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口腔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口腔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5/08
    夜深人静时,你的牙齿在"打架"吗?
    一、什么是磨牙症? 简单来说,磨牙症就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比如睡觉时或专注时),紧咬牙关或让牙齿来回磨动的行为。它就像是一个不受你控制的"坏习惯",悄悄损害着你的健康。 二、为什么会磨牙?原因比你想的复杂 磨牙症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更像是一个"混合双打"的结果,主要分为两大类: 1. 心理因素(大脑的"压力锅"): ●压力和焦虑:这是最常见的元凶!当你白天精神紧张、压力山大时,大脑在夜间也无法完全放松,就会通过磨牙来释放情绪。 ●情绪压抑:比如生气、沮丧、过度专注等情绪,也可能在夜里"爆发"出来。 2. 生理因素(身体的"小故障"): ●咬合问题:牙齿不齐、缺牙、假牙不合适等,导致咬合关系不佳,身体会下意识地想要"磨平"这些不适点。 ●睡眠障碍:比如打鼾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更容易伴发磨牙。 ●生活习惯:过量摄入咖啡、浓茶、酒精,吸烟,以及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磨牙。 ●其他疾病:比如某些营养缺乏、肠胃功能紊乱等也可能有关。 三、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磨牙?这些症状是信号 因为磨牙常在夜间发生,很多人自己并不知道。你可以通过以下"蛛丝马迹"来发现它: 清晨的警报: ●醒来后脸颊或太阳穴周围肌肉酸痛。 ●下巴关节(耳屏前方)酸胀、张不开或发出弹响。 ●莫名其妙的头痛,尤其是太阳穴位置。 ●感觉牙齿敏感、松动,或发现牙齿被磨短了。 枕边人的"投诉": ●夜间听到自己发出刺耳的"咯吱咯吱"磨牙声。 牙医的发现: ●牙齿咬合面被磨得异常平坦,失去了原有的沟壑。 ●牙齿边缘出现小裂痕或楔形缺损(牙齿靠近牙龈的部位缺了一块)。 ●舌尖或脸颊内侧能看到牙齿压迫的齿印。 四、长期磨牙,后果很严重! 千万别把磨牙当成小事,它可是口腔里的"隐形破坏王"! 1.对牙齿本身:牙齿被严重磨损,牙釉质破坏,导致牙本质暴露、牙齿敏感(怕冷、怕热、怕酸),甚至可能引起牙髓炎,最终导致牙齿断裂。 2.对颞下颌关节:持续巨大的咬合力会损伤下巴关节,导致张口受限、疼痛、弹响,患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3.对面部肌肉:引起面部肌肉酸痛、疲劳,导致紧张性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对颜值:牙齿变短会让人看起来下巴变长、面容苍老,影响面部美观。 5.对睡眠质量:磨牙会让人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白天容易疲劳、嗜睡。 五、如何应对和治疗? 对付磨牙症,通常需要一个"组合拳"。 1. 首选方案:定制颌垫(牙套) 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物理防护方法。去医院定制一个柔软的夜磨牙颌垫,晚上戴着睡觉。它就像给牙齿穿上了一副"铠甲",能避免牙齿直接磨损,缓解肌肉关节的压力。 切记:不要购买网上廉价的成品牙套,不合适的牙套反而会加重咬合问题。 2. 根源治疗:对症下药 ●心理调节:学习减压!尝试运动、冥想、听音乐、与人倾诉等方式放松心情。如果焦虑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治疗口腔问题:找牙医检查和调整咬合,矫正不齐的牙齿,修复缺失牙。 ●治疗原发病:如果有睡眠呼吸暂停,应进行相应治疗。 3. 生活习惯调整(辅助手段) ●避免刺激物:下午和晚上尽量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和功能性饮料,戒烟限酒。 ●放松肌肉:睡前用热毛巾敷在脸颊两侧,按摩肌肉,做一些放松下巴的动作。 ●注意饮食:不要嚼口香糖、啃骨头等让肌肉过度疲劳的食物。 六、总结一下 磨牙症是一个需要被重视的健康问题,它既是压力的信号,也是牙齿的杀手。 如果你怀疑自己磨牙: 1.第一步:先对照症状自查,并问问家人的反馈。 2.第二步:最重要的一步——去看牙医!牙医可以给你最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比如定制颌垫,正畸治疗调整咬合,修复咬合重建等等)。 3.第三步: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学会给自己减压。 别再让你和你的牙齿在夜里"打架"了,从今天开始,关心一下它的健康吧!
