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皮肤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皮肤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5/06
    常见脱发疾病的毛发镜表现
    毛发镜是皮肤科常见的检查设备之一,常用于毛发、头皮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的观察到肉眼不可见的毛干、毛囊及头皮的细微结构,从而鉴别毛发疾病的类别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理检查的几率,毛发镜在今天的皮肤科应用非常广泛,是皮肤科医生的左膀右臂。以下是常见的脱发类疾病的镜下表现。 雄激素性脱发 雄激素性脱发特征性的毛发镜表现为毛发直径异质性增加,细发比例增加,长度短于2-3mm的毳毛增多。单一毛囊单位中毛发数量减少,且毛周褐色征增多。毛周褐色征多见于雄脱早期,而黄点、针尖白点、头皮蜂窝状色素沉着与雄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斑秃 斑秃典型毛发镜表现为黑点征、黄点征、断发,标志性特征为感叹号发或锥形发,恢复期可见较多直立新生发,感叹号发/锥形发是指受损头发远端较粗而进入头皮近端较细。通常见于急性斑秃。 拔毛癖 机械性的拔发行为往往导致皮肤损伤,镜下可见出血点、血痂及抓痕。另可见黑点征、断发、新生发及毳毛增多。与斑秃相比,断发的毛干长短不一,残端有分裂和卷曲。拔毛癖的镜下特征性表现:火焰状发、V形纵裂发。 休止期脱发 休止期脱发毛发镜表现为新生发及毳毛的数量增多,毛发直径异质性小于20%。 头癣 头癣镜下可见逗号样发、螺旋状发及摩斯码样发,具有高度特征性。感染的毛干弯曲和逗号样发的形成可能是真菌菌丝侵入毛干或对毛小皮造成损伤的结果。 颞部三角形脱发 颞部三角形脱发又称为先天性三角形脱发,是一种良性局限性非瘢痕性、非炎症性脱发。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生后或者10岁以前出现皮损,此后形状保持不变。除三角形外,脱发形状还有椭圆形、柳叶形等,尖端朝向后上方,可为单侧也可双侧。主要累及颞侧头皮,很少累及顶部及枕部,毛发镜下可见大量毳毛,毛囊数量正常,无明显黑点征及断发,无明显炎症及瘢痕。
  • 30
    2025/06
    腋下之痛:被忽视的隐秘顽疾 ——一位化脓性汗腺炎患者的康复启示
    病例故事: 25岁的董先生(化名)带着两侧腋下反复红肿疼痛的困扰,辗转求医一月余。每次抬手都像被火灼烧,夜间辗转难眠,甚至因异味不敢社交。在刘睿医生的诊室里,他坦言:"这病已经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心情也受到影响。"经过个体化抗生素治疗联合火针引流、红光照射等,董先生症状显著缓解,终于回归正常生活。复诊时他特地送上锦旗,表达了对皮肤科医护的感谢。" 化脓性汗腺炎,这种常被误诊为"普通疖肿"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实则是毛囊-汗腺单位的免疫异常反应。数据显示: · 83%患者首诊被误诊 · 平均确诊延迟达7.2年 · 伴有抑郁焦虑比例超65%治疗策略:分级精准打击 根据2024国际化脓性汗腺炎诊疗指南,治疗需要分级治疗,坚持规范足疗程,配合生活作息情绪控制等。 轻中度患者 · 一线方案:克林霉素凝胶+多西环素口服(疗程≥12周) · 辅助干预:激光脱毛减少毛囊刺激,BMI控制在24以下️ 中重度患者 · 生物制剂:阿达木单抗每周40mg皮下注射(有效率78%) · 微创手术:超声引导下窦道去顶术,保留90%正常组织 顽固性病例 · 中西医协同:火针引流脓液后,配合清热利湿方剂(临床缓解率提升41%) · 皮瓣修复术:适用于广泛病灶,3D影像建模确保功能重建 日常管理黄金法则 · 穿着:选择A类婴幼儿标准纯棉衣物,避免化纤摩擦 · 清洁:每日两次用PH5.5医用洗剂,切忌过度搓洗 · 应急:突发肿痛时,4℃冷敷袋包裹纱布外敷(每次≤15分钟) · 心理: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定期心理量表评估 专家提醒 "不要默默忍受或自行挤脓!"刘睿医生强调:"早期规范治疗可使70%患者避免手术。我们正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为顽固病例带来新希望。"
  • 30
    2025/06
    夜间剧痒当心疥疮!这些症状别忽视
