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神经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7
    2024/03
    急诊取栓,分秒必争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       时间就是生命,救治刻不容缓。       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实现有效的救治,       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       近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卒中中心       再度上演争分夺秒的“大脑”挽救战,       以成熟的取栓技术,       成功守护患者的时间生命线!       79岁的杨阿姨清晨睡醒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口角歪斜,家属立即呼叫120。急诊科医师快速评估病情,第一时间与神经内科联系,启动卒中绿色通道,紧急完成头颅CT、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检查,考虑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系统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危重,患者可能面临的是严重终身残疾,死亡的风险也非常高。神经内科介入小组和医学影像科专家仔细研判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对该患者核心梗死区和半暗带水平的评估,一致判断该患者存在可通过取栓治疗挽救的脑组织,确定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是可行的。       患者被紧急送入介入手术室,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团队准备就绪,术前准备、穿刺、上导丝导管,利用取栓支架结合中间导管抽吸,在闭塞血管取出多块暗红色血栓,经过1次支架取栓和抽吸,手术顺利完成,复查造影显示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刘建光主任医生介绍,该患者是典型的“醒后卒中”,即入睡前无明显异常而起床后发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其患病率约占全部卒中病例的15%-30%。常规来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小时内可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将药物注射入血管以促进血栓溶解。最为棘手的是,该患者夜间睡眠中发病,具体发病时间无法知晓,无法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卒中团队及时通过对该患者核心梗死区和半暗带水平的评估,一致判断该患者存在可通过取栓治疗挽救的脑组织,确定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是可行的。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也说明了当时机械取栓决定是正确的。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很快恢复正常。       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虽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疗效欠佳。另外,部分患者因醒后卒中或就诊时间晚而错失溶栓治疗时机。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介入机械取栓成为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标准方案,而且部分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接受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可延长至16-24小时。机械取栓术为醒后卒中和超时间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治疗手段。       我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可熟练完成急性缺血性卒中术前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取栓术、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管理等神经介入诊疗技术。
  • 27
    2024/03
    心理健康,我们如何摆脱焦虑症?
          “我儿子今年参加高考,不知道他能不能如愿以偿考入心仪的大学。最近,我整日心神不宁,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这两天,我母亲体检时,发现肿瘤标志物高,医生说,初步考虑她可能患了肿瘤,让近期再去复诊。听了医生这些话,我辗转难眠,满脑子想的都是以后应该怎么办。”       “一眨眼已经到6月份,年初我定的计划——健身、读书、减重等,最后完成的没几个,我一边懊悔,一边埋怨自己。”       “蕉绿”简直无处不在……亲戚朋友都纷纷劝我,想开点就不焦虑了。但为什么我还是焦虑,深受其扰?       其实,焦虑常常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么,什么是焦虑?应该如何正确缓解、减轻焦虑?又该如何预防焦虑呢?你真的了解焦虑吗?       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不安,预感到可能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和潜在的危险而又难以应对时内心的不愉快体验,包括紧张、担心、忧虑、害怕、恐惧、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脸红、手抖、出汗、尿频、浑身不适,甚至睡眠障碍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轻度的紧张。适度焦虑有利于调动身体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提高应对环境压力和处理工作的能力。例如,适度焦虑可以使注意力更加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把精力更集中于要解决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当焦虑让自己感到不适,甚至感到痛苦,那就是过度了。过度焦虑会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受到影响,使人容易感到疲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容易出差错。短期过度焦虑可导致各种躯体症状、失眠障碍;长期过度焦虑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胃肠道疾病等疾病。       焦虑情绪只是描述一种焦虑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是适度的,也就是正常的,也可以是过度的,严重到疾病的程度就成为焦虑障碍了。 缓解焦虑试试6个方法 1专注于当下做的任务       随着专注精力投入到当下的任务,焦虑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2放松训练       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是常用的缓解焦虑的方法。在焦虑时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呼吸,需要控制呼吸、均匀呼吸,不要让自己的呼吸频率变快,焦虑就不会加重。 3适度运动       焦虑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喜欢做的运动。 4听听音乐       结合自己的喜好,听一些舒缓放松的音乐。 5关注想法,改变想法       关注自己焦虑时,脑子里出现频度最高、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想法。评估自己的想法后,会有相对更理性、更客观的想法出现,自己的焦虑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改善。 6记录担忧,确定解决方案       在焦虑时把你担忧的问题记录下来,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来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办法,通过优劣势分析,确定解决自己所担忧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在担忧时,提醒自己已经思考过了所担忧的问题,而且也有了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减少进一步担忧。 以下方法可以预防焦虑 01目标管理       当我们在短时间内追求的目标越多,越容易感到压力,越容易紧张。所以,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目标管理,生活目标、工作目标不要设置过多,同时要避免目标之间发生冲突。 02任务分解       当有重大或多种任务时,要善于利用任务分解法,把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按计划进行。 03合理预期       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友等要设置合理的标准,要与自己的能力、资源条件等相匹配。 04时间管理       善于发现自己的时间规律,何时做哪些工作效率最高,何时效率不高。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效率最高的工作时间去处理,把不重要的事情放在效率低的时间去处理。 05劳逸结合       适度留给自己时间,进行必要的休息、放松、反省等非常重要,有利于自己恢复精力,应对新的挑战。 06个性培养       就像前面提到,内向、胆小、敏感多疑、追求细节等人格特质会让人容易焦虑,甚至罹患焦虑障碍,克服自己这些不足,就会减少自己焦虑的机会,降低焦虑的程度。
  • 27
    2024/03
    癫痫发作如何急救处置?
