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15
    2022/09
    高龄住院患者烫伤,辗转至三医院,转危为安
    今年八月的武汉,气温屡创历史新高,并长期盘踞,丝毫没有退场的架势,导致中暑的病例较往年明显增多,烧烫伤病人也不少。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接诊了一位84岁的奶奶,家属说,老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严重慢性疾病,最近因头痛头晕在武汉一家市级三甲医院住院,住院期间不慎开水烫伤臀部、会阴及双侧大腿,局部马上起了大水泡,在外院做了简单包扎处理后,辗转来到我院。初见患者,痛苦不堪,精神差,下半身敷料包扎着,坐卧站行走受限,大小便都成问题。我院烧伤科团队立即对创面检查,开水烫伤面积达体表约4%,表皮游离、基底红白相间、渗出多,为深II度烫伤,并且患者出现了发烧感染、营养不良等问题,病情有恶化加重趋势。神经内科积极行动起来,第一时间为老人留置尿管改善排便问题,烧伤科团队密切关注创面情况,每日或者隔日清创换药,烫伤初期,创面渗液多,护士们为老人垫上护理垫,及时更换,床单位始终保持整洁,定时协助翻身,做到翻身与保护创面两不误,关心老人精神心理状态。同时积极抗感染控制发热,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头痛、高血压、心衰等内科疾患。经过20余天的综合治疗,老人病情一路向好逐渐平稳,精神饮食睡眠好了,早已经拔除了尿管,还能独立下地走动了,奶奶还“笑谈”起那天烫伤经过:自己坐在病床上,一手拿食物一手拿装满开水的保温杯,加之平时就容易手抖,在打开水杯的一瞬间就烫到了。不禁感叹,真是人老不中用了。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及比例均不断上升,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80、90后”已不鲜见。然而高龄人群普遍存在视力听力差,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平衡协调动作能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等生理特点,是跌倒、烫伤、误吸、走失等意外伤害高危高发人群。那么,就这位奶奶的真实案例,我们对老年人如何防范烫伤,有以下几点建议。 高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老人应有家人照顾,不可让老人独居。 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脉管炎、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老年人痛温觉减退,要特别警惕沐浴或泡脚时发生的低温烫伤。 暖水瓶放于固定且不易触摸到的地方。 饮食温度适中,不要让老人直接取用开水。 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时温度不要过高,外面最好用布包裹。热水袋使用时,空气赶净,注意盖子拧紧,不要挤压热水袋。 一旦发生烫伤,及时就诊,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家有一老是一宝,好好照顾很重要,注意防范各种意外伤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个幸福晚年,因为我们都会老去。
  • 10
    2022/08
    青年人中风的重要病因-颈部动脉夹层
    之前我们谈到,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脑卒中,只是病因谱不尽相同,上期我们简单介绍了青年卒中不容忽视的病因烟雾病。这次我们来聊聊颈部动脉夹层,也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 什么是颈部动脉夹层? 颈部动脉夹层是指颈部动脉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其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继而引起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样改变,主要为颈内动脉夹层和椎动脉夹层。颈部动脉夹层发生率约(2.6-3.0)/10万人年,尽管发生率较低,但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国外资料显示颈部动脉夹层导致卒中约为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在小于45岁的青年中的比例可高达8%-25%。 为什么会发生颈部动脉夹层? 研究发现在既往无结缔组织病的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患者中,结缔组织超微结构发育异常,约50%患者存在真皮胶原纤维超微结构紊乱,编码III型胶原的COL3A1基因突变可导致结缔组织结构紊乱发生颈部动脉夹层。某些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仍然是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口服避孕药、偏头痛等。此外,除血管自身因素外,诱发因素在颈部动脉夹层发生中不容忽视,不仅是创伤,剧烈咳嗽、擤鼻涕、颈部按摩、某些体育运动如举重、高尔夫球、网球等,都可能是发作的诱因因素。 会有什么症状? 颈部动脉夹层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病变,包括脑神经病变、急性缺血性卒中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与病变血管部位有关,常表现为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黑矇、复视、头痛等,严重的甚至昏迷,动脉夹层局部可出现疼痛、搏动样耳鸣、单侧上肢疼痛等。 需要做什么检查? 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运用,常用的检查包括颈部超声、MRA、HR-MRI、CTA、DSA,各有优势与局限,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 需要什么样的治疗? 因颈部动脉夹层继发的临床病变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最常见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则可能涉及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管内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 总结一下,划重点:颈部动脉夹层是缺血性卒中的少见病因,却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建议对年轻,尤其是无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卒中患者,需进行颈部动脉夹层的相关筛查,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改善预后,降低再发风险。
