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血液内分泌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血液内分泌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1
    2024/12
    关节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跌倒
    对于关节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预防跌倒至关重要。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和其他伤害,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增强防跌倒意识:患者应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认识到跌倒的风险,并加强防跌倒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 合理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对于减少跌倒风险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3. 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减少跌倒的风险。 4. 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和灵活性,从而降低跌倒的概率。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等。 5. 改善居家环境:确保家中地面干燥、平坦、无障碍物,通道宽敞,照明充足。在卫生间、浴室等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提供额外的支撑。 6. 穿着合适的鞋袜:选择合脚、防滑的鞋子,避免高跟鞋、拖鞋等易于滑倒的鞋类。袜子应选择透气、吸汗的材质,避免过紧或过松。 7. 定期体检与评估: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跌倒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跌倒的潜在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关节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跌倒的风险,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 31
    2024/12
    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以下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害: 1. 疼痛与活动受限:骨质疏松患者常常感到腰背部疼痛,疼痛可能沿脊柱向两侧扩散。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可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使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作用,如咳嗽、弯腰或摔倒,都可能引发骨折。髋部、椎体、前臂远端等是常见的骨折部位。骨折后,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卧床,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3. 身体形态改变: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驼背、脊柱前屈等身体形态改变,这不仅影响外观形象,还可能对胸廓、腹腔等脏器造成挤压,影响心肺功能与消化功能。 4. 增加医疗负担: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康复需要长期投入医疗资源,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人来说,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减缓疾病的进展并降低骨折的风险。
  • 30
    2024/09
    预防青少年儿童身高问题,家长可以做什么?
    青少年儿童的身高发育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预防身高问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保证均衡饮食是关键。孩子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营养,家长应确保孩子摄入均衡的饮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必不可少。同时,避免让孩子过多摄入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以防肥胖影响身高发育。 其次,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骨骼发育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如跑步、篮球、跳绳等,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再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至关重要。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确保孩子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发育情况也是预防身高问题的重要一环。家长可以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预防青少年儿童身高问题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健康以及定期监测等。只有全面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才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 30
    2024/09
    青春期男孩乳房发育,需要做哪些检查?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男孩在这一时期可能会遇到乳房发育的情况,虽然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及时检查至关重要。那么,青春期男孩乳房发育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首先,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特别是乳房触诊,以评估乳房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是否存在肿块等异常情况。这有助于初步判断乳房发育的性质。 其次,性激素水平测定是核心检查项目之一。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检测睾酮、雌激素等关键性激素水平,以判断是否存在性激素分泌失衡的情况,因为青春期男孩乳房发育往往与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有关。 此外,乳腺超声检查也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利用高频声波技术,可以清晰观察乳腺组织的内部结构,评估是否存在腺体增生、脂肪堆积或其他异常情况,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在特殊情况下,如怀疑有垂体瘤、下丘脑病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乳房发育,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颅CT或MRI等进一步检查。 总之,青春期男孩乳房发育虽然不常见,但及时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青春期男孩乳房发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 30
    2024/09
    糖尿病患者备孕前,需要停用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么?
    在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时刻,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备孕前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便是:糖尿病患者备孕前是否需要停用口服药物,转而使用胰岛素治疗?答案是肯定的,这一转变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且对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糖尿病患者在怀孕期间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如流产、畸胎、巨大儿等。这些风险与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因此,确保血糖稳定是备孕和孕期管理的首要任务。 口服药物虽然在非孕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怀孕这一特殊时期,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却存在不确定性。许多口服降糖药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畸形。因此,从保障母婴安全的角度出发,备孕前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停用口服药物。 而胰岛素作为人体内自然存在的生理激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是治疗高血糖的重要手段。与口服药物不同,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无直接影响。因此,在备孕前将口服药物替换为胰岛素治疗,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一步。 此外,备孕前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备孕计划,包括饮食调整、适量运动等;三是加强血糖监测,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四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习惯,为备孕和孕期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总之,糖尿病患者备孕前从口服药物到胰岛素的转变是必要的,且对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备孕计划和严格的孕期管理,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拥有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
  • 30
    2024/09
    桥本氏甲状腺炎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治疗?