          当你身边有人突然癫痫发作,四肢抽搐、意识不清时,必须要马上送医院吗?掐人中?听我跟你说。 什么是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是由于一组脑神经细胞群突然、异常放电而导致的临床症状。根据表现的不同,可以将癫痫发作分成多种类型,不同的发作类型对人体损害也不一样,如全身大发作危害相对较大,而小发作(即典型失神发作)即使频繁出现,对人体也无明显伤害。 癫痫发作时该怎么办(惊厥急救)?       1、保持镇定。避免恐惧及焦虑;帮助患者躺下,在头颈部下方垫上柔软物体。移开身体周围的危险物体,例如,锐器或硬物。       2、将患者翻转至侧卧位,这样口中分泌物就可以顺着口角流出来,可避免误吸入气管;这种体位还能防止舌头向后坠、堵住呼吸道。       3、不要用力按住患者身体,有可能导致关节脱臼、骨折或自己受伤。       4、不要向患者口中放如何东西。不必担心舌头会被吞咽下去,反而伸进口中的东西很容易导致患者窒息或咬伤他人手指。       5、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躁动不安,只要其行动没有危险,就不要限制患者的动作或行为。       6、在患者头脑没有完全清醒之前,不要让其饮水或进食。       7、在确认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后再离开。
  • 27
    2024/03
    头晕就是颈椎病吗?
          在我们神经内科的门诊,经常会碰到这些头晕的病人:“大夫,我的颈椎病又犯了,头晕的厉害。” 那么,头晕真的是颈椎病引起的吗?       在最早的颈椎病分型中,确实是有一种叫“椎动脉型颈椎病”(现在已经在最新的分型里取消了这一说法),椎动脉颈椎病的主要特征是在颈部活动时,一侧的椎动脉受压,从而产生头晕的症状。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这种病人往往伴有先天性颈动脉发育不良。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椎动脉发育不良+活动+受压=头晕。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这类病人极其少见! 引起头晕的常见疾病有哪些呢?       1、耳石症,又叫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发病很有特点,它是在体位发生变化时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大多数是几十秒。别小看这短短的数十秒,会让人出现各种不舒服,譬如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晕、头重脚轻、平衡不稳等。目前关于耳石症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劳累、熬夜、休息不好、高血压、糖尿病、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也可以伴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以及服用耳毒性药物等。       2、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障碍,脑供血不足的病因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系。如果脑供血不足的话,头晕是最为常见的症状,除了头晕以外,常常还伴随有复视也就是视物成双,也可能会出现走路不稳、耳鸣等等,有些急性的还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脑供血不足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脑梗死。       3、体位性低血压,指的是当患者的体位有急剧改变,比如从直立改为仰卧,或者是从仰卧改为直立时,人们的收缩压会不断下降,舒张压不断上升。有的时候收缩压会下降20mmhg,舒张压上升10mmhg。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头部的缺血,致使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主要特点比如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嘴唇发白、眼花缭乱、心慌、呼吸困难、甚至晕厥。 总结       头晕,是大家在生活中比较容易遇见的一个症状。如果经常头晕,可以记录下自己的头晕症状以及发作时持续时间,及时到医院就诊。
  • 27
    2024/03
    春季失眠知多少?
