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血液内分泌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血液内分泌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2
    2025/09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推荐
    运动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五驾马车”之一,对改善血糖,提高身体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全球有近1/3(31.3%)的成年人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老年人活动不足的发生率更高。老年人多种器官功能下降、身体机能智能下降、以及肢体活动障碍等均会导致老年人活动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运动相关的慢性疾病, 如合并骨关节病变、合并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骨质疏松、严重肌少症的患者更易发生跌倒。因此,在开始运动前一定要进行安全性评估,避免运动损伤和风险。 合理的运动计划应从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形式、运动总量和运动进阶6个方面制定个体化的锻炼计划。 老年糖尿病患者首选的运动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能力较差者,可从低强度有氧运动起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低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绝大多数老年糖尿病者是安全的,具体形式包括快走、健身舞、韵律操、骑自行车、水中运动等。运动强度通常可通过主观用力感觉来评价,在中等强度运动中常感觉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轻微疲劳感,抑或运动中能说出完整句子,但不能唱歌;也可以通过储备心率或最大心率的方法计算运动靶心率。每周运动5~7 d,最好每天都运动,运动的最佳时段是餐后1 h,每餐餐后运动20 min左右。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达到150 min/周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时间若在餐前运动,应根据血糖水平适当摄入碳水化合物后再进行运动。 抗阻运动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群。抗阻动训练可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力量、骨密度、瘦体重和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和血脂水平。形式包括哑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抗训练,也可以采用自身重量练习(如俯卧撑、立卧撑、蹲起、举腿、肱二头肌弯举、提踵等)。 平衡运动对老年人可以增强机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增加运动的依从性。交替性单脚站立、走直线都是增强平衡能力的有效方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和瑜伽也可以提高协调性及平衡能力。每周至少进行2~3次平衡训练,每次1~2组包含4~10种不同的静态和动态姿势的平衡练习。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应在家人的陪伴和协助下开始进行相关练习,避免摔倒。
  • 22
    2025/09
    老年糖尿病管理个体化用药的实践指导
    老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并发症与合并症多、低血糖风险高及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套用通用的糖尿病诊疗标准难以完全适合,并且其健康状况的个体差异较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复杂的基础疾病。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必须超越单纯的血糖控制,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综合管理。 结合患者健康状态综合评估结果以及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的老年T2DM 患者应尽早进行药物治疗。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①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药物;②选择简便、依从性高的药物,降低多重用药风险;③权衡获益风险比,避免过度治疗;④关注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并发症及合并症等因素;⑤不推荐衰弱的老年患者使用低血糖风险高、明显降低体重的药物。
  • 22
    2025/09
    老年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临床决策优化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并评价降糖疗效、调整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常用的主要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合并多种疾病包括心、肾的并发症,以及认知和感觉功能减退,容易造成血糖波动和不易感知的低血糖发生,建议采用CGM可以更好地监测血糖。 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CGM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CGM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各项参数指标不但能反映具体时间点的血糖水平,还可以看到不同周期间血糖的波动。同时,CGM有助于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力活动。推荐应用CGM选择合适的运动,了解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针对不同降糖方案治疗的患者,CGM提供的动态血糖图谱(AGP)报告可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从而改善院内尤其院外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适用人群 所有1型糖尿病(T1DM)患者均建议使用CGM。 所有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或者基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该建议使用CGM。 所有接受非胰岛素治疗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T2DM患者可以考虑使用CGM。 频发低血糖以及低血糖风险极高的T2DM患者建议使用CGM。 合并心肌梗死或慢性肾脏病的T2DM可以考虑使用CGM。 需要手术的糖尿病患者、紧张等应激因素导致围手术期血糖异常的患者,当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可以考虑使用CGM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合并糖尿病或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CGM可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危重症患者。 对于年龄>60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控制目标。考虑低血糖对于老年及高危糖尿病患者影响较大,因此,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的要求。CGM 核 心 指 标 的 控 制 目 标 推 荐 为 :TIR(3.9~10.0 mmol/L)>50%;同时,老年患者必须严格控制低血糖风险,推荐TBR(<3.9 mmol/L)维持在<1%,且佩戴期间没有发生血糖很低的时间;TAR(>13.9 mmol/L)<10%。 当然,老年糖尿病患者分处于不同医疗保障水平,受文化知识水平、职业经济地位、个人性格和接受能力的影响,自我防病、治病的意识和能力也相差极大,需充分沟通、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再使用。
  • 22
    2025/09
    月经不调不是病? 内分泌科医生提醒:多囊卵巢综合征正在偷走你的健康!