    近期,全国多家医院皮肤科接诊的疥疮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居住环境中更容易出现聚集性病例。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皮肤表层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夜间剧烈瘙痒,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水疱,好发于手指缝、手腕内侧、肘窝、腋下、腰部、腹股沟等皮肤薄嫩部位。由于瘙痒难忍,患者常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可能引发继发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脓疱、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疥疮主要通过密切皮肤接触传播,共用被褥、衣物、毛巾等个人物品也可能造成间接传染。皮肤科医生指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6周,首次感染者可能需较长时间才会出现症状,但已经具备传染性,这也是疥疮容易在家庭或集体生活中扩散的重要原因。一旦确诊,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都需要同时接受治疗,通常采用外用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乳剂等杀螨药物,从颈部到脚底全身涂抹,并保持8-12小时后洗净,一般需要连续用药3-5天。同时,患者的衣物、床单、被套等贴身物品必须用60℃以上热水烫洗,并在阳光下暴晒,无法清洗的物品可密封存放一周以上,确保彻底杀灭疥螨。 武汉市第三医院皮肤科医生特别提醒,近期不少患者将疥疮误认为普通湿疹或过敏,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并伴有特征性皮疹,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避免与患者直接皮肤接触,在公共场所尽量减少使用他人寝具。对于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现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并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情扩散。目前疥疮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提高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 30
    2025/06
    婴儿湿疹和热疹的鉴别
    婴儿湿疹和热疹是两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但它们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从以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病因学差异 湿疹(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遗传易感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调节异常有关。约60%的病例有特应性疾病的家族史。 热疹(痱子)则是由汗腺导管阻塞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多与环境温度过高、衣着过厚导致排汗不畅相关。 二、临床表现特征 湿疹通常表现为干燥、红斑样皮疹伴剧烈瘙痒,好发于面部(特别是双颊)、四肢伸侧和关节屈侧。皮损可能渗出液体并形成结痂,具有慢性复发性特点。 热疹表现为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透明水疱,密集分布但不融合,多见于颈部、胸背部和皮肤皱褶处,通常无显著瘙痒感。 三、诊断与鉴别要点 湿疹的诊断需结合家族过敏史、典型皮损分布和慢性病程。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血清IgE水平升高。 热疹诊断主要依据发病与环境温度的关联性,皮损在降温后可自行消退。皮肤镜检可见汗管开口处的角栓形成。 四、治疗 湿疹治疗包括:1)基础治疗:使用无刺激保湿润肤剂;2)局部治疗: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3)严重病例需系统性治疗。 热疹处理以环境调节为主:1)降低环境温度至22-24℃;2)穿着透气棉质衣物;3)严重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 五、预防措施 湿疹预防需注意避免已知过敏原,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约50%的婴儿湿疹患者可在5-7岁自然缓解,但部分可能持续至成年期或发展为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 热疹预防关键在于保持适宜环境温度,避免过度包裹婴儿。预后良好,在消除诱因后通常24-72小时内消退,无长期后遗症。 临床实践中需注意两种疾病可能并存的情况,均需注意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特别是在炎热季节。准确的鉴别诊断对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持续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寻求皮肤科专科医师的诊疗意见。
  • 30
    2025/06
    果酸换肤