    桥本氏甲状腺炎,又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甲状腺组织逐渐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桥本氏甲状腺炎需要治疗呢? 首先,当桥本氏甲状腺炎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特别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需要及时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出现乏力、怕冷、体重增加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医生通常会推荐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以补充体内不足的甲状腺激素。 其次,如果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甲状腺明显肿大,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也需要进行干预治疗。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都需要治疗。许多患者可能终身无明显症状,甲状腺功能也保持正常,这部分患者通常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综上所述,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指征主要取决于甲状腺功能状态和甲状腺肿大的程度。对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腺明显肿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应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 30
    2024/09
    这些情况下的高血压,一定要查肾上腺
    高血压,这一常见的健康问题,有时其背后隐藏的原因并非那么简单。特别是当遇到以下情况时,进行肾上腺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如果高血压患者对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反应不佳,血压难以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这可能是肾上腺异常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信号。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如醛固酮、皮质醇等,对血压调节至关重要。一旦这些激素分泌失衡,就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其次,若高血压患者伴有低钾血症、阵发性高血压或心悸、头痛等不适症状,也应高度怀疑肾上腺疾病的可能。这些症状往往是肾上腺肿瘤或增生的早期表现,它们通过影响激素分泌,间接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进行肾上腺检查是明确高血压病因、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通过血液检查、尿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医生可以评估肾上腺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变。 总之,高血压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密切相关。在特定情况下,进行肾上腺检查是确保患者得到精准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 30
    2024/09
    三分之一成年人可能是糖尿病前期,这项检查最好趁早做
    糖尿病,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正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令人震惊的是,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而这一阶段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糖尿病前期,顾名思义,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此阶段,血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若不及时干预,糖尿病前期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神经病变等。 鉴于糖尿病前期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及早检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简单的血糖检测,便可初步评估自身的血糖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前期的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血压患者等,更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查,主要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项目,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除了定期检查外,预防糖尿病前期还需从生活方式入手。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提高身体代谢水平;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 总之,糖尿病前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这一危险阶段,因此及早检查、及早干预至关重要。通过定期血糖检查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风险,守护自己的健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预防糖尿病,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 31
    2024/03
    没错!胰岛素能降甘油三酯!!
          大家都知道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但胰岛素除了降血糖还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那胰岛素降低甘油三酯的机制如何?怎样合理使用?本文基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来给大家作简单介绍! 01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       近几年以来的临床数据显示,高脂血症已超过酒精成为急性胰腺炎的第二大病因,而因高脂血症所致急性胰腺炎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密切相关,因此又被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02年轻、肥胖男性更容易得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估计为所有急性胰腺炎病例的 2.3% 至 10%,它通常涉及年龄小于 50 岁的男性(平均年龄 39.6 岁),往往有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根据对 400 例急性胰腺炎的前瞻性研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更年轻、肥胖、以男性为主、有糖尿病、并有更频繁的持续性器官衰竭的历史。典型表现为急性腹痛,其他显著症状包括恶心和呕吐。 03游离脂肪酸有毒性导致急性胰腺炎       重度高甘油三脂血症是指甘油三酯水平 ≥ 500 mg/dL(5.65 mmol/L)时,有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甘油三脂本身不具有毒性,但甘油三酯分解释放的游离脂肪酸确有毒性,常常称其为脂毒性。