    28岁的李女士是一名设计师,从青春期开始就月经不调,常常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月经。她一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直到结婚两年未孕,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更让她震惊的是,血糖、血脂也已超标,医生告诉她:“再不干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可能找上门!” 目前,李女士正在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包括口服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短效避孕药调节周期,并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管理。 内分泌科医生邓向群主任医师解释道,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雄激素过高、卵巢多囊样改变,但其影响远不止于“月经不调”和“难怀孕”。PCOS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远期甚至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 邓医生指出,很多女性对PCOS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认为“月经不调不是病”,长期忽视不管;有人以为“胖人才得PCOS”,其实瘦型PCOS也不少见;还有人认为“结婚后再治也不迟”,殊不知代谢问题早已悄悄进展。 “PCOS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王医生强调,“治疗目标不仅是调经、助孕,更要预防远期代谢并发症。”2023年《中国PCOS诊疗指南》建议,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线治疗,包括减重(如体重超标)、低碳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方面,口服避孕药可调经降雄,二甲双胍改善代谢,必要时促排卵治疗助孕。 邓医生特别提醒,PCOS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每年做妇科超声。若有生育计划,应尽早评估卵巢功能和代谢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 她建议患者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多吃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保持情绪稳定。 特别警示:PCOS患者不宜自行长期服用避孕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并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者,即使年轻也应筛查糖尿病风险;计划怀孕者应提前3–6个月调理代谢状态。 “每一次月经不调,都是身体在发出信号!”王静医生说,“十几岁发病、三十岁才来看病的患者不在少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守住健康和生育力!”
  • 22
    2025/09
    脂肪肝不痛不痒,不用治?内分泌科医生提醒:代谢性脂肪肝正在“默不作声”地摧毁你的身体!
    38岁的赵先生是一名IT工程师,平时爱吃外卖、经常熬夜,五年前体检就发现“轻度脂肪肝”,但他觉得“不痛不痒,很多人都有”,从未干预。今年体检时,他不仅发现脂肪肝已进展为“中度”,还查出了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转氨酶升高。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你这不是简单的亚健康,而是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再不管,肝纤维化、肝硬化都可能找上门!”目前,赵先生正在内分泌科和消化科联合门诊接受系统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水飞蓟素保肝治疗,并定期监测肝弹和纤维化指标。 什么是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AFLD) formerly known as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因素后,发生的以肝细胞脂肪变为特征的疾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它不仅限于肝脏,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医生解析:脂肪肝≠亚健康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邓向群指出,很多人像赵先生一样,认为脂肪肝“没症状就不要紧”,其实: 1.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2.15-20% 的患者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3.脂肪肝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高。 这些误区,你中了吗? ❌ “瘦人不会得脂肪肝!” → 实际上,瘦型脂肪肝也不少,尤其在内脏脂肪高、肌肉量低的人群中。 ❌ “只要不吃肥肉就行!” → 高糖、高果糖饮料、精制碳水比脂肪更“伤肝”。 ❌ “保肝药吃吃就能好!” → 若不改善生活方式和代谢状态,药物仅能辅助,无法根治。 怎么办?专家给出核心建议 1.减重是关键:体重下降5%可改善脂肪肝,下降7-10%可显著逆转纤维化; 2.饮食调整:低糖、低精制碳水、低饱和脂肪,适量优质蛋白,多吃蔬菜; 3.运动必不可少: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2次抗阻训练; 4.定期监测:每6-12个月检查肝功、血糖、血脂,高危人群建议做肝弹性检测。 特别警示: - 若已合并肝纤维化或代谢综合征,需终身管理; - 不要自行服用“保健品”或不明成分药物,以免加重肝损伤; - 脂肪肝患者应绝对戒酒,定期筛查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 “脂肪肝是身体发出的代谢警报,忽视它,就是忽视你的未来!” 邓医生强调,“从今天开始改变,一切都还来得及!”
