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神经外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神经外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4
    2024/09
    反复鼻出血,神经外科来解决
    最近我科收治了一位12岁的小朋友,他因为反复鼻出血,去过很多医院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鼻出血依然反复。导致患儿出现了明显的贫血症状。此次入院前患儿在考试时再次鼻腔出血,特来我院就诊,找到了我科的孟亮主任和祝源主任。 祝源主任和孟亮主任查看患者症状体征:患儿右侧面部较左侧面部明显肿大,右侧眼球突出,右侧鼻腔出血;同时患儿既往病史:患者10年前在上海九院诊断为Sturge-Weber综合征(又称三叉神经血管瘤综合征,是一种累及颜面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及眼部的神经皮肤综合征)。考虑患儿脑血管,尤其是颈外血管存在异常可能性大,患儿反复鼻出血可能是因为供应鼻甲的血管异常所致。遂立即给患儿安排脑血管造影,造影显示:患儿右侧颈外动脉明显较对侧颈外动脉粗大,血流充沛,且颈外动脉分支,上颌动脉向右侧鼻甲的分支有明显杂乱迂曲的血管丛,向右侧眼眶发出有粗大迂曲的血管。考虑右侧鼻腔处杂乱的血管丛导致患儿鼻腔出血,遂决定对其进行栓塞处理。在栓塞过程中,祝源主任首次进行了线段+弹簧圈的组合栓塞方式,完美的对供应右侧鼻腔的异常血管丛及进入右侧眼眶的异常血管进行完善栓塞。此种栓塞方式安全、经济、高效。术后复查患儿责任血管栓塞理想,查看患儿面部,患儿右侧眼球突出较前好转。患儿也未在出现鼻出血。患儿及家属都十分满意和感激。 祝源主任在这里提醒各位病友:鼻出血不仅是耳鼻喉科室的疾病,对于反复鼻出血,一般治疗不佳的,可考虑在神经外科行鼻出血责任血管栓塞,从根本上解决鼻出血问题。  
  • 24
    2024/09
    颅内动脉瘤科普小知识
    颅内动脉瘤俗称脑动脉瘤,其实它就是大脑动脉壁上的一场凸起,就像车胎鼓包一样,凸起的部分相对薄弱,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有破裂出血的可能。 心脏通过颈部的血管将血液泵入大脑,这些动脉会分支成更小的动脉,将血液输送到脑细胞。其中一些小动脉相互吻合,形成Willis环,Willis环将两侧半球和前、后循环联系起来。动脉壁内含平滑肌层和弹性层以适应血压的波动。有时疾病损伤或先天缺陷会引起Wili环处的动脉壁变薄,而这些薄弱处通常在动脉分支的地方形成,之后流经此处的血流压力使该处血管壁更加薄弱,持续的血压会使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称圆形或浆果样动脉瘤。随着时间推移,动脉瘤可能变大并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也可能会从动脉瘤中流出。 脑动脉瘤通常耗发于动脉分叉的地方,就像苹果树的竖插中间接个苹果一样,脑动脉瘤不破裂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后动脉血流进蛛网膜下腔,脑组织将被血性的脑水浸泡,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脖子硬、癫痫、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颅内动脉瘤应该注意哪些? 1.生活管理 颅内动脉瘤患者平时生活中要注意情绪管理,如切忌过于激动或兴奋,也要注意日常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引起血压的波动,造成颅内动脉瘤瘤体的压力增加,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2.相关饮食 饮食上,避免过度饮酒,避免吃高脂、过于油腻的饮食,增加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以防诱发动脉瘤破裂,造成严重后果,平时宜清淡饮食、多吃一些膳食纤维等。 3.病情监测 每日按时监测患者血压,维持血压正常平稳,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及早发现出血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定期进行复查,若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时,有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出血,需立即就医检查治疗。
  • 24
    2024/09
    颈动脉狭窄:健康的潜在威胁
