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中医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中医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7
    2022/06
    房颤危害不容小觑
    患者女,78岁,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既往有房颤病史,未服用过抗凝药物。住院期间突然出现腹痛不得缓解,予以急查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急腹症,予以解痉止痛对症治疗后,腹痛稍缓解,但仍成持续性发作。结合患者房颤病史,且患者腹痛为持续性发作状态,不排除肠动脉栓塞,立即予以腹部CTA检查,结果提示“左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立即普外科及介入科会诊,紧急介入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避免了肠梗死的风险。 房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时快,时慢,毫无规律。房颤的症状虽轻,危害却很大。房颤最大的危害却是脑卒中,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往往更为严重。预防房颤卒中,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房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心房颤动有可能会出现血栓,尤其是左心房血栓更加常见。心房血栓脱落的话,假如脱落到冠状动脉内,会堵塞冠状动脉,形成血管急性闭塞,形成心肌缺血,会造成心肌梗死的。栓子脱落之后随着心脏射血可以进入脑血管,栓塞脑血管,如果发生了急性的堵塞就会出现脑梗死。栓子脱落到肠动脉,引起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引起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 房颤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加强健康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清淡饮食,控制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和可以减少心跳波动幅度过大。最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戒烟,戒酒,减轻体重等等。   在临床上中医是可以治疗房颤,房颤也称之为“心房纤颤”。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房颤有很好的疗效,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中医理疗,比如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针刺治疗,艾灸治疗,药浴治疗,雷火灸治疗,足浴治疗,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疗法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也可以选择中草药煎煮口服,缓解房颤所出现的相关症状,比如可以选择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滋阴活血的药物。在临床上常常会选择桃仁,红花,人参,红参,太子参,郁金,姜黄,延胡索等药物。
  • 27
    2022/06
    肢体乏力可能是低钾血症
    上周一,我院中医科来了一个年轻的患者小周,小周29岁,平素身体健康,这次却出现不明原因的四肢乏力伴心慌,严重时甚至站立行走困难。入院后进行了相关检查,排除了颅脑、心脏等疾病后发现,患者血钾只有2.1mmol/L,正是低钾血症引起了小周四肢乏力、心慌等症状。通过补钾、改善饮食等方式,小周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那么,究竟什么是低钾血症?为什么低钾血症会导致一系列如此严重的症状?     钾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它有着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细胞内液外液渗透压、调控体内酸碱平衡等重要的生理作用。低钾血症则是血液中钾含量过低的一种病灶,它会引起四肢无力、厌食、恶心等症状。人体内正常的血清钾是3.5-5.3mmol/L,当血钾低于3.5mmol/L的时候,就是低血钾症了。当血钾<2.8mmol/L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危急值,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在夏季高温天里,提醒汗出过多者要提防低钾血症。人体一旦缺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尤其以下肢明显,严重会导致人体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率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目前正处于夏季高温天气,小周喜欢运动,近期来每天都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因天气炎热影响食欲,进食也少,再加上小周一直被咽炎困扰,长期口服一种缓解咳嗽的药物甘草片,喉咙一痒、一咳嗽,他就用含服或咽下去。按照说明书,这些甘草的量是不会导致过量或者低钾的,但小周长期服用,且不注意用量,导致用量过大,甘草制剂主要影响钾的代谢,可导致血钾降低,出现低钾血症的情况。所以,小周的低钾血症是运动后汗出过多丢钾和过量口服影响钾代谢的药物这两个方面所导致的,血钾过低可导致生命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无法是运动还是服药,都要注意不能过量,过犹不及!     中医认为,低钾血症发病是由三个原因的: 第一,脾胃虚弱。 第二,肝肾亏虚。 第三,邪毒冲心。 严重而致死的病例,可以呈现为缺钾性心肌炎的表现。