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儿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儿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06
    2022/09
    您还在为孩子不舒服打针吃药烦恼吗?
    快来了解一下,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历史悠久,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方式改善小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小儿推拿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儿童保健科目前主要开展以下项目: 小儿厌食症:食欲不振,厌恶进食。 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 (3)反复感冒:抵抗力低下,易患感冒。 (4)汗证:全身或局部无故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 (5)夜啼:夜间啼哭不安,甚则通宵达旦。 (6)小儿肌性斜颈:俗称“歪脖”,因胸锁乳突肌损伤,肌纤维挛缩而成。 (7)小儿遗尿:3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 (8)发育迟缓:俗称“五迟五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及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可几项并见或单个出现,或身高发育落后等。 (9)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 (10)疝气:中医俗称“狐疝”,主要为腹股沟疝气,男孩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有囊状肿物,女孩表现为腹股沟或大阴唇有囊状肿物。 (11)鞘膜积液:因阴囊肿大如水晶状而得名,为无痛性肿物。
  • 06
    2022/09
    孩子个子矮小需要做些什么检查?
    我国6-16岁青少年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7岁以下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生长迟缓检出率为1.9%。当前还存在大量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群体。一旦发现自家孩子身高比较矮一定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干预。目前针对矮小具体要做哪些检查来明确原因呢?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出生史:是否先天就体重偏轻、个子偏小 家族史:是否有矮小相关家族遗传病,父母是否性发育延迟 智力发育:是否智力发育异常,排除染色体、基因病 体格检查:确诊是否达到矮小,身材是否匀称,性发育分期 血液检验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检查性激素水平,排除性发育障碍、性早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皮质醇,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亢进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三项,排除甲状腺疾病 下丘脑-GH-IGF-1轴功能:检查IGF-1,鉴别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缺陷 糖耐量+胰岛素释放:检查空腹血糖,排除血糖调节异常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排除心脏、血液、肝肾系统异常 影像学检查 垂体核磁共振:排除垂体发育异常 性腺B超:女孩观察子宫、卵巢大小及卵泡数量、大小,男孩观察睾丸大小或结构异常 骨龄:对比骨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落后或超前过多均异常 骨密度:骨密度异常 动态试验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排除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 性激素激发试验:排除性早熟
  • 30
    2022/06
    儿童肥胖的危害与预防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5.0%和1.7%上升至2011—2015年的11.7%和6.8%。儿童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紧迫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与多种影响身心健康的并发症有关,需及时合理地诊断评估和治疗。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分为向心性肥胖和周围型肥胖。向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内脏脂肪增加,腰臀比增加,此类肥胖发生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周围型肥胖又称匀称性肥胖或皮下脂肪型肥胖,脂肪匀称性分布,臀部脂肪堆积明显多于腹部。 肥胖的诊断 1.儿童的理想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 7-12个月:标准体重(千克)=6+月龄×0.25; 2~12岁:标准体重(千克)=8+年龄×2。 根据公式:(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100%,如果超过了标准体重的10%,可以看做超重,一旦超过了20%,则属于肥胖。 2.儿童肥胖可分为三级: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30%;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40%-50%;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超过50% 。 