  • 26
    2025/08
    关于种植牙的“问题”
    1、什么是种植牙? 种植牙就是通过手术将人工牙根(种植体)植入牙槽骨内,待其与牙槽骨紧密结合后,再安装牙冠,从而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它就像给你的牙齿重新"种"了根,稳固又耐用。 2、种植牙的“零件”有哪些? 最关键的是“人工牙根”,一般是用钛合金做的(这种材料很安全,和骨头能友好“相处”),长得像小螺丝,会被医生轻轻“拧”进缺牙处的骨头里,代替原来的牙根,牢牢扎在骨头里当“地基”。 等“地基”稳了(大概3-6个月,让人工牙根和骨头长在一起),就会在上面装一个“基台”,相当于连接“地基”和“房顶”的零件。 最后,在基台上套上“牙冠”——这部分看起来和真牙几乎一样,颜色、形状都能定制,既美观又能咬东西。 3、做种植牙麻烦吗? 其实步骤不复杂,全程打麻药,基本不疼:  ① 先检查:拍片子看看骨头够不够“厚”,身体条件能不能做(比如血糖稳定、没有严重的骨头疾病等)。 ​ ② 种“地基”:医生把人工牙根放进骨头里,小伤口很快就长好。 ​ ③ 等愈合:让人工牙根和骨头长结实,这段时间可以戴临时假牙过渡。 ​ ④ 装牙冠:最后把基台和牙冠装上,就大功告成了。 4.种植牙有哪些优点? ✔美观自然:种植牙的外观和真牙几乎一模一样,完全不用担心会影响颜值,笑起来自信满满。 ✔咀嚼有力:能很好地恢复牙齿的咀嚼功能,吃嘛嘛香,再也不用忌口啦。 ✔稳定性高:种植体与牙槽骨紧密结合,不易松动移位,使用寿命长,性价超高。 ✔不损伤邻牙:与传统假牙不同,种植牙无需磨损相邻的健康牙齿,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天然牙。 5.哪些人可以做种植牙? ✔️ 单 / 多颗牙缺失 ✔️ 全口缺牙不想戴假牙 ✔️ 追求美观与使用感 ✔️ 牙槽骨条件好(不足可植骨)   6.种植牙应该怎样维护? ① 每天认真清洁 ​ - 用软毛牙刷早晚刷牙,重点清洁种植体周围,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牙龈。 ​ - 搭配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缝和牙冠下方的食物残渣,防止细菌堆积。 ​② 避免过度用力 ​ - 不要用种植牙咬过硬的食物(如坚果壳、冰块),以防牙冠崩裂或种植体受损。 ​ - 咀嚼时尽量双侧均匀用力,减少单侧负担。 ​③ 定期专业检查 ​ - 每半年到一年找牙医复查,专业清洁种植体周围牙结石,及时发现松动或炎症问题。 ​④ 特殊情况处理 ​ - 若出现牙龈红肿、疼痛或种植体松动,立即就医,避免问题加重。  
  • 11
    2025/08
    牙隐裂:那个在你嘴里“偷笑”的裂缝君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痛”,但绝对值得你关注的话题——牙隐裂。一听名字是不是就觉得有点神秘?它就像个潜伏在你口腔里的特工,悄无声息,却又可能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给你来个“下马威”。 想象一下,你的牙齿本来是坚固的“哨兵”,日夜守护着你的口腔领地。可有一天,不知怎么的,它身上悄悄出现了一道几乎看不见的细小裂缝。这道裂缝可不好惹,它不像断了根弦那么明显,它更像是琴弦上出现了一道极其微弱的“毛刺”,不仔细听,根本发现不了。这就是牙隐裂,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却可能让你咬一口就喊疼的“捣蛋鬼”。 这个“裂缝君”到底是怎么混进我们牙齿里的呢?原因嘛,可就多了去了,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入侵行动”。 首先,可能是你的“吃货”天性惹的祸。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吃坚果?嗑瓜子、嚼口香糖,甚至偶尔还啃个硬骨头解馋?每次你用牙齿使出“洪荒之力”去对付这些硬茬子时,牙齿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想象一下,牙齿就像一块坚固的城墙,但你总用重锤去敲打它,时间长了,城墙难免会出现一些细小的“裂痕”。这就是典型的“暴力进食”给牙...“捣乱”了,甚至可能一碰就分崩离析”。 其次,夜磨牙的“夜行者”也是帮凶。有些人晚上睡觉时,牙齿会不由自主地“打架”,互相摩擦、碰撞。这就像两座山峰在黑暗中互相“厮打”,时间一长,牙齿表面能不“伤痕累累”吗?再加上牙齿本身可能就有一些“天生”的薄弱环节,比如牙尖比较陡、牙合面磨损严重等,这些地方就成了裂缝君最容易“安营扎寨”的地方。 那么,这个“裂缝君”来了会怎么样呢?它最喜欢在你咬东西,特别是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出来“作妖”,让你突然感觉一阵尖锐的疼痛,仿佛牙齿里藏了个小电钻。但等你不咬东西了,它又像个害羞的姑娘,躲起来不痛了,让你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它还可能让你对冷热食物变得特别“敏感”,喝口凉水或者吃口热汤,牙齿就像被针扎了一下。更可怕的是,如果裂缝不断加深,细菌就可能顺着裂缝“潜入”,引起牙髓发炎,那可就真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了。 所以,面对这个偷偷摸摸的“裂缝君”,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学会温柔对待”你的牙齿。少吃点坚果、硬糖、冰块这些硬骨头”,实在想吃,就借助工具分解”一下再入口。改掉用牙齿开瓶盖、撕包装袋的坏习惯,你的牙齿不是万能工具箱! 其次,要当好牙齿的清洁工”。认真刷牙,用好牙线,保持口腔卫生,减少细菌对牙齿的进一步侵蚀”。定期去看牙医,做口腔检查,就像给牙齿做年度体检”,让牙医用专业的火眼金睛”帮你揪出那些隐藏的裂缝君。 如果不幸中招,感觉牙齿不对劲,尤其是出现咬物疼痛、冷热敏感等情况,千万别硬扛着,赶紧去看牙医。医生会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染色、探针检查、甚至拍X光片,来找到那个狡猾”的裂缝君。发现得早,可能只需要做个简单的修补,或者做个牙冠保护起来,就能悬崖勒马”。但如果拖延太久,裂缝深入,可能就需要更复杂的治疗,甚至面临拔牙的终极判决”。 记住,牙隐裂虽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关注牙齿发出的每一个小信号”,用科学的方法呵护它们,就能让这个裂缝君”无机可乘。毕竟,拥有一口健康好牙,才能无忧无虑地享受美食,畅快地笑出声来,不是吗?让我们一起,把那个偷偷摸摸的裂缝君,赶出我们的口腔吧!
