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3/06
    压疮小知识
          家里老人因为脑卒中、骨折等状况卧床不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压疮,也是家属最担心的,今天来讲点压疮相关的小知识。       老话说的好,久卧席褥皮肤生疮,以前叫“席疮”,后来叫“褥疮”,再后来有个官方名字叫“压疮”,专业性名字叫“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是指皮肤或/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或与医疗器械或其它器具相关,这种损伤可表现为皮肤完整或开放性溃疡,可伴有疼痛,是由强和/或持久的压力或者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的,软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可受微气候、营养、灌注、基础疾病和软组织情况的影响。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压疮呢?       1.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自主活动受限,长期卧床,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       2.老年人 :年龄>70岁。       3.肥胖者:加大了承受部位的压力。       4.身体衰弱、营养不佳者:受压处缺乏保护。       5.水肿病人:降低了皮肤抵抗力。       7.石膏固定病人:翻身活动受限。       8.大小便失禁病人:皮肤经常受到污物、潮湿的刺激。       9.发热病人:排汗过多。       10.使用镇静剂的病人:自身活动减少。       11.强迫体位,严格限制翻身的病人。       一旦发生压疮,带来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病人会出现局部疼痛、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并且皮肤溃烂带来严重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对进一步治疗的信心,压疮治疗费用较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控制压疮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家庭中照顾压疮高危病人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侧卧位时尽量选择30°侧卧位。       2、充分抬高足跟。       3、除非病情需要,应避免长时间摇高床头超过30°体位、半坐卧位和90°侧卧位。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时翻身,适当使用减压贴。       4、所有高危人群都应该定时变换体位,以减少身体易受压部位承受压力的时间和强度。       预防压疮的发生对病人的康复尤为重要,需要医护及家属共同努力!
  • 30
    2023/06
    保护血管从静脉留置针开始
    问:我的血管很好,还需要用留置针吗? 答:保护您的血管和保护您的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重要,因为穿刺对血管造成的伤害很难恢复,应尽量减少穿刺,保护您的血管。 问:静脉留置针不打针的时候可以留在血管里吗? 答: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一个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不打针的时候把留置针留在血管里,以便于在需要输液治疗时能避免静脉反复穿刺,起到保护血管作用。 问:使用留置针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答:1.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该妥善固定并避免受压。可以进行适当的轻微活动,如写字、简单家务、洗澡等;但不能进行激烈活动,如打球,提重物等。注意保持穿刺点及敷贴周边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2.避免被水沾湿,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若穿刺点发红、肿痛、渗血或留置针敷贴有卷边的情况,请及时告知护士。
  • 30
    2023/06
    为什么选择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套管由先进的生物材料Vialon制成的,套管柔软、韧性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其漏液率在13.8%以下。       1. 静脉留置针具有柔韧性好,对血管刺伤小,有效地保护血管,很少发生导管打折与导管尖端破损等。拔管后经短暂修复即可重复使用,减少对血管的破坏。       2. 静脉留置针可以长时间留置,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及精神痛苦,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3. 静脉留置针有的有接头,可以为患者提供多条治疗通道。       4. 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保留时间较长,对于手术、新生儿、危重、抢救等病人可随时做到静脉输液,保证治疗。
  • 30
    2023/06
    有时眼皮跳跳是面肌痉挛
          生活中偶尔眼皮不自主跳跳,“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说说也就过去了,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多数并没在意。但眼皮跳频繁发生,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不要大意,因为这些往往提示可能是面肌痉挛。最近神经内科门诊好几例这样病人。 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多数是一侧面部肌肉快速不自主的抽动,累及双侧面部情况极少,发作呈阵发性、不规律性,紧张情绪激动、睡眠不足、咖啡因摄入过多时更容易出现,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可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但有年轻化趋势。       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扩展至口角肌肉等面下部表情肌,非典型面肌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 什么原因?       血管因素是主要病因,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临近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静脉血管等压迫神经根所致。非血管因素,如后颅窝的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可能是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压迫神经、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所致。 怎么治疗?       药物治疗、肉毒素局部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药物治疗对于早期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效果欠佳。肉毒素局部注射是目前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能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做个体化选择。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哪些?       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需要积极控制,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紧张,注意保暖,做好面部防寒,适度锻炼。