    在我们的身体中,颈动脉是为大脑提供血液供应的重要通道。然而,颈动脉狭窄却成为了威胁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颈动脉管腔变窄,从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的一种疾病。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一般来说,狭窄程度小于 50% 为轻度狭窄,50% 至 69% 为中度狭窄,70% 以上为重度狭窄。 二、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长期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会损伤动脉内膜,使胆固醇等脂质在动脉壁内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导致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夹层:颈部突然受到外力作用或血管壁本身存在病变时,可能会发生颈动脉夹层,引起颈动脉狭窄。 炎症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等炎症性疾病也可能累及颈动脉,导致狭窄。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有哪些? 脑部缺血症状:轻度狭窄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狭窄程度加重,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 眼部症状:有时颈动脉狭窄可能会影响眼部供血,导致视力下降、单眼失明等症状。 四、如何诊断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这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以初步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颈动脉造影: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 “金标准”,可以准确显示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形态。但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 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两种检查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显示颈动脉的情况,且相对无创。 五、如何治疗颈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狭窄的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中度以上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通过切除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解除狭窄的目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 六、如何预防颈动脉狭窄?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定期进行体检。 总之,颈动脉狭窄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 24
    2024/09
    头着地之脑外伤急救指南
    脑外伤指头部遭受的直接或间接损伤。直接损伤指的是物体直接撞击、震动、切割或穿刺等导致的损伤。间接损伤指的是外力作用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传导到头部造成的损伤,比如,作用到脊柱骨的力沿骨头传导到头部,外力带动整个身体运动导致头部快速挥动等等。 由于大脑被头发、皮肤和头骨层层包裹,有的脑部损伤难以单凭肉眼准确判断。但在危急情况下,为拯救伤者生命,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初步判断: 伤者的脑部有没有受到损伤? 伤者昏迷: 呼喊伤者名字,对方无法回答、睁不开眼睛,掐耳朵或者身体皮肤也没有反应。 伤者虽然醒着: 但记不清自己受伤的过程。 询问伤者情况时: 伤者答非所问、胡言乱语。发现伤者的鼻孔、耳朵有液体流出,液体是无色或淡红色的时候要引起重视。 实用建议 如何在救护车到来前帮助脑外伤的伤者? 1.确保安全:请先确认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尽量移开可能对伤者造成进一步伤害的物体或环境,或者加固周围不稳定结构,但如果有异物(比如钢筋、墙体等)直接接触、压迫,甚至插入、嵌入伤口,请一定不要将异物拔出、拿走,或者移动受伤伤者。 2.呼叫急救:按上述判断方法简单评估受伤情况,并立即拨打120,告诉医务人员伤者是怎么受伤的,现在情况如何(按评估结果进行转述),还有你们所处位置的详细地址。 3.维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受伤伤者昏迷或呼吸困难,可以尝试清理伤者的嘴巴和鼻孔里的容易清除的污物、异物。如果伤者的脖子没有看到明显的损伤,或者在能够确定伤者的脖子没有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可以小心地把受伤者的头轻轻拨到一侧,同时抬起下巴让呼吸道尽可能保持畅通。清理和移动时,动作一定要轻柔。 4.控制出血:如果伤者的头部能看到明显的流动性的出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轻按压在出血处,以控制出血。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压迫伤口,以防颅内压力升高对伤者造成新损伤。 5.维持体温稳定:触摸受伤伤者的四肢、手脚,如果伤者皮肤发冷,可以给伤者加盖一点衣服、毯子,以防体温过低。 6.注意观察伤者情况的变化:尤其注意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告诉急救人员。
  • 24
    2024/09
    炎热夏季,警惕大脑“中暑”