三、肥胖的病因 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习俗、家庭等层面导致了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包括食物选择环境、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等; 饮食和活动:早期营养因素,如母亲孕前、孕期体重和营养状况、出生后的喂养情况等,儿童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等; 遗传:肥胖发生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高胰岛素血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以及下丘脑-垂体病变; 内环境: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如肥胖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可能减少; 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等可导致儿童过量进食; 药物: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等; 四、儿童肥胖症的危害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 呼吸系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症; 消化系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胆囊疾病; 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高尿酸血症; 对生长、青春期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影响:肾上腺功能初现提前、假性肢大、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女性性早熟; 泌尿系统:微量白蛋白尿; 神经系统:假性脑瘤; 骨骼系统:学步推迟、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扁平足、股骨头骨骺滑脱; 皮肤及相关改变::黑棘皮症、热疹、痤疮; 心理行为问题:抑郁、焦虑、缺乏自信。 五、肥胖的预防 肥胖的预防应当从母亲怀孕时开始。备孕妇女应调整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至适宜水平,预防胎儿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儿童期要均衡膳食,保证适当的身体活动和充足睡眠,定期体检,评估有无超重或肥胖,尽早发现生长偏离并及早干预。 肥胖儿童食物标签 分类 优选食物 限量食物 不宜食物 谷薯类 蒸煮烹饪、粗细搭配的杂米饭、红薯饭、杂粮面、意面等 精白米面类制品,如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白面包、粉丝、年糕等 深加工糯米制品,如粽子等;高油烹饪类主食,如油条、炸薯条等;添加糖、奶油、黄油的点心,如奶油蛋糕、黄油面包、奶油爆米花等 蔬菜类 非淀粉类蔬菜,如叶类、花类、瓜茄类、果实类等蔬菜 部分根茎类蔬菜、淀粉类蔬菜,如土豆、芋艿和山药等蔬菜 糖高油烹饪的蔬菜,如炸藕夹、油焖茄子等 畜禽类 畜类脂肪含量低的部位,如里脊、腿肉、腱子肉、血制品等;少脂禽类,如胸脯肉、去皮腿肉等 畜类脂肪相对高的部位,如牛排、小排、肩部肉、舌等;带皮禽类;较多油脂、精制糖、盐等烹饪的畜禽类菜肴; 畜类脂肪含量高的部位,如肥肉、五花肉、蹄膀、脑花、腩肉等;富含油脂的内脏,如大肠、肥鹅肝等;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盐高糖烹饪的畜禽 水果类 绝大部分水果,如浆果类、核果类、瓜果类等 冬枣、山楂、部分热带水果如香蕉、榴莲、西瓜等 各类高糖分的罐头水果和果汁 水产类 绝大部分清蒸和水煮河鲜和海鲜 较多油脂、精制糖、盐等烹饪的水产类菜肴,如煎带鱼、糖醋鱼等 蟹黄和(或)蟹膏等富含脂肪和胆固醇的河海鲜部位;油炸、红烧等高油高盐高糖等烹饪的水产 豆类 大豆和杂豆制品,豆腐、无糖豆浆、低盐豆腐干、低糖豆沙等 添加糖和脂肪含量相对高的豆制品,如腐竹、素鸡、豆沙馅等 高糖高油高盐加工的豆制品,如兰花豆、油豆腐、油面筋、咸豆腐等 蛋乳类 原味乳制品,如纯奶、无糖酸奶、低盐奶酪等,蒸煮加工的蛋类 含有少量调味添加的乳制品和蛋类制品,如含糖酸奶、咸奶酪、少油煎蛋等 有大量添加糖、油脂加工的乳制品和蛋类制品,如复原乳、果味酸奶、炒蛋等 坚果类 原味坚果,无添加糖和盐 少量盐调味的坚果 大量盐、奶油、糖等调味的坚果制品 调味品类 种植物油、醋、低钠盐和(或)酱油、天然植物香辛料等 含大量盐的调味品,如豆瓣酱、酱油等;含大量糖或淀粉的调味品,如果酱、甜面酱等;含大量饱和脂肪的调味品,如猪油等 盐、食糖、糖果;含大量反式脂肪的调味品,如人造奶油、起酥油等
  • 30
    2022/06
    如何有效预防小儿肺炎
    肺炎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我国住院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小儿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异物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和肺部固定湿啰音。重症患者可累及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因此,有效地预防小儿肺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尽量减少肺炎的发病:(1)冬季尽量少去公共场合、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远离生病人群。 (2)小儿膳食应合理搭配,要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同时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雾霾严重时尽量少出门或戴口罩出门。 (4)适当增减衣物。 (5)及时治疗可能诱发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如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佝偻病、贫血等。 (6)加强锻炼,勤晒太阳,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以提高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7)酌情接种肺炎疫苗。
