梯的升降,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没有了速度感,平衡感以及空间感。正常人中,耳石贴在内耳,形成一层“石子路”一样的结构,但是如果因为种种原因,部分耳石脱落了,就会引起该病-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患者常常表现为不敢躺下或者起床,或者不敢翻身,或者不敢抬头或者转头,一不小心就会有一阵天旋地转的感觉。 耳石人体内耳里面感受平衡感觉的一种正常结构,是一种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小结晶,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半规管里面飘动引起短暂的眩晕,当人体头位变化到某一特定的姿势时,会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那么石头为什么会脱落呢?这个病的病因是什么呢?目前认为和脑部外伤手术、感冒以及内耳供血不足可能有关。回顾部分患者的病史,可能就是因为摔一跤,或者头部一个剧烈动作,就导致了耳石症的发生。半规管左右各有三个,负责三个不同的方向,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可以通过诱发实验判断出耳石脱落到哪一侧及哪个半规管,然后就可以精准复位治疗了。 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王峥副主任医师介绍,目前世界上对该病提出了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复位治疗,简而言之就是把脱落到半规管里面的耳石转出来。部分患者一次治疗就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患者多次复位治疗,同时配合一定的药物,也可以缓解甚至完全解除眩晕。诱发实验及复位的时候患者眩晕症状会非常明显,很多患者会有恐惧心理,要提前告知注意事项,打消顾虑。 常用的复位方法包括Epley耳石复位法及Semont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Barbecue耳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 Epley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 Semont耳石复位法(后半规管) Barbecue耳石复位法(水平半规管) 王峥副主任医师介绍,如果您有这样的症状,建议您来神经内科就诊,进行检查和治疗,尽快解除眩晕的痛苦,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每周五下午。
  • 20
    2019/03
    阿司匹林,你吃对了吗?
    阿司匹林是最为常用的抗血栓药物,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更是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属于环氧酶抑制剂,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但很多人都认为阿司匹林对胃肠道有损伤,应该餐后服用,这样吃真的对吗?阿司匹林早上吃还是晚上吃,不同的医生也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到底该什么时间服药呢? 1.    阿司匹林餐前吃还是餐后吃呢? 目前各大医院包括基层医院提供的基本都是阿司匹林肠溶片。肠溶片是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耐酸肠溶包衣,使药物在酸性胃液中不吸收,而在碱性肠液中能够崩解和吸收的一种片剂。这种设计大大减少了阿司匹林对胃的损伤,也改变了阿司匹林的服用方法——由餐后改为空腹服用。 这是因为在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增加了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另外进食后胃的酸性环境可能被改变,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肠衣可能会提前崩解。所以餐后服用反而可能损害胃粘膜。 2.    何时服用阿司匹林好呢?早上还是晚上? 从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和作用机制而言,早上或晚上都是可以的。因为阿司匹林的血浆半衰期虽然只有15-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的作用却可以持续7-10天(即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这个角度每天任何时候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都是相同的。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规律服用。 3.    有时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了怎么办? 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单次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所以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    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对于抗栓效果影响不大,但是连续漏服将会增加血栓风险。当存在偶尔存在漏服一次阿司匹林的情况时,尽量在下一次服药时间服用常规剂量即可,无需加倍服药。 4.    哪些患者服药期间容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呢? 对于既往有消化道疾病(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年龄大于65岁、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其他抗栓药(华法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醋酸泼尼松)、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烟酒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但不是服用阿司匹林的绝对禁忌,可以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泮托拉唑等)。在服用阿司匹林后12个月内为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3个月达高峰。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就医。   5.    痛风患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吗? 生活中部分痛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疼痛症状会加重。这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325mg)轻度升高血尿酸有关。但是考虑到阿司匹林对抗血小板相关的心、脑血管的益处,对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建议停用,药师建议可以口服碳酸氢钠(小苏打片)等碱化尿液、多饮水,并注意监测尿酸水平。