  • 29
    2022/07
    青年人中风的可能病因-烟雾病
    通常认为中风多发生于老年人,诚然,但其实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只是病因谱不尽相同。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种容易在儿童、青壮年发生的脑血管病-烟雾病,这个名称让笔者不禁想起这些年接诊过的一些20、30岁左右突发脑出血、脑梗患者。 该疾病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因颅内动脉在脑血管造影图像上呈现“烟雾”样改变,故称为“烟雾病”。烟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为特征,并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东亚国家高发,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在女性多发,有儿童和青壮年2个高峰发病年龄。 与正常血管相比,这些新生的烟雾状血管是扩张的穿通动脉,起着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但血管质量不高,管径很细,会导致供血不足,同时血管壁也非常薄,容易破裂出血,经常表现脑缺血和脑出血交替发生,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或脑梗死,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颅内出血多见于成年患者,主要原因是烟雾状血管或合并的微动脉瘤破裂出血,神经功能障碍与脑缺血或颅内出血部位相关。儿童烟雾病患者会存在智力发育迟滞,严重者甚至伴有智力进行性下降、癫痫。成人烟雾病患者智力损害虽不明显,但影响了认知功能其它各个领域,有研究表明成人执行功能损伤最重,其它工作记忆、感觉运动功能、记忆功能、语言表达也有不同程度影响。 年轻人若出现反复发作的肢体无力,常常拿不稳筷子,不明原因反复昏倒,要考虑是否有此病,及时进行CTA或MRA、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常常能得到确诊。 因为病因不明确,烟雾病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如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通过建立由脑外的正常血管向脑内供血的通路,改善脑内血流,让血“活”起来,降低脑脑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是目前烟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 29
    2022/07
    肌电图检查简介
    肌电图是指用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以后,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不同程度随意收缩状态下以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电活动的一种技术。广义的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神经传导测定、重复神经电刺激、运动单位计数、单纤维肌电图和巨肌电图等。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病变是肌电图检查的适应症,其临床意义除了诊断和鉴别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以外,还可用于发现临床下病灶和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病变,与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可以补充临床上的疾病定位诊断。 肌电图主要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特别是对早期运动神经元病、深部肌肉萎缩、肥胖儿童的肌肉萎缩可提供诊断的客观依据,结合神经传导速度的结果,有助于对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的定位,近年来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查特别是卫星电位的发现是诊断多系统萎缩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 什么情况下可能需要做肌电图? 如果出现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疼痛、肌肉萎缩、“肉跳感”,首先考虑肌电图检查。常用于腕管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面神经炎、颈腰椎病变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等疾病的诊治中。
  • 27
    2022/06
    我没有“三高”,怎么还得脑梗?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绝望,但是很无奈,真实世界确实如此,没有“三高”也可能患脑梗。 多数脑梗死的发生是脑血管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狭窄和闭塞,引起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继而出现偏瘫、言语不清、感觉异常等症状,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的疾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两类。所谓“三高”通常是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三高”属于前者,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出生体重等。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风险是增加的,显著增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但高发年龄逐渐向后推迟。在性别方面,各年龄段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多高于女性,但在8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出血性卒中发病率和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男女期望寿命差异的结果。