  • 21
    2023/04
    世界帕金森病日: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
          2023年4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       世界帕金森病日由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发起,从1997年开始实行。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人类认识帕金森病已有200多年历史。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病,也是一种运动障碍疾病。在神经变性病中,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7%,目前我国帕金森病人数已超过300万,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人左右,占世界帕金森病患者的50%,而我国目前仍存在超过一半的患者未能识别诊断,几乎一半的患者尚未得到有效治疗。       很多人认为动作慢是年纪大了引起的,有的病人因为肢体无力疼痛、行动不利索误认为是“颈腰椎病”,在骨科、疼痛康复科等科室反复就诊,延误了病情。 如果出现了以下4种症状之一,就有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一,抖:肢体或头的震颤,一些患者会有“搓丸样”的手部抖动。       二,僵:面具脸,表情减少,躯干、肢体肌肉僵硬。       三:慢:动作变慢,字越写越小。       四:起步慢,小碎步,慌张步态,跌倒。       患者还常常合并嗅觉减退、便秘、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       如果有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到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早干预、早获益。       虽然目前帕金森病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但对于大多数患者,病程都在10年以上,从药物、手术、康复运动、心理、营养、照料护理等多角度的全面全程管理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减少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
  • 31
    2023/03
    “世界帕金森病日”义诊活动预告
          2023年4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       为了普及帕金森病相关知识,增加广大民众对帕金森病的认识,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亚专业组联合本院疼痛康复科、营养科、临床药学等科室共同参与,届时将开展现场义诊宣传、健康知识咨询、血糖血压检查……以便帮助更多的帕金森病并有及家人们,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活动时间:2023年4月11日(周二)9:00-11:00 活动地点: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新门诊楼一楼大厅
  • 31
    2023/03
    难治的偏头痛,做个发泡很有必要
          神经内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偏头痛的病人,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伴畏声畏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病例会影响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偏头痛首次发病多见于青春期,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30-50岁是发病高峰期,我国偏头痛患病率为9.3%,相当于每十人有一个偏头痛患者。       临床上,偏头痛治疗主要是使用相关药物,多数患者都有改善,但对于药物效果不好难治性或者药物无法耐受的患者,通常会被要求做个发泡试验。 发泡实验是什么东西?       发泡实验全称是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TCD),是超声波检查的一种,简单说就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窗、枕骨大孔、眼眶等),观测脑动脉血流的信号。具体做法是:先在患者肘部静脉留置一输液用套管针,注射含有微小气泡的生理盐水,嘱患者配合憋气等动作,全程借助TCD观察血流中是否有微小气泡栓子信号。正常情况下气泡将在肺循环被吸收,TCD监测不到微栓子,反之,如果检测到脑部血管出现微泡信号,则说明微小汽包未经过正常肺循环,常提示存在心脏心房右向左分流、肺动静脉畸形,临床最常见的是卵圆孔未必,总人群发病率有25%~30%。 发泡试验与偏头痛又有什么关系?       研究显示,卵圆孔未必患者中同时患有偏头痛的占比达到36%,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提示卵圆孔未闭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病相关,病理机制可能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通过未闭合的卵圆孔,未经过正常肺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导致脑血管异常收缩或扩张进而诱发偏头痛。而TCD发泡实验对卵圆孔未闭检出敏感性高,检查过程中无明显不适,操作简单、无创,现在已成为筛查卵圆孔未闭等右向左分流的首选手段。       国内指南建议,对卵圆孔未闭伴发泡试验显示中-大量右向左分流,经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偏头痛患者,手术意愿强烈的,可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可常规开展TCD发泡试验,对于难治性偏头痛患者,有必要做个发泡试验筛查,为治疗提供另一个思路,帮助您尽早摆脱痛苦。
  • 23
    2023/03
    脑梗后需要定期输液预防复发吗?