  • 22
    2025/09
    “骨质疏松补钙就行?” 甲状旁腺可能正在“偷”走你的骨量!
    52岁的刘女士近年来反复腰背疼痛,身高也逐渐变矮,她一直以为是“年纪大了骨质疏松”,每天坚持喝牛奶、吃钙片,但症状反而加重。一次偶然检查发现血钙明显升高,经进一步检查,她被诊断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骨骼已出现多处纤维囊性变,肾功能也受损。 目前,刘女士正在内分泌科接受治疗,计划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并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和护肾治疗。 内分泌科医生孙妍蕾副主任医师解释道,甲状旁腺是藏在甲状腺后方的小腺体,负责调节钙磷代谢。当它发生腺瘤或增生,会过度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导致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虽然血钙高了,但骨骼中的钙却不断被“溶解”进入血液,导致骨质疏松、纤维囊性骨炎,甚至病理性骨折。同时,高血钙还会引发肾结石、肾功能减退、消化性溃疡和神经精神症状。 孙医生指出,很多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补钙就能强骨”,却忽视了内分泌因素。事实上,甲旁亢导致的骨质疏松,补钙反而可能加重高血钙,引发危险。此外,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或肾衰竭才被确诊。 “甲旁亢是一种容易被漏诊但可治愈的内分泌疾病,”陈医生强调,“手术切除病变的甲状旁腺是根治方法。术后骨骼钙流失会逐渐逆转,但已发生的骨质破坏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中国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指出,对于有症状或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不宜手术者需用药物控制高钙血症和骨流失。 孙医生提醒,以下人群应筛查甲状旁腺功能: - 反复发作肾结石或钙化性肾病; - 不明原因的骨质疏松、骨痛、身高变矮; - 长期血钙升高或尿钙增多; - 有甲旁亢家族史或相关遗传综合征。 术后患者需定期监测血钙、PTH和骨密度,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避免高钙饮食,适度户外运动和抗阻训练。 特别警示:甲旁亢患者不宜自行补钙或维生素D,以免加重高钙危象(可出现嗜睡、昏迷、心律失常);肾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花生),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术后可能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需密切监测并及时补充。 “每一次骨痛、每一颗结石,都可能是甲状旁腺发出的求救信号!”孙妍蕾医生说,“千万不要把骨质疏松当成‘老年常态’。早筛查、早诊断,就能避免骨折和肾损伤的发生!
  • 05
    2025/06
    痛风发作止痛就行?当心肾脏里藏“定时炸弹”
    45岁的海鲜店老板陈先生深夜被救护车送进急诊,右脚大脚趾红肿得像馒头,疼得直冒冷汗。原来他3天前聚餐吃了生蚝、啤酒,当晚就痛风发作,自己吃了止痛片硬扛,结果第三天出现血尿!检查发现血尿酸高达680μmol/L,肾脏已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陈先生不解:"痛风不是关节疼吗?怎么还伤肾了?" 痛风不只是关节痛 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生的"垃圾",正常时通过肾脏排泄。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420μmol/L(男性)或360μmol/L(女性),就会析出针状结晶: - 沉积在关节:引发红肿热痛(常见大脚趾、踝关节) - 钻进肾脏:形成结石、堵塞肾小管 - 潜伏血管:增加心梗、脑卒中风险 治疗三大误区 - ❌ 误区1:发作期马上吃降尿酸药 急性期首要任务是消炎止痛,此时降尿酸可能加重关节炎症 - ❌ 误区2:不痛就不管尿酸值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同样会损害肾脏、血管 - ❌ 误区3:严格忌口就能控制 饮食控制仅能降低血尿酸60-90μmol/L,中重度患者需药物干预 科学应对方案 1. 急性发作期(红肿热痛明显): - 24小时内冷敷患处 - 医生指导下使用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 - 抬高患肢,穿宽松鞋袜 2. 缓解期降尿酸: - 目标值:普通患者<360μmol/L,有痛风石者<300μmol/L - 药物选择: ▶ 抑制尿酸生成:非布司他、别嘌醇 ▶ 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隆(肾结石患者慎用) 3. 护肾关键措施: - 每日饮水2000ml以上(睡前床头放水杯) - 每3个月查尿常规、肾功能 - 警惕夜尿增多、泡沫尿等异常信号 饮食红绿灯 - 红灯食物:动物内脏、浓肉汤、酒精(尤其啤酒) - 黄灯食物:红肉、海鲜、含糖饮料(每日总量控制) - 绿灯食物:低脂乳制品、新鲜蔬菜(除芦笋、香菇)、咖啡(无糖)
