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超声医学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超声医学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0/09
    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腺肌瘤的区别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内在性表现,都是子宫内膜不好好待着到处乱跑,跑到子宫肌层里面去了,于是内膜组织在肌层弥漫性生长,B超下就会看到整个子宫呈现均匀性的增大。 如果内膜组织只局限在子宫肌层一个地方生长,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结节或者团块,B超下就表现为一个肌瘤,叫做子宫腺肌瘤。 两种疾病其实可以算作一种,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点,都会引起加重性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不孕,当然还会有35%患者无典型症状。 目前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根治,一旦发现应尽快控制病情,未怀孕者应尽快把握时机怀孕。因为这种疾病主要是雌激素高水平引起的,所以绝经后没有激素刺激,一般就会自动改善。
  • 31
    2020/08
    话说胆囊切除
    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缘,肝脏的后面,是一个中空的囊袋状器官,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浓缩和存储胆汁。胆汁能够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要不得的胆囊”之一:曾反复发作胆囊炎的胆囊,胆囊炎的发作大部分是因为胆囊结石的存在堵住了胆囊出口,导致胆囊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出,而把胆囊“憋大”,导致胆囊炎。此外,还有很小的一部分胆囊可以在没有结石的情况下发炎,称之为无结石性胆囊炎。      “要不得的胆囊”之二:可能或曾经引发胆管结石的胆囊,胆囊炎的发生是因为结石堵在了胆囊出口,这些结石都是比较大的结石,而小一些的结石则可以顺利流出胆囊,然后堵在胆总管中。这时,无论是肝脏分泌的胆汁,还是胆囊储存的胆汁,都无法流入小肠,那么这些胆汁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返回胆囊,导致胆囊增大发炎,另一条路则是返回肝脏,然后通过肝脏里的细小胆管进入血液,导致人全身的皮肤眼睛发黄,称为“梗阻性黄疸”。      “要不得的胆囊”之三:可能或曾经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胆囊,大的结石堵在胆囊出口,小一点的堵在胆总管,那么更小的呢?这样的结石称为“泥沙样结石”,他们可以顺利达到胆总管的开口,而胆总管的开口在十二指肠,旁边紧挨着的就是胰腺管道胰管的开口,于是,接下来这些很小的结石可以更加“顺利”的进入胰管,诱发“胆源性胰腺炎。     “要不得的胆囊”之四:无功能的胆囊, 一些病人虽然没有过胆囊炎发作,但是胆囊里已经全是结石(充满型结石),胆汁很少或几乎没有;或是由于胆囊壁过度增生增厚,导致胆囊腔几乎消失(胆囊腺肌症)。对于这两种情况,由于胆囊几乎没有胆汁可以进入,胆囊没有了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成为了“无功能胆囊”,若是继续留着,还可能会导致胆囊癌变,得不偿失。 “要不得的胆囊”之五:有息肉的胆囊,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切除胆囊。胆囊多发息肉,单发息肉直径小于1cm、有蒂等情况往往提示良性病变,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即可。一般来说,胆囊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cm,宽基底,或胆囊息肉随访过程中增大者,才是要切除胆囊的信号。       “要不得的胆囊”之六:高度怀疑恶变的胆囊,对于怀疑或确定为恶性的胆囊病变,情况允许的话,当然是“能切就切”。 胆囊切了会怎样?      胆囊是胆汁的存储和浓缩器官,而不是分泌器官,所以,并不是“胆囊没有了就不能吃肉了”,胆囊切除后,饮食是完全可以和术前一样的。 胆囊切了以后,身体少了胆汁浓缩这一步骤,胆汁由肝脏直接进入肠道,因此胆囊切除后初期少部分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腹泻,然而人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机制,往往一个月到几个月后,这种腹泻症状就会消失。 胆囊切除后注意事项: 在做完胆囊手术之后,多吃清淡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这样也能够避免消化不良的产生。有部分人除了消化不良之外,还会出现胃胀胃酸。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平时每天都有正常的饮食,甚至吃的东西还很多,但是却常感觉自己的胃部非常的不舒适,其实就是因为胃部出现了异常。在刚刚做完手术之后,胃胀胃酸的现象也是发生得比较多的,过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的减轻。  
  • 30
    2019/06
    孕期B超有几次?
     正常情况下整个孕期的B超检查会有5次,特殊情况和多胞胎孕妇除外。   早孕检查(孕7周左右):此次B超检查主要的目的就是确认胎儿孕周、胎儿数量、是否存在宫外孕以及胚胎是否存活。 NT检查(孕11-14周):主要检查胎儿颈后透明带厚度,是对胎儿畸形的早期筛查。 大排畸检查(孕20-24周):此次B超主要针对胎儿的器官结构进行系统筛查,以排除胎儿大的结构缺陷,此次B超对医生的要求会很高。 常规检查(30-32周):主要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羊水量、胎盘情况、脐血流等都是检查的重点。 分娩前(37周左右):此次检查的目的就是确认分娩方式,胎儿的大小和位置、胎盘的成熟度、有无脐带绕颈、羊水量的多少都是重点检查项目。  特殊情况和多胞胎孕妇,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B超的检查次数。  
  • 27
    2019/06
    胎儿膀胱流出道梗阻
    对于每位孕妈妈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成长,孕妈妈在产检时如发现胎儿有异常,应该配合医生,听取医生的建议,6月份我科诊断一位膀胱流出道梗阻的胎儿,下面来介绍该病的的特征、临床处理及预后 膀胱流出道梗阻在胎儿期及新生儿期可继发于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也可出现尿道梗阻,女性尿道梗阻的主要原因是尾部发育畸形或尿道闭锁,男孩后尿道瓣膜是常见的原因,然而有些非梗阻性病变也可导致膀胱流出道梗阻而表现为膀胱增大,如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过缓综合征及梅干腹综合征。 1、后尿道瓣膜,仅发生于男性,是先天性下尿路梗阻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尿路梗阻的9%。畸形特征:后尿道瓣膜是后尿道内一软组织瓣膜导致尿道梗阻,瓣膜可呈双叶状、隔状或仅为黏膜皱襞。本病病因不清,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其发生可能是尿生殖膈分化不全所致。它不仅可引起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及功能障碍,而且会影响胎儿多个系统。 2、尿道闭锁,尿道闭锁引起尿道完全梗阻,可发生于女性,也可发生于男性,其表现与严重后尿道瓣膜梗阻相似,膀胱极度扩张,可充满整个腹腔,当发生在男性胎儿时,本病很难与后尿道瓣膜区分,本病预后差,常为致死性,幸存者多合并有脐尿管瘘或膀胱直肠瘘。 3、巨膀胱-小结肠-肠蠕动过缓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多于男性,其特征性改变是小肠梗阻、小结肠和巨大膀胱。由于本病平滑肌功能异常,肠道梗阻及泌尿道梗阻均为功能性梗阻而非器质性梗阻。产前超声特征性表现是膀胱明显扩张,双肾积水、胃扩张、小肠不同程度扩张、蠕动少、羊水量和正常或增加。本病预后差,为致死性。
  • 31
    2019/03
    不要忽视怀孕时发现的乳腺肿块
    很多女性在怀孕期间发现乳房不适,在医院检查出乳腺肿块,虽然大多数乳腺病变是良性的,而不是癌症,但发现肿块还是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才能更好的确定肿块的性质。 乳腺癌是妊娠期和产后常见的癌症,每3000例中大约有一例发生乳腺癌,很多都是在怀孕期间诊断出来的。 怀孕期间发现乳房有肿块应立即做相关检查,不要认为是怀孕的正常变化。无论肿块是否感到疼痛,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高度警惕:肿块很硬、固定不动、乳头凹陷。 乳腺癌超声声像图特征: 超声测量肿块纵横比>1 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无包膜呈蟹足状、小分叶状 肿块内部低回声,分布不均匀,伴微钙化。
  • 29
    2019/03
    浅表淋巴结超声诊疗常规
    淋巴结常见疾病有: 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可单发或多发,多数不发生融合,增大淋巴结仍保持规则的卵圆形,长短径比大于2,淋巴结皮质呈均匀性增厚,髓质所占比相对减少,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增多。2、淋巴结核 超声表现为淋巴结增大,以短径增大明显,长短径比小于2,淋巴结呈类圆形,常为多发,肿大淋巴结间可以相互融合。淋巴结皮质呈不均质低回声,髓质受压偏向淋巴结一侧,后期可出现液化坏死,,陈旧性以及治疗后的病变内可出现强回声钙化灶。 3、恶性淋巴瘤 超声为淋巴结明显肿大,中央髓质强回声消失或呈细线状,皮质非均匀增厚,淋巴门偏向一侧,淋巴结内呈均匀低回声,部分了互相融合,肿大淋巴结可局限于单一解剖部位,也可为多个部位同时发生,对怀疑本病者应注意行全身检查。4、淋巴结转移癌 经淋巴系统转移是全身各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超声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外周包膜不清晰或有切迹,形态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长短径比值小于1.5,中央髓质消失,淋巴门偏心,淋巴融合,可有坏死、钙化,对周围组织、大血管浸润等。 人体约有300~800个淋巴结,其中浅表淋巴结主要分布于头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几个区域,正常淋巴结呈扁圆型形似“小肾”,长径约5~15mm,淋巴结的一侧常有凹陷,称为淋巴门,是血管和输出淋巴管出入的部位。淋巴结分皮质和髓质。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进入人体的细菌、异物、毒素,以及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经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从而得到过滤。淋巴小结可产生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经淋巴窦进入淋巴输出管,汇入血液。同时,淋巴结也是各种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吞噬作用的重要场所。 淋巴结的正常超声声像图为扁圆型或卵圆形,包膜光滑整齐,长短径比值多大于2,但下颌下和颏下淋巴结较为特殊,长短径比可小于2,皮质位于周围,呈均匀低回声,髓质位于中央呈较强回声,彩色多普勒于淋巴门部及髓质内显示点、线状血流信号。
  • 30