          失眠,可能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事。但是,我们却对失眠的症状了解甚少。其实,失眠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长期失眠的人会出现四肢乏力、精神状态不佳、头痛头晕等问题,甚至还会导致神经衰弱。那么,失眠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与什么原因有关呢?       到底什么才属于失眠?有人问,一晚睡不着算不算失眠;也有人问,半夜醒来算不算失眠……失眠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能叫做失眠。       一是入睡困难,上床后30分钟之内不能入睡,称为入睡困难;       二是维持入睡状态困难,睡眠过程老是醒过来,并醒过来的时间超过40分钟,或者醒后比较难入睡;       三是出现早醒的情况,例如本来打算6-7点醒,但事实上比预想的时间要早半个小时醒过来,这种情况称为早醒。       满足了以上三种情况,造成生活困扰,排除其它精神疾患或药物依赖,每周至少3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我们才把它认定为单纯性失眠(失眠障碍)。 为什么会出现失眠?       如果是单纯性失眠。从健康人群来说,本身没有存在其他疾病,出现失眠则主要从自身因素来找。       一是年龄的原因,随着年纪的增加,出现失眠的机会可能越多;       二是性别的原因。一般来说,女性相对比男性而言,出现失眠的机会高一些;       三是遗传的原因,如果家族有人有失眠症病史,那么后辈患上失眠的机会就会增多;       四是压力的原因。在如今这个高压的社会里,工作和生活双重负荷,部分人群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特别是媒体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特殊部门人员,他们发生失眠的机会比其他人相对要高一些。       有人问,失眠和天气有关吗?其实,天气的变化,例如天气的湿度、温度甚至气压等等,都会对身体的状态和人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到底是因为季节本身直接影响睡眠,还是因为季节天气改变,导致失眠的问题。很多专家都众说纷纭。不过总体来说,影响肯定是有的,但也会因人而异。       除了单纯性失眠,有一些疾病也会导致失眠。比如神经系统疾病、癫痫、中风、帕金森等,一般会伴随相对失眠的状况。还有一些属于精神障碍的疾病,接近60%-70%的人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同时,类似患有心脏病、哮喘这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也会比其他健康人群出现失眠的机会多一些。
  • 27
    2024/03
    眩晕早知道
    来自王阿姨和医生之间的对话:       “医生,快救救我吧!我头晕得不行,怎么办呀?”       “您别着急,先说说具体情况~”       “我这几天老是头晕,天旋地转,感觉房子上下颠倒,晚上睡觉翻身时症状特别明显,昨天晚上还吐了几次。以前这个毛病也发生过,但很快就好了,这次发作好几天了,一阵阵的,我前不久体检做了好多检查都好的,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通过经验初步判定,您的头晕很可能是耳石症导致的。”              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和完善相关查体,做了眼震电图检查。检查中发现了耳石症的特征性眼球震颤。        明确了诊断之后,就可以做耳石症手法复位。对此李琳医生非常娴熟,职业生涯里已经复位了千余名病人,只见她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操作下来,王阿姨立即就觉得明显有改变,感觉自己脑袋很“清亮儿”,不再像以前一样即使不犯病也会觉得脑子迷迷糊糊的。       李琳医生为了检验效果,让王阿姨做一些在家里不敢做的动作,当王阿姨发现自己怎么扭头翻身都不晕了,一时间竟激动地大哭起来,早知道这么简单就能解决,早就来医院了。       王阿姨喜极而泣,医生耐心向家属解释:耳石症有点像感冒,这次好了就彻底好了,但是下一次不一定什么时候又犯了。平时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劳累,避免情绪激动,注意耳部的保护。       如果下一次发作怎么办?好办,再次做复位就行了!       定义:眩晕是一种运动或位置性错觉,产生天旋地转、行走不稳等感觉。其中以4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占40%,65岁以上占25%,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发病率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晕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耳石症”。一般是由于老化、感染、外伤等,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       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表现为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作时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慌,便急等症状,但每次发作时间短,有时数秒钟便会终止,可反复诱发,但该病为良性疾病,总体预后好,但有一定的复发倾向。       临床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突然,在人们准备躺下、起床、翻身等体位变化时诱发眩晕发作,时间不超过1分钟,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害得人们常常以为得了什么不敢躺下的怪病。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配备了最先进的眩晕诊疗复位系统,通过高科技手段能够早期快速识别,并精准复位治疗,即可康复。
  • 29
    2023/12
    有一种手麻手痛叫腕管综合征
          我们身体的组织平常好好运转的时候,我们把哪个部件都不当回事,只有抽烟抽坏了肺,喝酒喝伤了肝,低头低直了颈椎,久坐坐弯了腰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身体的这些部位,也都是有保质期的。“人到中年不得已,各个零件全告急”       而“腕管综合征”,就经常出现在玩手机、打电脑,甚至是做家务之后,症状有轻有重,时断时续,确实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腕管综合征是神经科和骨科常见病,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1、易患因素       ① 职业因素:如家庭妇女、打字员、木工、推拿师等长期从事和手部活动有关的职业人群。       ② 疾病因素:腱鞘囊肿、神经鞘膜瘤、脂肪瘤、外伤后血肿机化等局部因素导致正中神经受压引起。另外一些内科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关节炎、红斑狼疮、肢端肥大症等也可诱发该病。       ③ 生理因素:妊娠和生产的妇女易患此病,尤其在妊娠后期,但此类患者多在生产 2 周后自然缓解。   2、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手腕及手指麻木、针刺感和疼痛,若单侧发病,多为优势手侧。其次可有手部无力、酸胀、笨拙,手指僵硬,不能屈曲等表现,常在做家务、骑电动车、看报纸、打电话时诱发。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在夜间休息时被麻醒,在不停甩手后症状缓解。   