另外,脑卒中风险存在种族差异已得到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与白种人相比,45-74岁中国人脑卒中的发病率稍高,并且出血性卒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并且,脑卒中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是由遗传、环境和血管等共同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阳性家族史可增加近30%的脑卒中风险,如颅内动脉瘤,是一些特定遗传疾病的特征性表现。研究表明,出生体重小于2500g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是出生体重4000g者的2倍以上,介于二者之间的出生体重和脑卒中风险呈现出显著的线性趋势。而较正常出生体重组,高出生体重组成年人肥胖的风险增加2倍,并且与年轻成年人颈动脉壁厚度的增加相关。 没有“三高”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代表可以完全避免脑梗的发生,但是积极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可以延缓和大大降低脑卒中风险的。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适度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对预防脑梗大有裨益。珍惜眼前可控的,慎行之,活在当下,不焦虑未来,是对生命和健康最好的交代。    
  • 27
    2022/06
    渐冻症与赛博格
    6月21日是世界渐冻人日,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年发病率为1.5/10万-2.7/10万,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2014年通过网络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活动,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罕见病的关注,最广为人知的患者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时间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因,于2018 年 3 月 14 日因「渐冻症」去世。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系列以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逐渐出现并加重的肌无力、肌萎缩,伴有肌肉跳动,当肌肉的无力萎缩波及到负责说话、进食及呼吸的肌肉时,患者会慢慢失去说话、进食饮水及自由呼吸的能力,最痛苦的是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大脑和良好的皮肤感觉能力,眼睁睁看着肌肉一点点消失,对外界无法作出肢体、言语表情等回应。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至今仍缺乏能够有效逆转或控制ALS病情发展的药物。 2022年6月15日英国机器人科学家彼得(Peter Scott-Morgan)的去世,让公众再次聚焦“渐冻症”。他于 2017 年被确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为了能持续与外界沟通,摆脱“肉体”束缚,他与各大科技公司合作,尝试依靠大脑、眼睛、人工智能和各种电子设备与外界交流,此前从未有过先例,因此彼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赛博格(cyborg)一词出现在上世纪 60 年代,指赛博(cybernetic)和有机体(organism)的结合,以无机物所构成的人造物植入或装配在有机物身体内、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的生物,简单来说,就是人与机械的结合,生物大脑通过人工智能与外界互动。彼得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索人类解决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新方案,也探索了人类生命的边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永不屈服的顽强。 如果某人的意识可以与其周围的技术深度交织在一起,那么也许生物层面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死亡。
  • 22
    2022/06
    浅谈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治
    上期我们讲到前不久我科收治的一名因酗酒导致肢体麻木行走困难的年轻患者,该病例最终诊断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今天对该疾病的医学信息进行简单科普。 什么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人体内维生素B12主要储存于肝脏,储存量很丰富,约3000~5000μg,正常人每日维生素B12需求量仅1~2μg。从食物摄取的游离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稳定复合物,才能在回肠远端与黏膜受体结合,吸收入黏膜细胞。维生素B12摄取、吸收、结合及转运任意一环节出现障碍均可致病,所以此病多见于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乳糜泻等患者。 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多为隐匿起病,慢性进展,神经系统症状常表现为双下肢感觉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神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错乱、认知功能减退等脑病表现,多伴有贫血,出现倦怠无力、心慌、头昏、味觉异常,伴胃肠道疾病时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等。 需要做什么检查? 如若考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可初步行血常规、血清维生素B12、血清抗内因子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脊髓及颅脑MRI、神经电生理、胃肠镜等检查。 如何治疗呢? 