  • 05
    2025/06
    痛风——尿酸堆积的“关节风暴”
    痛风:尿酸结晶引发的“化学战争”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现代文明病”,高尿酸血症如同休眠火山,一旦尿酸钠结晶沉积在关节,就会引发急性炎症反应——红、肿、热、痛,堪比“刀割火烧”。 痛风四阶段警示 1.无症状高尿酸期:血尿酸>420μmol/L,但无不适感。 2.急性关节炎: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夜间剧痛,3天达疼痛高峰。 3.间歇期:症状缓解,但尿酸持续升高。 4.慢性痛风石:关节畸形,肾脏出现尿酸性结石。 降尿酸“三剑客”策略 1.饮食革命: 禁食动物内脏、浓汤,限制红肉和海鲜。 每日饮水2000ml以上,碱化尿液可饮用苏打水(pH值>6.5)。 2.药物干预: 急性期用秋水仙碱等止痛,慢性期别嘌醇等抑制尿酸生成。 3.中医外治: 黄柏、苍术煎汤外敷,清热消肿。 针刺阳陵泉、三阴交穴,促进尿酸排泄。 误区提醒:痛风不痛≠痊愈!间歇期仍需控制尿酸<360μmol/L。 结语:痛风是“生活方式病”的典型代表。管住嘴、迈开腿、多喝水,让“尿酸火山”永久休眠!
  • 05
    2025/06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必须手术?教师的体检报告给出答案
    36岁的李老师拿到体检报告时手都在发抖——B超显示甲状腺右叶有一个5mm的结节,标注“形态不规则,可见点状强回声”。她立刻上网搜索,看到“恶性特征”“甲状腺癌”等字眼,连夜挂急诊要求手术。医生却建议她先观察,李老师懵了:“网上说这样的结节很危险,为什么不用切?” 甲状腺结节≠癌症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内的异常团块,40岁以上人群超声检出率超50%,但仅有5%-10%是恶性。临床中常通过以下方式鉴别: 1. 超声检查: -良性特征:纯囊性、边界清晰、海绵样改变 -可疑恶性特征:微小钙化、纵横比>1、边缘模糊 -报告上的TI-RADS分类: ▶3类及以下:良性可能>95% ▶4类以上:需进一步穿刺 2. 细针穿刺活检:确诊金标准,约15分钟完成 三大认知误区 -❌误区1:结节越大越危险 ▶实际:1cm的恶性结节可能比3cm的良性结节更具威胁 -❌误区2:发现结节要补碘/忌碘 ▶真相:除非合并甲亢或桥本甲状腺炎,否则正常饮食即可 -❌误区3:中药可以消除结节 ▶研究显示:90%的良性结节药物治疗无法缩小 治疗选择因人而异 - 观察随访(适用于大多数良性结节): ▶6-12个月复查超声 ▶出现声音嘶哑、结节短期内增大50%需警惕 - 手术治疗指征: ▶确诊或高度怀疑恶性 ▶结节压迫气管/食管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合并甲亢且药物治疗无效 - 微波消融术(新兴技术): ▶适合3cm以下良性结节 ▶创伤小、不留疤,但无法取得病理标本 医生特别提醒 1. 检查组合拳: -初筛:超声+甲状腺功能(TSH、FT3、FT4) -深度筛查:甲状腺抗体(TPOAb、TgAb) 2. 饮食管理: -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卷心菜、木薯等致甲状腺肿食物 -沿海居民减少加碘盐摄入量 3. 情绪调节: -长期焦虑、压力过大会刺激结节生长 -建议练习正念冥想、八段锦
  • 05
    2025/06
    甲亢——甲状腺的“超速狂飙”
    甲亢:当甲状腺“油门”失控,身体会发生什么? 甲亢:代谢引擎的“过载危机” 甲状腺如同人体的“代谢油门”,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调控能量消耗速度。甲亢时,甲状腺功能亢进,激素过量分泌,导致身体进入“超速状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心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甲亢的典型症状 1.持续性心悸:静息心率>100次/分钟,夜间常被心跳声惊醒。 2.异常消瘦:一个月内体重下降超5%,伴食欲亢进。 3.手抖与多汗:手指细微震颤,手心潮湿如握湿毛巾。 4.眼球突出:部分患者出现“凝视征”,眼睑闭合不全。 5.情绪失控:易怒、焦虑,甚至出现幻觉等精神症状。 