体外实验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促炎作用,释放细胞内钙,干扰线粒体功能,并导致细胞坏死,但饱和脂肪酸没有这种作用。 而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情况下,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等这些大分子物质增加,可能阻塞胰腺毛细血管,进而改变腺泡细胞的结构,最终会触发胰酶、脂肪酶的释放,导致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症状。 04胰岛素降甘油三酯的机制       胰岛素可通过提高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 LPL 基因 mRNA 表达水平、激活脂蛋白酯酶、加速乳糜微粒降解而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通过改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糖代谢紊乱并减少糖代谢紊乱产生的自由基而改善整体预后。 05胰岛素降低甘油三酯应用方案       尽早应用胰岛素控制高甘油三酯,可促进乳糜微粒降解、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但需监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并严格监测血糖变化。       控制目标: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控制目标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 500 mg/dl(5.65 mmol/L),且血糖控制范围为 110 ~ 150 mg/dl(6.1 ~ 8.3 mmol/L)。 06胰岛素应用方案:        一、无血糖异常时仅以控制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为目的。每12-24小时需检测1次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当血清甘油三酯水平≤500mg/dl(5.65mmol/l)时停用胰岛素。需严格监测血糖,随机血糖维持范围为110-150mg/dl(6.1-8.3mmol/l)。       二、合并糖尿病或血糖异常时首选静脉或皮下持续泵入胰岛素。进食患者初始胰岛素日总量为0.5~1.0U/Kg.d,其中50%~60%为基础量(分6-8个时段按不同剂量持续泵入),剩余40%~50%于三餐15~30分钟分别追加给药,常规频率监测血糖即可。当血糖>200mg/dl(11.1mmol/l)者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3U/Kg.d并持续静脉泵入,每1~4小时监测1次血糖并调整胰岛素剂量;当血糖为150-200mg/dl(8.3-11.1mmol/l)时需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可同时给予5%葡萄糖(葡萄糖:胰岛素为4~6g:1U)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控制血糖至110-150mg/dl(6.1-8.3mmol/l),当血清甘油三酯水平≤500mg/dl(5.65mmol/l)时停用胰岛素;如发生持续性低血糖,需停用胰岛素。 小结: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要紧急处理,病情严重,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最初的症状处理包括肠道休息、静脉输液和止痛药。       在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紧急管理方面,胰岛素输注作为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的一部分。且在无法进行血浆置换的环境中,是最有效的选择。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注意血糖管理。       为了防止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复发和随后的并发症,需要长期治疗以维持甘油三酯水平低于 200 mg/dL,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复发风险。
  • 31
    2024/03
    小心!药物可引起溶血!附加应对方法
          溶血是正常完整的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过程。引起溶血的原因较多,其中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生活中使用某些药物也有引起溶血的风险,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有引起溶血风险的药物以及发生溶血后的应对方法。 一、免疫性溶血,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包括下面几种:       ①半合成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甲苯磺丁脲等,这类药物本身没有抗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它在体内能引起相应抗体的产生‚并能与红细胞膜牢固结合,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可使红细胞溶解‚而对未结合青霉素抗原的其他正常红细胞则无破坏力‚即药物-红细胞复合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类抗体对青霉素是特异的‚只破坏有青霉素结合的红细胞而不破坏正常红细胞。  ②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甲芬那酸(甲灭酸)等,药物与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使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决定簇发生变化‚改变了红细胞膜的抗原性‚进而促使红细胞自身抗体的生成引起溶血。药物也可作用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形成器官‚使免疫细胞发生获得性的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抗体多在用药后3~6个月形成‚所以此类溶血通常发作缓慢‚症状轻微。③奎宁、奎尼丁、利福平、氯磺丙脲、甲氨蝶呤、非那西丁、磺胺类、氯丙嗪、异烟肼等,药物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激发相应抗体(IgM)的产生。之后药物与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并能非特异性地吸附在红细胞膜上‚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溶血,并且这种溶血反应往往持续进行。因此‚即使服用少量药物也能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临床表现起病急‚通常为血管内溶血‚常常解酱油样尿。④此外头孢菌素类药物可通过非免疫性球蛋白吸附方式诱导血浆蛋白非特异性地吸附在红细胞膜表面‚引起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阳性‚但一般很少发生溶血反应。        应对方法:生活中如果遇到上述药物诱发的溶血‚一般停药后可很快恢复‚不需特殊治疗。但奎宁类药物引起的溶血反应往往较严重‚常需要输血。需要注意的是常规输血可提供补体‚会使溶血加重。因此输血前应认真选择患者血清与供体红细胞最相合的血液。可选用洗涤红细胞,且输血量不宜过多‚速度应缓慢‚一旦输血过程中发现溶血加剧‚应立即停止。急性溶血有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可能‚应注意碱化尿液‚并给予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二、非免疫性溶血,又称为红细胞生化异常性溶血。        这是由于红细胞酶的先天性异常而导致‚最常见的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其次为不稳定血红蛋白病。