纠正或治疗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发病因和疾病,如戒酒、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纠正营养不良等,并及早开始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是关键,若合并贫血,还需要补充铁剂及叶酸。针对肢体瘫痪,可予以针灸理疗等康复疗法,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能治愈吗?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本病关键,否则会造成不可逆性神经损伤,如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治疗可完全恢复,症状好转多在治疗后6个月至1年内,如神经轴索已发生破坏,则预后较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呢? 及早诊治胃肠等可导致摄取吸收障碍的疾病,酗酒者应戒酒,最好滴酒不沾,同时均衡营养,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长期值夜班(脑力劳动者)等可考虑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如复合B族维生素),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B12能够有效地恢复生物钟规则,有助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调整时差。维生素B12为水溶性维生素,需要每天摄入。出现肢体麻木等症状及时就诊。
  • 22
    2022/06
    产后剧烈头痛,竟是脑内“长血栓”
     两天前产科请神经内科急会诊,患者32岁,二胎宝妈,剖宫产后第3天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精神差,颅脑CT提示可疑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凝血功能D-二聚体升高,初步诊断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 脑血管分动脉和静脉两大系统,通常说的“中风”是指脑动脉急性血栓或出血事件,该患者情况与之不同,其是脑静脉“堵了”,原因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般脑血管病以中老年者多见,但脑静脉窦血栓却“偏爱”年轻人,且多见于20~35岁女性,临床相对少见,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漏诊。 与脑动脉血栓形成相比,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脑血管疾病,病因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20%-35%的患者原因不明。感染性病因常见如眼眶、鼻窦、面部化脓性感染、中耳炎、乳突炎或全身血行性感染;非感染性病因常见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任何类型手术后、脱水、休克、心功能不全、凝血障碍、血液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头外伤等。这些因素常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多引起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并伴发大脑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头痛、癫痫发作、意识改变等症状,血栓形成后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还可继发动脉循环异常,造成脑缺血,严重的会导致大量脑出血危及生命。 头痛虽常见,但不一定是小事,年轻人如果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能疏忽大意,不要轻易服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症状耽误诊断,需要警惕是否与脑静脉系统病变有关,第一时间到神经内科就诊。 女性在妊娠、围产期等特殊时期,为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要适当活动,避免久坐久站,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合理饮食,避免孕期体重过快增长、肥胖,产后不宜过度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防治脱水。
  • 27
    2022/05
    常年酗酒致B族维生素代谢异常 28岁小伙双腿“灌铅”行走困难
    28岁的胡先生一年以来,双下肢麻木如同“灌铅”,行走困难,经过检查,竟是他长期大量饮酒导致B族维生素代谢异常,患上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胡先生平时就爱喝酒,一年以来下肢麻木,有过电感,行走都困难。胡先生心里想着,难道是中风了?于是去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医师诊疗体格检查发现其存在周围神经、脊髓后索及侧索等损害。 三医院首义院区神经内科医生孙盼莉说,由于患者多年大量饮酒,每日饮酒量达1斤多,加之饮食量不足,体内维生素出现障碍,尤其是B12。随后的检验结果也显示胡先生血清维生素B12明显减低,诊断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于是,医生针对病情,开始给胡先生补充大剂量维生素B12B1及叶酸治疗,联合戒酒、均衡营养,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胡先生肢体麻木感明显减轻,走路也稳了。     孙盼莉介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此病多见于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等患者,表现为双下肢感觉异常、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常伴有贫血。如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治疗可完全恢复,症状好转多在治疗后6个月至1年内,如神经轴索已发生破坏,则预后较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酗酒有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生活方式建议从限酒改为戒酒,为了身体健康,居民最好滴酒不沾。
  • 25
    2022/05
    手抖是得帕金森了吗?