  • 30
    2022/06
    儿童意外烧烫伤的处理办法
    发现儿童意外烧烫伤后不能往宝宝的伤口上涂抹酱油、醋、酒、牙膏或其他偏方,因为后者不仅可能导致伤口继发感染,还会影响医生的专业判断。轻度的皮肤表面烧烫伤可以外用红花油或者烧伤膏。正确的处理办法: 冲: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15-30分钟或; 脱:充分泡湿后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剪开衣服或暂时保留粘连部分,尽量避免弄破水泡; 泡:在冷水中浸泡15-30分钟,但烧烫伤面积过大或宝宝年龄偏小则不建议; 盖:盖上干净湿布或消毒凡士林纱布等覆盖受伤部位; 送:如果烧烫伤面积过大,应及时送医就诊。 最后,祝所有小朋友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 30
    2022/06
    儿童发热怎么办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大家都知道肛温 ≥ 38℃ 或腋温 ≥ 37.5℃ 即为发热。儿童发热多合并鼻塞、流涕、咳嗽及皮疹等不适,伴随精神欠佳,纳差等,因此正确地掌握发热处理流程尤为重要。 根据2016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及《儿童发热家庭护理指南 (2016 版)》 等相关指南,我们总结如下: (一)是否可以使用物理降温? 最新指南并未肯定物理降温的作用,虽然对乙酰氨基酚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同时也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所以我们并不推荐首要使用温水擦浴来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 (酒精) 擦浴方法来退热。 (二)退热药物的用药指征是什么? (1) 无需使用退热药物情况    患儿精神状态好,无明显哭闹等不适表现,可以先观察,暂时不用退热药,但是既往有发热性惊厥或癫痫等疾病的患儿除外; (2) 需使用退热药物情况    使用退热药目的在于增加患儿的舒适感,当患儿精神状态不好或不舒适时可以使用,但是要从根本上控制体温还是要查明原因对症用药。 若发生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家长则需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 (1) 3 月龄以下的患儿,肛温达到 38℃ 或以上;或未满 1 个月的新生儿,肛温低于 36.1℃; (2) 3~6 月龄的婴儿,肛温 38.9℃ 或以上; (3) 6~24 月龄,体温超过 38.9℃ 并持续 24 小时以上; (4) 2 岁或以上,持续发热 3 天以上; (5) 精神状态很差或易激惹,反复呕吐,严重头痛或腹痛,或有其他症状。 若没有上述情况,可以先在家观察或选用退热药物治疗。 最后,祝所有小朋友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 30
    2022/06
    浅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谈“溶血”色变?明白这些不用怕~ 总是有宝妈宝爸抱着刚出生的宝贝来科室咨询,我们是不是ABO溶血?我们家宝贝黄疸需要换血吗? 新生儿溶血其实弄明白,宝爸妈们也能淡定面对~ 首先什么叫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溶血引起的黄疸最常见的是ABO溶血,就是母亲是O型,孩子是A型或B型引起的ABO溶血,就是经常说的ABO溶血;还有一种是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通常叫做Rh溶血,这两个原因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多见的元素。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应该怎么治呢?首先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比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程度会轻一些,所以大多数的ABO溶血性黄疸可以采取退黄治疗,比如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给予注射丙种球蛋白来阻断溶血过程。大多数ABO溶血性黄疸经过这两种治疗方案,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只有极少数的严重ABO溶血,在这两种治疗的基础上可能控制得效果不好,或者黄疸程度比较重,需要换血治疗。而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溶血程度往往会比较严重,黄疸进展得也比较迅速,故在给予光疗、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基础之上,大多数孩子需要经过换血治疗才能有效退黄。所以Rh溶血性黄疸主要通过换血治疗,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溶血性黄疸都有一个比较好的预后,主要是靠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同时溶血性黄疸控制后,远期预后还是比较理想的。宝爸宝妈们做好识别第一关,定时体检,出生后根据情况在医生的帮助下早期识别,积极干预,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溶血性黄疸引起的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最后,祝所有小宝贝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 30
    2022/06
    解析小儿遗尿症