    维持近半月的梅雨季节结束,武汉七月的第一周迎来了三十多度的酷热盛夏。七月五号这天,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年仅25岁的脑出血小伙子,据他同事描述当天下午工作时突发昏迷倒地,伴四肢抽搐,来院后颅脑CT提示左侧额叶不规则片灶状脑出血,查血结果显示血液呈高凝状态。神经外科医生接诊后立即询问既往病史,了解到患者身体很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光谷院区神经外科祝主任了解情况后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所致,立即启动脑卒中治疗团队,急诊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发病后3小时内,神经外科团队已为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并立即开展血管内取栓术及静脉溶栓术(图为术中所取出的血栓)。术后继续药物脱水降颅压等治疗。现患者神志已清醒,肢体活动已恢复,可遵嘱对答,有望能早日痊愈出院。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因血栓堵塞静脉窦,引起颅内高压、脑水肿或继发出血等病理变化,患者表现为头疼呕吐、癫痫、偏瘫甚至昏迷等症状。其中出血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更是少见,一般情况下难以判断,只关注到出血而没有明确出血原因,很容易误诊误治,从而加重病情。 患者的父母感慨到自家孩子从小人高马大,身体很健朗,怎么就会脑梗了又脑出血了,神经外科祝主任耐心解释道现在正值炎热夏季,高温环境下在大量出汗后不注重补充水分很容易导致脱水,严重的脱水不仅会引发头痛乏力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呈高凝状态,从而增加脑血管梗塞的风险,而一旦发生常常生命垂危。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夏季发生的脑卒中病例里有将近四成与严重脱水有关。祝主任表示预防夏季脑梗的关键在于注重养成日常饮水的习惯。最好每隔两三小时喝杯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同时要注意饮水的质量,多喝白开水、矿物质水或者蜂蜜水等清淡饮品,少喝含糖或碳酸饮料。而这一点常常被年轻人忽视,所以在夏季突发脑梗的年轻人也并不少见。除了保证水分摄入,祝主任还提醒夏季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合理作息,同时要保持良好情绪,适当锻炼,以降低脑梗风险,我们才能更好地在酷暑中维护大脑健康。  
  • 23
    2024/09
    癫痫发作,我们该怎么办?
    癫痫,俗称羊癫疯,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征是反复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发作。根据发作时是否影响意识,可以分为全面性发作和局灶性发作两大类。 癫痫发作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只要我们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措施,就能有效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 “七要”: 1.保持冷静: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尽量使唾液或呕吐物流出口外,防止窒息。解开衣裤,利于呼吸道通畅 2.保护患者:移开周围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保护头部。 3.可将筷子和毛巾塞入口中以免咬伤舌头 4. 肢体抽搐后将患者侧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5.强直期的时候我们需用手托住患者下颌,避免其颈部过伸,一手托下颌对抗其下颌过张 6.寻求帮助:如果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或患者受伤,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7.安抚陪伴:患者清醒后可能感到困惑,请耐心安抚。 “四不要”: 1.不要在患者口中放置任何异物 2.不要试图固定患者抽搐的体位 3.不要给患者做人工呼吸 4.不要在发作的时候喂药或喂水 大多数癫痫发作并不需要紧急医疗救助。但通过正确的急救措施,我们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安全。
  • 23
    2024/09
    偏瘫后可以随手做的功能锻炼
    偏瘫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简单的功能锻炼,我们可以加速恢复进程。 以下是一些生活中易于执行的锻炼方法: 1.坐姿平衡练习:坐着时,轻轻前倾或侧倾身体,然后回到原位。每天进行多次,增强核心肌肉力量。 2.手指灵活性训练:休息时,用患侧手练习捏橡皮球或握放小物品。 3.站立练习:扶着桌子或墙壁,尝试短暂站立。逐渐增加时间,提高下肢力量。 4.步态训练:在安全环境中,扶着扶手慢慢行走,注意步伐均匀。 5.日常活动融入:尽可能用患侧手臂协助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 6.镜像练习:坐在镜子前,用健侧引导患侧进行简单动作,如抬手、转腕等。 7.呼吸练习:深呼吸配合患侧肢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恢复。 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些简单锻炼,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独立能力。  