对于痛风急性期发作,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降尿酸或抗栓药物。 6.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吃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 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可能不能获益反而存在出血风险,对于心血管水平较高的患者则应积极应用阿司匹林,并且不可随意停药。 7.    服用阿司匹林还是发脑梗了,怎么办? 可能与您的血管条件有关,建议至神经内科专科评估血管情况; 可能与您的基因有关,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来预估您服药的效果,预测出血的不良反应; 可能与您用药不规范有关,建议至抗凝(抗栓)门诊,药师来指导您规律服药,提高药物的疗效。   武汉市第三医院抗凝(抗栓)门诊 医师、药师共同坐诊,融合临床、药学、检验医学等,为您制定个体化的抗栓(抗凝)方案 为您建立专属抗栓(抗凝)档案,及时监测用药情况,制作个人药物记录表 根据您的需求,通过基因检测、凝血功能等评估药物的疗效 评价药物治疗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问题 坐诊时间:光谷院区周二下午
  • 05
    2019/03
    卒中患者时间窗
    卒中患者时间窗的重要性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据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脑卒中已上升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生存的病人至少有一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先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患者晚上,突发急性脑梗死,偏瘫,失语。赶快到医院急诊拍了头颅CT,又被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病房静脉溶栓,开始溶栓时发病才半小时,之后患者恢复非常好,只遗留了非常轻微的症状。病后一个月这位患者又去上班了! 其实,脑梗死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主要就是说溶栓的最佳时间窗,这个最佳时间是起病后3-4.5个小时内,当然,个别情况可以延长到6小时。不过,溶栓开始的越早能挽救的脑细胞就可能越多。 溶栓又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无论哪一种都是越早开始越好。这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非常不耐受缺血,缺血5-10分钟,脑细胞的死亡就不可逆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脑细胞都死亡了,那还抢救什么?那是因为脑动脉闭塞或血栓时,从这条血管直接供应的核心区脑细胞开始缺血死亡,可这个供血周围的一些周边区域会形成所谓的“半暗带”,也就是有些细胞开始有点缺血,但还没有完全坏死,我们要挽救的其实是这一部分。 研究发现,缺血每延长1分钟,就会多100多万个脑细胞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说“时间就是大脑”,早一分钟开通闭塞的动脉,就可能多挽救一部分脑细胞。保留的脑细胞功能越多,后遗症当然就越少了!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因为要把血栓“溶”开,因此,会出现出血并发症。因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脑梗死患者都适合溶栓,这也要评估风险效益比。如果梗死面积非常小,症状非常轻,就不需要溶栓了! 患者如何尽早识别患了脑卒中?脑卒中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我们可以通过“FAST”判断法,尽早识别自己或家人是否患有卒中。 卒中患者的时间就是生命,等不起拖不起,一旦耽误了发病“时间窗”,将面临高达30%的死亡率和70%的伤残率,想要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必须抓住黄金4.5小时,选择正规医院继进行脉溶栓,用最快捷、最规范有效地治疗手段与病魔争夺时间,时间就是大脑,呼吁大家用智慧给身边的人一个完整的家,用爱去温暖每一个人。 时间就是大脑,我院已成立卒中中心,且具备24小时CT的条件,能在第一时间选择救治条件完备的医院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患者在急救时间窗内、家属知情同意后可立即进行溶栓治疗,极大提高急救效率,全面保障患者生命。目前,85%左右的患者溶栓时间已缩短为50分钟(标准是60分钟)。为提高急性脑卒中的规范化救治,我院大力推动卒中中心及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建立起一个高水平、高效率、全方位、科学严谨的高级卒中中心,旨在为更多的患者获益。
  • 26
    2018/11
    颈部按摩需谨慎,小心按出“中风”
          朱女士是一位幸福的中年女士,不到四十岁就全职在家,每天没事儿就做做美容、练练瑜伽、外出游玩、游玩回来累了来个“马杀鸡”、、、日子过得那叫人羡慕。这次欧洲游回来朱阿姨又去做了个按摩,还特意让师傅加强了颈、肩部按摩,没想到次日感觉头晕痛非常不舒适、颈部也是酸痛酸痛的、紧跟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竟然突然感觉看不清东西了!!!赶紧到医院就诊。住院后经头颅磁共振和脑血管造影检查后发现发现罪魁祸首----“颈动脉夹层”!神经内科医生表示,朱女士此次病情发作可能就是她经常做颈部按摩,因外力导致颈部血管内膜局部撕脱,而后在血液的冲击下,撕脱的内膜剥脱入血,形成血栓栓塞远端血管,从而造成缺血性脑卒中。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恰当的治疗,致残率和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那么颈部动脉夹层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专家解释:颈部动脉夹层是指颈部动脉血管内膜撕裂或营养血管破裂引起血管中膜层内出血,导致血管壁层分离和假腔形成。血肿可以向外造成外膜剥离,可伴有假性动脉瘤;或血肿向内造成内膜剥离形成血管内膜下夹层导致血管腔狭窄。自发性动脉夹层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其中血管壁薄弱是目前引起自发性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患者也可能伴有颅内动脉瘤,主动脉根部扩张,动脉冗余。主要分为颈内动脉夹层和椎动脉夹层。 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引起颈动脉夹层呢?        患者通常缺乏心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有些患者是有家族史的,有些患者可能存在某些诱发因素。创伤(非开放性)是发生颈动脉夹层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进医院后神经内科医生都会问患者有无相关因素,尤其是某些特殊的头位。发生动脉夹层不一定与运动剧烈程度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咳嗽、擤鼻涕、颈部按摩(颈部按摩,可能是朱女士此次患病的诱因哦!)