G-6-PD缺乏症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在红细胞内的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发生障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产生减少‚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弱。这类患者应用氧化性药物时‚由于红细胞膜含巯基的蛋白质和酶被氧化而致溶血。多种药物可引起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药物剂量‚但不同个体可有一定的差异。常见药物有:①抗疟药伯氨喹,帕马喹、氯喹、喷他喹及阿的平等,G-6-PD缺陷的患者服用伯氨喹20mg/d以上或地中海变异型患者服用伯氨喹10mg/d‚即可引起溶血反应。此外伯氨喹可诱发或加重不稳定血红蛋白患者的溶血性贫血。另外谷胱甘肽合成酶缺乏症患者使用伯氨喹可引起慢性球形细胞性贫血,使用玉草酸可引起非球形细胞性溶血。②磺胺类药物磺胺、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氧嗪等对健康人一般不引起溶血‚但是在G-6-PD缺乏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可引起溶血。溶血反应通常与药物代谢产物有关‚并非药物本身所引起。如果合并肾功能不全‚溶血反应会明显加重。③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甲芬那酸、安替比林、吲哚美辛及氨基比林等均有引起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报道。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未合并感染的成年G-6-PD缺乏者无害‚但对婴幼儿、合并感染或合并应用其他药物的G-6-PD缺乏者‚可导致溶血或使溶血加重。由于阿司匹林的主要代谢产物O-水杨酸盐能抑制G-6-PD缺乏者红细胞内磷酸戊糖旁路的活性而引起溶血反应。④抗菌药物呋喃唑酮、利福平、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青霉素、土霉素及氨苯砜等均可致溶血。大多数在用药48小时内发生溶血现象‚最短在静脉滴注后即刻出现‚最长在口服用药6日出现。⑤其他药物呋喃妥因(呋喃啶)、呋喃西林、氨苯砜、对氨基水杨酸钠、丙磺舒、亚甲蓝、维生素C、苯乙肼等均可引起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常于用药后12~48小时内发生。由于红细胞大量溶解‚表现为黄疸、贫血及酱油样尿等。典型病例多有自限性‚故病程短‚一般在数日内血红蛋白尿即可消失‚继之黄疸消退。慢性溶血病程缓慢‚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主要为慢性贫血表现。        应对方法:加强预防‚应加强对G-6-PD缺乏症患者的普查及宣传教育工作‚注意合理用药。一旦发生溶血之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应用一切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轻症一般不需治疗。贫血严重可予适当输血‚一般输血1~2次即可。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补液及碱化尿液‚防治肾衰竭。一般来说本病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都能安全度过溶血急性发作期‚贫血可逐渐恢复。      
  • 22
    2024/03
    电影《热辣滚烫》,对糖友有哪些启示?
          《热辣滚烫》所呈现的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与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有效的体重管理不仅能够改善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还能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一、血糖控制改善:体重管理有助于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一项发表在《糖尿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通过减轻体重,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降低。       二、心血管风险降低:体重管理能够降低血压、血脂,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提高生活质量:体重管理能够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减重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个性化体重管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体重管理计划,包括饮食调整、运动计划等。       二、监测血糖和体重变化:在体重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和体重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三、避免极端减重方法:应避免采用极端的减重方法,如过度节食或滥用减肥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四、长期坚持: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通过有效的体重管理,可以带来多方面的临床获益。然而,在体重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个性化管理、监测变化、避免极端方法和长期坚持等事项。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体重管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 11
    2024/03
    肢端肥大症,普通人如何早识别?
          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由垂体腺瘤导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虽然普通人对此病的了解可能有限,但早期识别对于有效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什么是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异常增大,尤其是手、脚、头面部。除了身体结构变化,患者还可能经历关节疼痛、呼吸困难、心脏问题和代谢紊乱等症状。 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早期识别肢端肥大症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风险。生长激素过多会导致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过度生长,长期未经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害。 如何识别肢端肥大症?       身体变化:观察手脚是否异常增大,鞋子尺码是否持续增加,面部特征是否发生改变(如额头突出、鼻子增大、下颌突出)。       其他症状:留意是否有关节疼痛、呼吸困难、视力问题、头痛、疲劳、睡眠障碍或代谢异常等症状。       定期检查:即使没有上述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对于有垂体腺瘤家族史的人群。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症状、体检结果和血液检查(如生长激素水平测定)来确诊。一旦确诊,医生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生长激素水平和减轻症状。       通过了解肢端肥大症,提高早期识别的意识,我们可以为受影响的个体提供更早、更有效的治疗,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上一页 12345678910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