    孩子出现尿床本就是难免的事情,但是经常的出现这样的症状,还是在比较大的情况下,这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小儿遗尿的症状,对健康的影响其实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已经三五岁的孩子,仍然不能自主控制排尿,那很可能就是小儿遗尿症。那么,导致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小儿遗尿呢? 什么是小儿遗尿 儿童到了能够控制膀胱排尿的年龄但仍不能从夜间睡眠中醒来所发生的无意识排尿行为称为遗尿症(enuresis)。正常小儿在1~1.5岁时就可以在白天自觉控制排尿,有些小儿到2~2.5岁时虽可在白天控制排尿,而夜间仍有无意识的排尿,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3岁以后经常发生或5岁以上有时发生(至少每月1次)的夜间不自主排尿,则属于遗尿。遗尿在儿童中较多见,4~7岁约有20%~25%,7岁以上有约10%的儿童出现遗尿。男孩较女孩多见,单纯夜间遗尿远较日间或日夜混合型遗尿多见。 小儿遗尿的原因有哪些呢? 根据小儿遗尿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1、原发性遗尿症无任何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行为心理障碍及内分泌系统症状疾病,且从婴儿期起病的遗尿为原发性遗尿症。 2、继发性遗尿症有过6个月以上能控制排尿的历史,而后来出现遗尿者称为继发性遗尿。 小儿遗尿的常见原因如下: (1)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 (2)精神创伤和行为问题:如父母或母亲死亡或离异等,此类常为间歇性或一过性。 (3)泌尿系统疾病:如下尿路畸形或梗阻合并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及肾小球疾病等。 (4)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镰状红细胞贫血、便秘、某些食物过敏等。 另外,根据资料,遗尿症的发生和遗传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曾有遗尿倾向的,孩子发生遗尿的概率可高达3/4。另外不可忽视的是,许多诱发因素,直接导致小儿遗尿的发生,例如蛲虫病,包茎、包皮过长,尿道口狭窄,疲劳和精神因素等。 以上这些都是关于小儿遗尿的介绍,大家要注意做好预防,注意做好调理,可以帮助大家完善孩子的身体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来说,一定要保持好状态,这样才能保持好孩子的健康,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 30
    2022/06
    解析儿童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肺炎,顾名思义,就是感染了腺病毒引起的肺炎。该类型属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表现重,肺外并发症多,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需要广大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 (一)腺病毒肺炎有哪些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是呼吸道感染腺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手接触被腺病毒污染的物体后,未洗手而直接触摸口鼻或眼睛; (3)粪口传播:接触腺病毒感染者的粪便从而被传染。腺病毒感染后在体内一般潜伏2~21天,从体内潜伏期末至急性发病期传染性最强。 (二)腺病毒肺炎有哪些临床症状? (1)起病急,常在起病初即发生39℃以上的高热,以持续高热多见。轻症一般在7~11天体温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重症患儿高热可持续2~4周; (2)大多数患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表现为频繁咳嗽或阵发咳嗽,呼吸困难多始于病后3~5天,可伴有喘息。部分患儿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可有腹胀、腹泻。患儿可有精神萎靡或者烦躁,易激惹; (3)患儿一般情况差,面色苍白或发灰。 当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需高度警惕腺病毒感染,及时就医。 (三)小朋友应该怎样预防腺病毒肺炎? (1)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不要抠鼻子和用手揉眼睛; (3)尽可能避免到人群密集或环境密闭的场所,如商场、超市、菜市场等。避免接触腺病毒感染的患者,成人或者大的儿童可以长期携带不发病或者仅有轻微感冒症状,所以在腺病毒流行高发期也要尽量避免接触感冒病人。 最后,祝所有小朋友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 30
    2022/06
    儿童肥胖的危害与预防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6~17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由1991—1995年的5.0%和1.7%上升至2011—2015年的11.7%和6.8%。儿童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紧迫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与多种影响身心健康的并发症有关,需及时合理地诊断评估和治疗。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分为向心性肥胖和周围型肥胖。向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内脏脂肪增加,腰臀比增加,此类肥胖发生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周围型肥胖又称匀称性肥胖或皮下脂肪型肥胖,脂肪匀称性分布,臀部脂肪堆积明显多于腹部。 二、肥胖的诊断 1.儿童的理想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 7-12个月:标准体重(千克)=6+月龄×0.25; 2~12岁:标准体重(千克)=8+年龄×2。 