从事某些体育活动如举重、羽毛球、高尔夫球、网球及瑜伽等都可能导致颈动脉夹层。      按摩为什么可能引起颈动脉夹层呢?       不专业的按摩损伤颈动脉,造成颈动脉管壁中的滋养血管破裂,形成壁间血肿,压迫血管腔,造成严重的管腔狭窄,导致脑血流供应严重不足,引起缺血性脑梗死,严重者可导致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偏瘫等症状。   颈动脉夹层有哪些症状呢?       颈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多样,局部症状以脑神经受累多见,继发的脑血管病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卒中是颈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类型,偶尔还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有: 1.疼痛:颈动脉夹层形成后可导致局部疼痛,形式多样,抽痛或刺痛样,可为单侧、双侧。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剧烈。部分患者可出现搏动样耳鸣(下图灰色部分是常见头痛部位)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症状与其他病因所致脑神经麻痹和脑血管病症状无差异。约50%~95%的颈内动脉夹层患者出现脑或视网膜缺血性症状。临床症状与病变血管部位有关,可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黑矇/视力减退、口角歪斜、复视等,严重时可致昏迷。缺血症状常在颈部疼痛数分钟或数周后出现。 3、颈动脉夹层形成后,25%的患者还可以出现一个典型的体征表现----霍纳氏综合征:眼裂及瞳孔变小、一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霍纳氏综合征结合临床颈部疼痛、缺血性症状,构成典型的颈内动脉夹层的三联征。当然,不是每名患者都是按照教课书生病的,但是如果有其中两项表现,我们就要小心了。及时就诊治疗,医生会根据颈动脉夹层导致不同的临床病变,包括脑神经病变、急性缺血性卒中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制定治疗方案。   所以,按摩推拿需谨慎,切莫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按摩后一旦出现不适,应注意动脉夹层的可能,应及时就诊。  
  • 24
    2018/05
    卒中(中风)科普知识
        1、中风发生了怎么办? 急呼“120”送往最近的卒中中心及时就近治疗。我科为洪山区唯一被授予的高级卒中中心。“时间就是生命。”急性缺血性中风在发病4.5小时(时间窗)内如果能使用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取栓及急诊支架治疗等)消除堵塞于脑血管中的血栓,开通血管,将会明显降低中风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急诊取栓大血管再通 2.错过了时间窗,已造成神经功能损伤了,生活质量明显减低了怎么办? 错过时间窗仍需常规标准化治疗:尽快实施,以最大限度的挽回濒临坏死的脑细胞,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让卒中对患者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水平。脑卒中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均应该住院观察治疗。因为部分卒中患者的症状在3至5天内症状会逐步加重,早期不规范的治疗,加重的可能性更大。 已经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怎么办?尽早进行神经功能康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目前我科与康复科携手为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治疗,指导患者的自主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和言语的功能早日恢复。 常用神经康复理疗设备:      3、怎样预防中风? 全面筛查血管危险因素,明确脑血管情况,制定精准预防方案。   脑血管造影(DSA)既可以检查出容易堵塞的血管病变(血管狭窄),又能检查出容易出血的血管病变(动脉瘤),所有血管病变,一目了然,是目前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哪些人群需要脑血管造影(DSA): 1、颅内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栓塞、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形成、moyamoya病、外伤性脑血管损伤等; 2、反复头晕、头痛,寻找病因,评估颅脑血管情况; 3、寻找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 4、怀疑有静脉性脑血管病者; 5、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6、头面部富血管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7、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8、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9、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10、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观察脑血管循环状态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重度血管狭窄需要支架植入预防严重中风 动脉狭窄支架介入术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服药,动脉狭窄放入支架后,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1)阿司匹林每次100-300毫克,每日一次。(2)氯吡格雷75mg每次,每日一次,支架术后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半年至一年;(3)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每次20-40mg或瑞舒伐他汀10-20mg),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的作用,还有稳定斑块,减少再狭窄的作用(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4)控制血压,一般高血压患者需要降低到140/90以下,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降低到130/85以下。 2、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锻炼身体等。 3、保存好出院小结,定期到门诊复查,及时发现是否有支架内再狭窄或其它部位新狭窄的出现。 总之,支架置入后虽然能够降低卒中的发生,但需要其它多个方面的配合,科学规范预防,以获得长期的治疗。                             正视卒中,可防可治。愿大家远离卒中,家庭幸福!