  • 30
    2025/06
    龋齿与牙齿上的黑线:别让“小问题”毁掉你的笑容
    牙齿上的黑线,乍一看像是残留的污渍,但若置之不理,它可能暗藏“杀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牙齿咬合面或窝沟处若出现顽固的黑线,都可能与龋齿(蛀牙)密切相关。 一、黑线背后的真相:龋齿的“潜伏者” 牙齿表面的黑线通常有两种可能: 1. 窝沟龋的早期信号** 后牙咬合面布满凹凸不平的窝沟,这些结构容易藏匿食物残渣。当细菌(如变形链球菌)在此处繁殖,分解糖分产酸时,牙釉质会被逐渐腐蚀,形成**窝沟龋**。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一条细小的黑线,但内部可能已形成“口小底大”的龋洞。 2. 单纯性色素沉着** 长期饮用咖啡、茶或吸烟,色素可能渗入窝沟形成黑线。这类黑线通常较浅,刷牙难以清除,但牙体本身未受损。 关键区别:色素沉着的黑线局限于牙面,而龋齿的黑线下往往隐藏着牙体组织的破坏。需通过专业检查(如探针触诊、X光片)确诊。 二、为何黑线刷不掉?窝沟的“隐秘角落” 牙刷的刷毛直径约0.2毫米,而窝沟的宽度可能仅有0.1毫米,常规刷牙难以彻底清洁。即使每日认真刷牙,窝沟深处的细菌仍会形成生物膜(牙菌斑),持续产酸侵蚀牙齿。这也是为什么儿童新萌出的恒牙建议做窝沟封闭——用流动树脂填平窝沟,减少蛀牙风险。 三、忽视黑线的代价:从“黑线”到“牙痛” 若龋齿未及时治疗,会按以下阶段发展: 1. 浅龋:黑线下方牙釉质脱矿,无痛感。 2. 中龋:龋坏侵入牙本质,遇冷热酸甜敏感。 3. 深龋:接近牙髓,引发剧烈疼痛或夜间痛(牙髓炎)。 4. 残冠/根尖周炎:牙冠崩解,感染扩散至牙根,需根管治疗甚至拔牙。 警示:牙齿黑线若伴随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 进食后塞牙 - 牙齿表面粗糙或有缺损 - 对温度敏感或自发性疼痛 四、防治指南:守住牙齿的第一道防线 1. 预防措施 - 窝沟封闭:6-12岁儿童恒牙萌出后尽早封闭窝沟,成人深窝沟也可考虑。 - 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倾斜45°清洁牙龈沟,小幅度水平颤动清洁窝沟。 - 使用含氟牙膏:氟化物可促进牙釉质再矿化,抑制细菌活性。 - 控制饮食频率:减少零食次数(尤其是黏性甜食),避免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 2. 治疗手段 - 色素黑线:超声波洁牙+喷砂抛光可改善外观。 - 浅龋/中龋:去除腐质后,用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充填。 - 深龋/牙髓炎:需根管治疗,必要时佩戴牙冠保护。 - 严重缺损:嵌体或全冠修复,恢复牙齿形态与功能。 五、误区澄清 - ❌“黑线不痛就不用管”:龋齿早期无痛感,等到疼痛时往往已伤及牙髓。 - ❌“乳牙蛀了会换牙”:乳牙龋坏可能影响恒牙发育,导致牙列不齐。 - ✅“窝沟封闭非儿童专属”:成人深窝沟同样适用,防龋不分年龄。 总结:牙齿上的黑线是口腔发出的“健康警报”。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个月一次)、科学清洁和早期干预,能有效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麻烦。记住,保护好牙齿不仅关乎美观,更是为全身健康投资——毕竟,“牙好,胃口才好,身体才棒!”
  • 30
    2025/06
    牙齿楔状缺损:别让错误的刷牙习惯“偷走”你的牙!