    2018/11
    一觉醒来脖子动不了,这是怎么啦?
    落枕,是一种常见病,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颈部明显疼痛,活动受限。由于它可以“自愈”,很少有人去医院就诊,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人或同事帮助下进行简易处理。病程不长,一般经数天的休息即可自愈。但有少数患者症状严重,需给予治疗。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为什么会落枕? 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夜间如果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则容易引起肌肉扭伤;    枕头垫得过高:使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屈状态,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滑膜水肿甚至嵌顿;    颈部有过外伤史:使肌肉变得更易疲劳和损伤;   颈部受凉:颈部受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痉挛;    颈椎病,可反复“落枕”。如何治疗?    本病一般可自愈,无需过多治疗。轻者数小时即可恢复。但较严重者一般需要适当治疗,可促进恢复。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落枕的治疗方法包括:    按摩:站于落枕者身后,找到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上向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按压“落枕”穴:以拇指或示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烤灯照射均可起到缓解痉挛和止痛作用。用电吹风机效果也不错。    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外擦正红花油或膏药贴敷。    耳针,针炙,电针均有一定疗效。    如为颈椎病引起,则应在专科科医师指导下治疗。    手法扳正:对于颈椎棘突有偏歪者,还可以应用手法扳正,但要专业人士操作。不能粗暴用力。行手法扳正前要明确诊断,排除骨折、脱位或肿瘤等疾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落枕,是一种常见病,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颈部明显疼痛,活动受限。由于它可以“自愈”,很少有人去医院就诊,大部分病人是在家人或同事帮助下进行简易处理。病程不长,一般经数天的休息即可自愈。但有少数患者症状严重,需给予治疗。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为什么会落枕?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睡眠时头颈姿势不当:夜间如果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则容易引起肌肉扭伤;枕头垫得过高:使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屈状态,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滑膜水肿甚至嵌顿;颈部有过外伤史:使肌肉变得更易疲劳和损伤;颈部受凉:颈部受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痉挛;   颈椎病,可反复“落枕”。如何治疗? 本病一般可自愈,无需过多治疗。轻者数小时即可恢复。但较严重者一般需要适当治疗,可促进恢复。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落枕的治疗方法包括:    按摩:站于落枕者身后,找到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上向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按压“落枕”穴:以拇指或示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热敷: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烤灯照射均可起到缓解痉挛和止痛作用。用电吹风机效果也不错。    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外擦正红花油或膏药贴敷。    耳针,针炙,电针均有一定疗效。   如为颈椎病引起,则应在专科科医师指导下治疗。   手法扳正:对于颈椎棘突有偏歪者,还可以应用手法扳正,但要专业人士操作。不能粗暴用力。行手法扳正前要明确诊断,排除骨折、脱位或肿瘤等疾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 26
    2018/11
    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超声筛查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 of the hips,DDH)是指一系列髋臼和股骨近端畸形以及头臼相互关系异常的疾病,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髋关节完全脱位三种形式,是儿童最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发生率在0.91‰~3.8‰,其预后与疾病诊断及治疗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筛查不仅使初始治疗时间提早、治疗周期缩短,而且明显降低了需要手术复位的概率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取得满意的疗效,同时积极干预治疗可能避免远期残余的髋臼发育不良。目前,我科已逐渐开展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和筛查。       DDH多发生于女孩,部分与臀位出生、在子宫内无足够活动空间、出生产程较长、或家族有髋关节发育不良相关,但是很多病因并不明确。当小儿出现臀部或大腿纹不对称、双腿分开哭闹、一腿短于另一腿、髋关节伸展不开、走路瘸行时均应进行小儿髋关节超声检查。小儿1岁以内发现先天性髋关节发育问题,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既往DDH早期筛查主要依赖临床检查。对髋关节脱位及不稳定(半脱位)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但对髋臼发育不良的诊断欠佳,且受检查者的临床经验影响大,假阴性率高。在新生儿和婴儿早期,髋臼和股骨头均为软骨成分,骨盆正位X线片适用于出生后4~6个月股骨头骨化核显影之后的DDH诊断,且存在放射线暴露问题,不适用于人群的广泛筛查。1980年,奥地利的Graf利用超声波能穿透关节软骨且无放射性损害的特性,首次将B超用于DDH的早期诊断,建立了量化的分型体系,使DDH的早期诊断由8个月提前至新生儿期。Graf的方法为髋关节冠状面的静态B超检查,能够判断髋臼病理形态及头臼关系。1984年,美国的Harcke提出实时动态B超检查方法,不仅能判断头臼病理形态和相互关系,而且可以评估髋关节的稳定性。目前,B超已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DDH早期影像诊断手段。   
  • 13
    2018/11
    甲状腺及相关颈部淋巴结超声若干临床常见问题专家共识(2018版)
    甲状腺及相关颈部淋巴结超声若干临床常见问题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   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方法,在临床诊疗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进一步规范甲状腺及相关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提高超声在临床决策中的地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委会组织相关专家,就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调查问卷,共收集5301条反馈意见,专委会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反复讨论,结合中国国情,最终达成《甲状腺及相关颈部淋巴结超声若干临床常见问题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及文献积累,专委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更新。本《共识》仅供本行业医疗人员参考,不具备法律效力。   问题一、目前关于甲状腺结节分类及管理建议的常用指南有哪些?其分类方法有何不同?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专家意见:   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甲状腺结节超声分类及管理指南至少有10个以上[1-11],这些指南甲状腺结节的分类方法不同,各类所对应的恶性风险程度(%)不同,管理建议也不一致。国内比较常用的包括:① 2011年韩国学者Kwak提出的“甲状腺影像与报告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5];② 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ATA)颁布的《成人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管理指南》[1];③ 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yroid Oncology, CATO)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提出的TI-RADS[6];④ 2017年美国放射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发表的TI-RADS[4]。   这些指南将甲状腺结节依照恶性风险程度不同,进行分类,其不同点在于:① Kwak和CATO将“阴性发现”,即“甲状腺内无明显占位性病变”纳入分类系统,而ATA和ACR仅对超声检查发现的结节进行分类。② Kwak版的TI-RADS通过“计数法”分类, 即按照结节的恶性特征个数进行分类; ACR 版的TI-RADS通过“积分法”分类,即参照结节的特征得分总和进行分类;CATO 版的TI-RADS通过“模式法”分类,即依据结节的恶性风险可能进行分类。③ CATO对于高度可疑恶性结节行细针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的阈值是0.5cm,而其他指南为1.0 cm。   这些指南的临床意义在于为甲状腺超声临床工作提供了描述词典、分类系统和管理建议。词典用于描述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分类系统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程度,管理建议用于决定结节是否需要进行FNA或结节随访间隔。   问题二、目前如何进一步规范国内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   专家意见:   现有的各个国内外关于甲状腺结节诊治指南共识中,分类系统及管理建议多种多样,各具优缺点。例如,ACR版TI-RADS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但其敏感性较低;ATA指南的敏感性相对较高,但是并不能对所有甲状腺结节进行分类,如高回声伴微钙化的结节无法参照ATA指南风险评估系统进行分类[12, 13],对于伴有类结节改变的不均质性甲状腺弥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甲状腺炎等情况未纳入各个指南进行分析。     