根据公式:(实测体重/标准体重-1)×100%,如果超过了标准体重的10%,可以看做超重,一旦超过了20%,则属于肥胖。 2.儿童肥胖可分为三级: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30%;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40%-50%;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超过50% 。 三、肥胖的病因 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习俗、家庭等层面导致了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的“致肥胖环境”,包括食物选择环境、身体活动环境、父母不良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等; 饮食和活动:早期营养因素,如母亲孕前、孕期体重和营养状况、出生后的喂养情况等,儿童期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较少的身体活动等; 遗传:肥胖发生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激素缺乏症、性腺功能减退、高胰岛素血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以及下丘脑-垂体病变; 内环境: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与肥胖的发生相关,如肥胖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可能减少; 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创伤或心理异常等可导致儿童过量进食; 药物:导致体重增加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等。 四、儿童肥胖症的危害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 呼吸系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症; 消化系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胆囊疾病; 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糖耐量减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高尿酸血症; 对生长、青春期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影响:肾上腺功能初现提前、假性肢大、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女性性早熟; 泌尿系统:微量白蛋白尿; 神经系统:假性脑瘤; 骨骼系统:学步推迟、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扁平足、股骨头骨骺滑脱; 皮肤及相关改变::黑棘皮症、热疹、痤疮; 心理行为问题:抑郁、焦虑、缺乏自信。 五、肥胖的预防 肥胖的预防应当从母亲怀孕时开始。备孕妇女应调整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至适宜水平,预防胎儿体重增长过快,减少巨大儿的发生;出生后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儿童期要均衡膳食,保证适当的身体活动和充足睡眠,定期体检,评估有无超重或肥胖,尽早发现生长偏离并及早干预。
  • 30
    2022/06
    宝宝缺钙怎么办?
    宝宝长身体的时候,宝爸宝妈们经常会有各种疑惑——担心宝宝营养不够,影响生长发育。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各种关于生长发育方面的咨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宝宝缺钙的话题。 宝宝如果缺钙会有哪些症状呢? 1、比同龄孩子出牙晚,12个月后出者为萌牙延迟。 2、囟门闭合迟,肌无力。 3、神情呆滞、表情少,动作和语言都比同阶段的孩子落后。 4、前额高突,形成方颅。或有串珠肋,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 5、烦躁不安,常常不明原因哭泣,不易入睡易惊醒。 6、出汗异常增多。 7、头发黄且稀疏,枕部脱发圈(即枕秃),后脑勺常会出现脱发的情况。 8、厌食、偏食也与缺钙有关,人体钙元素摄入不足,易导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 9、湿疹也可能与缺钙有关,常见于头顶、颜面、耳后,伴有哭闹不安,枕后及背部多流汗。 宝宝缺钙怎么办? 尽可能避免挑食,多吃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奶制品、鱼虾、坚果及动物肝脏等。 多参加户外活动、晒太阳。 而当宝宝出现上述一项或几项症状时建议前往医院检查评估,寻求专业建议。
  • 30
    2022/06
    宝宝腹泻怎么办?
    腹泻是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定期就会出现的问题,宝爸宝妈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别担心,儿科医师来支招! 宝宝腹泻时应该尽量少吃哪些食物呢? 一、少吃含有长纤维的食物 长纤维的食物容易加重腹泻宝宝的肠胃负担,例如常见的水果比如西瓜、梨子,蔬菜比如芹菜等含纤维素较多,会加速肠蠕动,加重腹泻。当宝宝腹泻时,应尽量减少食用这类食物。 二、不吃容易导致腹胀的食物 宝宝腹泻时,要尽量避免吃黄豆、板栗、红薯等容易引起肠内胀气的食物。另外腹泻时,牛奶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导致肠胀气,因此宝宝腹泻期间适当限制牛奶的摄入,多吃面条、米饭等淀粉类食物促进消化。 三、不吃高糖食物 糖类食物容易引发腹胀,宝宝腹泻期间胃肠功能减弱,食用糖果、巧克力、甜点等高糖食物后,糖会在肠内发酵而加重胀气,从而加重胃肠负担,故宝宝腹泻时不应吃高糖食物。      如果宝宝腹泻次数明显增多,或伴有频繁呕吐、腹痛、尿少、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上一页 12...111213141516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