对此,中医有全面的辩证分型的治疗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出现脾胃虚弱的患者,它的治法主要是健脾益气,方药可以选择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都是健脾益气的药物,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陈皮和胃理气。如果出现畏寒肢冷,可以酌情加一些附子。 二,肝肾亏虚的患者,治则就是补肾益肝,滋阴清热。可以选择虎潜丸加减,方中虎骨、牛膝可以强身壮骨,当归、白芍可以养血柔肝。 三,邪毒冲心的患者,主要的治法是解毒泻浊,养心安神。在各型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如果是重症的患者,则要服用犀角散来解毒泻浊,可以加酸枣仁、远志等养心安神,加朱砂可以安神定悸。       另外,中医还可以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来进行补脾胃,或者说来养心安神,是一定的对症治疗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一些饮食的补钾方法,比如多吃一些含钾较高的食物,如香蕉、海带和一些绿叶蔬菜,如菠菜、苋菜、大枣、紫菜等。
  • 27
    2022/06
    暑湿季节注意防丹毒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加之武汉地区湖泊众多,湿气较重,一些皮肤病如:湿疹、脚癣等处于一个高发季节。同时,还有一类疾病——丹毒,也是高发季节。 丹毒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细菌可通过皮肤或年末细微损伤侵入。足癣、趾甲真菌病、小腿溃疡、慢性湿疹均可诱发本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特别是夏季蚊虫较多,叮咬后皮肤破溃、搔抓,如果处理不当也可以导致本病发生。 丹毒的治疗,除了抗生素抗炎外,配合中草药内服、外用,加用针刺、放血疗法,可以缩短病程,利于早期恢复。 以前患过丹毒的人群,在平时要注意治疗足癣、趾甲真菌病、小腿溃疡、慢性湿疹等皮肤病,免疫力低下人群,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提高免疫力。
  • 22
    2022/06
    房颤危害不容小觑
    患者女,78岁,因急性脑梗死入院,既往有房颤病史,未服用过抗凝药物。住院期间突然出现腹痛不得缓解,予以急查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急腹症,予以解痉止痛对症治疗后,腹痛稍缓解,但仍成持续性发作。结合患者房颤病史,且患者腹痛为持续性发作状态,不排除肠动脉栓塞,立即予以腹部CTA检查,结果提示“左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立即普外科及介入科会诊,紧急介入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避免了肠梗死的风险。 房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跳时快,时慢,毫无规律。房颤的症状虽轻,危害却很大。房颤最大的危害却是脑卒中,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往往更为严重。预防房颤卒中,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房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心房颤动有可能会出现血栓,尤其是左心房血栓更加常见。心房血栓脱落的话,假如脱落到冠状动脉内,会堵塞冠状动脉,形成血管急性闭塞,形成心肌缺血,会造成心肌梗死的。栓子脱落之后随着心脏射血可以进入脑血管,栓塞脑血管,如果发生了急性的堵塞就会出现脑梗死。栓子脱落到肠动脉,引起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引起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死。 房颤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加强健康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清淡饮食,控制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平和可以减少心跳波动幅度过大。最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戒烟,戒酒,减轻体重等等。 在临床上中医是可以治疗房颤,房颤也称之为“心房纤颤”。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房颤有很好的疗效,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中医理疗,比如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针刺治疗,艾灸治疗,药浴治疗,雷火灸治疗,足浴治疗,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疗法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然,也可以选择中草药煎煮口服,缓解房颤所出现的相关症状,比如可以选择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滋阴活血的药物。在临床上常常会选择桃仁,红花,人参,红参,太子参,郁金,姜黄,延胡索等药物。
  • 22
    2022/06
    肢体乏力可能是低钾血症