          脑梗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三高”疾病,对于已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都不想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所以经常有患者及家属咨询,得过脑梗了,要不要季节性的、定期的输液通血管来预防脑梗再发?       现有证据表明,对于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缺血等脑血管病,定期输液对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或复发无益,还可能有害。       因为从理论上讲,脑梗的病因多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表面是由胶原纤维、蛋白聚糖以及平滑肌细胞组成的纤维帽,临床上常用的定期输液的药物多是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中成药物,这些药物并不能够溶解这些成分,都不能达到短期内改善动脉硬化和疏通血管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所有药物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输液本身也有输液反应等风险,还增加经济负担。       目前能够有效预防脑梗复发的药物,主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规律的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延缓甚至逆转血管的动脉硬化进程。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也会显著加重动脉硬化,增加脑梗的复发风险。所以尽早的筛查和合理的治疗这些疾病也非常关键。同时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戒酒、减轻体重等也至关重要。       定期输液没必要,做好以上这些,才是防治脑梗再发的正确做法。
  • 23
    2023/03
    降血脂首先要做的不是用降脂药
          门诊常常有患者要求检查血脂,一方面说明现代人的健康知识及观念在进步,另外也提示血脂高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因为要求检查的人多数都会说其周遭谁谁谁有这个情况。确实,不完全统计,多数查的结果血脂都有点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       大家都知道,血脂高不是啥好事,容易得心脑血管病。       那么,发现血脂高了该怎么办呢?很多人都知道,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但是血脂高了,就需要立即服用他汀等等降脂药吗?       2021年美国心脏学会发表的科学声明可以帮助您解答这个问题,该科学声明强调:体育运动是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的一线治疗!具体解析是,对于轻度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体育运动是首选一线治疗。对于明显血压增高或血脂增高,或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推荐体育运动与其他改善生活方式相结合,如健康饮食、减肥、戒烟戒酒等。       实际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单能降血脂,有研究表明,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体育运动是减少卒中复发的最有效措施。其实,体育运动不仅对血脂、脑血管有益处,可以减少各种肿瘤的发生风险,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       所以,如果体检发现血脂高了,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动起来,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改善生活方式,并结合自身疾病状况,必要时联合药物治疗。
  • 22
    2023/03
    脑血管病专病门诊开诊啦!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再发率均高,对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在对脑血管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积极对脑血管病进行预防非常重要。随着健康知识普及,老百姓的相关需求也逐渐增加。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可对脑血管病进行专业、规范化的诊治。开辟了急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可开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等特色专科检查手段。       脑血管病专病门诊以脑血管病防治为重点,为专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特色门诊,可提供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超早期溶栓、介入治疗、卒中原因筛查、出院随访、健康宣教等医疗服务。       即日起,我院脑血管病专病门诊就开始接诊啦,固定出诊时间为每周三下午2点至5点,地点在首义院区新门诊楼三楼内科13诊室,欢迎广大有需要的朋友前来就诊咨询。
  • 22
    2023/03
    如何让“脑雾”尽快消散?
          上期我们谈到,新冠感染后“脑雾”现象还是比较常见。那多久才能好呢?目前很多研究评估出的时间是三个月,在新冠的其他相关症状得到缓解后,多数人脑雾的症状都在充足休息后三个月左右有一定的好转。当然有个体差异,部分人几天明显好转,还有些人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还改善不明显。       如何才能让“脑雾”尽快消散呢?办法还是有的!       最重要的准则是:多休息,少消耗。放松大脑,让大脑停下来,清空一下缓存。深呼吸,放松,放轻松,感受到呼吸变缓,心情平静,也可以试试看冥想、散步、运动,总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放松办法就好。       同时做好以下几点:1.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把最耗费脑力的活动放在最清醒的时候先做完。选择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让大脑和耳朵都负担小一些。 2.尽量一次就做一件事。每次专注一项任务,减少大脑的工作负担。比如,如果觉得开车时候手脑协调迟缓,那就坐公共交通、打车上班。让自己的脑子休息休息。 3.用备忘录或准备一个记事本。记性差只是暂时的,尝试用工具记录任务,减少大脑的记忆负担。 4.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不玩手机,少吃东西少饮水,规律的作息方式。 5.避免抽烟、喝酒。不管有没有得新冠,这两件事都既伤身又伤脑。 最后关键的一点,心态好,该忘的忘,该放的放,让心归零,微笑前行,剩下的,就交给我们的身体吧!
  • 22
    2023/03
    阳康后你“脑雾”了吗?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峰退去,神经内科门诊很多阳康的患者反应,虽然已经不发烧好久了,也不咳嗽咳痰了,但总觉得身体状态还“差口气”,精神状态不好,常感到疲劳、老想睡觉,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效率下降,甚至简单的日常工作出错。以上表现就是近期冲上热搜的所谓“脑雾”。       脑雾其实不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大脑好像在雾里模糊的感觉。在新冠出现之前脑雾一词已经存在,在临床造成“脑雾”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都会导致“脑雾”的发生。生活中的睡眠不足、饮食结构不当,宿醉及饱餐后,同样容易出现“脑雾”。       笔者个人的临床观察,阳康后“脑雾”现象不少见的。一项关于新冠后认知障碍的荟萃分析汇总了 10,979 项相关研究,发现有 20% 到 30% 的患者在初次感染三个月后报告出现脑雾,是继疲劳、呼吸困难和头痛之后位居第四的常见新冠长期后遗症。       其实目前科学研究还没能够明确新冠感染和“脑雾”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猜测新冠病毒可能会影响脑细胞,或者是影响了大脑供血,也可能是感染带来的免疫连锁反应……总之还需更多研究。不过不必担心,现有研究的基本共识是,脑雾并未造成大脑结构性损伤,是完全可逆的过程,大多数人都能在休息后恢复。
上一页 12...141516171819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