3、查体表现       感觉异常:在正中神经分布范围内,除麻木和疼痛外,还可出现两点辨别觉和痛温觉的减弱或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腕管综合征时手掌大鱼际处表面皮肤感觉正常(支配手掌大鱼际处表面皮肤的手掌支在腕以上 3 cm 处就已经分出)。   4、治疗       非手术治疗       支具固定:通过腕部支具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降低腕管内压力。       注射治疗:腕管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普鲁卡因等,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神经充血水肿减少,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减轻局部水肿,消炎止痛,营养神经。       手术治疗       在内窥镜指导下,用小钩刀切开松解屈肌支持带。内镜技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避免术后切口不适等优势。   5、预防       保护手腕:避免腕部过度用力,减少腕关节过度屈伸。劳累时及时休息。       功能锻炼:手腕保健操:手腕中立位,握拳、伸指、手腕背伸、前部旋后。每组3-5次,一天3组。 原发疾病治疗:肥胖、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易发腕管综合征,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 29
    2023/12
    有一种累叫重症肌无力
                说来也奇怪,以前总说买菜会扎堆,现在工作这么些年,发现看病也会扎堆,一天来三个患者都说自己眼皮沉、眼皮累。       “早上起床时还好,活动活动眼皮就松了,严重时眼睛睁开都费劲,扒开眼皮看东西还会有重影,睡一觉又好一些,医院去了几趟,半年了也没找到什么毛病。”这是其中一位大姐的描述。       另一位患者病程有近十年,双眼睑下垂,已累及四肢,“动一点就没劲,吃东西也费劲,都快成林黛玉了,弱不禁风。”       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可能是重症肌无力的表现。       目前,重症肌无力的社会认知还不够,第一份全国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50%的患者曾被误诊,正确认识该疾病有助于尽早进行治疗和干预。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和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肌肉的活动需要靠神经来传导,但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神经却因为自我免疫系统出了故障,从而使身体无法正常地传递信号。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现象。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这种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肌肉无力、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治疗或者休息后症状减轻。患者的肌无力症状通常于傍晚或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这种现象被称为“晨轻暮重”。根据患病程度的不同,重症肌无力包括眼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眼部症状包括眼皮下垂、眼球位置固定等。       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无力,如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言语不清;颈软、转颈及耸肩无力、抬头困难;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梳头、抬臂、下蹲、上楼梯、上车困难等。 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       a抗胆碱酯酶药;       b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c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d免疫抑制剂。      (2)胸腺切除术。 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上应注意哪些内容?       (1)该病为一种慢性病,有些情况可能使病情恶化(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甲状腺疾病、体温升高、情绪波动、精神创伤、疲劳等),应注意避免。       (2)有些药物会加重病情,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抗感染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心血管药物、部分抗癫痫药物、部分抗风湿药物,每次就医时应及时告知医师有重症肌无力病史,尽量避免使用以上药物加重病情。       (3)有眼睑下垂、复视并妨碍日常生活时,可给患者左右眼交替戴上眼罩,以防双眼同时疲劳而致跌伤等。       (4)进食低盐、高蛋白、富含钾钙食物以补充营养。咀嚼无力或吞咽困难者,以软食、半流、糊状物或流质如肉汤、牛奶等为宜,并在药物生效后小口缓慢进食,反呛明显不能缓解时鼻饲流质,以免发生窒息或误吸。      (5)坚持按时服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与用法,外出时也应不忘携带药物,病情加重时及时就诊。
  • 29
    2023/12
    换季输液可以预防脑血管病?靠谱吗?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温度的骤降,神经内科的门诊来了很多输注“扩张血管药物”的中老年人们。他们都是为了输液来疏通脑血管,从而预防冬季脑血管疾病。 那么输注“保健液扩张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病真的靠谱吗?其实这种做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目前许多“保健液”通常是中成药提取剂,作用大同小异,主要作用在于改善血液循环,以活血化瘀、减轻血液黏稠度为主。       此类药物一般作用时间是数小时,只会起到短暂的治疗作用,不可能永久地疏通血管。 如果患者有头晕、偏身麻木症状,输液对改善供血有一定帮助,头晕症状会随之减轻,但对预防脑血管病起不到有效作用。 输液不当反而弊大于利。       不少老年人轻微活动后就气喘吁吁,实际上已经处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状态,但自己并不知情。       对于心功能不全的老人来说,体内液体增加后会导致心衰加重。如果输液时速度过快很可能引起心衰突然发病。       此外,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过肝脏、肾脏的代谢,也会增加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负担。       输液也存在感染的风险。临床上因输液引发静脉炎的病例屡见不鲜,还有很多患者在输注药物时出现输液反应,轻者寒颤,重者会发生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正确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呢?       一些没有出现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也存在着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平时需要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做好一级预防。       已经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加服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调节血脂稳定斑块药物的他汀类药物。       必须控制好基础疾病,自觉病情有变化时,应立即就诊。听从专科医生的建议,这才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 29