    上周一,我院中医科来了一个年轻的患者小周,小周29岁,平素身体健康,这次却出现不明原因的四肢乏力伴心慌,严重时甚至站立行走困难。入院后进行了相关检查,排除了颅脑、心脏等疾病后发现,患者血钾只有2.1mmol/L,正是低钾血症引起了小周四肢乏力、心慌等症状。通过补钾、改善饮食等方式,小周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那么,究竟什么是低钾血症?为什么低钾血症会导致一系列如此严重的症状? 钾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它有着维持细胞新陈代谢、调节细胞内液外液渗透压、调控体内酸碱平衡等重要的生理作用。低钾血症则是血液中钾含量过低的一种病灶,它会引起四肢无力、厌食、恶心等症状。人体内正常的血清钾是3.5-5.3mmol/L,当血钾低于3.5mmol/L的时候,就是低血钾症了。当血钾<2.8mmol/L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危急值,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在夏季高温天里,提醒汗出过多者要提防低钾血症。人体一旦缺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尤其以下肢明显,严重会导致人体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率失常,甚至心脏骤停。目前正处于夏季高温天气,小周喜欢运动,近期来每天都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因天气炎热影响食欲,进食也少,再加上小周一直被咽炎困扰,长期口服一种缓解咳嗽的药物甘草片,喉咙一痒、一咳嗽,他就用含服或咽下去。按照说明书,这些甘草的量是不会导致过量或者低钾的,但小周长期服用,且不注意用量,导致用量过大,甘草制剂主要影响钾的代谢,可导致血钾降低,出现低钾血症的情况。所以,小周的低钾血症是运动后汗出过多丢钾和过量口服影响钾代谢的药物这两个方面所导致的,血钾过低可导致生命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无法是运动还是服药,都要注意不能过量,过犹不及! 中医认为,低钾血症发病是由三个原因的: 第一,脾胃虚弱。 第二,肝肾亏虚。 第三,邪毒冲心。 严重而致死的病例,可以呈现为缺钾性心肌炎的表现。对此,中医有全面的辩证分型的治疗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出现脾胃虚弱的患者,它的治法主要是健脾益气,方药可以选择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都是健脾益气的药物,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陈皮和胃理气。如果出现畏寒肢冷,可以酌情加一些附子。 二,肝肾亏虚的患者,治则就是补肾益肝,滋阴清热。可以选择虎潜丸加减,方中虎骨、牛膝可以强身壮骨,当归、白芍可以养血柔肝。 三,邪毒冲心的患者,主要的治法是解毒泻浊,养心安神。在各型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如果是重症的患者,则要服用犀角散来解毒泻浊,可以加酸枣仁、远志等养心安神,加朱砂可以安神定悸。  另外,中医还可以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法来进行补脾胃,或者说来养心安神,是一定的对症治疗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一些饮食的补钾方法,比如多吃一些含钾较高的食物,如香蕉、海带和一些绿叶蔬菜,如菠菜、苋菜、大枣、紫菜等。
  • 22
    2022/06
    中医夏季祛湿小妙方
     夏季到来,天气炎热,大多数人喜饮冷饮,喜沐冷水浴,喜食肥甘厚味之品,加之夏季多雨致湿热之邪入侵,故有感胸痞身重、纳呆乏力、口粘口腻、头重如裹、渴不引饮、舌苔厚腻。这主要是由于外感湿邪,脾失健运所致。中医在治疗湿热中阻方面有独特之处。 一:治疗原则 化湿清热。邪在表者--芳香宣化。邪在中者--调气畅中。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李学武 二:分型治疗 1:湿遏卫阳 症状:恶寒、无汗、身热不扬、头部沉重感、胸痞不渴、四肢酸困。舌苔白腻,脉濡 治则:芳香化湿疏中解表 方药:藿扑夏苓汤加减 藿香9克厚朴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薏仁15克杏仁6克 白蔻仁10克泽泻12克淡豆豉8克猪苓15克水煎服 恶寒无汗加香薷、苍术皮葱白,头痛加羌活。 2;湿重于湿 症状:身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身重,乏困纳呆,胸痞腹胀。渴不思引,便溏尿少,苔白腻、脉濡 治则:宣气化湿佐以渗淡 方药:三仁汤 薏仁15克杏仁6克白蔻仁10克厚朴9克滑石30克 通草12克竹叶6克半夏9克水煎服 3:湿热并重 症状: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引,心烦喜呕,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化湿清热 方药:王氏连扑饮 黄连9克厚朴10克石菖蒲9克半夏9克淡豆豉12克 山栀12克芦根30克水煎服 4:热重于湿 症状:口渴引饮,脘痞身重,口苦口干口腻,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纳呆不饥,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热祛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 滑石20克茵陈15克黄芩12克石菖蒲12克木通6克 川贝母9克射干10克连翘12克薄荷6克白蔻仁12克 藿香6克水煎服 三:饮食注意 增强体质,饮食有节,勿恣食生冷甘肥 小验方: 1:鲜荷叶9克鲜藿香9克鲜佩兰9克泡茶饮 2:乌梅汤凉饮 3:竹叶6克菊花6克泡茶饮
  • 22
    2022/06
    如何轻松度过梅雨季节
    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气候越来越潮湿。空气湿度过大,会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天气的特点就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这种环境人的舒适感会变差,一些旧病容易复发或者病情加重。《黄帝内经》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如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等症状。今天,我们教大家几个小方法轻松度过梅雨季节。 首先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减少高脂、高糖、高盐等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夏天消化功能差,胃肠功能较弱,应该减少摄入这些食物;其次可以选择健脾除湿的食物,如薏仁粥、苦瓜、丝瓜、马齿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点山药、百合加强祛湿的作用。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中医特色的治疗,如扶阳罐,可以提升脾胃功能,达到祛湿的作用。最后教大家一个自我按摩穴位的方法。承山、丰隆穴是祛湿大穴,每天早上起床时,将两腿伸到床外,让承山、丰隆穴正好搁在床沿上,两腿左右摆动,交替按摩,按揉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身上的湿邪慢慢散去。