    你有没有发现,牙齿靠近牙龈的地方悄然出现了一道“小凹槽”?或是刷牙时突然被刺痛感“偷袭”,喝冷饮时牙齿敏感得像触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信号,可能正是牙齿楔状缺损在向你敲响警钟!这种被戏称为“牙齿被锯掉一块”的缺损,不仅会让牙齿变得脆弱,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口腔问题。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牙齿楔状缺损? 牙齿楔状缺损,是牙齿唇颊侧(靠近嘴唇或脸颊的一面)颈部出现的楔形缺损。它的形状像一把锋利的“楔子”——口大底小,仿佛被锯子切掉了一角。与蛀牙不同,楔状缺损属于“非龋性损伤”,通常出现在多颗牙齿,尤其是口角附近的尖牙、前磨牙区域。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发病率高达60%-90%,且随着年龄增长愈发严重,堪称“中年人的牙齿隐形危机”。 二、牙齿为何会被“悄悄锯掉一块”? 1. 刷牙方式“致命失误” 长期横向暴力刷牙(如拉锯式横刷)、使用硬毛牙刷或刷牙力度过大,如同用锯子磨损牙齿。尤其是牙弓突出处的牙齿(如前磨牙),因受力集中,更易被“锯出深沟”。 2. 牙颈部“先天薄弱” 牙颈部是牙釉质与牙骨质的交界处,就像“盔甲”的接缝处最易被攻破。牙龈退缩后,牙根暴露,抗磨损能力更差,加速缺损形成。 3. 酸蚀攻击“内外夹击” 内部:胃酸反流、频繁呕吐或吃酸食后立刻刷牙,牙釉质被酸软化后更易磨损。 外部:长期饮用碳酸饮料或酸性职业环境(如化工厂),牙面持续被酸蚀脱矿。 4. 咬合应力“疲劳攻击” 牙齿咀嚼时,颈部承受巨大压力,长期反复的咬合力可能导致牙体组织出现微小裂纹,最终发展为缺损。 5. 细菌“趁虚而入” 缺损处易藏匿牙菌斑,细菌代谢产生的酸进一步腐蚀牙体,形成恶性循环。 三、楔状缺损的“危险信号”与“致命危害” 轻度:牙颈部浅沟,可能仅有轻微敏感,易被误认为“正常磨损”。 中度:缺损加深,遇冷、热、酸、甜时“刺痛难忍”,牙龈退缩加剧,牙齿逐渐变短。 重度:缺损深达牙髓,引发剧烈牙痛、牙髓炎甚至牙根尖感染;更严重者,牙齿可能从缺损处横向折断,犹如“枯枝折断”! 四、拯救牙齿:治疗与预防全攻略 治疗原则:分阶段精准干预 轻度:调整刷牙习惯,定期复查,无需特殊治疗。 中度:采用美学树脂填充修复,恢复牙齿形态与功能。 重度:涉及牙髓感染需根管治疗,牙折者需桩冠修复甚至拔牙,损失不可逆! 预防:从细节守护牙齿健康 1. 刷牙革命 改用“巴氏刷牙法”(牙刷45度轻颤刷,如给牙齿“按摩”),搭配软毛牙刷。 口诀:“竖刷轻颤,温柔如风;横刷暴力,牙齿抗议!” 2. 酸蚀防护 减少碳酸饮料摄入,酸性饮食后漱口(清水或含氟漱口水),30分钟后再刷牙。 胃酸反流患者及时就医,避免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3. 定期“体检” 每半年洗牙+口腔检查,早发现、早修复,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4. 护牙习惯 拒绝用牙开瓶盖、咬硬物,减少牙齿额外负担。 有夜磨牙情况者可佩戴夜磨牙牙套,预防夜间无意识磨损。 五、自检小技巧:你的牙齿“中招”了吗? 对着镜子观察:牙颈部是否有楔形凹槽? 舌尖轻刮牙面:是否感到粗糙或刺痛? 敏感测试:遇冷、热、酸刺激是否明显不适? 若出现以上情况,请立即预约牙医! 特别提醒:楔状缺损不是“岁月痕迹”,而是错误习惯的累积后果。保护牙齿,从改变刷牙方式开始!温柔的呵护,才是对抗磨损的终极武器。愿每个人都能远离楔状缺损,让笑容与健康常驻!
  • 20
    2025/06
    牙周炎:你每天都在和"牙齿杀手"玩潜伏游戏?