    刷酸(化学剥脱术)是皮肤科常见的医疗美容治疗手段,通过化学酸剂可控地剥脱皮肤表层,促进皮肤再生,用于改善痤疮、色素沉着、光老化等问题。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一、刷酸的医疗本质与适用人群 1. 医疗行为属性 刷酸属于医疗操作,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医用酸浓度较高(如果酸20%-70%、水杨酸20%-30%),自行操作易导致灼伤、色素沉着等风险。 2. 适用人群 适应症:痤疮(粉刺、闭口)、痘印、毛孔粗大、肤色暗沉、黄褐斑、毛周角化症等。 禁忌人群:皮肤屏障受损者、孕妇/哺乳期、瘢痕体质、近期接受过激光或手术者、面部感染期患者。 二、常用酸类及作用机制 不同酸类针对的皮肤问题及适用肤质如下表所示: 酸类,特性,适用肤质,主要功效,代表应用 果酸(AHA)、亲水性强、加速表皮代谢、中性/干性肌、美白淡斑、改善细纹、保湿、甘醇酸用于光老化治疗 水杨酸、脂溶性,渗透毛孔、油性/痘痘肌、抗炎杀菌、溶解黑头粉刺、痤疮、脂溢性皮炎 复合酸、多酸复配,协同作用、顽固油痘肌、综合改善痤疮+色沉+毛孔、牛奶酸(乙醇酸+乳酸+水杨酸) 深层治疗机制:酸剂渗透至真皮层,刺激胶原蛋白重组,增加表皮厚度(非变薄),改善光老化和痘坑。 三、治疗效果与临床证据 1. 痤疮与粉刺 水杨酸溶解角栓,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对炎症性痘痘有效率超80%。 “爆痘”属正常现象:酸剂加速深层粉刺排出,轻中度痤疮通常在1-3个月内消退。 2. 色素问题 果酸促进黑色素代谢,改善痘印、黄褐斑;联合防晒可减少色沉复发。 短期“反黑”(3-7天):因黑色素向表皮转运加速,后续逐渐提亮。 3. 抗老与毛孔改善 果酸刺激真皮胶原增生,增加皮肤弹性,缩小毛孔。 疗程建议:间隔1个月,4-6次后肤质显著提升。 四、潜在风险与科学应对 1. 常见不良反应 短暂性红斑/脱皮:因角质剥脱导致,24小时内缓解(冷敷+保湿修复)。 持续性红斑/水疱:多由浓度过高或停留过久引起,需医生干预抗感染。 色素沉着:深肤色人群风险较高,需联合氢醌、维A酸及激光治疗。 2. 严重并发症预防 疤痕、术前凡士林保护眼周、严格筛查禁忌症可规避。 五、规范治疗流程与术后护理 1. 医院操作步骤 保护眼周→涂酸→监测皮肤终点反应(发红/白霜)→中和酸剂→冷敷+修复面膜。 2.术后护理关键: 防晒:SPF≥30,每2-3小时补涂,避免色沉。 保湿:使用含神经酰胺、角鲨烯的修复产品。 禁忌:7天内避免高温环境(桑拿)、彩妆及刺激性食物。 总结:刷酸在专业医疗操作下效果显著,尤其针对痤疮、色沉及光老化问题。但需严格遵循个体化方案: 医用级刷酸:效果直达真皮,需医生把控浓度与停用 提示:首次刷酸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加强屏障修复与防晒,避免盲目追求高浓度。若有持续红肿、疼痛,需及时复诊。
  • 30
    2025/06
    斑秃不是不治之症!科学治疗,重拾浓密秀发!
    你是否正在经历“鬼剃头”的困扰?早上醒来,枕头上散落着大把头发,镜子中赫然出现一块块刺眼的光秃……斑秃,这种突如其来的脱发,不仅影响外貌,更让人焦虑不安,甚至陷入自卑。 斑秃并非不治之症!它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毛囊,导致头发脱落。虽然斑秃可能对外貌和心理造成影响,但它并不是不治之症,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毛发再生,恢复自信。 摆脱斑秃,你需要: 及时就医,找准病因:斑秃类型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同。皮肤科医生会通过专业检查,明确你的斑秃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科学治疗,坚持到底: 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如米诺地尔)、局部注射激素、口服药物、光疗等。治疗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切勿半途而废。 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精神压力是诱发和加重斑秃的重要因素。学会放松心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除了治疗,日常护理也很重要: 温和护发,避免刺激:选择温和的洗发水,避免过度烫染、拉扯头发。 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为头发提供充足的营养。 规律作息,保持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斑秃并不可怕,科学治疗和积极心态是战胜它的关键!如果你正在经历斑秃的困扰,请不要犹豫,立即行动起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重拾浓密秀发,找回自信笑容!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斑秃防治知识,获取专业医生在线咨询!