  • 19
    2024/09
    避开痴呆风险,减少发病四成?!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在人类器官功能衰减所引发的疾病中,与大脑功能衰退有关的痴呆或称为“失智”者,近年显著增多。在这些痴呆中,占绝大部分的是阿尔茨海默病,一种病因尚未十分明确、治疗亦尚缺少有效方法的疾病。其他稍多见的便是血管性痴呆,因脑血管病变、如脑卒中(中风)等导致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的痴呆。 痴呆难于治疗,重点自然应该放在预防上,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明确,预防也就难以绝对见效。不过经过大量的病例观察,也发现了许多与发病有关的风险因素,如果人们能够避开这些因素,相信将会降低发生痴呆的风险。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五六十岁的22万多人,在与痴呆可能相关的28个因素中,最终确定了11个可用于预测发病风险的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包括可控与不可控因素两类,表述如下: 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依次为:父母患有痴呆、年龄、男性。对个人而言,这些是不可控制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具备这些风险因素的人并非一定会发生痴呆,只是与不具备这些风险的人相比较,发生痴呆的风险较高而已,因此他们更加应该关注对那些可控风险的控制。 可控的风险因素首先为中风,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还是出血性中风(脑溢血)皆会导致脑组织损伤,引起血管性痴呆,还有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脑微循环障碍等引发的脑组织损伤而导致的痴呆,应该亦属此例; 其次为抑郁症,专家认为抑郁症可以加剧体内的炎症状况、导致免疫失调,损害大脑的功能。一项高达30余万50~70岁人群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痴呆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51%; 第三为糖尿病,“糖尿病即血管病”,高血糖会损害动脉血管内皮,促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性痴呆,此外,脑组织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代谢,糖尿病患者脑组织长期缺乏充分的能量供应,脑功能减退发生痴呆不难理解; 第四为高血压,第五为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 可控的风险因素除了这些疾病因素外,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还指出:经济窘迫、独居与受教育程度低三项亦是痴呆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经济窘迫者往往营养不良、得到的医疗照顾少、不良生活行为如嗜好烟酒者较多;独居意味着缺少人际交往,大脑可能缺乏相应的刺激,同样,中年以后发生视觉或听力障碍未能得到改善者、咀嚼功能缺失者,接受外界信息减少,也都会增加发生痴呆的风险。人在年轻时接受的教育,可以增加对于认知的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甚至有研究发现即使带有痴呆易感基因的人、受教育的程度高也会推迟患上痴呆的年龄,还有研究显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患痴呆的风险较只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人低18%。 在11项痴呆相关的风险因素中,3项为不可控因素,姑且暂不讨论。在8项可控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与高血糖是人们熟知的 “三高”,过去強调较多的是三高与心脑血管病,如中风等的关系,其实它们一旦损伤了脑血管,顾名思义,便也可能带来血管性痴呆的结局。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明确,脑组织受到的任何伤害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比如有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很可能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脑部的表现。故为预防痴呆的发生,应该努力预防和控制“三高”。预防和控制了“三高”,也就预防了中风,皆有利于降低发生痴呆的风险。抑郁症曾有人形容它是一种 “心灵的感冒”,如果指它多见,还可以这么说,如果表示它无足轻重就大谬不然了,抑郁症需要从加强心理卫生的角度来加以预防,一旦患病需要积极治疗以减少发生痴呆的风险。 