    早上刷牙时,牙刷上突然染了一抹红; 啃苹果时,果肉上总粘着几丝血丝; 和同事凑近说话,对方悄悄后退半步—— 这些让你有点尴尬的"小状况",可能不是简单的"上火",而是你的口腔里正在上演一场"沉默的战争"。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牙医最头疼、让牙齿最遭罪的"隐形杀手"——牙周炎。它藏得深、下手狠,搞不好会让你年纪轻轻就"笑掉大牙"。 第一幕:它是谁?藏在牙缝里的"口腔黑帮" 如果说牙齿是住在口腔里的"房客",那牙龈就是它们的"房东"。健康的牙龈像软乎乎的棉花糖,粉粉嫩嫩地包裹着牙齿根部,把细菌和外界刺激牢牢挡在外面。 但总有些"不速之客"想搞事情——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米饭渣、奶茶渍、肉丝菜叶,会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黏糊糊的"牙菌斑",这玩意儿就像口腔里的"拆迁队"。如果刷牙不彻底,它们就会像水泥一样越堆越厚,逐渐硬化成"牙石"(也就是牙医说的"牙结石")。 这时候,牙周炎的"犯罪团伙"就登场了:牙菌斑释放的毒素会持续攻击牙龈,把它逼成红肿的"草莓鼻";牙石像块脏抹布,把细菌捂在牙龈和牙齿之间,让炎症越来越严重。 别觉得这过程慢——从牙龈红肿出血(牙龈炎)到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炎晚期),可能只需要1-2年。等你发现"牙齿在嘴里晃悠"时,它早就在暗地里拆了你的"牙床地基"。 第二幕:它的杀伤力,远超你想的"掉颗牙" 很多人觉得:"不就是牙松了吗?大不了等掉了再种。"但你可能不知道,牙周炎是全身健康的"蝴蝶效应开关"。 • 心脏: 牙周炎的致病菌会顺着血管溜进心脏,增加心内膜炎、冠心病风险; • 大脑: 研究发现,重度牙周炎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是常人的2倍; • 孕妇: 孕期激素变化会让牙周炎更凶猛,细菌可能引发早产或低体重儿; • 糖尿病: 牙周炎和糖尿病就像"互相拉踩的损友",血糖控制差的人更容易得牙周炎,而牙周炎又会加重糖尿病。 更扎心的是——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8个正在被牙周炎困扰(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你以为自己只是"刷牙出血",其实可能已经在"牙周炎预备役"里蹲了好几年。 第三幕:你的牙齿,可能在偷偷给你发"求救信号" 牙周炎不是突然发难的,它会先给你发"预警短信"。如果你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建议立刻翻出牙医电话: ✅ 刷牙/啃苹果时牙龈出血(不是"缺维生素C"!); ✅ 牙龈经常红肿、发痒,甚至流脓; ✅ 牙齿变"长"了——其实是牙龈萎缩,牙根露出来了; ✅ 咬东西使不上劲,牙齿像在"坐滑梯"; ✅ 一张嘴就有口臭,刷牙也去不掉(那是细菌分解食物残渣的"尸臭")。 划重点:牙龈出血≠上火! 90%的牙龈出血都是牙周炎在敲警钟,拖着不管只会让炎症从"牙龈"烧到"牙槽骨",到时候连种牙都难! 终极反击:从今天开始的"口腔保卫战" 好消息是:牙周炎可以预防,早期还能逆转!关键要做好这三件事: 1. 把牙刷成"口腔特工" 别再用"拉锯式"刷牙了!正确的巴氏刷牙法是:牙刷和牙龈呈45°角,小幅度水平颤动(像给牙龈做按摩),每颗牙刷10秒,每天至少2分钟。记住:牙刷要选软毛的,3个月换一次(刷毛分叉的赶紧扔!)。 2. 牙线比牙签更懂"清洁艺术" 牙刷只能刷到牙齿70%的表面,牙缝里的脏东西得靠牙线。别信"用牙线会让牙缝变大"的谣言——真正让牙缝变大的,是你没清干净的牙菌斑和牙石! 3. 每年给牙齿做次"CT体检" 洗牙不是"智商税"!它是目前最有效的清除牙菌斑和牙石的方法。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牙医还能通过专业检查发现早期牙周炎,及时止损。 最后想跟你说:牙齿是你最忠实的"老伙计"——它能陪你吃遍山珍海味,陪你笑出八颗牙齿,却经不起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护理。 从今天开始,把刷牙当成和牙齿的"每日约会",把洗牙当成给牙齿的"年度SPA"。毕竟,等你老了还能啃排骨、露齿笑的样子,才是最酷的"抗衰秘诀"。 毕竟—— 没有健康的牙周,再白的牙都是"危楼"; 护好牙龈和牙槽骨,才能让牙齿陪你走到"802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80岁有20颗健康牙"目标)。 现在,放下手机,去镜子前张开嘴—— 你的牙龈,正在等你一个温柔的问候呢~
  • 08
    2025/04
    牙隐裂:牙齿上的“隐形杀手” ——你的牙齿可能正在悄悄裂开
    一、真实案例:一颗牙齿引发的“悬案” 张女士最近总感觉右侧牙齿隐隐作痛,尤其咬硬物时像触电一样。她以为是蛀牙,可牙医检查后却说:“牙齿表面没有蛀洞,但有隐藏的裂纹。”最终,医生通过染色剂让裂缝显形——原来是一道贯穿牙冠的“牙隐裂”。这种看似完好的牙齿暗藏裂纹的情况,正是被称为“牙齿隐形杀手”的牙隐裂(Cracked Tooth Syndrome, CTS)。据统计,约2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隐裂,且早期极易被忽视。 二、牙隐裂的四大典型症状 牙隐裂的狡猾之处在于症状模糊,常被误认为普通牙敏感或牙龈炎。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 1. 咬合疼痛:咀嚼时特定位置刺痛,松开后立即缓解; 2. 冷热敏感:喝冰水或热汤时短暂刺痛; 3. 定位困难:无法明确指出哪颗牙疼,可能放射至太阳穴或耳部; 4. “幽灵痛”:不咀嚼时偶尔自发疼痛,夜间可能加重。 