  • 13
    2025/06
    为什么带状疱疹好了,神经痛却挥之不去? ——揭秘后遗神经痛的五大"幕后黑手"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常被患者追问:"明明按时吃药、规范治疗了,为什么疱疹消了还会疼?" 这背后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其实是病毒与人体神经系统的"隐形战争"遗留的伤痕。让我们从科学角度揭开它的形成之谜。 一、病毒对神经的"精准爆破"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具有嗜神经性,感染后会在感觉神经节(如背根神经节)中终身潜伏。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沿着神经纤维向皮肤"定向迁移",造成两大损伤: - 轴突损伤:病毒复制直接破坏神经纤维的"电缆"结构(轴突) - 神经鞘破坏:攻击包裹神经的"绝缘层"(髓鞘),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 就像被剥开外皮的电线,轻微触碰就可能"漏电"引发疼痛 二、免疫系统的"过度清剿" 抗病毒治疗虽能清除皮肤病毒,但神经内的病毒抗原仍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 - 炎性因子风暴:IL-6、TNF-α等炎性介质过度释放,持续刺激痛觉神经 - 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周围的"守卫细胞"进入战斗状态,反而加重神经炎症 免疫反应本是好意"灭火",却可能演变成"慢性灼烧" 三、神经修复的"先天缺陷" 人类外周神经再生能力有限,尤其50岁以上人群: - 施万细胞功能衰退:负责修复髓鞘的关键细胞活性下降 - 神经营养因子减少:NGF(神经生长因子)等修复物质分泌不足 - 微环境恶化:神经内血管硬化导致修复原料运输受阻 如同老化的电缆维修队,难以完全修复被破坏的线路 四、疼痛信号的"错误记忆" 持续疼痛会导致神经系统发生可塑性改变: 1. 外周敏化:受损神经末梢痛觉阈值降低,正常触碰被误读为疼痛 2. 中枢敏化:脊髓和大脑的疼痛中枢形成"记忆回路",即使损伤修复仍自发疼痛 相当于身体安装了"疼痛警报器",却忘记了关闭开关 五、这些人群更易"中招" 以下因素会显著增加PHN风险: 关键提醒: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 疫苗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使PHN风险降低89% 2. 黄金72小时:发病3天内启动抗病毒治疗(如伐昔洛韦) 3. 早期镇痛:急性期疼痛控制不佳者,PHN发生率升高3倍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若疱疹消退后仍有: - 针刺样、烧灼样疼痛 - 轻触皮肤即诱发剧痛(痛觉超敏) -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 请立即至疼痛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PHN的本质是病毒攻击+神经修复失败+疼痛记忆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治疗可降低风险,但无法完全杜绝,就像地震后可能有余震——我们能做的是加固"房屋"(提升免疫力)、及时"救灾"(早期治疗)、科学"重建"(神经修复)。
  • 13
    2025/06
    夏日警报!这种虫子拍不得!——隐翅虫皮炎急救指南
    “医生!我脸上突然火辣辣地疼,还烂了一片!” 最近门诊里,不少患者举着红肿溃烂的皮肤焦急求助——罪魁祸首竟是一种看似“人畜无害”的小虫:隐翅虫!今天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教你躲过这场“夏日皮肤危机”! 隐翅虫:披着蚂蚁外衣的“硫酸刺客” 你以为它是普通小蚂蚁?错!隐翅虫身长仅0.5-1厘米,黑红相间,白天藏身草丛,夜晚爱追光(比如你家的台灯、手机屏幕)。它不咬人,但全身是毒! 致命弱点:一旦被拍死或压碎,虫体释放的强酸性毒液(pH 1-2!堪比硫酸!)会瞬间灼伤皮肤,引发剧烈疼痛和溃烂! 中招症状:皮肤像被“泼了辣椒水” “闪电纹”红肿:毒液流经处出现条状、片状红斑,像被鞭子抽过。 24小时大爆发:红斑上冒出密集水疱、脓疱,轻轻一碰就破溃。 火辣辣套餐:灼烧感+刺痛+瘙痒,严重时发烧、淋巴结肿大! (典型皮损示意图,密集恐惧症慎看!) 紧急处理:记住“三不要”和“三要” 千万别做: 1. 用手拍虫(毒液扩散更广!) 2. 乱涂牙膏/酱油(刺激伤口,可能感染!) 3. 抓挠水疱(留疤警告!) 正确操作: 1.温柔赶虫:用纸巾轻轻拨开,或吹气赶走。 2.立即冲洗: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接触部位10分钟! 3.快去医院!皮肤科医生会开具抗炎药膏(如炉甘石洗剂、弱效激素软膏),严重时需口服药物。 预防秘籍:和隐翅虫“划清界限” 1.关窗开空调:晚上少开灯,或拉紧纱窗,避免“追光虫”入侵。 2.户外防虫三件套:穿长袖、喷驱蚊水(含避蚊胺)、远离草丛。 3.睡前检查床铺:抖一抖被子,别和虫子“同床共枕”! 冷知识 隐翅虫其实是“益虫”,爱吃蚜虫和害虫,人类才是意外伤害的“碰瓷方”。 毒液不会“传染”!但伤口护理不当可能继发感染哦~ 夏日蚊虫多,但隐翅虫的“温柔陷阱”最危险!记住:见虫不拍,科学处理,才能安心享受西瓜、空调和晚风呀~ 皮肤科医生提醒:若出现大面积溃烂、高热,速就医!别让“小伤”变“大坑”!
  • 15
    2025/04
    警惕!清明节,过敏性皮肤疾病悄然来袭