因此,专家组一致建议:首先规范甲状腺超声检查和测量方法,再构建统一的甲状腺结节超声描述词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研究,探索更优化的甲状腺结节分类系统及管理建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在尚未达成统一结论的情况下,推荐使用ACR TI-RADS词典[4],规范甲状腺结节的描述术语。   ACR TI-RADS甲状腺超声报告词典   1.结构(Composition)   描述甲状腺结节的内部成分,即实性或液性成分及其所占比例,具体分为: ①囊性或几乎完全囊性。 ②海绵状,是指结节中小囊状结构占比超过结节成份的50%,形似海绵。 ③囊实性,分为囊性为主结节和实性为主结节。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及决定是否进行FNA时,结节实性部分的声像图特点比结节大小和囊实性比例更为重要,若实性部分表现为偏心、极低回声、呈分叶状或存在点状强回声,常常提示恶性[14]。 ④实性或几乎完全实性。   2.回声(Echogenicity)   描述结节中非钙化实性成分相对于周围甲状腺组织的回声水平,具体分为: ①无回声,主要应用于囊性或几乎完全为囊性结节。 ②高回声,指结节回声高于周围甲状腺实质回声。 ③等回声,指结节回声与周围甲状腺实质回声相近。 ④低回声,指结节回声低于周围甲状腺实质回声。 ⑤极低回声,指结节回声低于颈前带状肌群的回声。   3.形态(Shape)   一般在横切面评估,本共识推荐在最大横切面上,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的比值(anteroposterior and transverse diameter ratio,A/T),也称为纵横比,具体分为: ① A/T(纵横比)>1,在横切面测量时,结节的前后径与其左右径的比值>1。 ② A/T(纵横比)<1,在横切面测量时,结节的前后径与其左右径的比值<1。 如果结节在横切面表现为A/T=1,此时可在纵切面上进行评估[15]。   4.边缘(Margin):   描述甲状腺结节与其周围甲状腺实质或相邻的非甲状腺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分为: ①光滑,是指结节表面光整,与甲状腺实质分界清晰,此类结节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②模糊,是指结节与周围甲状腺实质间缺乏明确界限。某些情况下,如多发结节或甲状腺背景回声不均匀时,常常无法判断结节与周围甲状腺实质的关系,此时,也可将边缘定义为模糊。 ③分叶,指结节表面一个或多个宽大或细小的弧形突起。 ④不规则,是指结节表面呈毛刺、成角或锯齿状。 ⑤甲状腺外浸润,分为广泛浸润和微浸润,广泛浸润是指结节直接浸润甲状腺周围软组织或血管,高度提示恶性[16]。微浸润在超声上常表现为病灶与甲状腺被膜毗邻、病灶处甲状腺被膜局灶性隆起或病灶处甲状腺被膜回声连续性中断[17],但在判断是否存在微浸润方面病理医生之间的意见常不一致[18],且微浸润的存在是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目前也观点不一[19, 20]。因此超声医生在诊断微浸润方面要慎重,本共识建议超声对所谓 “微浸润”只做描述,不下结论。   5.局灶性强回声(Echogenic Foci):   在结节内,相对于周围组织,局灶性区域有显著回声增强,具体分为: ①大彗星尾征,指点状强回声后方伴有深度>1 mm 的 V 型强回声,与浓缩胶质有关,当大彗星尾征存在于囊性成份中时,强烈提示良性[21]。 ②粗大钙化,是指粗大的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中均可出现[22, 23]。 ③边缘钙化,是指结节边缘部分或全部为钙化,是否提示恶性存在争议,但钙化环中断部位出现结节内的实性成份向外突出,则高度提示恶性[24]。 ④点状强回声,是指小于粗大钙化且后方无声影的强回声,那些出现在实性结节中伴小彗星尾征(长度≤1mm)的点状强回声也归于此类(如图1),此时应注意与大彗星尾征相鉴别[21]。需要注意的是,点状强回声也可出现在海绵样结节中,代表微小囊肿后壁的回声反射,应注意甄别。   图1、三角形所指为小彗星尾征,箭头所指为大彗星尾征(图中长度>4.5mm)   问题三、甲状腺大小及结节大小的推荐测量方法是什么?   专家意见:   1.甲状腺大小的推荐测量方法:   ①测量最大横切面上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如图2),最大纵切面上的上下径。上下径测量可受探头宽度的限制,当超过探头测量范围时,可选用梯形成像、宽景成像、双幅无缝拼接或用腹部探头进行测量。当甲状腺下极伸入胸骨后方,无法完全测量上下径时,应在报告中予以提示。 ②当甲状腺内有结节,并且结节大小超过腺体径线时,腺体各径线的测量应在含病灶的最大切面。   2.甲状腺结节大小的推荐测量方法:   ①结节大小应该测量结节的3个径线[1, 2],包括在横切面上测量结节的最大径线及与上述径线垂直的最大径线(同一平面),在纵切面上测量上下径线(如图3)。测量径线通常与声束平行或垂直,但当结节较为倾斜时,测量径线可与声束存在一定角度。 ②测量随访中的结节时,为保证评估的准确性,测量方法最好与前次检查相一致。   图2、甲状腺大小推荐测量方法 甲状腺大小推荐测量3个径线:A. 测量最大横切面上的前后径(a)和左右径(b) B.测量最大纵切面上的上下径(c)   图3、甲状腺结节大小推荐测量方法 甲状腺结节大小推荐测量3个径线:A.在横切面上测量结节的最大径线(a)及与上述径线垂直的最大径线(b) B.在纵切面上测量上下径(c)   问题四、描述甲状腺局灶性病灶是使用“占位、肿块、团块”等描述词,还是统一为“结节”?   专家意见:   不论病灶大小,甲状腺局灶性病灶均统一使用“结节”进行描述。   问题五、甲状腺小于2毫米的胶质潴留性结节需要描述吗?结论应如何提示?   专家意见:   胶质潴留性结节虽属良性,即使<2mm,但仍被各种分类系统纳入分类,故需描述。结论中可提示为:考虑良性。   问题六、甲状腺内有多个结节时,超声应如何描述?   专家意见:   1.当甲状腺内有多个结节时,超声图像特征基本相同的良性结节可以合并描述,只详细记录甲状腺每侧叶及峡部最大病灶的位置(右叶,左叶,峡部;上部,中部,下部;外侧,内侧;腹侧,背侧)、大小和超声征象。 2.可疑恶性的结节若超声表现不同,需分别描述其位置、大小和超声征象;若可疑恶性的结节超声表现相同,可分别记录其位置和大小,统一描述超声征象。   问题七、甲状腺结节的可疑恶性征象有哪些?    专家意见:   甲状腺恶性结节中最为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超声征像有:实性、低回声或极低回声、纵横比>1、边缘不规则和微钙化[25-28]。但是需要注意,任何一种上述征象均不为恶性结节所独有,大于1cm的甲状腺癌可表现为等或稍高回声,靠近甲状腺边缘特别是前缘的甲状腺癌纵横比可<1,因此需综合分析判断[3]。   未分化癌、髓样癌、滤泡癌和乳头状癌的特殊类型(如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超声表现多种多样。如未分化癌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均匀结节,常累及整个腺叶或腺体,可出现包膜外和血管侵犯,多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髓样癌常表现甲状腺上部低回声结节,结节中央内可伴有粗大钙化或微钙化,无声晕,血流信号丰富、杂乱;滤泡癌多表现为椭圆形的等或稍高回声结节,大部分纵横比<1,大多有声晕,可伴钙化,但无微钙化,少数可见微小分叶状或不规则的边缘,但微小浸润型滤泡癌声像图表现与腺瘤类似,超声往往很难将两者鉴别;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患者多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背景,甲状腺实质内可见弥漫性散在微钙化,可有边缘模糊结节或无结节,病变区域血流信号丰富,部分伴有典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问题八、超声引导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Fine needle aspiration)的适应证是什么?    专家意见:   由于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临床中最常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即使不干预,不会影响大多数患者的预后和总体生存期[29],故国际上甲状腺癌的诊疗呈日趋保守和谨慎的趋势。当超声考虑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时,如不存在下列情况,可建议首次发现结节患者6-12月随访。   甲状腺结节FNA的适应证:    1. 高度可疑恶性结节最大径线≥1cm; 2. 高度可疑恶性结节(≥1cm),初次FNA结果阴性; 3. 对<1cm的可疑恶性结节,不作常规推荐,如有下列情况可考虑FNA:    ① 伴血清降钙素(Calcitonin, CT)水平异常升高; ② 结节紧贴或已突破被膜,结节位于甲状腺内后方,紧邻气管、食管及喉返神经即所谓“危险三角”区,或出现相关症状; ③ 伴有颈部淋巴结异常或局部转移征象,如颈静脉瘤栓等; ④ 结节随访间期明显增大,即至少两个径线增大20%(具体数值超多2mm),或者体积增大超过 50%; 对囊实性结节来说,根据实性部分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进行FNA。 ⑤ 对侧甲状腺结节确诊为甲状腺癌需手术时; ⑥ 患者本人有强烈意愿要求行FNA。   问题九、多普勒超声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意义吗?    专家意见:   甲状腺结节内血流信号的检出、丰富程度及分布与结节良恶性无明显相关,同时由于多普勒效应的角度依赖性,不同超声仪器的血流敏感性差异较大,以及操作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差[30, 31],使得彩色血流信号的显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多普勒超声不能单独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指标。目前ATA和ACR 版TI-RADS 等多个指南均未推荐将血流信号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指标[1, 4]。但是,在灰阶声像图基础上使用多普勒超声,于以下情况可有一定的提示价值[32]:   1. 如果实性结节具备良性特征并血供丰富,尤其可以显示结节周围较完整的环绕血管和内部分支样血管,多为良性,最为常见的是腺瘤样变,但要警惕髓样癌的可能,请结合降钙素检查。 2. 如果实性结节具备高风险特征,且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乏血供,多提示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3. 如果甲状腺实性和囊实性结节内实性部分血流信号丰富,周围血管环不完整,考虑可能为少见的甲状腺恶性结节,例如: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等。   问题十、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伴结节,超声如何描述和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基础上形成的结节如何进行判断?    专家意见: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可同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和甲状腺癌等结节性病变,且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几率显著高于非桥本氏甲状腺炎[33]。在超声报告的描述部分,弥漫性病变与结节性病变应分别描述,先描述甲状腺整体的超声表现,再描述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表现(如图4-5)。 部分弥漫性病变,如桥本甲状腺炎,腺体内淋巴细胞和纤维组织不均匀增生会导致腺体回声的明显不均匀,出现结节样表现,可在超声描述中予以记录,在结论中提示考虑桥本氏甲状腺炎基础上的结节形成[34]。