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2
    2023/03
    脑血管病专病门诊开诊啦!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再发率均高,对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在对脑血管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积极对脑血管病进行预防非常重要。随着健康知识普及,老百姓的相关需求也逐渐增加。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可对脑血管病进行专业、规范化的诊治。开辟了急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可开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等特色专科检查手段。       脑血管病专病门诊以脑血管病防治为重点,为专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特色门诊,可提供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超早期溶栓、介入治疗、卒中原因筛查、出院随访、健康宣教等医疗服务。       即日起,我院脑血管病专病门诊就开始接诊啦,固定出诊时间为每周三下午2点至5点,地点在首义院区新门诊楼三楼内科13诊室,欢迎广大有需要的朋友前来就诊咨询。
  • 22
    2023/03
    如何让“脑雾”尽快消散?
          上期我们谈到,新冠感染后“脑雾”现象还是比较常见。那多久才能好呢?目前很多研究评估出的时间是三个月,在新冠的其他相关症状得到缓解后,多数人脑雾的症状都在充足休息后三个月左右有一定的好转。当然有个体差异,部分人几天明显好转,还有些人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还改善不明显。       如何才能让“脑雾”尽快消散呢?办法还是有的!       最重要的准则是:多休息,少消耗。放松大脑,让大脑停下来,清空一下缓存。深呼吸,放松,放轻松,感受到呼吸变缓,心情平静,也可以试试看冥想、散步、运动,总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放松办法就好。       同时做好以下几点:1.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把最耗费脑力的活动放在最清醒的时候先做完。选择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让大脑和耳朵都负担小一些。 2.尽量一次就做一件事。每次专注一项任务,减少大脑的工作负担。比如,如果觉得开车时候手脑协调迟缓,那就坐公共交通、打车上班。让自己的脑子休息休息。 3.用备忘录或准备一个记事本。记性差只是暂时的,尝试用工具记录任务,减少大脑的记忆负担。 4.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不玩手机,少吃东西少饮水,规律的作息方式。 5.避免抽烟、喝酒。不管有没有得新冠,这两件事都既伤身又伤脑。 最后关键的一点,心态好,该忘的忘,该放的放,让心归零,微笑前行,剩下的,就交给我们的身体吧!
  • 22
    2023/03
    阳康后你“脑雾”了吗?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峰退去,神经内科门诊很多阳康的患者反应,虽然已经不发烧好久了,也不咳嗽咳痰了,但总觉得身体状态还“差口气”,精神状态不好,常感到疲劳、老想睡觉,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效率下降,甚至简单的日常工作出错。以上表现就是近期冲上热搜的所谓“脑雾”。       脑雾其实不是一个医学专业术语,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大脑好像在雾里模糊的感觉。在新冠出现之前脑雾一词已经存在,在临床造成“脑雾”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慢性疲劳综合症、缺铁性贫血等疾病都会导致“脑雾”的发生。生活中的睡眠不足、饮食结构不当,宿醉及饱餐后,同样容易出现“脑雾”。       笔者个人的临床观察,阳康后“脑雾”现象不少见的。一项关于新冠后认知障碍的荟萃分析汇总了 10,979 项相关研究,发现有 20% 到 30% 的患者在初次感染三个月后报告出现脑雾,是继疲劳、呼吸困难和头痛之后位居第四的常见新冠长期后遗症。       其实目前科学研究还没能够明确新冠感染和“脑雾”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猜测新冠病毒可能会影响脑细胞,或者是影响了大脑供血,也可能是感染带来的免疫连锁反应……总之还需更多研究。不过不必担心,现有研究的基本共识是,脑雾并未造成大脑结构性损伤,是完全可逆的过程,大多数人都能在休息后恢复。
  • 26
    2022/12
    帕金森病患者如何留住幸福的“蜜月期”?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多数病人在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初期,会有一段时间对药物反应非常好,行动迟缓、抖动等运动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段时期就称之为“蜜月期”。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简单点说,就是病人脑内的多巴胺较正常人少,所以通过补充多巴胺能药物,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就能起到改善症状立竿见影的效果,才会出现“蜜月期”。 但帕金森病缓慢进展的趋势目前还是不可逆的,随着病程不断进展,药物效果会减退,治疗反应没有之前理想,同样的药量用法,效果却不及从前,让帕金森病患者很苦恼。 那如何尽量延长“蜜月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一旦确诊了帕金森病,应尽早接受药物治疗,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延缓疾病进展。相反,如果拖延治疗则可能会导致错过宝贵的“蜜月期”。 2.个体化规范药物治疗,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需要在神经科专病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年龄、有无共病、生活工作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个体化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方案。且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规范用药,不擅自停药、换药或调整用量,病情变化应及时前往医院,请医生确定调整治疗方案。 3.合适规律的康复运动贯穿全病程。早期正规的康复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维持更久的生活自理时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锻炼来训练各组肌肉的协调性,也一样重要。 在临床中,帕金森病的“蜜月期”一般3-5年,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对“蜜月期”的延长一定会有所帮助。
  • 26
    2022/12
    脑血管病患者日常生活四个注意事项