    清明节,草长莺飞,桃红柳绿,人们在这一天外出踏青、祭扫。然而,这个时节也是过敏性皮肤疾病的高发期。花粉、尘螨以及多变的天气,都可能成为引发皮肤过敏的“罪魁祸首”。春敏高发,如何自救!了解清明节期间过敏性皮肤疾病的成因、症状,并做好防治工作,对我们守护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一、清明节期间,过敏缘何频发 (一)花粉漫天飞 清明节前后,各类树木和花卉进入盛花期,花粉大量飘散到空气中。花粉颗粒极其微小,很容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同时也会黏附在皮肤表面。皮肤敏感人群接触花粉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误判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免疫反应,导致皮肤过敏。例如,柏树、杨树、柳树等树木的花粉,常常是引发过敏的“元凶”。 (二)尘螨来捣乱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也有所增加,为尘螨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尘螨喜欢藏身于床铺、沙发、地毯等家居角落,它们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尸体都是强烈的过敏原。清明节期间,人们外出归来,若不及时清洁,尘螨及其过敏原就可能接触皮肤,引发过敏。 (三)气候不稳定 清明节正值季节交替,天气多变,早晚温差较大。皮肤在冷热交替的刺激下,屏障功能会受到影响,变得更加敏感,对外界过敏原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出现过敏症状。 二、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及症状 (一)接触性皮炎 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其周围皮肤会迅速出现红斑、肿胀、丘疹,严重时还会有水疱、大疱形成,伴有瘙痒或灼痛感。比如,祭扫时接触到某些植物,如漆树,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手部、手臂等接触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皮疹。 (二)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瘙痒剧烈、易复发等特点。在清明节期间,受多种过敏因素影响,湿疹更容易发作。急性期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渗出;慢性期则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 (三)荨麻疹 俗称“风疹块”,皮肤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风团,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肤色,伴有剧烈瘙痒。风团通常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会反复出现。严重时,还可能累及呼吸道、消化道,导致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全方位防护,远离过敏困扰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 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外出,应佩戴口罩、眼镜,穿长袖衣物,减少皮肤与花粉的接触。踏青归来,及时更换衣物,及时洗手、洗脸、漱口、冲洗鼻腔,减少鼻腔分泌物及鼻腔和皮肤上残留的花粉及杨柳絮。 2. 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家居织物,使用除螨仪清洁床铺、沙发等容易滋生尘螨的地方,降低尘螨数量。 3. 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物质。在选择护肤品和化妆品时,先在局部皮肤进行试用,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二)呵护皮肤健康 1. 用温水洗脸,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面奶和肥皂。洗脸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 2. 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搓洗皮肤。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 (三)健康饮食 1. 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力。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芒果等易过敏食物。要注意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多食用含有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菜、青椒、小白菜、韭菜、橙子、猕猴桃、苹果等等;此外,维生素A可以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抵抗各种致敏因素的侵袭;维生素D具有抗病毒能力;维生素E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2. 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 (四)及时就医 如果皮肤出现过敏症状,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清明节期间,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皮肤健康。做好过敏性皮肤疾病的防治工作,让自己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节日。   参考文献: [1]陈浩,黄志锋,罗文婷,等. 过敏原组分检测在过敏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进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55(07):903-909.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10301-00202 [2]孔宇虹. 谈谈春季过敏. 健康世界,2022,29(06):23-25. DOI:10.3760/cma.j.issn.1005-4596.2022.06.108
  • 31
    2025/03