  • 14
    2022/03
    关注妇女亚健康,中医有“妙招”
    女性是以血为本、以血为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精化血。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女性如肝、脾、肾功能异常,就会引起经、带、胎、产、乳等等各种疾病。 当寒、热、湿侵犯我们人体,就会引起我们妇女的亚健康。又或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变化也会扰乱我们女性的各种器官而引起一种疾病。再者,房劳多产、饮食、劳逸失常等等,另外还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等这些原因,都会引起妇女的亚健康。出现月经失调、面部黄褐斑、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容易感冒、便秘或者是腹泻、卵巢早衰或者是绝经期出现明显的潮热、冒汗、性急、易怒等等。  中医对女性亚健康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调理气血,调理气血是养心为本,由于女性有经、孕、产、乳等等的生理特点,容易引起气血不足。可多进食红豆、红枣、红皮花生、红糖、枸杞子,这些五种都是红色的食品,红色入心。另外我们还可以煲汤或者煲粥方面加入一些补气补血的中药。如果我们女性由于出血过多引起的贫血,那么我们平常都要多吃一些动物的血、动物的肝脏、黑色的食品。  第二,疏肝养肝。女性肩负着社会及家庭工作的双重压力,情绪也处于一种紧张、忧虑、抑郁或者烦恼的这种状态,容易导致我们的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以后容易引起气滞血瘀,从而出现各种的妇科疾病。我们日常中要多摄入一些绿色的青菜或水果,另外可以摄入一些食用菌、黑木耳、泥鳅鱼等等,我们还可以用玫瑰花、枸杞子来煎水当茶饮,平常我们也可以喝一些大麦茶,也能够疏肝、养肝。  第三,补养肾气。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气可以生精化血,是生命活动的一个原动力,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 人体生殖功能的一个作用。脾能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上可进食高蛋白的食物,羊肉、鱼、虾等等,还可以吃一些黑色的食品,比如说黑豆、黑芝麻。还可以服用一些何首乌、山药、山萸肉等等这些。  简言之,可选取补气、补血、养心、健脾、补肾等等的一些食物,调理好我们的心情。另外的话女性朋友还要有充足的睡眠,还要均衡的饮食,还要适量的运动,才能够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够预防亚健康。
  • 14
    2022/03
    不可忽视的小便
    住院的张爹爹之前一直患有胆囊结石,平素饮食比较清淡,生活规律,也没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在入院的前3天出现了发热,以低热为主,伴有解小便发黄,偶感腹部疼痛,平时张爹爹比较注意身体,觉得饭吃少了,精神差了,就挂号住院了,经过医生仔细的询问病史及检查,考虑胆囊结石、胆囊炎发作,立即给予抗炎药物治疗,检查肝功能发现胆红素异常增高,住院几天后,明显见到张爹爹面色开始发黄,皮肤发黄,小便的颜色比之前更黄了,经查房后考虑为黄疸,加用了护肝降酶的药物治疗,进一步完善肝炎及肝脏相关检查,配合中药疏肝利胆,选用张仲景中经典名方治疗,经过一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黄疸消退,指标正常,患者精神好了,食欲也改善了,疗效非常明显。 可见,小便的颜色对疾病的诊断真的很重要,生活中小便颜色偏黄,可能由于饮水量过少、服用药物或者食物引起,而往往这些因素通过改变方式后恢复正常,如果持续一直有尿黄的状态,要及早就医,常常小便蕴含着隐匿的疾病,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发现小便与平常不一样了,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早发现,早诊断。
  • 14
    2022/03
    痛经中医科普
      痛经是很多女性都会经历的症状,因体质不同,感受各异。痛经为月经期出现的子宫痉挛性疼痛,原发性痛经是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通常是器质性疾病的后果。中医认为肝郁气滞、血瘀不畅、气血亏虚、寒湿刺激等都会引起痛经。如果女性出现痛经就要积极辩明病因, 对证治疗,就可以很好的改善痛经。    痛经的中医证型有哪些表现?  1.寒凝血瘀证。 有些女性贪凉受寒,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2、气血瘀滞证。有些女性敏感易怒、肝经郁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  3、湿热蕴结证。有些女性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月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或伴低热,小便黄赤。   4、气血虚弱型。体质虚弱,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均是气血两虚之候。  5.肝肾亏损证。有些女性先天不足或小产失调,或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或伴潮热,多为肝肾亏虚之象。  女性痛经有哪些中成药和穴位治疗?  