    有研究表明,我国25岁以上人群终身脑血管病患病风险高达39.3%,居世界首位。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药物、手术治疗外,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也至关重要,两者结合,能够更加有效的延缓动脉硬化,减少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脑血管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重要事项。 一、戒烟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吸烟不好,不论主动吸烟或被动吸烟,均可显著增加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吸烟也是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独立、强危险因素,吸烟使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近2倍。因此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都应该戒烟。 好在,戒烟后的获益也十分显著,戒烟1年后脑血管病的风险降低约60%,戒烟5年后风险降至不吸烟者的水平。只要开始了戒烟,就有获益。 二、清淡健康饮食  “地中海式饮食”被认为是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的饮食方式,以简单、清淡以及富含营养为特点。这种特殊的饮食结构强调多吃蔬菜、水果、鱼、海鲜、豆类、坚果类食物,其次才是谷类,并且烹饪时要用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来代替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尤其提倡用橄榄油。 还需要注意,不食用加工过的肉类,如灌肠、火腿、熏肉、腌肉、培根等;不饮用碳酸饮料、各种添加糖的饮料;不食用点心、糖果等。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普遍超标,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食盐的摄入。 三、适当规律运动 规律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显著减轻脑梗死发生时的严重程度;还可以降低血压、胆固醇、体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这些变化不仅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都有预防作用。 适当规律运动的标准是以个人能够耐受为准,尽可能的达到:每周应该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或者两者的等价结合。 久坐也很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每天坐的时间超过4小时即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建议每坐30分钟,站立轻度活动休息3分钟。 四、减肥尤其关键  肥胖使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增加70%以上,同时肥胖也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血脂、肿瘤等多种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尤其要注意避免发生“腹型肥胖”,即腰围过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啤酒肚、游泳圈,这样的体型更会增加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病的发生。 减肥的关键在于管住嘴,控制热量的摄入,然后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 如果能把以上四大生活注意事项做到实处,配合医生的治疗,将大大减低您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
  • 26
    2022/12
    想要好睡眠,先做好睡眠卫生
    疫情这几年,失眠等睡眠障碍问题明显增多,神经内科门诊常常有人咨询相关问题,今天我们暂不谈诊断及治疗。聊一聊我们一般人以及已经发生了睡眠障碍的人群,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睡眠卫生习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治睡眠障碍。 每周7天都要按时起床,有助于形成规律的“生物钟”,睡眠是有节律的,稳定的生物节律会让你养成按时想睡觉的习惯。 2.控制在床时间,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睡眠,太长在床时间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眠,无论睡眠情况如何,都要按时起床。慎重对待白天补眠。 3.规律运动,运动可使入睡和加深睡眠更容易,但不要在睡前3小时之内安排剧烈运动。 4.不要饿着肚子上床,饥饿会影响睡眠,但油腻饮食或过饱也不利于睡眠,避免睡前过多饮水,减少夜间尿意中断睡眠。5.确保您的卧室舒适,没有光线和噪音刺激,湿度温度适宜,过热或过冷的睡眠环境可能会干扰睡眠。 6.减少所有含咖啡因的饮料和食品(咖啡、茶、可乐、巧克力),尤其是下午或晚上时段,这些可能会导致入睡困难,浅睡或睡眠片段化。 7.避免饮酒,尤其不要睡前饮酒助眠,尽管酒精有助于紧张的人入睡,但后半夜睡眠质量将会受到极大损害。 8.吸烟可能会干扰睡眠,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吸烟助眠是错误的。 9.睡前安排固定时间来规划第二天的事情,不要带着问题上床,忧虑会干扰睡眠,令睡眠变浅。 10.不要把睡眠当做负担,没能快速入睡就感觉压力极大,这只会起反作用。睡不着,没关系,打开灯,离开卧室,做一些放松的事情,困了再回来上床睡觉。 11.夜间不看表,看表可能会导致沮丧,愤怒和忧虑,从而干扰睡眠。 睡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对待失眠,要有信心,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先做好以上几点,可以让睡眠这件事事半功倍。
  • 26
    2022/12
    第五届光谷脑血管病论坛
    第五届光谷脑血管病论坛于12月11日线上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分为上午专题报告和下午病例讨论两部分,邀请省内外脑血管病的顶级专家就临床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大会主席刘建光主任开场 大会主席张武昌院长致开幕词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遂强教授分享《基于影像学的CAA诊断标准演变》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波教授分享《神经系统疾病2022诊疗进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兆辉教授分享《后循环卒中治疗进展与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加省教授分享《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卢祖能教授分享《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管理策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煜敏教授分享《动脉纤维性肌发育不良与脑血管病介入诊疗》 湖北省第三医院彭小祥教授分享《2022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解读》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国华教授分享《脑小血管病的诊治》 武汉市第三医院刘建光教授分享《椎动脉支架的治疗决策》 下午病例讨论专场,分别由刘建光教授和王峥教授主持。 国药东风总医院周玉涛医师分享《AIS血管内治疗病例分享》 十堰市太和医院程朝辉医师分享《点亮缺血半暗带,给卒中患者更多希望-一例超时间窗前循环串联闭塞患者的开通治疗》 襄阳市第一医院王璞医师分享《穿越火线的取栓之旅》 孝感市中心医院王丽医师分享《新疾旧患,“取”到病除》 武汉市第一医院倪厚杰医师分享《低NIHSS评分LVO-AIS治疗病例分享》 武汉市中心医院刘感哲医师分享《后循环串联病变取栓一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武汉市第四医院刘文军医师分享《一例超时间窗的前循环取栓》 武汉市第三医院王跃飞医师分享《一例颈内动脉眼段破裂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 26