甲亢管理“三重防线” 1.药物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抑制激素合成,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 2.生活方式调整: 严格低碘饮食:忌海带、紫菜,选用无碘盐。 避免咖啡因:浓茶、可乐可能加重心悸。 3.中医调理: 夏枯草、牡蛎等中药清热散结,改善甲状腺肿大。 耳穴压豆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 警示:妊娠期甲亢患者需谨慎用药,丙硫氧嘧啶是首选! 结语:甲亢治疗需耐心,疗程通常1-2年。定期复查TSH、FT3、FT4,让甲状腺重回“匀速赛道”。
  • 05
    2025/06
    糖尿病——甜蜜的“隐形刺客”
    糖尿病:身体的“甜蜜危机”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负担”,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导致的慢性代谢病。长期高血糖如同“隐形刺客”,悄无声息地损伤血管、神经和器官。若放任不管,可能引发心梗、肾衰、失明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的六大警示信号 1. 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却减少。 2. 疲劳感加重:即使睡眠充足,仍感觉全身无力。 3.伤口难愈合:高血糖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皮肤破损易感染。 4.视力模糊:晶状体因渗透压改变出现暂时性视物不清。 5.手脚麻木:高血糖损伤神经末梢,引发针刺感或蚁行感。 6.反复尿路感染:尿液中糖分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控糖“三步疗法” 1.饮食调控: -遵循“低碳水、高纤维”原则,用杂粮替代精米面。 -每日摄入绿叶蔬菜不少于300克,如菠菜、西兰花。 2.运动干预: -每周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 -搭配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提升肌肉储糖能力。 3.医学管理: -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药物治疗:药物控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结语:糖尿病需终身管理,但绝非“绝症”。早筛查、早干预,让血糖“悬崖勒马”,才能守护健康人生。
  • 05
    2025/06
    吃甲亢药会变胖?内分泌医生揭秘药物真相
    28岁的小林最近总感觉心慌手抖,吃得多却瘦了8斤。单位体检发现心率120次/分,甲功检查显示FT3、FT4飙升,TSH<0.01,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医生建议服用甲巯咪唑治疗,小林却连连摆手:"我闺蜜吃这个药胖了20斤,我宁愿吃中药调理!"这样的场景在门诊屡见不鲜,抗甲亢药物真的会让人发胖吗? 认识甲亢 甲状腺如同颈部的蝴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掌管新陈代谢。当这只"蝴蝶"过度活跃时,就会出现: - 食量激增却体重下降 - 心慌手颤、怕热多汗 - 眼球突出、颈前肿大 - 情绪暴躁、失眠焦虑 药物会致胖吗? 1.体重变化真相:甲亢患者本身处于高代谢状态,治疗初期随着激素水平回归正常,新陈代谢减慢,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回升至病前水平,并非药物直接导致肥胖 2.科学用药原则: ▶初始期:足量药物压制亢进的甲状腺(1-2月) ▶减量期:根据复查结果阶梯式减药(2-3月) ▶维持期:小剂量巩固治疗(1-2年) 3. 特殊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常规 -备孕女性需提前调整治疗方案 -服药期间避免高碘食物(海带、紫菜等) 走出误区 - 误区1:"指标正常就能停药" 擅自停药复发率高达50%,需完成规范疗程 - 误区2:"中药比西药安全" 部分含碘中药可能加重病情 - 误区3:"甲亢必须手术" 70%患者可通过药物获得长期缓解 医生建议 - 治疗期间每月复查甲状腺功能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 选择无碘盐,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 - 运动建议:选择瑜伽、游泳等舒缓运动
上一页 1234567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