1.中成药治疗  (1)逍遥丸,每次8g,每日3次,口服。适合肝郁气滞证。 (2)少腹逐瘀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寒凝血瘀证。  (3)八珍益母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气血虚弱兼有瘀滞证。  (4)元胡止痛片 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5)益肾调经丸 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肾亏虚证。   2针灸治疗。 主要通过辨证、辨经络选择适合的穴位。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天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以及后背的肾俞、关元俞、八髎穴治疗痛经。因为患者证型不同,所以针灸的穴位也各异。 艾灸最常用于寒凝型痛经,取穴神阙、关元,腰阳关,命门、足三里等艾灸
  • 13
    2022/02
    失眠,中医这样调
          睡不着、醒得早、睡得浅,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失眠现象。殊不知,失眠的表现不同,其原因和治疗方 法也是不同的。现在结合我们中医科现有治疗手段从中医角度给我们提出解决失眠问题的方案,让你摆脱失眠,睡得更香。       现在很多人都有着或重或轻的睡眠障碍,但睡眠障碍并不等于失眠症。只有失眠现象持续存在,对生活产生影响,并在睡眠时间上或质量上出现问题,才能定义为失眠症。在临床上有一个简单的分法,把失眠症分成睡不着觉的、半夜常醒的,还有睡眠维持不了的,我们概括为:睡不着、醒得早、睡得浅。 肝失调引发“睡不着”       中医认为,肝失调会引发入睡困难。肝主疏泄,人的气血需要有一个很顺畅的气机,这个气机包括了运行的管道和运行的整个机制,气机的正常运作靠肝来维持,所以肝的特性应该是柔顺且调畅的。当肝的疏泄功能下降,气机不能调畅,甚至上逆的时候,如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等,就会出现入睡困难。 针灸可缓解“睡不着”       针灸是一种很好的缓解睡不着的办法。可选择百会穴、神庭穴、印堂穴、安眠穴与翳风穴进行针灸,这些穴位对于入睡困难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如果在家觉得扎针不方便,可以通过使用按揉穴位的方法来缓解睡不着的难题。 走罐能改善“醒得早”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等问题会引发以早醒为主的睡眠问题。对于这种情况,中医建议采用走罐的方式,用罐在背部五脏的俞穴上,上下反复地走,对于失眠疗效较显著。       走罐可调节人的神智,改善醒得早的问题。我们选取的走罐位置是膀胱经,人体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膀胱经上,通过对膀胱经的刺激,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机的作用,从而平衡阴阳,调节神智。走罐持续两到三周,即可获得有效的改善。 梦多,气血不足易导致“睡得浅”        爱做梦是睡得浅的表现之一,说明睡眠没有维持住,人体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一些中老年人常常觉得自己总没睡觉,这是由于人体气血不足,脏器功能逐步衰减所导致的。昼精夜暝是一个人的正常生理规律,如果昼不精夜不暝,睡眠就会维持不住。 酸枣可缓解“睡得浅”       中医有个说法,叫做“酸甘化阴”,指在阴虚情况下,出现相关症状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肝肾进行调补。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可滋养心肝、安神、敛汗,对于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与白芍、何首乌、当归这些养血、补血的药材配合在一起使用,能滋肝肾。 艾灸快速缓解“睡得浅”        如果大家觉得食疗效果不明显,则可选用艾灸的治疗方法,利用艾灸的温热特性和一些特定穴位配合起来,能起到较好较快的治疗效果。人体腹部很多穴位可补气血、壮元气,艾灸这些穴位,能有效调补气血失调问题。       针对气血阴阳不足问题,可对腹部的气海穴和腿上的足三里穴进行隔姜灸,也能有效治疗睡得浅的问题。
  • 13
    2022/02
    中药预防流感
    每年这个季节,很容易出现流感,表现为三大现象: 热:发烧、咽喉痛等症状; 湿:周身不适、舌苔厚腻; 虚:全身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支招,轻松“错过”流感 1、平素体健者: 金银花12g、贯众9g、板兰根9g、广藿香6g。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 适用人群:健康成年人 中医学认为流感乃时疫邪毒。健康成人,因正气存内,一般不易罹患;但如邪毒来势凶猛,从肺卫口鼻入侵人体也可导致肺系疾病。故处方当清肺防感,解毒利咽。方中金银花、贯众、板兰根清热解毒;广藿香祛湿,辟秽浊疫厉之气。诸药合用,共奏解毒祛湿防流感之功。 2、平素体弱者: 黄芪15g、白术9g、防风6g,板兰根9g。 功效:补肺益气 适用人群:体弱易感,平时多汗,遇冷喷嚏,疲乏、气短、怕风等,感冒之后往往经久不愈,反复感冒、对刺激性气味敏感者。 素体虚弱者,因正气无力祛邪于外,极易感染流感而发病。故处方当扶正防感。方中生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宣肺固表。诸药合用,共奏扶正补益肺预防流感之功。 服药注意: 1.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2.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3.服用期间有不适感觉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及时咨询医师。 4.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上一页 12...91011121314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