    2022/12
    脑梗患者,阿司匹林到底该怎么吃?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常会碰到,脑梗患者及家属对阿司匹林治疗的多种困惑,今天来聊聊这件事。 要不要吃?要一直吃吗? 阿司匹林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能够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开始于1997年。1997年,CAST研究和IST研究同时证实,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死急性期加重的风险,显著改善临床预后。理论上,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除了在脑梗急性期使用,也在脑梗恢复期后遗症期长期应用,以降低再发血栓形成风险,起到预防脑梗复发的作用。所以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中,阿司匹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担心不良反应怎么办? 患者及家属对用药常有担忧,自觉药物副作用太大,伤肝、伤肾、容易引起出血等等,而不愿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依从性差,导致疾病加重、复发风险增高。诚然,客观地说,所有药物都会有副作用。每一个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一定有带来一系列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个药物没有任何不良反应,那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药物一定也不会有任何的治疗作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是无法分割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脑梗患者来说,服用阿司匹林带来的好处是明确的,坏处只是有可能,风险固然是有,但“因噎废食”,就是本末倒置了。并且,在用药过程中可以通过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尿酸等指标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胃部不适、黑便、血尿、耳鸣、过敏性咳嗽哮喘等症状,可大大降低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如何吃? 阿司匹林有两种剂型,一种是平片,一种是肠溶片,目前临床中上使用的基本都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其表面有一层抗酸的表层,可以在胃中耐受强酸3小时不溶解,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应该空腹吃,用清水吞服,可以最快到达肠道,从而降低对胃的刺激。如果餐后立即服用,饮食影响胃的排空,阿司匹林可能会在胃中溶解,对胃粘膜造成刺激。服用的具体时间无限制,早上或晚上均可,尽量定时规律,药片不宜碾碎、掰开或咀嚼。如果你购买了阿司匹林平片,建议你饭后服用,通过食物的中和作用减少对胃的刺激。 吃多少? 指南推荐,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急性脑梗应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治疗,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对于脑梗后遗症患者,100mg/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一日一片是最常用的预防脑梗再发的剂量。 以上是对脑梗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普遍建议,具体到每个患者的用药选择,还是需要咨询您的医生,个体化精准选择。
  • 10
    2022/12
    脑梗死需要抓住的3次康复机会
    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的脑卒中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成人终生患病风险居世界首位。患病虽然不幸,但是如果能抓住脑梗死治疗的3个重要时机,是能大大增加康复的可能性的。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老百姓俗称“脑血栓”,可以理解为血栓堵塞脑血管,导致供血中断,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常常引发偏瘫、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所以不难理解,治疗脑梗死的第一要务就是尽快疏通堵塞的血管,让脑血流恢复。 机会一:静脉溶栓 如果把血管比喻成下水管,那么静脉溶栓就是我们用管道疏通剂疏通堵塞的下水管的过程。脑梗死发病6个小时内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可以让闭塞的血管恢复再通,让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使脑梗死患者良好预后的相对比例增加36%。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在发病数小时内使用,超过这个时间窗将失去这一有效的救治机会。 机会二:机械取栓 如果是大的下水管被大量污物堵塞,管道疏通剂疏通的效果就有限了,管道再通的可能性较小,机械取栓就类似于用特殊装置直接把堵塞物抓出来的过程。及时有效的机械取栓治疗,可以使脑梗死患者良好预后的相对比例增加70%。目前的机械取栓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病变,或者发病24小时内经多模影像综合评估的患者,超过这个时间窗将失去这一机会。 机会三:早期康复治疗 如果在脑梗死超早期没有通过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等治疗开通闭塞血管,脑组织将发生不可逆的坏死,一旦不可逆的缺血坏死发生,最后一次恢复的机会是通过早期的康复治疗,促进周围脑组织的代偿,减轻功能残疾,改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也有时间限制,经过持续有效的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可以在3个月内有较大改善。所以前三个月的持续康复非常非常重要。三个月后,症状仍然可以通过持续康复治疗逐渐恢复,但是恢复的速度将逐渐缓慢。 总结一下,在脑梗死的救治过程中,时间非常关键,抓住每个机会,做正确合适的选择,积极促进脑梗死康复。