在可控的风险因素中除 “三高”、中风与抑郁症五项疾病因素外,还有三项涉及社会因素的风险,其实也並非绝对 “可控”,经济拮据的人士谁不想改善经济状况?年轻时接受的教育少,多数也有特定的原因,亦非均皆属可控等等。不过事在人为,经济虽不宽裕,但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也可以争取合理的营养,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不利健康的因素。年轻时学习虽少,成年后乃至老年时仍可继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知亦可增加认知的储备,避免或推迟痴呆的发病。人的大脑亦符合 “用进废退”的原理,不断学习便是不断地运用,积极进行人际交往,治疗(如白内障手术、种植牙)或使用辅助用具(如眼鏡、助听噐、义齿)等以改善视、听、咀嚼功能等皆可有助于维持脑的兴奋性,有助于降低痴呆的风险。 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学习新知、控制相关疾病,力避可控风险因素,专家估计可以减少痴呆至少四成,是可信的。
  • 28
    2024/06
    炎炎夏日到,饮水很重要
    随着夏季到来,气温不断攀升,许多人明显感觉出汗量增加。汗液的快速流失,意味着身体需要补充更多水分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不过,夏季喝水也有讲究,你喝对了吗? 1.定时饮水:在夏天,要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应该定时定量的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2.饮用适量温水:夏季许多人贪凉,喜欢喝冰水,殊不知越是高温天气,越应该避免喝太冷的水,以免刺激胃肠道,适量地饮用温水有助于身体吸收和促进新陈代谢。 3.避免咖啡因和酒精:许多人以为平时和咖啡,或者是朋友小聚时喝些啤酒,也算是给身体补水了,殊不知,咖啡因和酒精具有利尿作用,会加速身体排水,喝的越多,身体内水分流失的越多。 4.补充含有矿物质的水:如果大量出汗,可以适量补充含有钾、钠等电解质的水,这些矿物质在人体中起到维持水分平衡,补充人体机能的作用。 5.观察尿液颜色: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来判断是否身体缺水,颜色赤红或者暗黄表示机体可能处于缺水状态,淡黄色为最佳状态。 6.少量多次:在夏季高温天气,尽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最好是每次饮用少量水,但增加饮水的次数,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水分。 7.注意盐分摄入:在夏季,可以尝试喝一点淡盐水,适量的盐分摄入可以帮助身体吸收更多的水,但日常饮食中,尽量少食高盐分食品,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身体缺水。 8.户外活动时增加补水:在夏季,体能锻炼、出门旅行等户外活动时,由于出汗增多,人体会经常处于缺水状态,这时,需要注意增加补水量,外出时建议随身携带水壶或保温杯等。 9.特殊人群的饮水需求:儿童、老人、孕妇和患病者等特殊人群,在夏季高温时需特别注意饮水量和时间,必要时应咨询医生。 10.饮食补水:在夏季,除了日常喝水外,还可以多食用一些含水量高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等;还可以多食用一些炖品,如绿豆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增加营养。 11.避免糖分摄入过多:在夏季,许多孩子和年轻人喜欢喝各种甜味冷饮,从人体健康角度来说,夏季炎热天气应尽量避免高糖饮料,它们会增加尿液的产生,并加速体内水分的流失。 12.留意不适症状:若在高温天气下,出现身体干燥、头晕、恶心、心率加快或身体虚弱等症状,可能是中暑或脱水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药物,并在严重情况下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 28
    2024/06
    突发头痛呕吐,究竟为何?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一名突发突发头痛呕吐伴有肢体无力患者,我院急插颅脑CT示:右侧丘脑出血,中线偏移不明显。经全科室讨论后,暂子以患者保子治疗,如有病情变化,随时复查倾脑C,不排除手术。经过严格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现患者转危为安。 脑出血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颅脑 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甚至有较高致死风险,值得所有人重视。其中,丘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意识模糊等。引起丘脑出血的原因较多,主要为: 1心脑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2,其他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对干丘脑出血治疗,如果出血量大于 10ml 以及病情继续恶化;或者丘脑大量出血破入脑室,均需行手术治疗。+ 因而,再次提醒:生活上出现头痛呕吐应立即于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上,要注意控制好血压,如控制不佳,应于医院就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患者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遵循健康生活饮食习惯。