    2023/12
    寒流袭来,中风自我急救值得收藏!
    1、什么是中风,如何分类?       中风,医学上称为卒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0%为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20%为出血性中风,又叫脑出血或脑溢血。 2、缺血性中风常见的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吸烟、肥胖、少运动及卒中家族史等。 3、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风的症状取决于受影响的脑区域和损伤的程度。常见的症状有:      (1)突然出现一侧口角歪斜      (2)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3)突然出现说话不清或理解能力下降      (4)突然出现单侧视力下降或失明      (5)突然出现严重头痛、恶心      (6)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7)突然出现走路不稳或协调困难      (8)突然意识不清 4、中风表现多样复杂,如何快速识别?       “中风120”三步识别法       “中风120”口诀是一种迅速识别脑卒中并即刻行动的策略: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有任何一种突然出现,就怀疑是脑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5、为什么说中风“黄金救治3小时”      (1) 脑细胞迅速死亡:脑组织对缺氧和缺血的耐受性非常低。一旦发生中风,大约每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2)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缺血性卒中可以在3-4.5小时内给予溶栓药物溶解堵塞的血栓,且越早效果越好。      (3)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及时的治疗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减少中风后的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发生中风时,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1)保持冷静:虽然情况紧急,但冷静的态度有助于更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      (2)详细描述情况:接通电话后,简明扼要地描述病人的情况及发病的准确时间。例如:“我家有人?点?分,突然昏倒了”或“我家有人突然说不清楚话、身体一侧无法动弹”。      (3)提供准确地址:确保提供详细、准确的地址,包括小区名、楼号、单元号和门牌号。如果可能,还可以提供一些标志性建筑或地点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快地找到位置。      (4)提供联系方式:告诉接线员您的电话号码,以便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前与您联系。      (5)描述通行状况:如果住宅区有门禁、密码或其他特殊情况,务必告知接线员,以确保急救人员可以迅速进入。 6、120急救车到达前,自我急救的“三要”、“三不要”      (1)三要       平躺侧卧,防止呛咳,避免误吸       有条件量血压、测血糖,初步监测生命体征       稳定情绪,有序做好就医准备,如准备医保卡及既往病例资料      (2)三不要       不要随便吃降压药,因为有可能导致血压过低       不要随便吃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因为不知道中风的类型       不要随便吃东西,防止呛咳或呕吐 7、中风的预防       预防中风需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和医疗干预。以下是一些预防中风的建议: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定期检查血压,按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并调整生活方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      (2)戒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和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戒烟对预防中风非常重要。      (3)控制糖尿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增加中风的风险。监测和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建议。      (4)保持健康的体重:超重和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而增加中风的风险。合理饮食和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      (5)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锻炼,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帮助降低中风的风险。      (6)饮食平衡:选择低盐、低脂肪、富含果蔬的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7)限制酒精:过度饮酒会提高血压,增加中风的风险。如选择饮酒,应适量,并遵循健康的饮酒指南。      (8)治疗心律不齐:某些类型的心律不齐,如房颤,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如有此类问题,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9)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每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或进行定期的锻炼,可以降低风险。      (10)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检查和评估中风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胆固醇和血糖等。      (11)避免过度应激:长期的高应激状态可能与高血压和其他中风危险因素有关。学习压力管理和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瑜伽等。      (12)避免使用非处方药:某些非处方药,如某些止痛药,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应咨询医生。       这些建议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您担心中风的风险,最好咨询医生,制定个人化的预防策略。