三、谁容易中招?6类高危人群 1. 爱吃硬物者:长期啃骨头、咬坚果、开瓶盖; 2. 夜磨牙/紧咬牙者:睡眠中牙齿承受异常压力; 3. 蛀牙修复者:补牙或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强度下降; 4. 牙齿结构异常者:牙尖过陡、咬合不齐; 5.中老年人:牙齿随年龄增长脆性增加; 6. 意外受伤者:运动撞击或意外磕碰。 四、牙隐裂是如何形成的? 牙齿看似坚硬,实则由多层结构组成(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当局部压力超过牙齿承受极限时,就会像玻璃杯骤冷骤热般产生裂纹: 直接暴力:咬到砂石、金属等硬物; 慢性疲劳:长期咬合压力导致微裂纹积累; 温度刺激:冷热交替引发膨胀收缩; 结构弱点:补牙边缘、旧裂缝处易二次开裂。 五、牙隐裂的致命危害 若放任不管,裂纹可能逐步发展: 最危险的是垂直纵裂:裂纹从牙冠直达牙根,往往导致牙齿“一分为二”,丧失保留价值。 六、牙隐裂的“破案”与治疗 1. 诊断三步骤 染色检查:用蓝色染色剂使裂纹显形; 咬合测试:让患者咬硅胶棒定位疼痛点; Micro-CT:高精度扫描判断裂纹走向。 2. 分级治疗方案 浅层裂纹(未达牙本质): → 调磨咬合面减少压力 + 涂氟强化 中层裂纹(接近牙髓): → 树脂填充 + 全冠保护(如嵌体或牙冠) 深层裂纹(伤及牙髓): → 根管治疗 + 全冠修复 完全纵裂: → 拔牙后种植或镶牙 七、防裂指南:6招守护牙齿 1. 避免“硬碰硬”:不用牙齿开瓶盖、咬冰块; 2. 均衡用力:咀嚼时左右侧交替使用; 3. 夜磨牙防护:定制咬合垫缓解压力; 4. 及时修复:蛀牙、缺损尽早治疗; 5. 增强韧性:使用含氟牙膏,定期涂氟; 6. 定期检查:每年口腔检查+咬合评估。 八、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1:“不疼就不用管”→ 浅裂纹可能随时间加深; 误区2:“牙冠修复一劳永逸”→ 修复后仍需避免咬硬物; 误区3:“隐裂牙必须拔除”→ 多数可通过修复保留。 九、特别提醒 若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 咀嚼时突发剧痛后缓解(可能已伤及牙髓) ⚠️ 牙齿松动伴牙龈肿胀(可能引发根尖周炎) ⚠️ 咬合时明显“错位感”(提示裂纹扩展) 结语 牙隐裂就像牙齿的“慢性病”,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记住:牙齿不是工具,请温柔以待。下次咬开夏威夷果前,不妨先找个核桃钳!
  • 31
    2025/03
    儿童拔牙前准备及拔牙术后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朋友会出现双排牙——新牙在偏舌侧的位置长出来但旧的乳牙还没替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拔除滞留的乳牙。 上颌门牙间出现的锥形多生牙,占据了门牙的位置,导致牙列不齐、门牙间隙,也需要及时拔除。另外,由于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无法保留的患牙也需要及时拔除。那么,要给儿童拔牙前家长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是儿童拔牙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家长和儿童的心理准备。家长需要向孩子解释拔牙过程,减轻他们的恐惧。与此同时,家长也应保持镇定,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 饮食准备 如果需要被拔除的牙齿比较牢固,需要局部麻醉的孩子尽量避免空腹拔牙。 ● 健康状况 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烧等不适,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拔牙创伤大小来评估是否推迟拔牙。如果孩子有药物过敏等情况,要在拔牙前告知医生。 拔牙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拔牙之后的24小时内,吐出的唾液中混有少量血液,并呈渐行性减少,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忧。此外,拔牙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后,手术区会有持续的肿胀麻木感,麻醉效果大约持续2小时,在此期间请务必叮嘱小朋友不要咬口内黏膜、咬嘴唇,以免发生局部麻醉术后的咬伤。 拔牙后需紧咬棉球止血20-30分钟,止血期间尽量避免说话或移动止血棉球,唾液需咽下去,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3. 拔牙当日宜进食温凉、稀软食物,尽量避免食用过硬、过热的食物。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食物,有时拔牙前为了鼓励小朋友积极配合,会告知拔牙后可食用冰淇淋,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孩子的拔牙配合度及积极性。 4. 拔牙当日若唾液中带有血丝属正常现象。避免小朋友吸吮创口或用手触摸创口。如若出现唾液中有较多血液或血凝块,创口出现明显的活动性渗血,建议用清洁纱布置于创口处,紧咬纱布后立即前往医院检查。 5. 麻醉药物代谢后,拔牙创口略感疼痛属正常现象,一般可自行缓解。 6. 拔牙当日入睡前刷牙时避免触碰创口,切勿用力漱口破坏拔牙创口内血凝块,引起继发出血。
  • 25
    2025/03
    牙痛,吃药就够了吗?