  • 15
    2022/09
    老人难以忍受的头面痛,竟然是病毒作祟
    3个月前神经内科门诊,一位80多岁的奶奶在儿子陪同下来就诊,只见老人表情痛苦,询问下,原来近2天右侧头面部丛集性闪电样、烧灼样疼痛感,老人说“头皮碰都碰不得”,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难以忍受,无发热、恶心呕吐,无抽搐、肢体活动障碍等其他伴随症状,没有外伤,既往没有头痛史,结合神经系统查体情况及头部CT结果,考虑神经痛可能性极大,暂时给予抗神经痛的对症治疗,交代用药注意事项。虽然当时头面部皮肤未见明显异常,但还是多次叮嘱家属,注意观察,后续可能会出现皮疹,需要立即来复诊。不出所料,2天后家属又带着奶奶来了,“医生,昨天开始出皮疹了”,果然,右侧额部及头皮粟粒簇状分布的水疱样皮疹,到此,基本上,带状疱疹神经痛诊断无疑了。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神经痛在皮疹前、伴随皮疹或者皮疹愈合后均可能出现,10%的患者疼痛时间超过一个月,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疼痛可在疱疹消失后仍然存在,有的病例疼痛甚至超过数十年,约有10%~25%的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可持续超过一年。本病好发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且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 老年患者,若出现前所未有的神经痛样表现,需高度警惕是病毒所致,及时就诊,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的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免疫力,也可根据情况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提高保护效率  。
  • 15
    2022/09
    辗转反侧夜难眠,原来是“不宁腿”作怪
    前不久65岁的周阿姨来门诊就诊,主诉睡眠差,痛苦不堪,仔细询问,周阿姨有多年糖尿病,近2年睡不好,表现为入睡困难,双腿不适感明显,不知道怎么放置才舒服,辗转反侧睡不着,非得下床走动走动才好点。根据症状,临床初步可疑是不宁腿综合征。 什么是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腿综合征也称不安腿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发生于肢体的一种自发的、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异常感觉,以腓肠肌最常见,大腿或上肢偶尔也可以出现,通常为对称性,强烈的、几乎不可抗拒的活动腿的欲望,大多发生在夜间,安静休息时加重,活动可以部分或者完全缓解症状。必然导致夜间睡眠障碍,患者白天精力差,工作生活能力下降,影像生活质量。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往往伴有家族史,目前认为与基因有关;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孕妇或产妇、肾脏疾病后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 需要检查些什么? 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血清铁结合力、肾功能、血糖等;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检查头颅MRI、脑电图、肌电图、多导睡眠图、腰椎CT或MRI、下肢血管彩超等。     不宁腿怎么治疗呢? 首先应找出可能的继发性病因并做治疗,症状可相继改善。对于原发性中重度患者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常见首选的是多巴胺能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医生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个体化选择。 得了“不宁腿”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保持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尝试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睡前洗澡泡脚、按摩腿部,尽可能避免睡眠剥夺,避免或减少咖啡因、茶、能量饮料或酒精等摄入。
  • 15
    2022/09
    很常见的“腔梗”,你了解吗?
    神经内科门诊经常会有中老年人带着头CT或者MR片子来咨询,“医生医生,我有腔梗,怎么办?”语气中多有害怕焦虑,他们多数是因为头晕头昏、头痛等症状做的头部影像检查,提示脑部有腔隙性病灶。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直径在3-15毫米,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多呈多发性,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由于病变很小,且常发生于非重要功能区,临床不易察觉,患者多无明确的卒中临床事件,查体也无明显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所以很多患者都是通过检查发现的,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使本病临床诊断已无困难。    但“腔梗”的临床表现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可分为急性缺血性和慢性隐匿起病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发病的腔隙性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也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渐进发病,腔隙性梗死虽小,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时候可以很严重,约20%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有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头晕、运动不协调、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觉障碍等。 慢性隐匿型起病初期可无临床症状,但疾病进展,形成多发性腔隙,腔隙性脑损害的累积和叠加,势必造成更广泛的脑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慢性缓慢进展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和二便障碍等症状,也可合并急性阶梯式加重的上述功能障碍。 所以不论是有显著症状还是只是检查发现“腔梗”,对脑总归是有损害的,都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常需要行全面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对脑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药物治疗,定期复查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治疗反应。
上一页 12...13141516171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