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血液内分泌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血液内分泌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9
    2022/07
    糖尿病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接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在内的治疗,长期控制欠佳,会引发引起一系列并发症,除了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还会影响男性性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根据调查,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下降。为什么糖尿病会影响性功能呢?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大家一定要有所了解。 第一:植物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出现感觉神经病变。勃起功能需要血管充盈,且受神经调节,如果出现神经的损伤,就会影响正常勃起功能。 第二:血管因素,正常勃起时,动脉血流量会增加到六倍以上,而且任何影响正常供血的血管因素都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弥漫性的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影响到勃起时所需的血流量增加。 第三:精神因素,也会对性功能产生影响。糖尿病患者由于需长期治疗,长期服药、经常化验检查,导致患者多数有一定的精神负担,这种焦虑也会影响性功能。 糖友一旦出现性功能障碍,就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这样才能尽早的缓解病情。对于性功能障碍的患者,首先要有效的控制血糖,这样才能有效治疗和缓解性功能障碍。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要适当的缓解压力,同时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 29
    2022/07
    预防并发症,是不是控制好血糖就够了?
    有不少糖友误认为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不会发生并发症了,然而,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的患者,仅仅控制好血糖是不够的。除了血糖外,当血脂、血压、体重等这些指标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糖尿病并发症有很多种,其中大血管并发症危害最大,主要是指心、脑及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血糖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大血管并发症早在糖尿病前期,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出现可能就已经发生了,并非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的,很多初次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已经患上了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预防大血管并发症,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还必须同时控制血压、血脂、血黏度及体重,而且要严格达到控制标准。对于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也应该有更积极的干预措施,这样不仅可以延缓糖尿病发生,同时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也有很大帮助。 仅仅控制好血糖,而不去控制血脂、血压等指标,还是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的治疗不是以降糖为单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血糖、血脂、血压、体重、肝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全面评估,综合治疗,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降糖、调脂、降压、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必要时,除了使用降糖药,还要服用降压药、调脂药、进行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加强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措施,才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 16
    2022/06
    餐后血糖总是高,什么原因?怎么办?
    控制餐后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一环,餐后血糖升高的危害不亚于空腹血糖,长期餐后血糖升高导致血糖波动明显增加,会影响到血管、神经,增加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糖友餐后血糖总是偏高,总结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饮食因素,如果某一餐主食量超标,吃了较多的米饭或面食,或者搭配了较多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根茎类食物,如土豆、莲藕、芋头、山药,餐后血糖会明显升高;还有些糖友反映主食没有超量,餐后血糖仍然较高,仔细询问发现配菜脂肪含量较高,如进食了较多的五花肉、肥肉、内脏,或者喝了很多肉汤,导致总的进餐热量超标,这也是餐后血糖总是控制不好的原因。总之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低脂肪,饮食品种多样,总热量不超标。 第二,运动因素,很多糖友有比较规律的运动习惯,坚持餐后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平时餐后血糖控制还不错,但是遇到一些特殊天气或其他客观原因,某一餐后没有运动,虽然食物的量没有变,药物的量也没变,然而餐后血糖比平时有明显升高。遇到这种情况也不必担心,没法进行户外运动的,可以居家做一些抗阻锻炼,推荐举重、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如确有原因没办法集中时间运动,首先应避免餐后立刻静坐,其次根据实际的活动强度,适当减少进餐总热量。 如果糖友做到比较好的饮食控制,并配合科学的运动,餐后血糖还是偏高,还要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药物,如果患者降糖方案中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剂量不充分,可能导致餐后血糖增高,如怀疑这种情况时,请及时到医院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 16
    2022/06