此时,需要与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及乳头状癌等病变相鉴别。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结节样改变往往呈实性、等或稍低回声、边缘模糊 [35] (如图6)。   图4 桥本甲状腺炎伴良性结节 A.甲状腺下部等回声结节(箭头所示) B.结节内未检出血流信号   图5 桥本甲状腺炎伴甲状腺乳头状癌 A.右侧甲状腺回声不均伴低回声结节(箭头所示)B.右侧颈部Ⅲ区转移性淋巴结   图6 桥本甲状腺炎呈结节样改变(箭头所示)   问题十一、如何鉴别呈恶性征象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囊性成份吸收后改变与恶性结节?   专家意见:   一些良性甲状腺结节囊性成份胶质凝集或者实性成份出血后吸收,甲状腺结节萎缩、塌陷、内部广泛纤维化,形成皱缩状态,这种状态既可以是一种自然的病理过程,也可以为介入术治疗所导致,比如囊液抽吸后、酒精消融术后的改变[36-38]。此类结节灰阶超声图像上常表现为恶性结节的特征,比如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和边缘模糊等(如图7),因此对于该类结节的鉴别诊断意义重大[39-41]。   当考虑“良性甲状腺结节囊性成份吸收后改变”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病史和既往检查结节的超声特征,该类结节的体积通常具有逐渐缩小的过程,因此与既往超声的对比对鉴别诊断具有较大意义;其次该类结节内部常无明显血流信号,可通过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查加以鉴别诊断[42];超声弹性成像对此类结节诊断意义不大,因为结节内细胞脱水硬化以及结节边缘的可能钙化,往往导致结节硬度增加和弹性评级增大,从而不能与恶性甲状腺结节进行鉴别。本共识建议,对于无法完全判断某一结节是否为“良性甲状腺结节囊性成份吸收后改变”时,可以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42]。   图7甲状腺良性结节囊性成份吸收后 图A-B:患者发现甲状腺右侧叶结节2年余,随访过程中结节逐渐缩小,图A为2016年第一次检查,图B为2018年复查 图C-D:患者发现甲状腺右侧叶结节6年余,随访过程中结节逐渐缩小,图C为2012年第一次检查,图D为2018年复查   问题十二、超声能否提示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如“甲亢”或“甲减”?   专家意见:   甲状腺组织内的血流丰富与否,与甲状腺功能有一定关系,但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与甲状腺功能无正相关关系,所以超声不宜直接提示“甲亢”或“甲减”的诊断。可以提示:甲状腺弥漫性改变,请结合甲状腺实验室检查。   问题十三、如何进行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定位检查?    专家意见:   目前国内外常用七分区法来描述颈部淋巴结位置,具体如下(如图8):   第一区(level I):包括颏下(Ia)及颌下淋巴结(Ib),下界为舌骨水平,两侧分界为颌下腺后缘前方; 第二区(level 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颈动脉内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第三区(level I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环状软骨水平,前后界与II区相同;在超声检查中,常以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作为II区与III区的分界线,颈总动脉分叉以上为II区,颈总动脉分叉以下为III区。 第四区(level IV):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环状软骨水平到锁骨上缘,前后界与II区相同;在超声检查中,常以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水平作为III区与IV区的分界线,交叉处水平以上为III区,交叉处水平以下为IV区。 第五区(level V):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副神经链淋巴结,以及锁骨上组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上缘; 第六区(level VI): 上界为舌骨水平,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内侧缘,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亚组:气管前、喉前、左右气管旁上下组。 第七区(level VII):位于无名动脉水平以上的上纵隔的淋巴结。   扫查原则:流畅连续、按分区顺序、全面。   扫查手法:使用高频浅表探头。令患者头部略向对侧旋转,依次扫查颏下和下颌下、腮腺和颈内静脉二腹肌区域,完成I区和II区扫查;然后沿两侧颈部血管向下扫查到锁骨,完成III区和IV区扫查,与此同时探头向后移动,完成对V区自上而下的扫查;最后令患者将头部转到正中位置,扫查从舌骨到胸骨柄的中央区域(VI区),对于有必要探查VII区的患者,可以将探头向下倾斜并调整深度或频率以完成上纵隔探查。扫查过程中发现异常淋巴结可以使用纵切、横切和斜切位,多切面观察淋巴结内部情况。   图8、颈部淋巴结分区示意图   问题十四、结构正常的颈部淋巴结超声需要描述和提示吗?    专家意见:   一般情况下,颈部I-III区结构正常的淋巴结可被超声发现(如图9),患者无任何症状或相关引流区肿瘤或肿瘤病史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简单描述,建议超声提示:双侧颈部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如果有相关症状,特别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病史,应该仔细描述淋巴结图像特征,并记录未探及“恶性淋巴结征象”的阴性结果,如“未探及点状强回声、囊性变、团状高回声、血流信号增多”等,超声提示:双侧颈部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   图9 正常淋巴结声像图   问题十五、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分区及超声特征有哪些?    专家意见:   1. 可疑甲状腺恶性结节转移的淋巴结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超声报告中应包含可疑淋巴结的分区位置。同时也推荐,在可能的情况下,为避免手术对淋巴结清扫的遗漏,术前可疑淋巴结定位除了对其分区进行定位外,尽可能对淋巴结具体解剖位置进行定位,尤其是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例如,淋巴结是位于静脉的外侧、内侧或后方。此外,对VI区淋巴结的亚组也尽可能注明。   2. 甲状腺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多位于同侧VI区,其次是III、IV、II区,VII、I和V区较少[1, 43, 44]。   3. 典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征象包括:形态趋圆(短径增大,与长径的比值趋近1)、淋巴门结构消失、团状高回声区、钙化灶(以微钙化为主,粗大钙化少见)、囊性变,血流分布为周围型或混合型血流信号。任何一个单独的超声特征都不足诊断所有的转移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消失这一特征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较低;而微钙化及囊性变特征的特异度最高,但灵敏度较低;团状高回声区及周围型血流信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高[45, 46](如图10)。   图10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A. 淋巴结呈类圆形、淋巴门结构消失  B. 淋巴结内可见微钙化、囊性变 C. 淋巴结内探及团状高回声区        D. 淋巴结显示丰富的周围型血流   问题十六、甲状腺癌可疑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大小标准是多少?   专家意见: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甲状腺癌可疑颈部淋巴结对临床决策的重要意义为专家广泛认可,然而不同指南对穿刺指征有所争议。2015版ATA指南针对可疑淋巴结出现的不同部位和大小制定了不同的标准,他们认为VI区淋巴结达8mm和侧颈部淋巴结达10mm是穿刺指征,即VI区淋巴结小于8mm、颈侧区淋巴结小于10mm可行随访观察即可[1]。然而,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ACE/AME)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对于常规超声检查甲状腺癌发现可疑转移征象的颈部淋巴结,不论大小,只要有安全路径均可以行细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11]。综合各专家的临床实践和意见,认为后者在我国甲状腺癌治疗决策中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另外,FNA穿刺针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检测(FNA-Tg)也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选择性应用,特别是当淋巴结出现囊性变,细胞学评估较为困难且细胞学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不相符时,Tg浓度越高,提示淋巴结恶性风险越高[47]。   问题十七、颈部VI区淋巴结超声扫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专家意见:   颈部VI区淋巴结可分为6个亚组:气管前、喉前、左右气管旁上下组,正常情况下不容易被超声所探及。当甲状腺发生炎症或恶性肿瘤时,可伴发颈VI区淋巴结的肿大。但是,对于淋巴结有无恶性肿瘤转移的评估,术前超声检查不能做到100%准确,这是因为淋巴结的转移在病理上是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当病理上的转移尚未形成结构改变或尚不能被影像学识别时,超声可以没有阳性声像表现。当合并下列因素时应多切面仔细扫查: ①甲状腺原发灶多发、较大或浸润被膜; ②发现已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 ③患者合并声音嘶哑等其他可疑征象。 扫查颈部VI区淋巴结时,可通过适当降低频率更好地显示气管旁下组的淋巴结,淋巴结内血供分布类型及丰富程度对恶性淋巴结有一定的提示价值。另外,超声探及气管旁血供丰富的低回声结节,应注意鉴别淋巴结与甲状旁腺来源的病灶,可结合临床病史、彩超的极向血流(滋养动脉从结节长轴一极供应)、甲状旁腺素及生化常规钙、磷指标做进一步鉴别诊断。   问题十八、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的适应证?    专家意见:   超声造影通过观察微泡的运动和分布,实时、动态地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微灌注。目前其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现有的多个指南仅推荐超声造影作为补充手段,不建议常规使用[6, 7, 48, 49]。因此本共识推荐,在下述情况可选择性使用:   1.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术前、术后评估:消融前通过超声造影评估甲状腺结节大小、结构和微灌注,观察结节内血管走行,有利于设计最佳进针路径,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消融术后再次使用超声造影评估消融区域,从而判断疗效[50-52]。 