  • 22
    2023/12
    睡眠健康:优化大脑功能的关键策略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然而,优质的睡眠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这里是一些基本的睡眠健康指南,帮助您每晚获得恢复性的休息。 1.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       为了改善睡眠质量,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至关重要。建议每天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哪怕是周末也应如此。这有助于调节您的生物钟,使大脑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2. 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       一个舒适、安静、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能够显著提高入睡的质量。请确保您的床垫、枕头和床单能满足您的舒适需求。此外,您可以考虑使用遮光窗帘和白噪音机来减少环境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3. 睡前放松身心       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内,进行放松活动可以帮助您更快入睡。例如,您可以听轻柔的音乐、饮用温牛奶或进行深呼吸练习。同时,建议避免在睡前长时间使用带屏幕的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干扰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睡眠。 4. 限制刺激性物质摄入       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会干扰睡眠质量,可能导致您夜间频繁醒来。建议尽量减少这些物质的摄入,尤其是在睡前几小时内。 5. 适度运动促进睡眠       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但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导致身体过度兴奋。 6. 避免长时间在床上辗转反侧       如果您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不要强迫自己继续躺着。可以起床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一些轻松的伸展运动,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床上休息。 7.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如果您已经尝试了上述方法,但睡眠问题依然存在,或睡眠问题对您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建议寻求医生的帮助。专业的医疗指导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解决睡眠难题。
  • 22
    2023/12
    颅内感染知多少
          颅内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实质、脑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等,以抗生素和手术治疗为主,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1、 病因 颅内感染是各种病原体微生物侵犯大脑引起的疾病,引起颅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朊蛋白等。 自身免疫力低下也可能诱发此病。 基本病因 真菌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曲霉菌、酵母菌、念珠球菌、新型隐球菌等。 细菌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厌氧杆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 病毒 常见的病毒包括疱疹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麻疹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寄生虫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囊虫、弓形体虫、脑血吸虫等   诱发因素 自身免疫力低下:接触带菌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导致颅内感染。 2、 症状 导致颅内感染的原因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全身感染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典型症状 全身感染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乏力、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 脑膜刺激征:出现颈项强直、Kernig和Brudzinski征阳性。 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部局灶性症状:可出现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无力等。 伴随症状:可伴有心动过缓、皮疹等症状。 3、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可见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10.0x/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蛋白升高、涂片或者培养阳性,高通量二代测序阳性。   影像学检查 CT、MRI检查:可以显示脑部病变的部位和特征。 4、 治疗 导致颅内感染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细菌内颅内感染常用药物:B-内酰胺类抗生素、氯霉素、万古霉素等,在使用抗生素前要进行药敏试验。 真菌性颅内感染常用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等。 病毒性颅内感染常用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膦甲酸钠等。   手术治疗 脑脓肿的手术治疗包括穿刺抽脓术、导管持续引流术、切开引流术、开颅脓肿切除术等。 手术名称 导管持续引流术 适应症: ●脑室内或颅后窝占位病变,呕吐频繁、身体衰弱、视力减退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可先作脑室持续引流,病情改善后再行造影和手术,术后仍须引流数日。 ●脑室气造影或脑室水溶性碘剂造影后,如不立即手术,可暂行脑室持续引流。 ●脑出血破入脑室内,血肿清除术后。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在三级以上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 ●脑脊液漏修补或脊膜膨出手术后漏液者。 ●某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上一页 123456...171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