    牙痛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痛苦,吃饭喝水会痛,刷牙洗脸会痛,甚至睡着了都会被痛醒,严重影响生活,让人难以忍受。当牙痛来袭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药,但吃药真的能治好牙痛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牙痛的原因 牙痛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口腔问题的表现。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龋齿、牙髓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过程,当龋洞较深时,会刺激牙髓神经,引发疼痛。牙髓炎则是牙髓组织受到细菌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后发生的炎症,疼痛往往剧烈且持续。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会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甚至牙齿松动。智齿冠周炎则是智齿萌出过程中,牙冠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炎症,常伴有肿胀、疼痛,甚至张口困难。 服药只能缓解症状 当牙痛难忍时,很多人会选择服用抗生素和止痛药,如阿莫西林、头孢、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这些药物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但它们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抗生素可能一定程度上杀灭引起感染的细菌微生物,止痛药的作用则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然而,一旦药物的药效过去,牙痛可能会再次发作。 以龋齿为例,疼痛原因主要是牙齿内的牙髓受到外界物理化学刺激引起的生理性反应,只要龋洞依然存在,牙髓受到刺激还是会出现疼痛症状,细菌仍然会继续侵蚀牙齿,导致龋洞加深,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而对于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患者来说,抗生素和止痛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无法消除牙髓腔内和根尖组织的炎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根管治疗,炎症可能会进一步扩散,甚至引起面部肿胀、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疗牙痛还需对症治疗 要从根本上解决牙痛问题,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龋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当龋损未波及牙髓时,可以通过补牙修复牙齿,阻止龋齿的进一步发展。 但如果龋齿已经发展到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阶段,就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清除牙髓腔内感染物质,填充根管,以消除炎症,防止复发。 牙周炎的治疗则需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超声洁治(洗牙)、牙周刮治等,去除牙菌斑和牙石,控制炎症。患者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以减少牙菌斑的堆积,避免牙周组织的进一步破坏。 对于智齿冠周炎,轻度的可以通过局部冲洗、口服抗生素等方法控制炎症,但如果反复发作或引起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拔除智齿。 口腔健康,预防为先 咬物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牙痛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预防牙痛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牙痛的关键。每天至少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两次,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被清洁到。同时,学习使用辅助清洁工具,如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等清理牙缝,去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减少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生风险。 此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也非常重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恶化。对于儿童、老人及孕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更应加强口腔保健意识,家长应帮助并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老年人需要注意牙齿的清洁和修复,孕期妇女则更应注重口腔卫生,避免激素水平变化引起或加重牙龈炎等口腔问题。 巴氏刷牙法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口腔清洁工具,从左到右依次为:后牙牙线棒、牙间隙刷、手动牙刷、卷轴式牙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牙痛并非小事,吃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问题。要解决牙痛,必须找到病因,对症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预防牙痛的关键。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口腔健康,远离牙痛的困扰,拥有一个健康、美丽的笑容。
  • 15
    2025/03
    牙外伤怎么办?
    一、什么是牙外伤? 是指牙齿因外力作用受到损伤,常见于运动、跌倒、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有效减少伤害,保护牙齿健康。以下是牙外伤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1、牙外伤的类型 牙震荡:牙齿受到撞击,但未松动或断裂,仅表现为轻微疼痛或不适,外观无明显变化。 牙折断:牙齿部分断裂,可能涉及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髓,严重时牙神经可能暴露。 3.牙松动:牙齿因外力松动,可能伴有牙龈出血或疼痛。 4.牙脱位:牙齿部分或完全脱离牙槽窝,可能完全脱落。 5.牙嵌入:牙齿被外力推入牙槽骨,外观上可能显得变短或消失。 二、牙外伤的紧急处理 1.牙震荡 o 避免用受伤牙齿咀嚼硬物。 o 若疼痛明显,可服用止痛药并尽快就医。 2.牙折断 o 找到折断的牙片,放入生理盐水或牛奶中保存。 o 尽早就医,医生可能通过粘接修复或根管治疗处理。 3.牙松动 o 避免触碰松动牙齿,尽量保持原位。 o 尽快就医,医生可能进行固定处理。 4.牙脱位 o 若牙齿完全脱落,应捏住牙冠部分,避免触碰牙根。 o 用生理盐水或牛奶冲洗牙齿,尝试将其放回牙槽窝,或含在舌下保持湿润。 o 尽早就医,30分钟内再植成功率较高。 5.牙嵌入 o 不要强行复位,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将牙齿拉出或进行其他处理。 三、牙外伤的预防 1.佩戴护齿器 运动时佩戴护齿器,尤其是高风险运动如篮球、拳击等。 2.避免用牙咬硬物 不要用牙齿开瓶盖或咬硬物,防止牙齿损伤。 3.注意安全 日常生活中避免跌倒或碰撞,儿童和老人尤其要注意。 四、牙外伤后的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漱口,避免食物残渣刺激伤口。 2.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过冷、过热或辛辣食物,防止刺激受伤牙齿。 3.定期复查 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定期复查,确保牙齿恢复良好。 五、何时就医 牙外伤后应尽快就医,特别是以下情况: o 牙齿完全脱落。 o 牙齿明显松动或移位。 o 牙齿断裂且牙神经暴露。 o 牙龈出血不止或疼痛剧烈。 结语 牙外伤虽常见,但及时正确的处理能有效减少伤害。了解急救措施并尽早就医,是保护牙齿健康的关键。预防同样重要,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 05
    2025/02
    牙齿敏感怎么办?