2.引导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针对甲状腺结节内增强区域进行活检,有助于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有效降低假阴性率[53, 54]。 3.对于常规超声难以鉴别囊性、极低回声实性的结节,超声造影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4.当临床考虑为良性结节囊性成份吸收后改变,但无既往超声检查资料对照时,超声造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5]。    问题十九、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价值如何?    专家意见:   超声弹性成像(E成像)可作为常规超声的补充检查方法,欧超联、世超联和中国E成像临床应用指南都肯定了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同时也明确指出,弹性成像并不能取代常规超声。峡部结节、囊性结节、明显钙化的结节等影响弹性成像的准确性[56-58]。   问题二十、超声如何识别和诊断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   专家意见: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包括原术区、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对上述部位的重点检查有助于病灶的检出与诊断。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及淋巴结的转移在超声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复发灶常表现甲状腺癌的一般特征,转移性淋巴结常可见形态趋圆、团状高回声、钙化和囊性变及血流增多等。   需要注意鉴别的包括脂肪坏死、肉芽组织增生、创伤性神经瘤、颈部正常结构(气管软骨、肌肉组织和甲状旁腺等)及残余甲状腺组织等[59]。其中肉芽组织、脂肪坏死及难以辨认的正常颈部组织血流信号均不明显;创伤性神经瘤典型的病灶表现为两端与神经纤维相连,穿刺时剧烈疼痛[60](如图11);残余甲状腺组织可表现为结节状等或低回声,内有时可探及粗大钙化,或具有术前甲状腺组织的一般特征(最多见的是正常甲状腺回声或桥本氏甲状腺炎特征)。对于部分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难以判断是否局部复发和转移,专家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必要时可行超声造影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于怀疑远处转移的患者,建议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图11 A.创伤性神经瘤 B.肉芽组织增生   衷心感谢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所有委员和常委!因时间仓促,文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欢迎广大超声医师提出宝贵意见,便于今后修订。   参考文献   [1] Haugen B R, Alexander E K, Bible K C, et al. 2015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Task Force on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Thyroid, 2016,26(1):1-133. [2] Shin J H, Baek J H, Chung J, et al. Ultrasonography Diagnosis and Imaging-Based 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s: Revised Korean Society of Thyroid Radiology Consensus Stat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J]. Korean J Radiol, 2016,17(3):370-395. [3] Pacini F, Castagna M G, Brilli L, et al. Thyroid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J]. Ann Oncol, 2012,23 Suppl 7:i110-i119. [4] Tessler F N, Middleton W D, Grant E G, et al. ACR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TI-RADS): White Paper of the ACR  TI-RADS Committee[J]. J Am Coll Radiol, 2017,14(5):587-595. [5] Kwak J Y, Han K H, Yoon J H, et al.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for US features of nodules: a step in establishing better stratification of cancer risk[J]. Radiology, 2011,260(3):892-899. [6]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J]. 中国肿瘤临床, 2016,43(12):526.  [7] 高, 明.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 中国肿瘤临床, 2012,39(17):1249-1272. [8] Frates M C, Benson C B, Charboneau J W, et al. 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s detected at US: 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 consensus conference statement[J]. Radiology, 2005,237(3):794-800. [9] Kim E K, Park C S, Chung W Y, et al. New sonographic criteria for recommending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nonpalpable solid nodules of the thyroid[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2,178(3):687-691. [10] Network N C C.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thyroid carcinoma[M]. 2015. [11] Gharib H, Papini E, Garber J R,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AND ASSOCIAZIONE MEDICI ENDOCRINOLOGI MED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S--2016 UPDATE[J]. Endocr Pract, 2016,22(5):622-639. [12] Yoon J H, Lee H S, Kim E K, et al. Malignancy Risk Stratification of Thyroid Nodule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and the 2014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J]. Radiology, 2016,278(3):917-924. [13] Ha E J, Na D G, Baek J H, et al. US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for Thyroid Malignancy: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Seven Society Guidelines Applied to 2000 Thyroid Nodules[J]. Radiology, 2018,287(3):893-900. [14] Kim D W, Lee E J, In H S, et al. Son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of partially cystic thyroid nodules: a prospective study[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0,31(10):1961-1966. [15] Tessler F N, Middleton W D, Grant E G. 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TI-RADS): A User's Guide[J]. Radiology, 2018,287(3):1082. [16] Hoang J K, Lee W K, Lee M, et al. US Features of thyroid malignancy: pearls and pitfalls[J]. Radiographics, 2007,27(3):847-860, 861-865. [17] Kamaya A, Tahvildari A M, Patel B N, et al. Sonographic Detection of Extracapsular Extens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J]. J Ultrasound Med, 2015,34(12):2225-2230. [18] Su H K, Wenig B M, Haser G C, et al. Inter-Observer Variation in the Pathologic Identification of Minimal Extrathyroidal Extens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 Thyroid, 2016,26(4):512-517. [19] Youngwirth L M, Adam M A, Scheri R P, et al. Extrathyroidal Exte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mpromis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hyroid Cancer[J]. Thyroid, 2017,27(5):626-631. [20] Hay I D, Johnson T R, Thompson G B, et al. Minimal extrathyroid extens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does not result in  increased rates of either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or postoperative tumor recurrence[J]. Surgery, 2016,159(1):11-19. [21] Malhi H, Beland M D, Cen S Y, et al. Echogenic foci in thyroid nodules: significance of posterior acoustic artifacts[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4,203(6):1310-1316. [22] Arpaci D, Ozdemir D, Cuhaci N, et al. Evaluation of cyt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thyroid nodules with macrocalcification: macrocalcification is not innocent as it seems[J]. Arq Bras Endocrinol Metabol, 2014,58(9):939-945. [23] Na D G, Kim D S, Kim S J, et al. Thyroid nodules with isolated macrocalcification: malignancy risk and diagnostic  efficacy of fine-needle aspiration and core needle biopsy[J]. Ultrasonography, 2016,35(3):212-219. [24] Park Y J, Kim J A, Son E J, et al. Thyroid nodules with macrocalcification: sonographic findings predictive of malignancy[J]. Yonsei Med J, 2014,55(2):339-344. [25] Frates M C, Benson C B, Doubilet P M, et al.