    糖尿病最严重最要命的并发症是哪些?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长期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病因较为复杂,同时伴随其他多种代谢问题,如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肥胖、脂肪肝等,因此,糖尿病有多达一百多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造成大血管、微血管损害,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 提到糖尿病最严重最要命的并发症,首推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大血管病变、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统计,糖尿病最终大多数都是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症之一,由于糖尿病存在较多的代谢紊乱,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展到终末期,治疗难度往往比其他肾病更加困难。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酸、体重,可明显减少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还有就是糖尿病的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脑部血管并发症,脑梗塞最多见,还有脑出血。这些疾病都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或者瘫痪,都极大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应当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 22
    2022/04
    男子脚踩铁钉留体内一周却浑然不知 脚麻木糖友需重视
    钉子留脚内一个周,46岁的吴先生竟然浑然不知,直到左脚慢慢肿胀起来,吴先生才前往医院就诊。经过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血液内分泌医生诊断,吴先生是由于长期高血糖会造成神经受损,导致其痛感会降低,以至于钉子在体内一周都没有发现。专家提醒,高血糖病人一定要注意意外伤害。 原来,十几天前,46岁的吴先生在装修时,左足底突然感觉疼了一下,他当时也没有太在意,后来左脚竟然慢慢出现了肿胀,出现了行走困难,于是在家人陪同下前往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内分泌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吴先生的左脚里面有一颗长约5厘米的细钉,并且钉子已经引发脚部严重感染。吴先生住院后经过一系列控制血糖、抗感染、换药治疗,他的脚现在已经慢慢恢复。 吴先生说:“自己是2型糖尿病患者,平时胰岛素配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由于工作较忙,疏于血糖监测,且平时生活饮食不规律,血糖控制较差。早在几年前就感觉双脚麻木感,由于忙于工作,没有到医院就诊。”  “像吴先生的情况,在糖友中并不少见。”市三医院首义院区血液内分泌科医生李广利说,在吴先生住院前,还有一名40多岁的糖友也是类似的情况。她的脚上扎了一个图钉,3天后才发现。 李广利介绍,长期高血糖可使神经缺血、缺氧,进而造成神经受损,出现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刺痛等症状,早期的神经病变具有可逆性,可使用药物进行神经修复、改善微循环等,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旦病情进展,糖友的痛感会降低,且下肢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下降,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即使是一个小伤口,最后也可能发展到要截肢。 李广利建议,糖友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检查;病程较长或合并眼底病变、肾病等疾病的糖友,应每隔3个月至6个月进行复查。同时,“糖友每天睡觉前,最好检查下足部,如有损伤要及时就医。”李广利提醒,糖友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足相关问题,因为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等可能无法被糖友及时发现。此外,泡脚时水温别过高,以免烫伤。
  • 20
    2022/04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下肢远端(踝关节以下)因为神经病变和(或)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糖尿病足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同时给家庭和社会严重经济负担。正确认识与预防糖尿病足尤其重要。 糖尿病足临床表现及分期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可以简单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发凉、肢体麻木、水疱、浅表溃疡等症状。 中度表现为较深的溃疡、合并感染、肢体缺血性疼痛等症状。 重度表现为溃疡合并局部坏疽或者全足坏疽,常合并感染甚至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糖尿病足病一旦诊断,应该进行分级评估,目前常用的分级方法主要是Wagner分级和Texas分级。 如何筛查糖尿病足 病史的采集:吸烟史、糖尿病史、糖尿病足病史、截肢(趾)病史、下肢血管病史、周围神经病史等。 体格检查:足踝部保护性感觉是否存在,双侧股、胭、胫后动脉的触诊及足背动脉搏动评估,皮肤的全面检查等。 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的筛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的筛查。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1.每天检查脚步和鞋子袜子   合适的鞋袜可以有效保护脚不受到伤害,包括足够的长度、宽度、深度,以及合适的柔软度,质地较硬的皮鞋糖友应避免穿。 2.胼胝、嵌甲的处理,皮温测定   当发现脚步有胼胝或有难以处理的趾甲时,应由接受过糖尿病足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协助进行。平时多对脚部皮肤进行温度监测,有助于糖尿病足在早期得到诊治。 3.坚持学习糖尿病足防治知识   这是预防糖尿病足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手段。具有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的的患者,要经常参加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讲座,这样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复发率和截肢率,降低医疗费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4.血糖控制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发生率。 5.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压、血脂达标非常重要,高血压、高血脂引发周围血管病变,进而出现血管狭窄或堵塞,在严重周围血管病变的基础上,一旦出现糖尿病足溃疡,不仅伤口愈合困难,同时有较大的截肢(趾)风险。 6.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使用血小板治疗。 7.戒烟和规律适度的运动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均应该戒烟。规律适度的运动,不能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可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8.出现脚部皮肤溃疡,尽早就医  一旦发现糖尿病足部溃疡,应尽早就医。尤其出现皮肤颜色变化、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原有表浅溃疡加深、发热等,更应该积极到医院专科就诊。 其实跟吴先生有过类似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糖尿病足的防治知识,疏于血糖控制,早在几年前就出现双足麻木及感觉迟钝,他却迟迟不到医院专科就诊,加上没有很好保护双脚,致使双脚进了钉子,他起初却浑然不觉,直到引发了严重的感染,他才想起就诊,险些因为一个小小的钉子丢掉一只脚,经过积极治疗:控制血糖、清创、抗感染、伤口负压等治疗后,吴先生的脚逐渐好转,打算近期出院。他出院时说:"一颗钉子,差点使我失去了一只脚,悔不该当初对糖尿病这么马虎大意”。在此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糖尿病足,一旦发生糖尿病足溃疡,要及时就医,切莫延误治疗。
  • 02
    2022/04
    糖友如何吃水果?