    别再忽视!皮肤突发红斑或是丹毒警报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花开遍地,人们的户外露营活动增多,皮肤暴露的机会也变多,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或蚊虫叮咬造成皮肤损伤,一旦皮肤的防御屏障被破坏,细菌就有机可乘。同时,经历了一个冬天,不少人的身体免疫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难以有效抵御细菌的入侵,这就为丹毒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什么是丹毒?        色如涂丹这是医学上对这种疾病的描述,指的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丹毒是由细菌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主要致病菌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大多由皮肤或粘膜破损处侵入。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面部或小腿,皮肤会突然出现大片红斑、肿胀,伴有明显疼痛,在皮损出现前还常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丹毒是怎么引起的?        面部丹毒可由抠鼻孔、掏耳朵等坏习惯导致粘膜细小破损而诱发,而足癣导致的足趾缝糜烂、足跟皲裂等是引起下肢丹毒发生的常见诱因,小腿溃疡、慢性湿疹等也可诱发本病。   丹毒典型特征: 1.皮肤出现红斑        在感染后数小时至1天内,皮肤上可能出现皮疹和红斑,通常出现在面部和四肢等部位。这些红斑的颜色鲜红,并且会迅速蔓延,形成大片的红色皮肤丘疹。这些患处皮温高、紧张发亮,略高出皮肤,界限清楚。 2.皮肤触痛和灼痛        受累的皮肤有明显的触痛和灼痛,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皮肤敏感和疼痛。        这个时候需要注意,带状疱疹也会出现皮肤皮损,疼痛还有触碰疼痛等症状,需要仔细分别。接种水痘-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50岁及以上的人群,因此建议50岁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来预防带状疱疹的发声。 3.水疱和脓性分泌物        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可能会出现破损,并流出脓性的或者水性的分泌物质。这些分泌物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4.水肿        丹毒可能导致局部淋巴水肿,这是因为病菌潜伏在淋巴管内,可能导致反复发作的疾病。如果水肿持续恶化,可能会形成永久性的肥厚性纤维化。 5.其他全身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炎症可能深达皮下组织,导致皮肤缺血和组织坏死,形成坏疽。此外,丹毒的致病菌可能侵入血循环,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急性全身性感染,称为败血症。这可能导致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   怎么治疗?能治愈吗?        不要担忧,可以治愈的。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都比较可观,但没有经过规则用药或是诱发因素持续存在的,经常会导致反复发作。因此治疗丹毒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坚持规范治疗。   预防丹毒这样做 ?        ● 保护自己,避免受伤首要任务当然是保护好娇嫩的皮肤,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避免皮肤擦破碰伤或溃疡。如果一旦皮肤有破损,一定要快速处理,不让细菌有可趁之机。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被足癣、鼻炎、湿疹等缠身的患者,应尽早治疗,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避免复发。         ● 皮肤清洁保湿也很重要做好皮肤清洁,加强洁肤意识,勤洗澡。洗澡之后,可在全身或者局部涂抹保湿霜。这对于皮肤干燥的人群,尤为重要。         ● 改正不良习惯千万不要手贱,忍不住去抠脚、抠鼻、抠痒痒,这些行为会增加丹毒的患病风险。
  • 31
    2025/03
    带状疱疹好了也要注意防护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或“蛇缠腰”,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这种病毒在人体内可以长期潜伏,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被激活,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 **前驱症状**:发病前常出现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 **皮损表现**:患处皮肤首先出现潮红斑,随后出现成簇状分布的丘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周围有红晕。皮损通常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分布,一般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不超过正中线。 - **神经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疼痛可以表现为钝痛、跳痛等,通常伴有烧灼感。 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 - **抗病毒治疗**: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应在发疹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 - **镇痛治疗**:对于轻中度的疼痛,可考虑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中重度疼痛则考虑服用阿片类药物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 带状疱疹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公众来说非常重要。 