  • 28
    2024/06
    做鬼脸,原因竟是它
    在电影《嗝嗝老师》中,女主人奈娜坐在面试官面前,不由自主的发出“哇!哇!”地声音,头部向一边局促地抽动,还会用手腕用力敲喉咙。随着面试官投来异样的眼光,气氛尴尬紧张起来,奈娜的“小动作”倒更多起来,完全无法控制在自己异样的动作。 这就是我们偶尔能碰到的一种疾病,叫抽动秽语综合征,特点为多部位运动和发声抽动,常伴秽语或异常发声,部分患儿伴有模仿言语、模仿动作,或强迫、攻击、情绪障碍及注意缺陷等行为障碍。这种疾病多发于2-15岁起病,重症会影响智力发育和学业表现,在课堂上无法控制的行为,影响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无论是在工作和学习中,饱受其他人异样的眼光,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神志精神失常。 对于这种无法控制的疾病,目前也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案,无论是药物治疗或者行为疗法,都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这种疾病。所以平时的关怀显得唯有重要,并不是他们不想控制这种异样的动作,出现扮鬼脸的行为。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 28
    2024/06
    睡姿不对,会有这些危险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但是,大家普遍关心睡眠质量的好坏,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睡姿是否恰当、枕头是否舒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却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重要影响,严重者会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 近日,50多岁的范女士因晨起突发眩晕昏倒送入武汉市第三医院救治,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询问病史竟是长期习惯枕高枕头引起,经过神经外科的积极抢救,患者才转危为安。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钟崛医师提醒老百姓:长期高枕,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01.不恰当的睡姿、不合适的枕头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什么影响? 投降式:双手上举会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处于紧张状态,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肩部和颈部肌肉劳损。另外该动作会使胸廓出口变小,从颈部通向上肢的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可能会出现手部发麻、发胀。 俯卧位:头偏向一侧,使颈椎始终处于旋转状态,部分肌肉拉长得不到放松,长期会加速颈椎退变,肌肉劳损。俯卧时也容易遮挡口鼻,影响呼吸。 侧趴高抬腿式:一方面会有俯卧位的不足,另一方面脊柱受力较大、扭曲,可能会引起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 蜷缩式:弓着腰和背,会使腰背肌处在紧张状态,可能导致腰背部的软组织发生劳损,背痛及颈痛。 高枕并不能“无忧”,睡高枕会使得颈椎处于屈曲状态,导致颈部后方肌肉牵张,从而造成肌肉劳损,颈椎退变。高枕还可能影响气道开放,出现呼吸不畅、打呼噜等情况,严重时出现缺氧引起脑缺血和脑缺氧。 02.什么样的睡姿最恰当?如何挑选适合的枕头? 人在睡觉过程中,不大可能恒定采用一种姿势。常见的平卧位及侧卧位都是推荐的睡姿。如果想更好地保护脊椎或者有腰部或腿部不适,可以通过辅助用物获得更好的体验。 侧卧时,要注意枕头的高度足以将头颈部支撑到中立位,不偏向一侧;腰部可以垫合适的软垫,使脊柱不至于凸向一侧;还可以在两个膝盖中间夹一个薄的垫子,保持骨盆属于中立位。平躺时,可以根据床垫的软硬程度,在腰部、膝关节腘窝处这些有曲度的位置,垫一个垫子,这样可以更好地撑起相应位置的曲度,让肌肉得到放松,避免引起脑动脉供血不足。 科学地选择枕头也很重要,高度往往是最先考虑的因素,其目的是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适合的枕头高度与个人脖子长短、背部厚度,枕头本身软硬等因素都有关系。平卧的时候,背厚的人枕头要比背薄的人高;侧卧的时候,肩膀宽的人枕头要比肩膀窄的人高。一般而言,侧卧比平卧需要的枕头要高一些。理想的枕头应该根据个人的体型定制枕头的尺寸,保持平卧时颈部一侧较高,头部一侧较低,侧卧时枕头两侧部位要比中央部位要高一些,以便人无论在平卧和侧卧都能保持颈椎与身体成一直线。枕头的位置也很重要,应该枕在颈部,对颈椎起支撑作用,保持颈椎略后仰。
上一页 1234567891011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