    由于很多水果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糖类,甚至一些水果还含有少量淀粉,很多糖友谈水果色变,避之不及,生怕食用水果后出现血糖较大波动,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有些糖友坦言,自从患上糖尿病,再也没有吃过哪怕一点点的水果,做为膳食结构中重要的一份子,水果品种众多,口感好,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补充人体营养是蔬菜所不能代替的。糖友真的与水果无缘了么?其实并不能这么绝对。 首先,血糖控制达标的前提下,如空腹血糖能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一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具备食用水果的条件的,如果血糖尚没有达标,也不用慌,可以暂时选择西红柿、黄瓜替代水果,病情稳定后再吃水果。 其次,选择合适的吃水果时间,水果可以当做加餐食用,也就是两餐之间吃,少量食用不仅不会加重自身胰岛素分泌负担,还能有效预防下一餐前低血糖发生; 第三,选择合适的水果,各种水果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6%-20%,应选择糖量相对较低以及升高血糖速度慢的水果,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有个体差异,可根据自身实际经验选择,一般含糖量较低的水果有西瓜、苹果、梨、橘子、猕猴桃等,相对适合糖友选择。而香蕉、红枣、荔枝、菠萝、葡萄等含糖量高不宜食用。 第四、掌握水果食用量,建议每天食用200克左右水果,能量大约300-400KJ,应同时减少25克左右主食。 最后推荐给糖友一个评估水果对血糖影响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在食用水果前和食用水果后2h监测血糖,掌握每种水果对自己血糖的具体影响,每次做好笔记,为选择升血糖慢的水果提供数据支持。
  • 28
    2022/03
    糖友尿酸高怎么办?如何预防和治疗?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的代谢性疾病,除了血糖问题外,还容易合并别的代谢问题,如高尿酸血症,显现实生活中,很多糖友被尿酸高所困恼,反复发生关节疼痛,很是痛苦,长期还可能引发肾功能不全,那么糖友发现尿酸高要怎么办呢?
  • 15
    2022/02
    经常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
    老张是公司中层,由于经常陪客户应酬,才40来岁的他体重严重超标。最近身体出现一些状况,令他十分苦恼,经常在上午10点多及下午4点多出现心慌、头昏、出汗等不适,吃点甜食后会感觉好一些。他到医院检查,竟然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个检查结果让他很疑惑:糖尿病肯定是高血糖啊!我经常低血糖,怎么会是糖尿病呢?
  • 26
    2022/01
    血脂数值“爆表”,这类传统美食要“点刹”
    王阿姨患糖尿病多年,年关将至,她到医院门诊做了一个简易的体检,让他没想到的是,平时感觉良好的他,竟然很多指标不正常,尤其的是血脂高到“爆表”,用医生的话说就是“乳糜血”。手拿化验单的王阿姨一脸迷茫,经过接诊医生的问询后,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不快到过年了么,家家户户必然少不了吃点腌肉熏肉,面对美食而不能吃,王阿姨感觉挺憋屈,自然多吃了一些。医生说:吃是没问题的,问题还是在于吃多少。
  • 22
    2021/09
    低就多吃,高就少吃,糖尿病饮食有这么简单么?
    不管在门诊还是住院部查房,内分泌科生经常不惜花大量时间讲解糖尿病饮食,既怕患者吃太多,又怕患者吃不好。李大爷患病多年,自认为对糖尿病饮食控制颇有心得,他觉得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非常容易掌握,还总结了八字法则:“低就多吃,高就少吃”。每次监测发现血糖升高,下一餐就少吃点,而如果最近血糖控制还可以,就多吃点。然而,让李大爷失望的是,经过医生专业检查和系统监测,他的血糖并非十分满意。很多糖友有类似李大爷的这样做法,表面看似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了饮食,对于血糖控制有一定帮助,但长期看却并不可取。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糖尿病饮食控制的法则。
  • 29
    2021/08
    多吃多打?看了这个案例,您还随意调胰岛素么?
    患糖尿病多年的王先生在一个企业担任老总,由于应酬较多,且活动量不够,50多岁的他已患糖尿病多年,然而一直控制欠佳。每次就诊都被医生“唠叨”要严格控制饮食,他总是按下决心一定执行医嘱,然而令他苦恼的是,由于应酬太多,管住嘴迈开腿成了空话。
上一页 12345678910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