带状疱疹的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接种水痘-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50岁及以上的人群,联系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增强免疫力。 - **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尽量避免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患者的皮疹出现期间。 带状疱疹治愈后,为了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休息与生活习惯 - **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 -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 **避免压力**: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饮食调整 -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身体恢复。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 -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高糖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炎症和疼痛。 -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代谢废物和毒素,减轻身体负担。 - **补充维生素C和锌**:这些营养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可以通过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草莓)和富含锌的食物(如坚果、种子)来获取。 皮肤护理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皮损,以免引起感染或加重疼痛。 - **避免紫外线照射**:结痂脱落后的皮肤较为敏感,应注意防晒,避免色素沉着加重。 药物使用 -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 通过上述措施,带状疱疹患者可以有效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获得专业的指导和治疗。
  • 31
    2025/03
    春季科学护肤指南|避开常见误区,守护肌肤健康
    春季是皮肤问题高发期,数据显示,3-5月因护肤不当导致的皮肤科就诊量较其他季节上升约40%。以下为基于医学研究的护肤建议,帮助公众科学应对春季皮肤挑战。 一、春季皮肤问题的 主要诱因 气候波动影响 气温剧烈变化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经皮水分流失增加30%-50% 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胆固醇等屏障修复成分的保湿产品 环境致敏因素 春季花粉浓度可达2000-5000粒/立方米,部分粒径小于10μm的花粉可穿透普通织物 建议:外出后及时清洁面部及鼻腔,选择致密织物口罩 紫外线强度变化 3月起紫外线B波段(UVB)辐射量较冬季增加2-3倍 建议:使用广谱防晒产品(SPF30+/PA+++以上),每2小时补涂 二、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 ❗ 过度清洁 错误做法:每日使用强力清洁产品超过2次 风险:破坏皮肤pH值(正常范围4.5-5.5),增加敏感风险 正确方式:选择弱酸性洁面产品,水温控制在32-35℃ ❗ 不当使用药膏 错误案例:自行长期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药 风险:可能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正确方式:急性期遵医嘱短期使用,配合医学修复类产品 ❗ 忽视环境防护 错误认知:认为室内无需防晒 事实:UVA可穿透玻璃,导致光老化 正确方式:窗边活动时仍需做好光防护 三、分肤质护理要点 敏感肌 重点:避免含酒精、香精等刺激成分 推荐方案: ① 冷喷治疗(医用生理盐水) ② 含泛醇、积雪草提取物的修复类产品 油性肌 重点:调节皮脂分泌,预防痤疮 推荐方案: ① 含葡糖酸锌、水杨酸(浓度≤2%)的控油产品 ② 每周1-2次黏土类面膜 干性肌 重点:强化保湿与屏障修复 推荐方案: ① 含透明质酸、天然保湿因子的精华 ② 夜间使用高封闭性保湿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 皮肤厚度仅为成人1/3,更易受刺激 建议:选择无香精、无防腐剂的专用护肤品,每日保湿次数不超过3次 孕产妇 需规避维A酸类、部分化学防晒剂 建议:以物理遮挡防晒为主,选择含氧化锌的防护产品 医美术后 术后1周内避免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 建议:使用无菌型医用敷料,严格做好物理防晒 五、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皮肤科: 面部持续性红斑超过72小时 皮肤出现糜烂、渗液或脓性分泌物 瘙痒严重影响睡眠与日常生活 自行护理3日未见改善 六、环境调节建议 室内防护 湿度控制:维持在45%-55%(加湿器需每日换水) 空气净化:选择HEPA滤网设备,定期清洁空调滤网 外出防护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户外暴露 佩戴具有UV防护功能的眼镜
上一页 123456...1112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