  • 01
    2018/05
    脑血管造影术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脑血管造影术于1927年首次在人体成功实施,逐步发展为今天成熟的经皮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要用于评估脑血管的异常。DSA可以动态观察脑血流和侧支循环,并可同期完成介入治疗,仍是其他检查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方法。DSA术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今年1月份发布的《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对DSA术前评估与准备做了详细说明。 一、DSA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DSA适应证 ➤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 ➤怀疑脑静脉病变; ➤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 ➤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 ➤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治疗; ➤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2.DSA禁忌证 ➤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耐受; ➤介入器材过敏;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穿刺点局部感染; ➤并发脑疝。 特殊情况可经过各方讨论,知情同意采取个体化处理。 二、术前准备 1.掌握一般情况 DSA术前应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尤其是有无造影剂过敏史。术前对患者进行体检,有助于在术中、术后对比观察神经功能变化。了解股动脉、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如有异常建议完善下肢血管超声或CTA。拟行桡动脉穿刺者,需行桡动脉触诊和Allen试验。 术前完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测。如果已有血管超声、TCD、CTA等血管检查结果,可结合临床资料初步判断责任血管,以便术中着重观察。如果已有主动脉弓结构信息,可在造影前预判可能的解剖变异或路径困难,提前做好介入器材和技术准备。 2.知情同意 DSA术前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检查的必要性、简要操作过程,造影期间需要配合医生的注意事项、术中术后可能的不适感、可能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案。在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3.药物调整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DSA术前如何调整抗凝治疗方案,目前还缺乏研究结论。理论上,口服抗凝药物会增加DSA等介入检查(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后处理的困难;术前直接停药,又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发生栓塞事件的风险。对于一般手术,需要暂时停用口服抗凝药。通常在术前5 d左右停用华法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降低至1.5以下;如存在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过渡治疗。对于血管内介入操作(如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起搏器植入术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继续口服华法林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2016年,欧洲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认为,绝大部分心血管介入操作都能在不停用华法林的情况下安全实施。因此,我们建议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风险-获益评估,来决定术前是否停用华法林。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本身并非肾毒性药物,与碘造影剂也没有相互作用。二甲双胍主要经肾脏排泄,能抑制肝脏中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导致乳酸蓄积甚至乳酸酸中毒。一旦发生造影剂肾病,将会产生二甲双胍的累积和潜在的乳酸酸中毒风险,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目前美国放射学会、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均建议肾功能正常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结合我国的相关共识,我们建议: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需要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造影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二甲双胍2~3 d,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前2 d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停药2~3 d,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 4.其他 通常在造影手术前会要求患者禁食数小时。但是,DSA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发生恶心、呕吐的可能性极小,吸入性肺炎更加罕见。建议对于清醒且能够配合的患者一般不必要求术前禁饮食。 股动脉穿刺者建议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如果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术后不能配合平卧位排尿,可以提前留置导尿。术前需建立静脉通道。
  • 19
    2018/03
    高血压患者如何降压
    血压达标没你想得那么简单!这些问题不注意全都白搭 导 语 这样的血压才叫达标!您知道么? 判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是否有效果,我们往往用到一个专业术语,叫血压达标。那么,怎样才算血压达标呢? 一、降压的目标值 •  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可逐渐将血压控制到140/90mmHg以下; •  合并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 •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降压目标为<150/9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 二、降压要做到“3个达标” 血压达标不仅仅是在医院的诊室中测量的血压能够满足标准,还需做到平稳达标、晨起达标和长期达标。 1.平稳达标 必须纠正“越快越好”的错误降压观念。应在数周~数月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过快降压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率,从而缩短心脏舒张期时间,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 2.晨起达标 由于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规律,清晨起床后血压逐渐升高,上午8~10点到达高峰,称为晨峰血压,患者应养成晨起测血压的习惯,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血压是否达标。 3.长期达标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的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的更稳定,以免意外发生;进行全天多个时间点的血压监测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坚持长期服药、自测血压,与医生多沟通。 小贴士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以清淡饮食为主、每天盐摄入不超过6g、戒烟限酒,在此基础上,遵医嘱合理用药,规律运动,长期平稳的降压才是关键!
  • 21
    2017/10
    眩晕
上一页 12...89101112...171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