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solitary and multiple thyroid nodules on sonography[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91(9):3411-3417. [26] Moon W J, Jung S L, Lee J H, et al. Benign and malignant thyroid nodules: US differentiation--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J]. Radiology, 2008,247(3):762-770. [27] Salmaslioglu A, Erbil Y, Dural C,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sonographic features in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malignant  thyroid nodules in a multinodular goiter[J]. World J Surg, 2008,32(9):1948-1954. [28] Moon H J, Sung J M, Kim E K, et 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gray-scale US and elastography in solid thyroid nodules[J]. Radiology, 2012,262(3):1002-1013. [29] Welch H G, Doherty G M. Saving Thyroids - Overtreatment of Small Papillary Cancers[J]. N Engl J Med, 2018,379(4):310-312. [30] Chammas M C, Moon H J, Kim E K. Why do we have so many controversies in thyroid nodule Doppler US?[J]. Radiology, 2011,259(1):304. [31] Moon H J, Kwak J Y, Kim M J, et al. Can vascularity at power Doppler US help predict thyroid malignancy?[J]. Radiology, 2010,255(1):260-269. [32] Brito J P, Gionfriddo M R, Al N A, et al. The accuracy of thyroid nodule ultrasound to predict thyroid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4,99(4):1253-1263. [33] Boi F, Pani F, Calo P G,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in nodular Hashimoto's thyroiditis at the first diagnosis and during the follow-up[J]. J Endocrinol Invest, 2018,41(4):395-402. [34] Yildirim D, Gurses B, Gurpinar B, et al. Nodule or pseudonodule? Differentiation in Hashimoto's thyroiditis with sonoelastography[J]. J Int Med Res, 2011,39(6):2360-2369. [35] Zhang J W, Chen Z J, Gopinathan A. Focal Nodular Hashimoto's Thyroiditis: Comparison of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with Malignant and Other Benign Nodule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 2016,45(8):357-363. [36] Lacout A, Chevenet C, Marcy P Y. Suspicious Thyroid Nodule Management with Nondiagnostic Results at Cytologic Examination: How to Diagnosis Mummified Benign Thyroid Nodules[J]. Radiology, 2015,277(1):303-304. [37] Koo J H, Shin J H, Han B K, et al. Cystic thyroid nodules after aspiration mimicking malignancy: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J]. J Ultrasound Med, 2010,29(10):1415-1421. [38] Park N H, Kim D W, Park H J, et al. Thyroid cysts treated with ethanol ablation can mimic malignancy during sonographic follow-up[J]. J Clin Ultrasound, 2011,39(8):441-446. [39] Lacout A, Chevenet C, Marcy P Y. Suspicious Thyroid Nodule Management with Nondiagnostic Results at Cytologic Examination: How to Diagnosis Mummified Benign Thyroid Nodules[J]. Radiology, 2015,277(1):303-304. [40] Peng Y, Zhou W, Zhan W W, et al. Ultra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Degenerating Cystic Thyroid Nodules and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s[J]. World J Surg, 2017,41(10):2538-2544. [41] Kim S S, Kim M R, Mok J Y, et al. Benign cystic nodules may hav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mimicking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during interval changes[J]. Endocr J, 2011,58(8):633-638. [42] Lacout A, Chevenet C, Marcy P Y. Mummified Thyroid Syndrome[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6,206(4):837-845. [43] Park J H, Lee Y S, Kim B W, et al. Skip lateral neck node metastase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 World J Surg, 2012,36(4):743-747. [44] Kim J, Giuliano A E, Turner R R, et al. Lymphatic mapping establishes the role of BRAF gene mutat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 Ann Surg, 2006,244(5):799-804. [45] Hoang J K, Lee W K, Lee M, et al. US Features of thyroid malignancy: pearls and pitfalls[J]. Radiographics, 2007,27(3):847-860, 861-865. [46] Leenhardt L, Erdogan M F, Hegedus L, et al. 2013 Europe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ervical ultrasound scan and ultrasound-guided techniques in the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hyroid cancer[J]. Eur Thyroid J, 2013,2(3):147-159. [47] Haugen B R, Alexander E K, Bible K C, et al. 2015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Task Force on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Thyroid, 2016,26(1):1-133. [48] Gharib H, Papini E, Garber J R,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AND ASSOCIAZIONE MEDICI ENDOCRINOLOGI MED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YROID NODULES--2016 UPDATE[J]. Endocr Pract, 2016,22(5):622-639. [49] Yu D, Han Y, Chen T.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or 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hyroid  lesions: meta-analysi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4,151(6):909-915. [50] Kanauchi H, Mimura Y, Kaminishi M.