    神经内科门诊经常会碰到患者咨询,“医生,我手抖是得帕金森了吗?”,一听到手抖,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帕金森病。手抖是帕金森吗?询问医生之前,您可以尝试先自查以下几个问题。 一、通常在什么情况会抖?“抖动”专业名词叫“震颤”,震颤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在不同情况下出现震颤,比如寒冷、饥饿、紧张、劳累、焦虑、情绪激动发脾气、害怕、甚至喝咖啡后等等,这些非疾病所致的震颤,称为生理性震颤。而病理性震颤则是指在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抖动,常见的会导致震颤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甲亢及小脑性疾病等。所以不是所有的抖动都是病,不是所有病理性震颤都是帕金森病,不是只有帕金森才会抖。 二、抖动有什么特点?肢体抖动是在安静放松置于平面时,还是平举时,抑或是端水喝水活动过程中?提示震颤是静止性、姿势性、或者动作性的,不同特点的震颤临床上指向不同的疾病。 三、除了抖动,还有其他不适吗?帕金森病是常见的震颤原因,最常见静止性震颤,除了震颤还有行动迟缓、肢体僵硬、步态姿势异常等,还常见合并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如不控制,症状有逐步加重趋势。特发性震颤,最常见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常表现为头部、下颌的抖动,紧张劳累时明显,女性较多见,常有家族史,但除了抖动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多年也未见明显恶化。还有内科疾病可致震颤,如甲亢,可合并心慌、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突眼等。 小结一下,手抖并不就是得了帕金森,可能是其他问题,或者根本不是病。倘若出现抖动,不要慌张,先自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让您跟医生沟通更高效。
  • 31
    2022/03
    耳石症,不用烦,手法复位来帮忙
    家住武昌的邹婆婆最近闹心的很,频繁出现头晕,用邹婆婆说,只要头向左侧偏动,就会引起头晕,一旦出现头晕,感觉整个房间,甚至整个天花板都在转动,同时胃里像翻江倒海一样,呕吐不止,因为对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不敢起床,更不用说行走了。实在没有办法,邹婆婆便来到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鄢黎妮医生,详细询问过婆婆的病情后,诊断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通过手法复位,辅以药物治疗,邹婆婆的头晕消失,生活完全恢复正常。出院时邹婆婆忍不住咨询鄢医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个什么病呢,在这里可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     1.什么是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它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典型患者会伴有眼球震颤。伴随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怎样引起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必备条件之一是前庭功能正常。前庭系统的重要结构包括球囊、椭圆囊和半规管。因为在球囊、椭圆囊内存在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俗称为耳石。有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这些结晶体脱离正常位置,可能误入某个半规管内 (通常是当你躺下或者坐起时,也可是卧位时左右转动头部),对前庭神经产生病理性刺激,因此就会出现眩晕。     3.什么样的人易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大多发生在年龄较大患者,女性患者更为常见。它也可以在头部外伤后,电脑及手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或一些“低头族”成为危险人群。      4.患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人应该怎么办?  第一,病人一旦患病,不要紧张,应该及时正确就诊,就诊科室应为神经内科或者耳鼻喉科。 第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疾病本身不会危及生命,正确的手法复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患者通常第二天就会感觉眩晕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好转。手法和机器复位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方法,但是多数患者眩晕感消失后通常会残留一些头昏,头重脚轻的症状,这些再辅以药物治疗,多数均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需要警惕的是某些疾病,尤其急性脑血管疾病一旦误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情被耽误,病人有可能错失良机,造成灾难性后果,这类患者需要神经内科专科医生及时干预治疗。      最后鄢医生强调,头晕是神经内科门诊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头晕,而且不易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来说,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
  • 30
    2022/03
    脑血管检查方法
    临床上最多见的就是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与脑出血。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脑血管情况明确病因,目前脑血管的检查手段包括两大类:1)无创性检查:颈部血管彩超(B超)、经颅多谱勒彩超(TCD)、头颈部CTA、头颈部MRA;2)微创性检查:全脑血管造影(DSA),下面简单的介绍下上述各种检查手段。 一、颈部血管彩超(B超) 颈部血管彩超主要检查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开口)是否存在动脉硬化、斑块或狭窄,能清晰显示血管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情况。 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血管疾病检查方法,它主要通过血流速度的测定来间接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 三、CT血管造影(CTA) CT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利用多层螺旋CT在受检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快速连续多个层面扫描,经三维重建后显示靶血管结构的成像技术。 CTA能够清楚的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能提示动脉有无斑块、狭窄、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病变。CTA虽是无创的,但因为需要注射造影剂,可能会产生少许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等,但风险一般较低。 四、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显示血管,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以及血管病变(动脉瘤为、动脉畸形等)。 五、全脑血管造影(DSA) 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出来。 对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及分支、椎基底动脉及各分支的显示,能清晰观察到脑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能清晰观察到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大小、形态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能清晰观察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形态及血管壁硬、软癍块。 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神经内科具有一个专业的神经介入团队,在脑血管检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能较好的开展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安全有保障。
上一页 12...13141516171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