    近来天气转凉,冷空气来袭。口腔科接诊较多牙齿敏感患者。常常主诉“一吸凉气就牙齿敏感酸软”“早上冷水刷牙牙齿敏感”“喝冰水牙齿敏感”……(图1) 一、那牙齿敏感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经常说的牙齿敏感其学名叫:牙本质过敏症。是指牙齿收到生理范围内的刺激,包括机械、化学、温度、渗透压等时出现的短暂、尖锐的疼痛或不适的现象。 二、很多患者说自己的牙齿既没有发黑也没有蛀牙,怎么就会出现牙齿敏感呢?其实牙本质敏感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其症状特点是随着刺激的来临和离去而迅速出现和消失。在成人中发生率为4%~74%,40岁左右多见。那造成牙齿敏感的原因有哪些呢? 1. 牙体硬组织病:牙齿敏感主要是由于牙本质外露所导致。牙冠表面的牙釉质或牙根表面的牙龈或牙骨质损耗或失去,牙齿失去保护层,内层的牙本质就会外露,过敏程度与牙本质暴露的程度和时间有关。如磨损、楔状缺损、牙折、龋病以及牙周萎缩都是牙齿敏感的危险因素。使用刷毛过硬的牙刷或者用力刷牙,经常吃酸性食物或饮品都会导致牙釉质丧失,牙本质暴露(图2,图3)。 2.牙周组织疾病:牙龈费用性萎缩,牙周病都会导致牙根外落,牙齿敏感(图4)。 3. 医源性:牙齿充填修复时不密合,缝隙处有牙本质暴露。接受过度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时会破坏牙根表面的牙骨质,使牙本质暴露。 4. 其他:有的牙本质暴露明显却无症状而有的牙本质暴露不明显牙釉质完整,却有明显的敏感症状。这充分表明其复杂性。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经期、孕期,神经衰弱、紧张焦虑、感冒、疲劳、高血压、肠胃疾病等有关。 三、那出现牙齿敏感该怎么办呢? 1.如果是因为蛀牙引起的牙齿敏感,应该及时就诊,通过充填修复改善敏感症状; 2.如果是因为牙龈炎症所导致的牙齿敏感,应该及时就诊,通过牙科医生彻底清洁炎症部位来治疗; 3. 正确的家居护理:使用软毛牙刷正确刷牙,不要刷牙用力过度,选择低磨损牙膏,或根据自己的症状使用含有特殊成分的舒缓牙膏或含氟牙膏,保护表面牙釉质; 4.如果有人出现影响正常生活的牙本质过敏,可及时就医在敏感部位涂布含氟凝胶(图5)、或使用粘接剂进行脱敏处理封闭牙本质,还可以使用补牙材料覆盖暴露牙根;若有磨牙现象可佩戴颌垫(图6); 四、对于任何疾病都是预防大于治疗,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预防牙齿敏感呢? 1.正确的刷牙方式:软毛牙刷(图7)和适当轻力刷牙,使用低磨耗和防敏感牙膏; 2.避免频繁高密度进食高酸性的食物和饮料如:果汁、汽水、酸奶、红酒及白酒等,科可减少食物对牙齿的酸蚀; 3.避免咀嚼坚硬的食物:骨头,硬壳类等,以减少对牙釉质的磨损; 4.充足的睡眠及适量的运动有助有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减少磨牙情况; 5.定期口腔检查。 最后祝愿大家牙齿健康,进食无忧。
  • 28
    2025/02
    儿童拔牙前准备及拔牙术后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很多小朋友会出现双排牙——新牙在偏舌侧的位置长出来但旧的乳牙还没替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拔除滞留的乳牙。 上颌门牙间出现的锥形多生牙,占据了门牙的位置,导致牙列不齐、门牙间隙,也需要及时拔除。另外,由于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无法保留的患牙也需要及时拔除。那么,要给儿童拔牙前家长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是儿童拔牙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家长和儿童的心理准备。家长需要向孩子解释拔牙过程,减轻他们的恐惧。与此同时,家长也应保持镇定,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 饮食准备 如果需要被拔除的牙齿比较牢固,需要局部麻醉的孩子尽量避免空腹拔牙。 ● 健康状况 如果孩子有感冒发烧等不适,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拔牙创伤大小来评估是否推迟拔牙。如果孩子有药物过敏等情况,要在拔牙前告知医生。 拔牙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拔牙之后的24小时内,吐出的唾液中混有少量血液,并呈渐行性减少,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忧。此外,拔牙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后,手术区会有持续的肿胀麻木感,麻醉效果大约持续2小时,在此期间请务必叮嘱小朋友不要咬口内黏膜、咬嘴唇,以免发生局部麻醉术后的咬伤。 拔牙后需紧咬棉球止血20-30分钟,止血期间尽量避免说话或移动止血棉球,唾液需咽下去,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3. 拔牙当日宜进食温凉、稀软食物,尽量避免食用过硬、过热的食物。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食物,有时拔牙前为了鼓励小朋友积极配合,会告知拔牙后可食用冰淇淋,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孩子的拔牙配合度及积极性。 4. 拔牙当日若唾液中带有血丝属正常现象。避免小朋友吸吮创口或用手触摸创口。如若出现唾液中有较多血液或血凝块,创口出现明显的活动性渗血,建议用清洁纱布置于创口处,紧咬纱布后立即前往医院检查。 5. 麻醉药物代谢后,拔牙创口略感疼痛属正常现象,一般可自行缓解。 6. 拔牙当日入睡前刷牙时避免触碰创口,切勿用力漱口破坏拔牙创口内血凝块,引起继发出血。
上一页 12345678910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