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thyroid guided by ultrasonography[J]. Eur J Surg, 2001,167(4):305-307. [51] Jeong W K, Baek J H, Rhim H,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benign thyroid nodules: safety and imaging follow-up in 236 patients[J]. Eur Radiol, 2008,18(6):1244-1250. [52] Zhang M, Luo Y, Zhang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reating Low-Risk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A Prospective Study[J]. Thyroid, 2016,26(11):1581-1587. [53] 王颖, 雷凯荣, 严军, 等.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术中的应用价值[J]. 肿瘤影像学, 2016(04):348-352. [54] 樊金芳, 陶玲玲, 王怡, 等. 可疑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和细针穿刺的临床价值探讨[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7(02):179-184. [55] Peng Q, Niu C, Zhang Q, et al. Mummified Thyroid Nodules: Conventional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Features[J]. J Ultrasound Med, 2018. [56]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超声E成像临床应用指南[M]. 2018年5月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57] Cosgrove D, Barr R, Bojunga J, et al. WFUMB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linical Use of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Part 4. Thyroid[J]. Ultrasound Med Biol, 2017,43(1):4-26. [58] Cosgrove D, Piscaglia F, Bamber J, et al. EFSUMB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clinical use of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Part 2: Clinical applications[J]. Ultraschall Med, 2013,34(3):238-253. [59] 姚洁洁, 詹维伟. 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评估[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05):450-454. [60] 彭艳, 周伟, 詹维伟.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的超声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06):859-862.   审阅专家 姜玉新    北京协和医院 编写组组长: 蒋天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副组长: 詹维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薛恩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  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彭玉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王知力  解放军总医院 陈  琴   四川省人民医院 熊华花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  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编写顾问 李安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泉水  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岳林先  四川省人民医院   编写组成员(按照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包凌云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邮件同意) 陈  莉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丛淑珍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崔可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崔新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房勤茂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李逢生  陕西省肿瘤医院 李汇文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李建初  北京协和医院 李金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李  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  敬   天津市人民医院 李俊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  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李天亮  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李沿江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征毅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刘  佳   大连市中心医院 刘  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罗葆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马步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马  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聂  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彭成忠  浙江省人民医院 隋秀芳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孙红光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王宏桥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王  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王  燕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王  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吴长君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肖  萤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徐  栋   浙江省肿瘤医院 徐金锋  深圳市人民医院 薛利芳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严松莉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 杨丽春  云南省肿瘤医院 勇  强   北京安贞医院 张  晟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张学珍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周建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邮件同意) 周  琦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周显礼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朱庆莉  北京协和医院   编写组秘书(按照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林  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罗  俊    四川省人民医院 许  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殷珊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赵齐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31
    2018/10
    狭窄性腱鞘炎,“勤劳”惹的祸?
    腱鞘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一些需要长期重复劳损肌腱的职业如打字员、演奏家、货物搬运或需要长时间电脑操作的行业等,都会引发或加重此病。常见患处有手腕、手指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这病。病人会感到关节疼痛,晨僵,通常关节晨僵的感觉在起床后最为明显,活动后会有所缓解,但随着活动的增加症状再次加重。受影响的关节肿胀,甚至弹响,关节活动障碍。 腱鞘与肌腱(老百姓所说的筋)的关系就像刀与刀鞘的关系。 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鞘。它分两层包绕着肌腱,两层之间一空腔即滑液腔,内有腱鞘滑液。内层与肌腱紧密相贴,外层衬于腱纤维鞘里面,共同与骨面结合,具有固定、保护和润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压迫的作用。肌腱长期在此过度摩擦,即可发生肌腱和腱鞘的损伤性炎症,引致肿胀,腱鞘 显得相对狭窄,这情况便称为狭窄性腱鞘炎。最多见的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和屈指肌腱腱鞘炎(扳机指)。若不治疗,便有可能发展成永久性活动不便。     如保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1、在洗衣、做饭、编织毛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时,要注意手指、手腕的正确姿势,不要过度弯曲或后伸;提拿物品不要过重;手指、手腕用力不要过大。 2、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工作结束后,要揉搓揉搓手指和手腕,再用热水泡泡手。 3、冬天洗衣服时,最好用温水,下雪后扫雪,也要戴上棉手套,防止手部受寒。     4、对于长期伏案办公人员来说,应采用正确的工作姿势,尽量让双手平衡,手腕能触及实物,不要悬空。 5、手腕关节做360度的旋转;或将手掌用力握拳再放松,来回多做几次;或将手指反压或手掌反压几下,都可以有效缓解手部的酸痛。 6、感觉身体关节疲劳时可以泡个热水澡,舒解一下紧绷的肌肉,或是在酸痛的部位进行热敷。常使用电脑易患腱鞘炎 如果不幸已经出现了腱鞘炎,那么应该及时治疗: 患处可用热疗、按摩及充分休息3周左右,特别要减少引起症状的手部动作,一般能明显缓解,但容易复发。这些处理无效后可行局部封闭治疗,可使早期腱鞘炎得到缓解,每周封闭一次,但要注意不要次数太多还要注意操作手法,否则易引起肌腱断裂。 上述方法治疗均无效或反复发作时,可做腱鞘切开术或小针刀松解,效果良好。
  • 18
    2018/10
    先天心脏病必须做手术吗?
         随着小儿心脏超声筛查普及以来,当得知孩子得了先天心脏病,家长都非常着急,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为孩子手术治疗。实际上,有一部分先心病患儿是需要做定期检查,然后选择最佳手术时间,还有一小部分患儿则是可以自愈的。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情形。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占出生活婴的0.4%-1%,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20万。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简单先心病和复杂先心病。简单先心病,即只有一种畸形的先心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等。复杂先心病,是两种或多种畸形合并存在,而且这些畸形在胚胎学上密切相关,其中一种为主要病变,其它为伴随病变,如法洛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心内膜垫缺损、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单心室、永存动脉干、主动脉弓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三尖瓣下移、肺静脉异位引流等。我们认为,只有部分简单先心病存在自愈的可能,而复杂先心病没有自愈的几率,必须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而且复杂先心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失去手术的机会,甚至存在早期死亡的可能。存在自愈可能的简单先心病有以下几种:       一、房间隔缺损(ASD):房间隔缺损分为三类: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又分为上腔型和下腔型;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在上述房间隔缺损中,仅有小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有自愈的可能,而静脉窦型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均不可能自愈,必须进行外科手术。 (1)、新生儿最常见的是卵圆孔未闭,一般直径小于5mm,绝大多数的卵圆孔都会闭合,在3个月、半年、1年随访,复查心脏彩超即可。 (2)、婴幼儿,小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小于5mm)自愈率高达80%,绝大部分3mm以内缺损能自动闭合,许多3-8mm的房间隔缺损也能在3周岁以内自动闭合,因此对于这部分房间隔缺损的患儿定期随访即可。对于5-10mm的房间隔缺损,也只需定期随访,每6个月复查一次心脏彩超,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的缺损会逐渐变小,特别是多孔的,随访至3岁后,如果没有长好,就要考虑治疗,但如果有变小趋势,可以继续随访至6岁,每半年或3个月复查一次彩超即可。 (3)、大于10mm的房间隔缺损,根据复查结果,一般6月龄复查,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如果存在肺动脉高压,则需要考虑及时手术治疗。如果不存在肺动脉高压,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喂养好,无经常感冒患肺炎等,可以半年随访一次,决定手术时间,一般在3岁后进行手术治疗。       二、室间隔缺损(VSD):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心病的20%左右,多数VSD都是单纯性的,约40%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通常根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将其分为膜周型,双动脉瓣下以及肌部。室间隔缺损是否能够自愈主要取决于缺损的位置和大小。对于大部分的膜周和肌部的室缺,发生自愈的可能性非常大,通常认为,室间隔缺损的自然闭合率约40-60%,如果包括超声心动图发现的较小的室缺,则自然闭合率更高。 (1)、小型室间隔缺损在出生后1岁内自然闭合率达76%,通常在3岁内自然闭合发生较多,有一组报道6岁内的自然闭合率为98%。因此,对于膜周、肌部的小型室间隔缺损,定期随访即可。如果10周岁尚未闭合,则几乎不可能闭合。 (2)、中大型室间隔缺损也有闭合的可能,但自动闭合率仅有5%-10%,如果为中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应尽早诊断,根据情况择期手术治疗。  (3)、其它部位的室间隔缺损自动闭合率非常低下,尤其是双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自愈的几率非常小,而且长期存在会损伤附近的瓣膜,因此此类缺损一旦发现,应及早诊治,听从先心病专家的意见,及早择期手术治疗。       三、动脉导管未闭(PDA):动脉导管未闭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这种疾病发病率与早产、低氧、感染等因素相关。另外也与出生状况有关,体重小的新生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者。对于足月产新生儿,在正常情况下,约50%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24小时自动闭合,90%于出生后48小时闭合,所有动脉导管均于72小时内闭合。如果出生1月后动脉导管仍然不闭合,则以后闭合的可能性就小了。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自动闭合时间显著延长。通常,60%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3天内闭合,72%-75%于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通常认为出生3个月以后仍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此后自然闭合的几率就很小了。对于新生儿的动脉导管大于3mm,特别是早产儿,由于分流量达,非常容易引起心衰,肺内感染,影响生长发育,则需及早手术干预。而小于3mm的动脉导管,由于分流量小,对心脏影响小,可每3个月后随访复查,择期选择介入治疗。PDA伴有重度肺高压者,在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前,需要通过心导管检查, 包括封堵试验等,全面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对于明确诊断为器质性肺动脉高压者,则失去手术机会。      虽然上述三种疾病均存在一定的自愈率,但每个孩子都存在自己的特殊性,且病情复杂多变,需非常有经验的心血管相关医生评估其自愈的可能性,听取专家意见,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而不应由家长自行判断,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 30
    2018/09
    胚胎停育,不要忽略身边的“隐形杀手”
    一、关于胚胎停育  胚胎停育是指因受精卵缺陷或母体存在不利妊娠的因素,导致早期或中期胚胎死亡,全部或部分的组织留在宫腔内未能自然排出的一种病理性妊娠。 导致胚胎停育的原因非常复杂, 包括了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孕卵或胚胎发育异常、感染因素、免疫异常、孕妇内分泌失调、子宫因素等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将近一半的胚胎停育原因未明。 对于胚停原因不明的孕妇也算是让医生们犯了愁,也不能因为没有找到病因就放弃治疗吧。不过,近年来倒有不少调查发现孕妇个人习惯及其所处外界环境的改变对发生胚停还是有所“贡献”的。 二、胚胎停育八大杀手 杀手一:频繁熬夜 熬夜引起的睡眠不足也被称之为睡眠剥夺。长时间持续的睡眠剥夺可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紊乱,从而能诱发各种身体疾患。正常的妊娠需要内分泌进行调节,而当熬夜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降低时,就能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抵抗力降低则容易导致孕妇发生各种感染,两方面因素影响宫内胎儿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容易引起胚胎停止发育。 杀手二:吸烟 吸烟导致胚胎停止可能与烟雾中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有关,一氧化碳进入胎儿血液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导致胎儿缺氧;同时烟雾中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收缩,导致胎盘供血减少,影响了胎儿的血液供应及营养供应。因此,吸烟或被动吸烟是导致胚胎停止发育的主要“元凶”之一,所以准爸爸们也有不抽烟的责任和义务哦! 杀手三:长时间使用电脑 国内外不同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电脑等显示器终端前可能引起先天畸形、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不良妊娠预后,这可能是因为电脑产生射线的剂量很小,但穿透力很强,长时间接触可以影响,造成胚胎发育停止。 杀手四:新装修的房子 甲醛、苯是装修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污染物种中与生殖密切相关的。苯接触可影响女性的生殖机能,可能引起妊娠后自然流产、死胎、胎儿的先天缺陷等严重的不良妊娠预后。甲醛也对女性生殖健康影响较大,以往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甲醛能穿过胎盘进入胎仔组织,不但可以降低胎仔的体重,可以影响胎仔的合成,从而导致胎仔的发育受到影响。 杀手五:噪音 持续有力的噪声持久刺激下丘脑会导致导致孕妇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导致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孕酮等激素水平降低,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噪声能引起子宫收缩,影响胎儿血液供应,从而对胎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比较“娇嫩”的宝宝受不了噪音的“打扰”,便被动选择了把生命永远地停留在那一刻。 杀手六:感染 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可引起流产。风疹、弓形虫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染色体畸变而引起流产。衣原体、支原体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病原体。下生殖道的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后,侵犯宫颈和宫腔引起炎症反应,致使宫腔感染、绒毛感染,最终导致胚胎发育停止。       杀手七:抗精子抗体 生殖道粘膜破损时性生活导致精子与血液接触,从而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精子抗体、可活化巨噬细胞,对配子及胚胎产生毒性作用,也可以直接损伤滋养层细胞引起胚胎发育障碍。 杀手八:高龄 根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发生早发性流产的几率是适龄生育者的2~3倍。这是由于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子的质量下降,若再加上慢性疾病的积累,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就比常人高,而这也是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面说到的一些导致胚停常见的危险因素,对于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自身抗体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子宫形态检查无异常者,建议姑娘们在孕前及孕期保证充足睡眠,保证良好的生活方式,此外,男方也应当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夫妻共同努力,以避免发生胚胎停止发育等不良妊娠预后。 作者 | 刘睿 来源 |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上一页 1234567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